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动力工程连接结构的,尤其是涉及一种缓冲机构。
背景技术:
1、在航天领域,航天器着陆要面临巨大的反冲,而反冲极可能对航天器的结构和零件产生损坏,因此,如何在着陆时减震缓冲尤为重要。目前,航天器着陆时缓冲零件可以满足使用要求,但着陆时会对缓冲零件产生破坏,只能用一次,无法重复多次使用,限制了航天器循环发射回收再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冲机构,以缓解现有动力缓冲机构单次使用即被破坏,无法重复使用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缓冲机构,包括套筒、缓冲杆和可恢复缓冲组件;以所述套筒的轴向为高度方向:所述套筒的底端封闭、顶端螺纹连接有筒盖;所述缓冲杆穿过设于所述筒盖上的通孔;所述可恢复缓冲组件安装于所述套筒内部,且与所述缓冲杆位于所述套筒内的一端接触或连接;所述可恢复缓冲组件能够在所述缓冲杆受外力作用向所述套筒内滑动时,吸收所述缓冲杆传递的冲击能量而产生可恢复的形变。
4、工作时,一定大小范围内的外力施加于缓冲杆,缓冲杆沿套筒轴向向套筒内滑动,压迫套筒内部的可恢复缓冲组件吸收缓冲杆传递的冲击能量而产生形变,达到对冲击力进行缓冲的功能;该形变为可恢复的形变,即,在吸收完该冲击能量以后,可恢复缓冲组件还能恢复到原有形态,即可重复使用,在下一次缓冲杆受外力作用向套筒内滑动时,继续吸收缓冲杆传递的冲击能量。该可恢复缓冲组件恢复原有形态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受热或自回弹等方式。
5、由此,解决现有动力缓冲机构单次使用即被破坏,无法重复使用的技术问题。
6、在本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中,较为优选地,所述可恢复缓冲组件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套筒内部的加热器、记忆合金类蜂窝缓冲件、缓冲板和弹性丝。
7、其中:所述加热器固定安装于所述套筒内壁,所述加热器的上端面设有沟槽;所述缓冲板的板面垂直于所述套筒轴向,所述弹性丝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筒盖,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缓冲板;所述缓冲杆位于所述套筒内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缓冲板的上板面;所述记忆合金类蜂窝缓冲件的下端嵌入所述沟槽内,上端与所述缓冲板的下板面接触。
8、可选地,所述弹性丝设有多根,多根所述弹性丝周向围绕所述缓冲杆分布。
9、可选地,所述弹性丝采用超弹性记忆合金丝。
10、可选地,所述弹性丝的两端分别设外螺纹且通过螺母固定于对应的缓冲板或筒盖。
11、可选地,所述加热器上端面还设有装配槽,所述沟槽位于所述装配槽内;所述装配槽的高度高于所述沟槽,所述缓冲板设于所述装配槽内且与所述装配槽的槽体周壁接触。
12、可选地,所述加热器螺纹安装于所述套筒内底壁。
13、可选地,所述套筒、所述缓冲杆、所述筒盖均为金属件。
14、可选地,所述缓冲板下端面与所述加热器的沟槽上端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弹性丝总长度的8%。
15、可选地,所述加热器沟槽的高度范围为所述记忆合金类蜂窝缓冲件高度的50%-60%。
1.一种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筒(1)、缓冲杆(2)和可恢复缓冲组件;以所述套筒(1)的轴向为高度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恢复缓冲组件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套筒(1)内部的加热器(3)、记忆合金类蜂窝缓冲件(4)、缓冲板(5)和弹性丝(6);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丝(6)设有多根,多根所述弹性丝(6)周向围绕所述缓冲杆(2)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丝(6)采用超弹性记忆合金丝。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丝(6)的两端分别设外螺纹且通过螺母(7)固定于对应的缓冲板(5)或筒盖(1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3)上端面还设有装配槽(112),所述沟槽(111)位于所述装配槽(112)内;所述装配槽(112)的高度高于所述沟槽(111),所述缓冲板(5)设于所述装配槽(112)内且与所述装配槽(112)的槽体周壁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3)螺纹安装于所述套筒(1)内底壁。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1)、所述缓冲杆(2)、所述筒盖(11)均为金属件。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板(5)下端面与所述加热器(3)的沟槽(111)上端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弹性丝(6)总长度的8%。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3)沟槽(111)的高度范围为所述记忆合金类蜂窝缓冲件(4)高度的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