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泵送机构和混凝土输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5-03-06  21


本技术涉及混凝土泵送输送,特别是涉及一种混凝土泵送机构及具有该混凝土泵送机构的混凝土输送设备。


背景技术:

1、泵送系统是混凝土输送设备中最核心的部件,高层建筑、超远距离混凝土的输送都是靠泵送系统完成。随着施工方对工程质量、进度等要求的提高,对泵送系统性能要求也在逐渐提高。

2、现有技术中对混凝土泵送系统的创新,如增大整机功率、提高泵送压力、加长活塞运动行程、提高密封效果等,以获得大排量、高压、高吸料率、冲击小的泵送系统。泵送系统在以下几方面取得较大发展:

3、1、大排量泵送技术:采用大口径、长行程的输送缸,并将高低压自动切换技术和主换向回路融为一体,创造大排量泵送液压回路;

4、2、超高压泵送技术:开发超高压混凝土泵,提高泵的出口压力高达50mpa,输送高度可达1000米以上;

5、3、分配阀技术:具有良好吸排料性、密封性、耐磨性和换向灵活可靠性的分配阀;

6、4、高低压切换技术:在泵送过程中无需停机,无需拆管、没有任何泄漏,泵送过程中随意切换,节省时间和液压油;

7、5、自动退混凝土活塞技术:利用液压系统直接将混凝土活塞退回至泵送机构的水箱内这过程,不仅方便拆卸、安装混凝土活塞,且可随时查看混凝土活塞磨损和润滑情况,延长寿命;

8、6、智能缓冲换线技术:利用高灵敏传感器采集信号,计算机拟合混凝土运送状况,采用控制器快速调节泵送油缸的运动方向和速度,最大程度使混凝土在输送管道内流动接近理想状况。

9、综上,当前的泵送系统各大技术的发展都基于液压泵送系统展开,均存在以下缺点:

10、1、泵送均由发动机驱动液压泵,再驱动液压缸进行泵送,此过程中化学能转换成液压能,经液压系统再二次转换成机械能,且部分能量随液压系统发热耗散掉,能量利用率低,总体能量效率低;

11、2、液压泵送系统油封困难,容易造成漏油和污染;

12、3、泵送系统的泵送能力主要由整机功率和出口压力决定,随着泵送能力需求提高,对发动机功率需求增加,造成发动机尺寸加大且能耗增加,动力源的性能关系到泵送总体性能。且发动机尺寸加大对整车布置空间和重量都有所劣化。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泵送机构,其能适应多种动力源,为电驱动提供了解决方案,带来节能的同时还可避免现有技术中的液压泵送系统存在的漏油和污染等问题;还可利于泵送需求功率的增加、整车空间布置、轻量化及系统可靠性提升。

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凝土泵送机构,包括动力传输装置和与所述动力传输装置相连的多个活塞装置,所述活塞装置包括输料缸和可移动设于所述输料缸内的活塞组件,所述活塞组件远离所述输料缸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动力传输装置;所述动力传输装置用于接收动力源驱动装置输出的旋转力,并将接收的旋转力转换为平行力推动所述活塞组件做往复直线运动进而使所述活塞装置吸入和泵送混凝土。

3、进一步地,所述动力传输装置包括转轴、连接臂和连杆,所述连接臂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臂固定在所述转轴上,每个所述活塞装置通过一个连杆连接至一个所述连接臂,所述连杆与所述连接臂的连接处偏离所述转轴的轴线;多个所述连接臂的相位角互不相等。

4、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臂的数量为n个;在所述连接臂的径向空间上,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臂的相位差为360/n度,其中,n≥2。

5、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臂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转轴的两端;所述动力传输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转轴上的动力输入齿轮,所述动力输入齿轮用于与所述动力源驱动装置连接。

6、进一步地,所述转轴包括同轴设置的主轴和连接轴;所述连接臂的数量为两个,每个所述连接臂包括两个曲轴臂和连接在两个所述曲轴臂之间的连杆轴颈,两个所述曲轴臂远离所述连杆轴颈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主轴上,所述连杆连接在所述连杆轴颈上;所述连接轴用于与所述动力源驱动装置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动力传输装置和所述动力源驱动装置的数量均为多个,每个所述动力传输装置包括转轴、连接臂和连杆,每个活塞装置连接至一个所述动力传输装置的所述连杆上,每个所述动力传输装置连接一个所述动力源驱动装置;多个所述动力传输装置运行时,每个所述动力传输装置上的所述连接臂的相位角与其它的所述动力传输装置上的所述连接臂的相位角均互不相等。

8、进一步地,所述活塞装置上还设有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用于使所述活塞组件与所述输料缸同轴并使所述活塞组件在轴线上往复运动。

9、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机构包括滑块,所述滑块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活塞组件,所述滑块的另一端可移动地设置在与所述输料缸的轴线方向平行的滑轨上。

10、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活塞装置并排设置在所述动力传输装置的同一侧。

1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混凝土输送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混凝土泵送机构。

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凝土泵送机构,通过动力传输装置接收动力源驱动装置输出的动力并将接收的动力分配至多个活塞装置,实现了在液压泵送系统的基础上取消液压驱动,并通过能将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往复式的机械结构设计,实现对液压缸的替代,且动力源驱动装置的动力来源不受限制,为电驱动提供了解决方案,针对搅拌和分配均采用电机直驱方案替代原有液压驱动。同时,机械传动提升了原液压传动的能量传递效率,带来节能的同时避免了原液压系统存在的漏油和污染等问题。并采用电机替代原有发动机为动力源,利于泵送需求功率的增加、整车空间布置、轻量化及系统可靠性提升。

13、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



技术特征:

1.一种混凝土泵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传输装置(10)和与所述动力传输装置(10)相连的多个活塞装置(20),所述活塞装置(20)包括输料缸(22)和可移动设于所述输料缸(22)内的活塞组件(24),所述活塞组件(24)远离所述输料缸(22)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动力传输装置(10);所述动力传输装置(10)用于接收动力源驱动装置输出的旋转力,并将接收的旋转力转换为平行力推动所述活塞组件(24)做往复直线运动进而使所述活塞装置(20)吸入和泵送混凝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泵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输装置(10)包括转轴(11)、连接臂(13)和连杆(30),所述连接臂(1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臂(13)固定在所述转轴(11)上,每个所述活塞装置(20)通过一个连杆(30)连接至一个所述连接臂(13),所述连杆(30)与所述连接臂(13)的连接处偏离所述转轴(11)的轴线;多个所述连接臂(13)的相位角互不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泵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13)的数量为n个;在所述连接臂(13)的径向空间上,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臂(13)的相位差为360/n度,其中,n≥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泵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13)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转轴(11)的两端;所述动力传输装置(1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转轴(11)上的动力输入齿轮(12),所述动力输入齿轮(12)用于与所述动力源驱动装置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泵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11)包括同轴设置的主轴(111)和连接轴(112);所述连接臂(13)的数量为两个,每个所述连接臂(13)包括两个曲轴臂(131)和连接在两个所述曲轴臂(131)之间的连杆轴颈(132),两个所述曲轴臂(131)远离所述连杆轴颈(13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主轴(111)上,所述连杆(30)连接在所述连杆轴颈(132)上;所述连接轴(112)用于与所述动力源驱动装置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泵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输装置(10)和所述动力源驱动装置的数量均为多个,每个所述动力传输装置(10)包括转轴(11)、连接臂(13)和连杆(30),每个活塞装置(20)连接至一个所述动力传输装置(10)的所述连杆(30)上,每个所述动力传输装置(10)连接一个所述动力源驱动装置;多个所述动力传输装置(10)运行时,每个所述动力传输装置(10)上的所述连接臂(13)的相位角与其它的所述动力传输装置(10)上的所述连接臂(13)的相位角均互不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混凝土泵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装置(20)上还设有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用于使所述活塞组件(24)与所述输料缸(22)同轴并使所述活塞组件(24)在轴线上往复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凝土泵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包括滑块(40),所述滑块(40)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活塞组件(24),所述滑块(40)的另一端可移动地设置在与所述输料缸(22)的轴线方向平行的滑轨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混凝土泵送机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活塞装置(20)并排设置在所述动力传输装置(10)的同一侧。

10.一种混凝土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混凝土泵送机构。


技术总结
一种混凝土泵送机构,包括动力传输装置和与所述动力传输装置相连的多个活塞装置,所述活塞装置包括输料缸和可移动设于所述输料缸内的活塞组件,所述活塞组件远离所述输料缸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动力传输装置;所述动力传输装置用于接收动力源驱动装置输出的旋转力,并将接收的旋转力转换为平行力推动所述活塞组件做往复直线运动进而使所述活塞装置吸入和泵送混凝土。混凝土泵送机构能适应多种动力源,为电驱动提供了解决方案,带来节能的同时还可避免现有技术中的液压泵送系统存在的漏油和污染等问题;还可利于泵送需求功率的增加、整车空间布置、轻量化及系统可靠性提升。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该混凝土泵送机构的混凝土输送设备。

技术研发人员:胡颖,李伟,陆海涵,李刚,李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22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5079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