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电动螺旋压力机制备特定锻坯的工装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4-12-23  26


本技术涉及模锻成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电动螺旋压力机制备特定锻坯的工装。


背景技术:

1、模锻成型属于金属塑性成型的一种特殊方式,其原理通常是将坯料放置在两块或是两块以上模块组成的模具型腔中,然后压机下压,金属毛坯变形,并充满型腔,最后锻造成型出与模具形状一致的模锻件。模锻件是在零件形状上加放一定加工余量而成的,因此锻件形状与零件形状更接近,后期在进行零件加工的过程中去除的加工余量相比较自由锻锻件会减少很多,同时锻造时生产效率高,但是因锻件形状复杂多样,不同模锻件有不同的工艺方案,例如锻件如图1、2所示,其形状复杂,截面积变化大,尤其是锻件头部与杆部所需坯料体积差异较大,故模锻成型前需要进行制坯工序,提前将坯料头部体积变大,便于后期模锻顺利成型。此工序通常采用自由锻设备空气锤完成,而生产厂家目前仅有模锻设备电动螺旋压力机无自由锻锤的情况下,因此如何采用电动螺旋压力机代替自由锻锤进行模锻件制坯显得尤为重要。

2、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利用电动螺旋压力机制备特定锻坯的工装,该工装应用电动螺旋压力机带动上模块向下模块移动并进行压制,压制完成后应用下模块下端设置的顶杆将压制成型的锻坯顶出,即完成特定形状锻坯的制备。

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的:

3、一种利用电动螺旋压力机制备特定锻坯的工装,包括下模块和上模块,且所述上模块位于下模块的正上方,所述上模块安装在电动螺旋压力机的锤头上,所述下模块放置在电动螺旋压力机的操作台上,且所述下模块的外周设置有多个第一垫块,每个所述第一垫块均与操作台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一垫块用于限定下模块在操作台上的位置,所述下模块为中空结构,所述下模块的底部、设置有伸入所述中空结构内部的顶杆,所述下模块与顶杆共同形成用于放置模锻件坯料的容纳腔室,且所述容纳腔室的形状与锻坯的外形吻合,通过所述锤头带动上模块向下模块方向移动,并对容纳腔室内的模锻件坯料进行压制,进而得到特定形状的锻坯。

4、进一步地,所述下模块的中空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其从下往上依次包括开设在所述下模块内的第一孔、第二孔以及第三孔,所述第一孔、第二孔和第三孔将下模块贯通,所述第一孔和第二孔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孔的内径尺寸大于第二孔的内径尺寸,所述第二孔的形状与锻坯下部形状相同,所述第三孔的形状与锻坯上部形状相同。

5、进一步地,所述顶杆为台阶轴结构,其由同轴设置第一圆柱体和第二圆柱体组成,所述第一圆柱体的外径尺寸大于第二圆柱体的外径尺寸,所述第二圆柱体的外径尺寸小于第二孔的内径尺寸,所述第一圆柱体的外径尺寸介于第一孔的内径和第二孔的内径尺寸之间。

6、进一步地,当所述锻坯成型时,所述顶杆中第一圆柱体的顶面与第一孔的顶面之间间隙为15mm~20mm,利用所述间隙并通过顶出装置推动顶杆将成型后的锻坯顶出下模块。

7、进一步地,所述顶杆中第二圆柱体与下模块中第二孔间隙配合,所述间隙为0.3mm~0.5mm。

8、进一步地,所述工装用于制备特定形状的锻坯,所述特定形状的锻坯是指上部截面积大于下部截面积,所述工装制备锻坯时采用的模锻件坯料需要加热,且在装入模锻件坯料前应先在容纳腔室内喷涂润滑液。

9、进一步地,所述特定形状的锻坯出模斜度为α,所述α为0.5°~3.0°。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1、本实用新型一种利用电动螺旋压力机制备特定锻坯的工装,该工装由下模块、上模块以及顶杆组成,且安装在电动螺旋压力机设备上,使用电动螺旋压力机代替自由锻锤进行特定形状的锻坯制备,解决了无自由锻锤设备情况下的锻前制坯问题,从而节约了外委加工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且压制成特定形状的锻坯无毛边,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缩短了生产周期,减少时间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利用电动螺旋压力机制备特定锻坯的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块(1)和上模块(2),且所述上模块(2)位于下模块(1)的正上方,所述上模块(2)安装在电动螺旋压力机的锤头上,所述下模块(1)放置在电动螺旋压力机的操作台上,且所述下模块(1)的外周设置有多个第一垫块(3),每个所述第一垫块(3)均与操作台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一垫块(3)用于限定下模块(1)在操作台上的位置,所述下模块(1)为中空结构,所述下模块(1)的底部、设置有伸入所述中空结构内部的顶杆(4),所述下模块(1)与顶杆(4)共同形成用于放置模锻件坯料的容纳腔室,且所述容纳腔室的形状与目标锻坯(5)的外形吻合,通过所述锤头带动上模块(2)向下模块(1)方向移动,并对容纳腔室内的模锻件坯料进行压制,进而得到特定形状的锻坯(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电动螺旋压力机制备特定锻坯的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块(1)的中空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其从下往上依次包括开设在所述下模块(1)内的第一孔、第二孔以及第三孔,所述第一孔、第二孔和第三孔将下模块(1)贯通,所述第一孔和第二孔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孔的内径尺寸大于第二孔的内径尺寸,所述第二孔的形状与锻坯(5)下部形状相同,所述第三孔的形状与锻坯(5)上部形状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电动螺旋压力机制备特定锻坯的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4)为台阶轴结构,其由同轴设置第一圆柱体(41)和第二圆柱体(42)组成,所述第一圆柱体(41)的外径尺寸大于第二圆柱体(42)的外径尺寸,所述第二圆柱体(42)的外径尺寸小于第二孔的内径尺寸,所述第一圆柱体(41)的外径尺寸介于第一孔的内径和第二孔的内径尺寸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电动螺旋压力机制备特定锻坯的工装,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锻坯(5)成型时,所述顶杆(4)中第一圆柱体(41)的顶面与第一孔的顶面之间间隙为15mm~20mm,利用所述间隙并通过顶出装置推动顶杆(4)将成型后的锻坯(5)顶出下模块(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利用电动螺旋压力机制备特定锻坯的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4)中第二圆柱体(42)与下模块(1)中第二孔间隙配合,所述间隙为0.3mm~0.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电动螺旋压力机制备特定锻坯的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装用于制备特定形状的锻坯(5),所述特定形状的锻坯(5)是指上部截面积大于下部截面积,所述工装制备锻坯(5)时采用的模锻件坯料需要加热,且在装入模锻件坯料前应先在容纳腔室内喷涂润滑液。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电动螺旋压力机制备特定锻坯的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定形状的锻坯(5)出模斜度为α,所述α为0.5°~3.0°。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利用电动螺旋压力机制备特定锻坯的工装,包括下模块和上模块,且上模块位于下模块的正上方,上模块安装在电动螺旋压力机的锤头上,下模块放置在电动螺旋压力机的操作台上,且下模块的外周设置有多个第一垫块,每个第一垫块均与操作台固定连接,多个第一垫块用于限定下模块在操作台上的位置,该下模块为中空结构,且下模块的底部、设置有伸入中空结构内部的顶杆,下模块与顶杆共同形成用于放置模锻件坯料的容纳腔室,通过锤头带动上模块向下模块方向移动,并对容纳腔室内的模锻件坯料进行压制,进而得到特定形状的锻坯。本技术解决了无自由锻锤设备情况下的锻前制坯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薛祥义,段文华,陈西孟,田军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超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04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4780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