本发明涉及介入手术治疗心脏心房分流器材结构设计,尤其涉及心房分流减压装置使用编制装置及其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1、心力衰竭是侵袭人类的一种常见并且潜在致命的疾病,尽管在最大程度的治疗下,但是次佳的临床结果往往导致病症、发病和/或死亡。特别地,“舒张性心力衰竭”是指在左心室收缩功能代偿(射血分数)并且无重大瓣膜疾病的情况下发生的心力衰竭临床综合症。该疾病的特点是:左心室僵硬,伴有顺应性减退和松弛功能受损,导致舒张末压升高。大约三分之一的心力衰竭患者患有舒张性心力衰竭,并且几乎没有被证明有效的治疗方法。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症状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左心房压力升高所致。左心房压力(lap)升高出现于几种异常心脏病中,包括心力衰竭(hf)。除了舒张性心力衰竭以外,大量其他医学疾病(包括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和心脏瓣膜疾病)都可引起左心房压力升高。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和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hfref)均可表现出升高的lap。据假设,这两个亚组的hf可受益于lap降低,这进而又降低了左心室上的心脏收缩前负荷、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它还可以减轻对肺循环的压力,从而降低患肺水肿的风险、改善呼吸并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2、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分流器,通过多根编织丝编织,再通过介入设备送入到患者心脏的心房间隔处,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分流装置均为多丝编织,需要多个螺母固定,且编织丝过多,需要较大的螺母固定,导致螺母表面不易形成皮质层,与人体的适应性严重下降;且多丝编织的螺母固定容易影响分流器的平衡性,影响分流装置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通过单丝编织的方式,实现了通过一个螺母即可实现对所有编织丝的端部固定,降低螺母使用数量,并且降低了螺母的尺寸,可以方便的形成皮质层的心房分流减压装置使用编制装置及其编织方法。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心房分流减压装置,包括:左盘、右盘和腰部,所述左盘和右盘通过腰部连接一体成型;所述左盘、腰部及右盘通过单根编织丝编织形成。
4、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编织丝经纬交错编织,所述编织丝多次编织经过所述腰部位置,在所述腰部位置相邻的经向编织丝和/或相邻的纬向编织丝分别贴合一起。
5、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腰部的编织丝中,在所述腰部位置每相邻连续的2-6根经向编织丝和/或每相邻连续的2-6根纬向编织丝分别贴合一起。
6、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腰部的编织丝中,在所述腰部位置每相邻连续的3根经向编织丝和/或每相邻连续的3根纬向编织丝分别贴合一起。
7、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每相邻的三根经向编织丝或纬向编织丝,两侧的两根编织丝向中间的编织丝弯折,两侧的两根编织丝沿着中间的编织丝方向,在中间的编织丝的另一端两根编织丝弯折分开编织。
8、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经向和/或纬向相互贴合的编织丝通过该编织丝的端部进行螺旋缠绕固定。
9、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经向或纬向贴合的编织丝的交叉点处通过该编织丝的端部进行螺旋缠绕固定,在同一径向或纬向贴合的编织丝的两个交叉点之间,进行螺旋缠绕的编织丝的端部沿径向或者纬向的编织丝贴合。
10、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收口丝,在所述左盘的一端使用所述收口丝在编织丝弯折处收口支撑,并斜行延伸至右盘的盘面处,在所述右盘的盘面处通过螺母固定。
11、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口丝对在编织丝弯折处呈“s”形绕设编织。
12、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口丝对编织丝弯折处收口后的孔径大于所述腰部的内孔孔径。
13、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口丝斜行延伸到所述腰部,在腰部横向缠绕编织1-8圈,端部斜行延伸到所述右盘的盘面通过所述螺母固定。
14、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口丝在腰部呈“s”形绕设编织在相互贴合的经向编织丝和相互贴合的编织丝形成的交叉点的编织丝之间。
15、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腰部内径的上端、中部和下端部直径均相同。
16、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右盘盘面的螺母设在盘面上表面的一侧。
17、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右盘盘面上侧螺母的螺母孔方向与所述右盘的盘面平面平行。
18、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口丝在所述腰部处呈扁丝结构。
19、一种心房分流减压装置使用编制装置,包括:筒状结构的编织本体模具,所述编织本体模具外壁均匀的固定连接有限位钉,使编织丝通过限位钉限位绕设在编织本体模具外壁。
20、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钉包括:上弯折限位钉、腰部上口限位钉、腰部下口限位钉和下弯折限位钉,所述上弯折限位钉和下弯折限位钉设置编织本体模具的上下两侧;所述腰部上口限位钉和腰部下口限位钉设在所述上弯折限位钉和下弯折限位钉之间。
21、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弯折限位钉的数量和下弯折限位钉的数量相同,所述腰部上口限位钉的数量和腰部下口限位钉的数量相同。
22、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弯折限位钉、腰部上口限位钉、腰部下口限位钉和下弯折限位钉分别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
23、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弯折限位钉距离腰部上口限位钉的距离与下弯折限位钉距离腰部下口限位钉的距离相等。
24、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弯折限位钉和下弯折限位钉均为12个。
25、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下弯折限位钉在相邻两个上弯折限位钉连线的中垂面上,或者每个所述下弯折限位钉均在所述上弯折限位钉的正下方。
26、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编织本体模具沿着筒壁竖直方向开设有穿丝槽。
27、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钉均连接在所述穿丝槽内。
28、一种心房分流减压装置的编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9、s1、选定任一下弯折限位钉为开始限位钉,将编织丝沿编织本体模具外壁从开始限位钉处开始环绕编织本体模具外壁斜行绕设一周到该开始限位钉正上方对应的上弯折限位钉处;
30、s2、将编织丝在上弯折限位钉的一端往下斜行绕设一周到开始限位钉相邻的下弯折限位钉;再继续从该下弯折限位钉斜行绕设一周到相邻的上弯折限位钉,再将编织丝在该上弯折限位钉的一端往下斜行绕设一周到再相邻的下弯折限位钉;
31、s3、重复步骤s2,直到整个编织网孔密度达到设定密度,形成编织本体;
32、s4、取下所述编织本体模具上的所有限位钉,将圆筒状结构的编织本体模具从编织本体内腔脱离;
33、s5、所述圆筒状结构编织本体进行第一次热塑型;
34、s6、将收口丝套设在编织丝在上弯折限位钉位置的弯折处,在每个上弯折限位钉处的弯折处呈“s”形绕设编织拉紧成设定直径收口;
35、s7、将收口丝斜行延伸至腰部上口、腰部中央及腰部下口时改为横向螺旋1-8周,在每个编织丝的交叉点呈“s”形绕设编织成设定直径收口;
36、s8、将收口丝套设在编织丝的下弯折限位钉位置处弯折处,在每个下弯折限位钉处的弯折处呈“s”形绕设编织成设定直径收口;
37、s9、在所述下弯折限位钉下方,编织丝的端头通过螺母固定;
38、s10、收口丝收口后的编织本体放置到固定模具中进行第二次热塑定型。
39、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步骤s6中,所述收口丝的两个端部通过所述螺母固定。
40、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口丝对折使用,在所述收口丝的对折处,套设到编织丝在上弯折限位钉处的弯折处;收口丝的两个端部分别交叉呈“s”形绕设编织穿过所有的上弯折限位钉的弯折内。
41、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2中,从下弯折限位钉往上绕设到上弯折限位钉时,从所经过的两个相邻腰部上口限位钉和腰部下口限位钉之间穿过;从下弯折限位钉往上绕设到上弯折限位钉时,从所经过的两个相邻腰部上口限位钉和腰部下口限位钉之间穿过。
42、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编织丝斜行绕设过程中,将沿着同一方向的连续2-6根编织丝穿过同一对腰部上口限位钉和腰部下口限位钉。
43、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编织丝斜行绕设过程中,在上弯折限位钉与腰部上口限位钉之间,以及在下弯折限位钉与腰部下口限位钉之间,每根编织丝需要每隔2-6根编织丝进行内外穿梭编织。
44、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编织丝斜行绕设过程中,将沿着同一方向的连续3根编织丝穿过同一对腰部上口限位钉和腰部下口限位钉。
45、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编织丝斜行绕设过程中,在上弯折限位钉与腰部上口限位钉之间,以及在下弯折限位钉与腰部下口限位钉之间,每根编织丝需要每隔3根编织丝进行内外穿梭编织。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46、该心房分流减压装置,左盘和右盘通过腰部连接一体成型;左盘、腰部及右盘通过单根编织丝编织形成。单丝编织的方式,实现了通过一个螺母即可实现对所有编织丝的端部固定,降低螺母使用数量,并且降低了螺母的尺寸,可以方便的形成皮质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多根编织丝需要的螺母尺寸较大,不易形成皮质层,而且需要在左盘和右盘均使用螺母固定,导致整个结构不平衡,受力不均匀的缺陷。
47、该心房分流减压装置使用编制装置,包括:筒状结构的编织本体模具,编织本体模具外壁均匀的固定连接有限位钉,使编织丝通过限位钉限位绕设在编织本体模具外壁。可以满足单丝的编制方式,保证单丝编织的分流减压装置的成型。
48、该心房分流减压装置的编制方法,包括:编织、热塑成型、编织收口丝、螺母固定端部、再一次热塑定型;编织方式简单,容易加工,甚至可以通过手工小批量制作,降低成本。
1.一种心房分流减压装置使用编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状结构的编织本体模具(20),所述编织本体模具(20)外壁均匀的固定连接有限位钉(21),使编织丝(10)通过限位钉(21)限位绕设在编织本体模具(20)外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房分流减压装置使用编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弯折限位钉(211)的数量和下弯折限位钉(214)的数量相同,所述腰部上口限位钉(212)的数量和腰部下口限位钉(213)的数量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房分流减压装置使用编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弯折限位钉(211)、腰部上口限位钉(212)、腰部下口限位钉(213)和下弯折限位钉(214)分别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房分流减压装置使用编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弯折限位钉(211)和下弯折限位钉(212)均为12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房分流减压装置使用编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下弯折限位钉(214)在相邻两个上弯折限位钉(211)连线的中垂面上,或者每个所述下弯折限位钉(214)均在所述上弯折限位钉(211)的正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房分流减压装置使用编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本体模具(20)沿着筒壁竖直方向开设有穿丝槽(22);
7.一种心房分流减压装置的编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心房分流减压装置的编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口丝对折使用,在所述收口丝的对折处,套设到编织丝(10)在上弯折限位钉(211)处的弯折处;收口丝的两个端部分别交叉呈“s”形绕设编织穿过所有的上弯折限位钉(211)的弯折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心房分流减压装置的编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从下弯折限位钉(214)往上绕设到上弯折限位钉(211)时,从所经过的两个相邻腰部上口限位钉(212)和腰部下口限位钉(213)之间穿过;从下弯折限位钉(214)往上绕设到上弯折限位钉(211)时,从所经过的两个相邻腰部上口限位钉(212)和腰部下口限位钉(213)之间穿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心房分流减压装置的编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编织丝(10)斜行绕设过程中,将沿着同一方向的连续3根编织丝(10)穿过同一对腰部上口限位钉(212)和腰部下口限位钉(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