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新能源,具体是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及系统。
背景技术:
1、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2、1、现有技术公开号为cn217048308u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该专利技术能够通过伸缩杆、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设置,使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具备了保护充电桩的效果,在使用过程中,失控的汽车撞向充电桩,通过连接板作用在第一弹簧上,同时通过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作用在第二弹簧上,两个弹簧减缓了向内的冲击力,达到了提高充电桩自身的防护性的目的。
3、2、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公开号:cn214689092u),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支架、固定机构、升降机构、多个充电机构和控制机构;所述固定机构设于所述支架的上方,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固定安装有多个固定板,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导向部件;所述升降机构设于所述固定机构的下方,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多级液压缸,所述多级液压缸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架的顶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通过设置固定机构、升降机构、多个充电机构和控制机构,能够实现同时对多个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多层的架构方式能够节约用地,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少充电等待时间,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与使用。
4、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新能源在改善环境、减少能源消耗、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新能源发展中新能源汽车是一项伟大发明,以此减少了汽油使用,继而达到减少空气污染,而在新能源汽车使用时往往需要使用到充电桩,但是现有的充电桩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现有的充电枪收纳均为插入充电孔,如若受到外力撞击,或长久不使用出现松动,以此极易导致充电枪出现自由掉落的现象,继而会对充电枪造成损坏,并会以此影响充电枪的使用寿命,因此对于充电桩提出了改进。
5、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及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所述充电桩本体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箱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挡雨板,所述箱体的前侧活动连接有箱门,所述箱体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外壳,所述外壳内腔的右侧开设有插孔,所述箱体右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外框,所述外框的内腔固定连接有连接线,所述连接线的表面活动连接于外壳的顶部,所述连接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手扶杆,所述手扶杆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充电枪,所述充电枪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插头,所述插头的表面活动连接于插孔的内腔,所述充电枪的表面安装有防脱落机构;
4、所述防脱落机构包括定位板,所述定位板的数量为多个,且分别位于充电枪的顶部和底部,所述定位板内侧的前侧和背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柱,所述支柱表面的底部和顶部均活动连接有夹持板,所述夹持板的内侧活动连接于充电枪的表面。
5、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柱表面的顶部和底部均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内侧固定连接于夹持板的外侧,所述支柱的外侧固定连接于定位板的内侧。
6、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定位板左侧的前侧和背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呈长方形结构设置,所述固定杆的内侧固定连接于外壳外侧的顶部和底部。
7、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箱门和箱体左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安装有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转板,所述第一转板的右侧固定连接于箱体的左侧,所述第一转板的内腔活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表面的中部活动连接有第二转板,所述第二转板的右侧固定连接于箱门的左侧。
8、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转板和第二转板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均活动连接有螺栓,所述第一转板和第二转板的右侧均通过螺栓分别固定连接于箱体和箱门的左侧,所述转轴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呈圆形结构设置。
9、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箱门背侧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卡块的表面卡接连接于箱体的内腔,所述箱门前侧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拉板,所述拉板呈环形结构设置。
10、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箱门内腔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显示屏,所述控制面板前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按钮,所述按钮的数量为多个,且呈圆形结构设置。
11、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系统,包括显示屏、控制面板、按钮、充电电源和充电枪,所述显示屏、充电电源和充电枪连接于控制面板,所述按钮(106)设置在控制面板下,所述充电电源与充电枪连接。
12、优选地,所述控制面板通过网络模块连接于云服务器,所述云服务器连接于控制平台。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4、1、本发明通过手扶向上移动手扶杆,随后带动充电枪向上移动,然后带动插头进行移动,随后将充电枪插入夹持板的内侧,然后当充电枪进入时使得夹持板向外侧进行移动,随后使得插头插入插孔的内腔,然后通过夹持板对充电枪的表面进行夹持固定,以此达到对静止状态下的充电枪进行防脱的作用,解决了现有的充电枪收纳均为插入充电孔,如若受到外力撞击,或长久不使用出现松动,以此极易导致充电枪出现自由掉落的现象,继而会对充电枪造成损坏,并会以此影响充电枪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15、2、本发明通过弹簧的设置,当夹持板进行移动时会使得弹簧被压缩,以此对产生的力度进行吸能,进一步的当夹持板失去力度时会使得弹簧恢复形变,继而达到对静止状态下的充电枪进行加固稳定的作用,通过操作人员手扶向前拉动拉板,通过拉板的移动带动箱门进行移动,随后通过箱门的移动带动第二转板绕转轴的表面进行转动,随后使得箱体呈被打开状态,以此达到对箱体进行打开维修和关闭密封的作用。
1.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1)包括箱体(101),所述箱体(10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107),所述箱体(10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挡雨板(102),所述箱体(101)的前侧活动连接有箱门(105),所述箱体(10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外壳(113),所述外壳(113)内腔的右侧开设有插孔(115),所述箱体(101)右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外框(109),所述外框(109)的内腔固定连接有连接线(110),所述连接线(110)的表面活动连接于外壳(113)的顶部,所述连接线(1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手扶杆(111),所述手扶杆(11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充电枪(112),所述充电枪(112)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插头(116),所述插头(116)的表面活动连接于插孔(115)的内腔,所述充电枪(112)的表面安装有防脱落机构(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落机构(2)包括定位板(201),所述定位板(201)的数量为多个,且分别位于充电枪(112)的顶部和底部,所述定位板(201)内侧的前侧和背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柱(204),所述支柱(204)表面的底部和顶部均活动连接有夹持板(202),所述夹持板(202)的内侧活动连接于充电枪(112)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204)表面的顶部和底部均套设有弹簧(203),所述弹簧(203)的内侧固定连接于夹持板(202)的外侧,所述支柱(204)的外侧固定连接于定位板(201)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201)左侧的前侧和背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205),所述固定杆(205)呈长方形结构设置,所述固定杆(205)的内侧固定连接于外壳(113)外侧的顶部和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门(105)和箱体(101)左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安装有转动机构(3),所述转动机构(3)包括第一转板(301),所述第一转板(301)的右侧固定连接于箱体(101)的左侧,所述第一转板(301)的内腔活动连接有转轴(302),所述转轴(302)表面的中部活动连接有第二转板(303),所述第二转板(303)的右侧固定连接于箱门(105)的左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板(301)和第二转板(303)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均活动连接有螺栓(304),所述第一转板(301)和第二转板(303)的右侧均通过螺栓(304)分别固定连接于箱体(101)和箱门(105)的左侧,所述转轴(302)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板(305),所述限位板(305)呈圆形结构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门(105)背侧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卡块(114),所述卡块(114)的表面卡接连接于箱体(101)的内腔,所述箱门(105)前侧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拉板(108),所述拉板(108)呈环形结构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门(105)内腔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104),所述控制面板(104)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显示屏(103),所述控制面板(104)前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按钮(106),所述按钮(106)的数量为多个,且呈圆形结构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103)、控制面板(104)、按钮(106)、充电电源和充电枪(112),所述显示屏(103)、充电电源和充电枪(112)连接于控制面板(104),所述按钮(106)设置在控制面板(104)下,所述充电电源与充电枪(112)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板(104)通过网络模块(4)连接于云服务器(5),所述云服务器(5)连接于控制平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