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电站发电机组下导油盆防油雾溢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5-01-15  22


本技术涉及水电站发电机组机械领域,特别是一种水电站发电机组下导油盆防油雾溢出装置。


背景技术:

1、水电站发电机组由于装机时间长、原设计缺陷和长期运行某些部位磨损变形等原因,导致机组下导油盆里的油在机组高速运行离心力的作用下在油盆内高速旋转,经过撞击、飞溅形成油雾;机组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也会加热润滑油,从而产生更多的油雾,油雾通过下导油盆盖与大轴结合处的间隙溢出,污染发电机内部,对机组定子线棒、转子磁极及其他部件造成污染。油雾与灰尘结合会堵塞通风孔,造成发电机通风散热差,从而导致定子线圈温度升高,还会腐蚀设备,造成线棒绝缘老化,性能下降,对机组的安全运行造成威胁。同时因油甩出后安全油位无法保证,为保证轴瓦正常温度就要不定时测油位、加油,运行维护工作中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补油、清理油污。此种情况并非个例,针对此问题需对发电机下导油盆设计一款防油雾溢出装置,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水电站发电机组下导油盆防油雾溢出装置,可有效解决下导油盆油雾溢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电站发电机组下导油盆防油雾溢出装置,包括底座和毛毡层,所述的底座经螺钉装在下导油盆盖上面,底座上面装有罩体,罩体是由立板、上平面板和上沿板拼焊在一起构成,立板下端固定在底座上,上平面板向内侧焊接在立板上端,上平面板端部向下焊接有上沿板,罩体上端内面装有毛毡层,毛毡层一端与大轴上平面软接触连接。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大大降低成本,适用于大中小型水电站机组,应用范围广,易于生产和推广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



技术特征:

1.一种水电站发电机组下导油盆防油雾溢出装置,包括底座和毛毡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2)经螺钉装在下导油盆盖(1)上面,底座(2)上面装有罩体(4),罩体(4)是由立板(5)、上平面板(6)和上沿板(7)拼焊在一起构成,立板(5)下端固定在底座(2)上,上平面板(6)向内侧焊接在立板(5)上端,上平面板(6)端部向下焊接有上沿板(7),罩体(4)上端内面装有毛毡层(10),毛毡层(10)一端与大轴(8)上平面软接触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电站发电机组下导油盆防油雾溢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2)与下导油盆盖(1)间装有用于密封的毛毡垫。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电站发电机组下导油盆防油雾溢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板(5)上端内面、上平面板(6)内面和上沿板(7)内面均装有毛毡层(10),上沿板(7)内面的毛毡层(10)向下伸出上沿板(7),伸出部分的毛毡层(10)下端与大轴(8)上平面软接触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电站发电机组下导油盆防油雾溢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2)上面均布装有与立板(5)外侧面相连的筋板(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电站发电机组下导油盆防油雾溢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罩体(4)设有4个,相连两个罩体(4)的结合面焊接两块联接板(3)并经螺栓连接在一起,4个罩体(4)连接在一起构成与下导油盆盖(1)相同的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电站发电机组下导油盆防油雾溢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块联接板(3)之间装有毛毡垫。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电站发电机组下导油盆防油雾溢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2)厚度为8mm,罩体(4)厚度为2mm,毛毡层(10)厚度为2-4mm。


技术总结
一种水电站发电机组下导油盆防油雾溢出装置,包括底座和毛毡层,所述的底座经螺钉装在下导油盆盖上面,底座上面装有罩体,罩体是由立板、上平面板和上沿板拼焊在一起构成,立板下端固定在底座上,上平面板向内侧焊接在立板上端,上平面板端部向下焊接有上沿板,罩体上端内面装有毛毡层,毛毡层一端与大轴上平面软接触连接。本技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大大降低成本,适用于大中小型水电站机组,应用范围广,易于生产和推广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

技术研发人员:顾光林,王胜山,马永征,张晨,刘冠英,田嘉毅,牛敬贤,牛山林,董方,张长征,刘歆,孟培新,宁文静,符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黄河明珠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17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4867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