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端部焊接用连接接头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5-03-05  22


本技术涉及线缆端部焊接用连接技术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缆端部焊接用连接接头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1、现有的一种线缆端部焊接用连接接头,其口径较大、壁厚较大的一侧为尾部,其口径较小、壁厚较小的一侧为头部,是采用模具浇铸成型,其模具上的进流口设置在线缆端部焊接用连接接头的头部,由于线缆端部焊接用连接接头的头部外径及口径较小,且其头部壁厚较薄,这会使得其头部易冷却成型发生堵塞,浇铸液无法顺利成型其尾部,导致成品率降低,且现有技术一个模具的成品数量仅有个位数,生产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线缆端部焊接用连接接头成型模具,解决现有技术带来的成品率低、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线缆端部焊接用连接接头成型模具,其创新点在于:包括上模仁、下模仁、侧模仁以及芯棒;

3、所述上模仁水平设置,在其中心位置处设有浇铸通道,在所述上模仁的底端设有两排六列的上成型槽,且每列两个上成型槽之间通过上支槽连通,每个上成型槽的外侧还设有上芯槽;

4、所述下模仁水平设置,在其顶端中央位于所述浇铸通道的竖直下方设有支柱,且所述支柱的直径小于浇铸通道的直径,在所述下模仁的顶端设有与所述上成型槽一一对应的下成型槽、与所述上支槽一一对应的下支槽、与所述上芯槽一一对应的下芯槽、以及连通所有下成型槽的浇铸流道,所述浇铸流道上设有连通每个下成型槽的进流口与溢流口,所述进流口设置在下成型槽的尾部两侧,下成型槽的尾部与线缆端部焊接用连接接头的尾部相同,溢流口设置在下成型槽的头部两侧,且进流口的深度大于溢流口的深度;

5、在所述下模仁的两侧均设有两个侧模仁,每个所述侧模仁上均设有三个芯棒,且每个芯棒的延伸端均水平朝向上、下芯槽设置;

6、所述上、下模仁与侧模仁合模,所述芯棒延伸进所述上成型槽与所述下成型槽之间,则芯棒、上成型槽与下成型槽共同组成线缆端部焊接用连接接头成型腔。

7、进一步的,所述上模仁安装在一水平设置的上模的底部中央,且在所述上模的中心位置处设有浇铸口,该浇铸口与所述浇铸通道连通设置;

8、所述下模仁安装在一水平设置的下模的顶部中央,所述侧模仁设置在下模顶部位于所述下模仁的侧边。

9、进一步的,所述上模的底部四角处还安装有立式导柱,所述下模上开设有与所述立式导柱相适配的立式导向孔;

10、所述上模的底部还安装有四个斜导柱,在所述下模与每个所述侧模仁上均设有与所述斜导柱相对应的斜导向孔。

11、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2、1)本实用新型中的上、下、侧模仁合模后芯棒、上成型槽与下成型槽共同组成12个线缆端部焊接用连接接头成型腔,一模12出,极大地提升了本产品的生产效率;

13、2)本实用新型中,进流口设置在下成型槽的尾部两侧,溢流口设置在下成型槽的头部两侧,且进流口的深度大于溢流口的深度,使得在浇铸成型过程中先成型口径大、壁厚大的产品尾部,再成型其头部,避免发生浇铸液堵塞,从而提升浇铸成品率;

14、3)本实用新型中上模与下模、侧模仁上分别设有斜导柱与斜导向孔,从而实现在上、下模合模的过程中将各侧模仁同步向内挤压推送,确保合模时上模仁、下模仁与侧模仁之间的连接紧密性,确保成品品质。



技术特征:

1.一种线缆端部焊接用连接接头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仁、下模仁、侧模仁以及芯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缆端部焊接用连接接头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线缆端部焊接用连接接头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的底部四角处还安装有立式导柱,所述下模上开设有与所述立式导柱相适配的立式导向孔;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线缆端部焊接用连接技术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缆端部焊接用连接接头成型模具,包括上模仁、下模仁、侧模仁以及芯棒;合模后芯棒、上成型槽与下成型槽共同组成12个线缆端部焊接用连接接头成型腔,一模12出,极大地提升了本产品的生产效率;进流口设置在下成型槽的尾部两侧,溢流口设置在下成型槽的头部两侧,且进流口的深度大于溢流口的深度,使得在浇铸成型过程中先成型口径大、壁厚大的产品尾部,再成型其头部,避免发生浇铸液堵塞,从而提升浇铸成品率;上模与下模、侧模仁上的斜导柱与斜导向孔,实现了上、下模合模的过程中将各侧模仁同步向内挤压推送,确保合模时三者之间的连接紧密性,确保成品品质。

技术研发人员:鲁明,吴正华,何冠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华灿电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26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5071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