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潮印刷袋生产工艺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4-12-29  54


本技术涉及吸潮印刷袋的,尤其是涉及一种吸潮印刷袋生产工艺及装置。


背景技术:

1、对于一些需要特殊干燥环境的产品,通常会在包装袋上进行一些除湿气措施。国家标准gb/t5048明确要求了不同等级的防潮包装的薄膜透湿量。针对除湿、隔离水汽包装袋也有较多研究。

2、申请号为cn103009747a的一种除湿防潮封装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中提出,将除湿材料与防潮材料复合粘接,实现食品、药品除湿、防潮的双向功能,但是其中所述除湿功能层材料是通过将除湿微粒与基体材料共混、挤出、压延制得,对于一些吸潮能力强的材料来说,在除湿功能层材料制备过程中即与外界环境接触,从而容易吸取外界中的水汽,因此对生产车间的干燥度要求较高,从而大大增大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降低对生产车间的干燥度要求,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吸潮印刷袋生产工艺及装置。

2、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吸潮印刷袋生产工艺及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吸潮印刷袋生产工艺及装置,包括机座、设置在机座上且相互连接的输送机构和吹膜机构,所述输送机构包括:

4、输送管,所述输送管设置在机座上且设置有用于添加原料的添加管并与吹膜机构连通;

5、两个输送杆,两个所述输送杆均转动安装在输送管上且均设置有用于对原料进行挤压混合的第一螺旋片,所述第一螺旋片上沿输送管轴线间隔设置有多个,位于多个所述第一螺旋片之间的两个输送杆上均设置有用于对原料进行挤压混合的第二螺旋片,所述第一螺旋片和第二螺旋片螺旋线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螺旋片对物料的推力大于第二螺旋片对物料的推力并配合推动物料远离添加管;

6、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机座上且用于驱动两个输送杆反向转动;

7、抽湿组件,所述抽湿组件设置在机座上且用于对原料中水分进行抽取。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合物料通过添加管添加到输送管内,驱动组件启动带动两个输送杆转动,两个输送杆转动带动第一螺旋片和第二螺旋片转动,第一螺旋片转动带动物料进行挤压搅拌同时推动物料远离添加管移动,而当物料从第一螺旋片移至第二螺旋片时,由于第二螺旋片和第一螺旋片的螺旋线方向相反,进入第二螺旋片的原料在第二螺旋片推动下回移进行撞击和混合,因此回移的物料和正常移动的物料混合更加均匀,同时也减慢了物料移动的速度,同时两种方向一定混料撞击也使得物料中更多的水分蒸发释放,而抽湿组件启动对水分进行抽取,而第一螺旋片的推力大于第二螺旋片的推力,从而使得回移的物料在正常移动物料的推力下继续远离添加管,最后混合和除湿后的物料移至吹膜机构进行吹膜处理,因此大大降低了生产车间的干燥度要求,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9、可选的,所述第一螺旋片与输送管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小于物料粒径且阻挡物料通过,所述第二螺旋片与输送管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大于物料粒径且与输送管内侧壁之间形成供物料通过的输送空间。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螺旋片与输送管内侧壁之间较小,从而推动物料远离添加管而不易回移,从而提高了对物料的挤压混合效果,同时第一螺旋片推动物料进入第二螺旋片时由于第二螺旋片的阻挡,使得物料进入输送空间,然后部分物料进入第二螺旋片内,还有部分布料移至第二段的第一螺旋片处进行输送,由于物料移至输送空间内时移动范围突然变小,从而推动物料被平摊在输送空间内,使得物料中更多的水分释放,进一步提高了对物料的烘干效果,降低了对车间干燥度的要求,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11、可选的,所述第二螺旋片两端与两个第一螺旋片之间存在间隙而形成第一避位空间和第二避位空间,所述第一避位空间位于第二避位空间靠近添加管一侧,所述输送管上设置有分别与第一避位空间和第二避位空间连通且位于第一避位空间上方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机座上设置有与第一管体连接的输入机构,所述输入机构控制输入热气和第一螺旋片配合推动原料移动且对原料进行烘干,所述第二管体与抽湿组件连通用于抽取水分。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螺旋片推动物料依次通过第一避位空间和输送空间进入第二避位空间,位于输送空间内部分物料在第二螺旋片推动下回移而与正常移动的物料发生撞击和混合,同时输入机构控制热气进入第一管体内,然后热气推动物料移动,且物料中的水分在热气的作用下从物料释放形成水汽,接着水汽通过第二管体进入抽湿组件中进行抽湿,因此通过热气实现物料的移动同时进行烘干,从而提高了物料的移动速率和烘干的效果,提高了物料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车间的干燥度要求,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13、同时物料移至第二避位空间时,由于没有第二螺旋片的反向推动力,从而使得物料移动速度加快,物料的移动速度加快也使得释放的水汽移动速度加快,从而提高了抽湿组件对水汽的抽湿效果,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14、可选的,所述输入机构包括:

15、输入箱,所述输入箱设置在机座上且用于储存气体;

16、输入泵,所述输入泵设置在输入箱上且用于向输入箱内充入气体;

17、输入管,所述输入管与输入箱内连通且设置有控制流量的流量阀并与第一管体连接;

18、控温组件,所述控温组件设置在输入管上且用于控制气体的温度。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输入泵启动向输入箱内充入气体,输入箱内气体通过输入管输入第一管体内,而控制组件用于控制调节通过输入管时气体的温度,以此来实现推动物料移动和烘干,同时通过流量阀还能控制输入第一管体内气体流量大小,使得推动热气的流量适合,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只需对输送到输入管内的气体控制温度,相较于对输入箱内的整体气体进行加热,减少了气体的数量,从而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20、可选的,所述控温组件包括:

21、控温箱,所述控温箱设置在输入管上且以供输入管内气体输入;

22、加热管,所述加热管设置在控温箱内且用于对气体进行加热;

23、温度检测仪,所述温度检测仪设置在控温箱内且用于对控温箱内的温度进行检测并与加热管电连接;

24、输出管,所述输出管设置在控温箱上且与第一管体连接并以供控温箱内气体输入第一管体。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输入管内的气体输入控温箱内,而加热管对控温箱内的气体进行加热,而温度检测仪用于检测气体的温度,使得气体的温度合适,然后加热后气体通过输出管输送到第一管体,从而实现对气体的温度进行控制。

26、可选的,所述输送管上且输送管轴线上方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从第一避位空间延伸至第二避位空间,所述输送管外侧壁上可拆卸设置有挡住安装孔的输送罩,所述输送管与输送罩靠近第二避位空间的一端连通,所述输送罩上设置有卡接安装在安装孔上进行封堵的除湿板,所述除湿板上均匀开设有多个除湿孔,所述除湿孔孔径从第一避位空间到第二避位空间逐渐增大且用于阻挡原料通过。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除湿板用于阻挡物料通过,使得仅仅供水汽通过进入第二管体内进行除湿,从而降低了物料的损失,而且也降低了物料进入抽湿组件内而降低了抽湿组件抽湿功能的概率,从而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位于第一避位空间处物料由于两个方向移动物料的对撞,而且由于抽湿组件的抽吸力,使得较多的物料上扬,上扬的物料数量从第一避位空间到第二避位空间逐渐减少,因此除湿孔孔径逐渐增大,使得抽湿组件对物料的抽吸力逐渐变大,从而在提高对水汽抽吸效果同时也降低了物料堵塞在除湿孔处的概率,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28、可选的,所述抽湿组件包括:

29、抽湿箱,所述抽湿箱设置在机座上且与第二管体连通;

30、抽气泵,所述抽气泵设置在抽湿箱上;

31、除湿件,所述除湿件设置在抽湿箱内且用于对进入抽湿箱内气体进行除湿。

3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抽气泵启动,水汽通过第二管体进入抽湿箱内,然后水汽通过除湿件去除,从而实现对物料中的水汽进行抽取。

33、可选的,所述抽湿箱上开设有移动孔,所述移动孔上滑移安装有移动框,所述除湿件卡接安装在移动框上进行定位,所述移动框上设置抵靠在抽湿箱上进行定位的定位板。

3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除湿件进行更换,进一步提高了对物料中水分的去除效果,以此来降低了生产成本。

35、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36、两个主齿轮,两个所述主齿轮分别设置在两个输送杆上且相互啮合;

37、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机座上;

38、副齿轮,所述副齿轮设置在驱动电机输出轴上且与其中一个主齿轮啮合。

3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启动带动副齿轮转动,副齿轮转动带动与之啮合的主齿轮转动,从而使得两个主齿轮转动带动两个输送杆转动。

40、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吸潮印刷袋生产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41、一种吸潮印刷袋生产工艺,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42、双螺杆混料:将各种原料放入输送机构内进行输送混合且去除原料中的水分;

43、五层吹膜:采用五层吹膜机吹膜,形成a层、b层、c层、d层和e层;a层和b层由吹膜机单螺杆挤出机加料口加入原料粒子,然后通过单螺杆挤出机挤入模头;同时c层、d层和e层三层原料均为吸潮层,且均由双螺杆混料后原料挤入吹膜机单螺杆挤出机的进料口,再通过单螺杆挤出机挤入模头,使得c层、d层和e层三层原料位于a层、b层之间,然后进行吹膜,以此来实现五层吹膜,五层膜泡通过导板折成平状桶膜后,然后对桶膜a层进行电晕处理得到电晕层,最后收卷成桶膜卷;

44、印刷复合:采用凹版印刷机印刷形成pet膜,正面pet的内侧印刷并且复合铝箔,pet印刷膜分为正面印刷膜和背面印刷膜两种图案;将两种印刷pet膜分别复合铝箔,制得正背两层pet/al复合膜;

45、三合一复合:将正背两层pet/al复合膜与桶膜通过三合一复合机复合成品卷膜并熟化,桶膜卷位于两层pet/al复合膜之间;

46、制袋:将熟化后的复合成品卷膜通过制袋机进行制袋,先将卷膜切边,经过固定杆将复合膜从两层pe中间分开成两层,通过纵横两道热封,最后通过纵横向切刀裁切成袋,制得自吸潮包装袋。

4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通过输送机构=对物料进行输送和除湿,降低了对干燥度的要求,降低了生产成本;将所需原料粒子吹膜得到制得的原料吹膜得到a层和b层,而将除湿后的原料吹膜得到c层、d层和e层,然后将对a层进行电晕形成电晕层,然后将五层膜收卷成桶膜,同时印刷制得正背两层pet/al复合膜,将正背两层pet/al复合膜与桶膜复合熟化,最后制袋得到包装袋,使得吸潮层位于桶膜内部,减少自吸潮桶膜在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减少了与环境中的水汽接触的可能性,降低了自吸潮pe复合对环境空气干燥度的超高要求,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降低了成本。

48、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49、通过第一螺旋片和第二螺旋片反向推动物料移动,从而使得物料混合更加均匀,同时也使得物料中水分释放,同时而抽湿组件启动对水分进行抽取,因此大大降低了生产车间的干燥度要求,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吸潮印刷袋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座(1)、设置在机座(1)上且相互连接的输送机构(2)和吹膜机构,所述输送机构(2)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潮印刷袋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片(13)与输送管(21)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小于物料粒径且阻挡物料通过,所述第二螺旋片(14)与输送管(21)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大于物料粒径且与输送管(21)内侧壁之间形成供物料通过的输送空间(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吸潮印刷袋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旋片(14)两端与两个第一螺旋片(13)之间存在间隙而形成第一避位空间(16)和第二避位空间(17),所述第一避位空间(16)位于第二避位空间(17)靠近添加管(12)一侧,所述输送管(21)上设置有分别与第一避位空间(16)和第二避位空间(17)连通且位于第一避位空间(16)上方的第一管体(28)和第二管体(29),所述机座(1)上设置有与第一管体(28)连接的输入机构(5),所述输入机构(5)控制输入热气和第一螺旋片(13)配合推动原料移动且对原料进行烘干,所述第二管体(29)与抽湿组件(4)连通用于抽取水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吸潮印刷袋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机构(5)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吸潮印刷袋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组件(54)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吸潮印刷袋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21)上且输送管(21)轴线上方开设有安装孔(24),所述安装孔(24)从第一避位空间(16)延伸至第二避位空间(17),所述输送管(21)外侧壁上可拆卸设置有挡住安装孔(24)的输送罩(25),所述输送管(21)与输送罩(25)靠近第二避位空间(17)的一端连通,所述输送罩(25)上设置有卡接安装在安装孔(24)上进行封堵的除湿板(26),所述除湿板(26)上均匀开设有多个除湿孔(27),所述除湿孔(27)孔径从第一避位空间(16)到第二避位空间(17)逐渐增大且用于阻挡原料通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潮印刷袋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湿组件(4)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吸潮印刷袋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湿箱(41)上开设有移动孔,所述移动孔上滑移安装有移动框(45),所述除湿件(43)卡接安装在移动框(45)上进行定位,所述移动框(45)上设置抵靠在抽湿箱(41)上进行定位的定位板(46)。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潮印刷袋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3)包括:

10.一种吸潮印刷袋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吸潮印刷袋生产工艺及装置,涉及吸潮印刷袋的技术领域,装置包括机座、输送机构和吹膜机构,输送机构包括:输送管,用于添加原料;两个输送杆,转动安装在输送管上且均设置有用于对原料进行挤压混合的第一螺旋片和第二螺旋片,第一螺旋片和第二螺旋片螺旋线方向相反;驱动组件,用于驱动两个输送杆反向转动;抽湿组件,用于对原料中水分进行抽取。本申请通过第一螺旋片和第二螺旋片反向推动物料移动,从而使得物料混合更加均匀,同时也使得物料中水分释放,同时而抽湿组件启动对水分进行抽取,因此大大降低了生产车间的干燥度要求,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赵鹏伟,甘乐勇,胡优冰,沈华锋,王健,马宏悦,李佳欣,周仕强,周飞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神彩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4811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