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野外采集箱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5-01-10  28


本技术涉及采集箱的,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野外采集箱。


背景技术:

1、采集箱用于采集样本,一般用于实验室或者野外环境。采集箱一般设置有手套孔并在手套孔设置有手套。操作人员将手伸入手套即可通过手套对箱体内部的样品进行操作。现有技术的采集箱一般设置有两个手套孔,便于一个操作人员的双手伸入操作。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两人进行操作。而现有技术的采集箱则无法满足这种使用场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野外采集箱,其能够两人同时操作,进而提高操作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3、一种野外采集箱,包括箱体和设置于所述箱体的两组手套;所述箱体呈长方体状;所述箱体相对的两个侧面各设置有一组所述手套;所述箱体对应所述手套设置有手套孔;所述手套连接于所述手套孔并位于所述箱体内部。

4、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包括底面、顶面和四个侧面;所述顶面和侧面均由透明材料制成。

5、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侧面和两个相对的第二侧面;所述手套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侧面;两个所述第二侧面均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对应设置有门板,以使所述门板能够打开或关闭所述开口。

6、进一步地,所述箱体的箱底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壁呈球面状;所述凹槽内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外壁贴合于所述凹槽的内壁,以使所述滑块能够在所述凹槽内部晃动。

7、进一步地,所述滑块呈半球形;所述凹槽内壁为内凹的半球面。

8、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内壁设置有若干凹坑;所述凹坑内部设置有滚珠;所述滚珠的直径大于所述凹坑的深度。

9、进一步地,所述滑块上表面的边沿沿所述滑块的周向设置有若干旋转扣;所述旋转扣的末端与其旋转点之间的距离大于其旋转点到所述滑块边沿的距离。

10、进一步地,所述旋转扣由弹簧钢制成;所述滑块表面还配合所述旋转扣设置有顶推凸起,以使所述旋转扣旋转至所述顶推凸起时,所述顶推凸起推动所述旋转扣向上弯折;所述顶推凸起位于所述旋转扣的旋转点和所述滑块的中心点之间。

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的野外采集箱使用时,可以两个人分别从箱体的两侧经箱体两侧的手套对箱体内部的样本进行操作,进而两人共同完成采样操作。进而满足两个人同时操作的场景。



技术特征:

1.一种野外采集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和设置于所述箱体(1)的两组手套(2);所述箱体(1)呈长方体状;所述箱体(1)相对的两个侧面各设置有一组所述手套(2);所述箱体(1)对应所述手套(2)设置有手套(2)孔;所述手套(2)连接于所述手套(2)孔并位于所述箱体(1)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外采集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包括底面、顶面和四个侧面;所述顶面和侧面均由透明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野外采集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侧面(4)和两个相对的第二侧面(5);所述手套(2)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侧面(4);两个所述第二侧面(5)均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对应设置有门板(6),以使所述门板(6)能够打开或关闭所述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野外采集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箱底设置有凹槽(8);所述凹槽(8)的内壁呈球面状;所述凹槽(8)内设置有滑块(9);所述滑块(9)的外壁贴合于所述凹槽(8)的内壁,以使所述滑块(9)能够在所述凹槽(8)内部晃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野外采集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9)呈半球形;所述凹槽(8)内壁为内凹的半球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野外采集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8)的内壁设置有若干凹坑(10);所述凹坑(10)内部设置有滚珠(11);所述滚珠(11)的直径大于所述凹坑(10)的深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野外采集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9)上表面的边沿沿所述滑块(9)的周向设置有若干旋转扣(12);所述旋转扣(12)的末端与其旋转点之间的距离大于其旋转点到所述滑块(9)边沿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野外采集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扣(12)由弹簧钢制成;所述滑块(9)表面还配合所述旋转扣(12)设置有顶推凸起(13),以使所述旋转扣(12)旋转至所述顶推凸起(13)时,所述顶推凸起(13)推动所述旋转扣(12)向上弯折;所述顶推凸起(13)位于所述旋转扣(12)的旋转点和所述滑块(9)的中心点之间。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野外采集箱,包括箱体和设置于箱体的两组手套。箱体呈长方体状。箱体相对的两个侧面各设置有一组手套。箱体对应手套设置有手套孔。手套连接于手套孔并位于箱体内部。本技术的野外采集箱使用时,可以两个人分别从箱体的两侧经箱体两侧的手套对箱体内部的样本进行操作,进而两人共同完成采样操作。进而满足两个人同时操作的场景。

技术研发人员:张红光,刘凡,唐若斌,唐震鐘,徐辉,李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若斌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29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4844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