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采煤机从动轮,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从动轮注油系统。
背景技术:
1、采煤机一般由截割部、装载部、行走部、电动机、操作控制系统和辅助装置等部分组成,而从动轮是行走部中传递动力的重要组件。现有技术中的采煤机的从动轮注油,一般会在从动轮轴承上设计有注油口,润滑油从注油口进入轴承内部,通过油路分配到轴承各部分,以实现对轴承的润滑,但是,润滑效果不理想,容易出现从动轮不转,轴承磨损严重的情况,减少使用寿命。
2、基于此,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种种不足,现提出一种从动轮注油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从动轮润滑效果不理想、轴承易磨损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从动轮注油系统,包括固定架、轴承座与从动轮组件,所述固定架的下方形成容纳所述从动轮组件的凹槽;所述轴承座固设在所述固定架的下端;所述从动轮组件包括链轮、密封座、轴套和轴承,所述轴承与所述轴承座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座与所述轴承、轴套、链轮形成第一油腔,所述密封座与所述轴承座、轴承形成第二油腔,所述第一油腔与所述第二油腔相连通以形成闭合油路。
4、本技术方案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轴套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轴承上,所述密封座位于所述链轮的两侧,所述密封座的一端与所述轴套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座的另一端与所述链轮固定连接。
5、本技术方案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架上开设有注油孔,所述轴承的内部开设沿其轴向的第一导油通道,所述注油孔与所述第一导油通道通过注油通道连通。
6、本技术方案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轴承的内部还开设沿其径向的第二导油通道,所述第二导油通道与所述第一油腔连通,所述第一导油通道通过第三导油通道与所述第二油腔连通,所述密封座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油腔与所述第二油腔的第四导油通道。
7、优选地,所述第四导油通道设有若干个。
8、本技术方案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注油孔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注油孔沿所述固定架的中心对称布置,其中一个注油孔上可拆卸的安装有矿用直接头,另一个注油孔上可拆卸的安装有第一堵头,所述矿用直接头与所述第一堵头可互换位置。
9、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座与所述轴承、轴承座之间设置有浮动油封。
10、优选地,所述轴承座上开设有通孔,所述轴承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轴承座连接。
11、本技术方案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油腔的侧壁上开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有两个,其中一个透气孔上可拆卸的安装有透气塞,另一个透气孔上可拆卸的安装有第二堵头,所述透气塞与所述第二堵头可互换位置。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第一油腔与第二油腔连通形成闭合油路,从动轮转动时,润滑油在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内循环流动,使得轴套得到更好的润滑,减少轴套与轴承之间的摩擦,增加从动轮的使用寿命,降低更换成本。
1.一种从动轮注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架、轴承座与从动轮组件,所述固定架的下方形成容纳所述从动轮组件的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从动轮注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轴承上,所述密封座位于所述链轮的两侧,所述密封座的一端与所述轴套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座的另一端与所述链轮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从动轮注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上开设有注油孔,所述轴承的内部开设沿其轴向的第一导油通道,所述注油孔与所述第一导油通道通过注油通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从动轮注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的内部还开设沿其径向的第二导油通道,所述第二导油通道与所述第一油腔连通,所述第一导油通道通过第三导油通道与所述第二油腔连通,所述密封座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油腔与所述第二油腔的第四导油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从动轮注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导油通道设有若干个。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从动轮注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油孔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注油孔沿所述固定架的中心对称布置,其中一个注油孔上可拆卸的安装有矿用直接头,另一个注油孔上可拆卸的安装有第一堵头,所述矿用直接头与所述第一堵头可互换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从动轮注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座与所述轴承、轴承座之间设置有浮动油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从动轮注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上开设有通孔,所述轴承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轴承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从动轮注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腔的侧壁上开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有两个,其中一个透气孔上可拆卸的安装有透气塞,另一个透气孔上可拆卸的安装有第二堵头,所述透气塞与所述第二堵头可互换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