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养蜂领域,具体是一种喀斯特荒漠化地区优质生态蜂场的选址方法。
背景技术:
1、野生中华蜜蜂主要生活在雨水多、空气湿润、蜜粉源植物种类多的山区、丘陵地带,喀斯特地区地形多为山丘,目前在喀斯特地区蜜蜂养殖大多以散养与饲养为主,很难建设蜂场,该地高湿、日照弱、自然条件差,并且该地海拔高差大、花源不充足、蜜粉源植物少,该地区交通不便,养蜂技术落后,养蜂体系不健全,很难形成规模产业。
2、很多地方开始建设蜂场,但蜂场建设没有系统性考虑蜂场周边环境与蜜蜂和谐共存,随意性较强,导致蜂群羸弱,面临飞逃与群灭的境地,导致出现蜂群成活率低、蜂蜜产量低、品质差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本方案提出了一种喀斯特荒漠化地区优质生态蜂场的选址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喀斯特荒漠化地区优质生态蜂场的选址方法,以适于喀斯特荒漠化地区实现规模化优质生态养蜂,提高蜂群成活率,提高蜂蜜产量,提高品质。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喀斯特荒漠化地区优质生态蜂场的选址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步骤一,位置选择:选择南面山谷的山腰或山脚下较为平整的土地或坡地,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蜂场通路,附近有便于蜜蜂采集的良好水源,西晒时间少,有树木遮阴的位置。
4、步骤二,环境选择:环境选择包括自然环境选择、场地安全选择,自然环境选择为选择周围空气良好,有清洁水源,周边无污染源,蜜粉源植物充足,无有毒蜜粉源植物的自然环境;场地安全选择为选择远离人口密集区,无地质灾害频发,不靠近悬崖、天坑的安全场地。
5、步骤三,蜂种选择:选择当地中华蜜蜂强群引种。
6、步骤四,载蜂量评估:以1周年为测算周期,在蜂场周边有2种以上的主要蜜粉源植物,非主产期外界蜜粉源可以基本满足蜂群生存和发展的日常需要,主产期每1花期可取1次蜜,群均产蜜>1公斤,群年均产蜜>2.5公斤。
7、步骤五,敌害评估:监测周边是否有敌害,选择周边无天敌的位置。
8、步骤六,蜂场建设:蜂场四周建设隔离带,开设蜂场门口,蜂场内根据载蜂量评估生态放养多群中华蜜蜂,配置养蜂工具,种植蜜粉源植物,蜜蜂飞行线路通畅,将两个生态蜂场之间隔开一定的距离。
9、步骤七,蜂群管理:定地生态放养中华蜜蜂,第一次转地来的蜂群放置应该于夜间布放,布放完毕要把巢门打开,蜂场布放后一个月内不宜移动蜂箱,蜂场建设完成后,可长年不用移动,除非蜂场周边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宜生态放养蜜蜂。
10、步骤八,蜂场取蜜,每个主花期结束后,收取成熟封盖蜂蜜。
11、步骤一中,进行位置选择时,选择的土地或坡地面积为300~1000平方米;所选的蜂场通路能够使小型汽车开到蜂场旁边,蜂场通路距离蜂场小于100米以便于蜂箱搬运与蜂场管理;选择排水良好且水源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ny5027规定的位置;具体指西晒时间≤3小时/天。
12、步骤二中,自然环境选择中选择无污染环境时,选择蜜蜂所飞行的半径2公里范围内,无糖蜜加工厂、化工厂、农药厂、畜禽养殖场、垃圾处理场及喷洒农药的种植区;选择2公里范围内,有2种以上的主要蜜粉源植物,2种以上的辅助蜜粉源植物。
13、步骤二中,场地安全选择中远离人口密集区具体为蜂场距学校、居民区等人口密集区及主要交通干线500米以上;无地质灾害频发具体为无落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频发。
14、步骤三中,蜂种选择中所选的强群具体为每箱蜂群有3脾以上,并且蜂脾相称的蜂种。
15、步骤五中,敌害评估中的周边无天敌具体为蜂场周边5公里范围内无人工养殖胡蜂、飞禽天敌,使蜜蜂得以正常生存与繁殖,不受到侵害。
16、步骤六中,蜂场建设中所述蜂场四周建设隔离带具体为因地制宜地在蜂场周边种植蜜粉源植物作为围栏隔离带;配置养蜂工具具体为配置养蜂服、防蜂手套、金属刮刀、马蜂抓捕网兜、喷水壶、养蜂日记等养蜂工器具;种植蜜粉源植物具体为因地制宜种植油菜花、玉米或道地药材,道地药材如益母草、天冬、人薯、鸡血藤、九龙藤、马甲刺、猫爪刺、盐肤木、荆条、五倍子、鬼针草、黄精、万寿果和鸭脚木,以及龙眼、柑橘、枇杷等适合在当地生长的蜜粉源性植物;两个生态蜂场之间隔开一定的距离具体为两个生态蜂场之间要隔开2公里以上的距离,以避免出现盗蜂现象。
17、步骤七中,蜂场管理中所述的长年不用移动是指3~10年不用移动。
18、步骤八中,蜂场取蜜中所述的每个主花期结束后具体为每个主花期开花末期一周时间内;封盖蜂蜜具体为封盖率达到90%以上的蜜脾。
19、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1、在喀斯特荒漠化地区的恶劣环境下,使得蜂场减少野外多种地质灾害、减少太阳风雨等自然界影响,使蜂场较为安全稳定,与环境和谐相处,适宜蜜蜂生存与活动,减少蜜蜂中毒、饿死与飞逃的现象发生,提高了蜂群成活率。
20、2、在喀斯特荒漠化地区的恶劣环境下,通过对周边蜜粉源植物的了解,使得蜂产品实现产品溯源,最大限度获得无污染、无农残、无抗生素、无毒的优质蜂产品,使蜂场之间生态良性发展,蜂场取蜜可实现经济收入,利用蜜蜂的传花授粉,提高并促进蜜粉源植物的生长,可以有效提高蜂产品质量和产量,提高种养产出和收益,养蜂可取得合理的正收益。
21、3、可专业化、规模化建设蜂场,通过优质生态蜂场的选址建设,方便蜂业工匠巡检管护,科学形成立体生态农业的新模式,同时改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环境,有效减碳固碳,恢复生态。
22、4、因地因时制宜种植蜜粉源植物,丰富了喀斯特荒漠化地区的生物多样化。
23、5、利用喀斯特荒漠化地区土地贫瘠,植物多样性较低,对于蜜粉源植物的干扰性较小,使得蜜蜂获取花粉的纯度较高。
24、6、利用蜜粉源植物为自身种植并且干扰植物较少,通过蜜蜂授粉时,能够降低蜜粉源性植物遗传物质被干扰的可能性,降低蜜粉源植物变异程度,保持了蜜粉源植物的性状稳定。
1.一种喀斯特荒漠化地区优质生态蜂场的选址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喀斯特荒漠化地区优质生态蜂场的选址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进行位置选择时,选择的土地或坡地面积为300~1000平方米;所选的蜂场通路能够使小型汽车开到蜂场旁边,蜂场通路距离蜂场小于100米以便于蜂箱搬运与蜂场管理;选择排水良好且水源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ny5027规定的位置;具体西晒时间≤3小时/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喀斯特荒漠化地区优质生态蜂场的选址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自然环境选择中选择无污染环境时,选择蜜蜂所飞行的半径2公里范围内,无糖蜜加工厂、化工厂、农药厂、畜禽养殖场、垃圾处理场及喷洒农药的种植区;选择2公里范围内,有2种以上的主要蜜粉源植物,2种以上的辅助蜜粉源植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喀斯特荒漠化地区优质生态蜂场的选址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场地安全选择中远离人口密集区具体为蜂场距学校、居民区等人口密集区及主要交通干线500米以上;无地质灾害频发具体为无落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频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喀斯特荒漠化地区优质生态蜂场的选址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蜂种选择中所选的强群具体为每箱蜂群有3脾以上,并且蜂脾相称的蜂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喀斯特荒漠化地区优质生态蜂场的选址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敌害评估中的周边无天敌具体为蜂场周边5公里范围内无人工养殖胡蜂、飞禽天敌,使蜜蜂得以正常生存与繁殖,不受到侵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喀斯特荒漠化地区优质生态蜂场的选址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六中,蜂场建设中所述蜂场四周建设隔离带具体为因地制宜地在蜂场周边种植蜜粉源植物作为围栏隔离带;配置养蜂工具具体为配置养蜂服、防蜂手套、金属刮刀、马蜂抓捕网兜、喷水壶、养蜂日记等养蜂工器具;种植蜜粉源植物具体为因地制宜种植油菜花、玉米或药材,药材如益母草、天冬、人薯、鸡血藤、九龙藤、马甲刺、猫爪刺、盐肤木、荆条、五倍子、黄精、万寿果和鸭脚木,以及龙眼、柑橘、枇杷和荔枝等适合在当地生长的蜜粉源性植物;两个生态蜂场之间隔开一定的距离具体为两个生态蜂场之间要隔开2公里以上的距离,以避免出现盗蜂现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喀斯特荒漠化地区优质生态蜂场的选址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七中,蜂场管理中所述的长年不用移动是指3~10年不用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喀斯特荒漠化地区优质生态蜂场的选址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八中,蜂场取蜜中所述的是每个主花期结束后具体为每个主花期开花末期一周时间内;封盖蜂蜜具体为封盖率达到90%以上的蜜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