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润滑油回收处理用沉降罐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4-12-23  25


本技术涉及废润滑油回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润滑油回收处理用沉降罐。


背景技术:

1、沉降罐主要由釜体、转轴、搅拌板和电机等结构构成,主要用于对废润滑油进行沉降处理的装置。

2、公开号为cn108905311b的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内壁防黏附技术的废润滑油再生用沉降罐,涉及废润滑油二次回收设备,其技术方案要点为:包括釜体,釜体的顶端左侧贯通连接加料管,釜体的底端面中部贯通连接排污管,釜体的内腔顶端面设有减速器和电机,电机的电机轴固定连接输入轴,输入轴与减速器转动连接,釜体的内腔顶部中央设有转轴,转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釜体上,转轴的外圆面底端均匀设有若干连接杆,所有的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干扰筒,干扰筒是圆管筒,干扰筒设在出油管的上方,釜体的端面边缘均匀地设有若干支腿;本发明通过设置干扰筒,利用干扰筒的缓缓转动,从而带动釜体内腔侧壁附近的油液缓缓流动,从而有效地防止油液中的颗粒物杂质依附在釜体1的内腔壁上,有利于油液中的杂质汇聚在釜体的底部。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内容,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技术缺陷:为了保证沉降罐能够顺利运转,釜体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定期对釜体内部需要进行清洁或者检修,但是肉眼可见釜体的结构是密封的,进而导致人员不便对釜体内部进行清洁或者检修,从而会影响沉降罐的正常使用。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一种废润滑油回收处理用沉降罐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废润滑油回收处理用沉降罐。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废润滑油回收处理用沉降罐包括:第一釜体,所述第一釜体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釜体,所述第二釜体的上表面安装有进料斗,所述第一釜体的下表面安装有排污管,所述第一釜体的下表面安装有若干个支腿,所述支腿的截面呈“u”形,所述支腿的内壁设置有滑轮;

3、调节结构,所述调节结构位于第一釜体的圆弧面,所述调节结构包括螺纹管,所述螺纹管安装在第一釜体的圆弧面,所述螺纹管的圆弧面螺纹连接有调节环,所述调节环的一侧安装有滑动板,所述调节环的圆弧面安装有转盘,所述螺纹管的圆弧面滑动连接有滑环,所述滑环靠近调节环的一侧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壁与滑动板滑动连接,所述滑环的上表面安装有若干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截面呈“l”形,所述支撑柱远离滑环的一端与第二釜体固定连接;

4、辅助结构,所述辅助结构位于进料斗上。

5、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通过设置调节结构,人员只需转动转盘即可使第一釜体与第二釜体分离或合并,进而方便了人员对第一釜体与第二釜体内部进行定期清理和维修,使沉降罐能够正常使用。

6、优选的,所述调节结构还包括定位槽和定位块,所述定位槽开设在螺纹管的圆弧面,所述定位块与定位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定位块与滑环固定连接。

7、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当滑环沿着螺纹管的圆弧面移动时,固定在滑环上的定位块会沿着滑槽的内壁移动,从而避免滑环移动时发生旋转偏移。

8、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圆弧面固定连接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具体为铝合金材质。

9、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通过在支撑柱圆弧面设置铝合金的加强筋,铝合金质量轻、强度高,进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支撑柱弯折处的强度。

10、优选的,所述转盘的圆弧面开设有若干个防滑纹,所述防滑纹均匀分布在转盘的圆弧面上。

11、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人员可以借助防滑纹转动转盘,达到了方便转动转盘的效果。

12、优选的,所述辅助结构包括盖板,所述盖板的下表面与进料斗的上表面相贴合,所述进料斗的圆弧面安装有若干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长臂端的一侧螺纹穿设有螺杆,所述螺杆的圆弧面安装有若干个转杆。

13、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通过设置辅助结构,当沉降罐放置不使用时,人员可以借助盖板对进料斗上的进料口进行密封,进而避免空气中的灰尘等杂质顺着进料斗进入第一釜体以及第二釜体内,影响沉降罐的下一次使用,从而提高了该沉降罐的实用性。

14、优选的,所述螺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橡胶塞,所述橡胶塞与盖板的圆弧面相抵接。

15、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橡胶塞可以增加螺杆一端的摩擦力,从而使螺杆能够借助橡胶塞与盖板抵接稳固。

16、优选的,所述进料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内壁与盖板的圆弧面相贴合。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限位环可以对盖板进行横向限位,达到了使盖板固定稳固的效果。

17、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废润滑油回收处理用沉降罐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废润滑油回收处理用沉降罐,使用时,通过进料斗添加废润滑油,废润滑油在第一釜体和第二釜体内沉降,沉降后的上层油液通过出油管排出,而混合有杂质的油液通过排污管排出,通过设置调节结构,人员只需转动转盘即可使第一釜体与第二釜体分离或合并,进而方便了人员对第一釜体与第二釜体内部进行定期清理和维修,使沉降罐能够正常使用。

19、通过设置辅助结构,当沉降罐放置不使用时,人员可以借助盖板对进料斗上的进料口进行密封,进而避免空气中的灰尘等杂质顺着进料斗进入第一釜体以及第二釜体内,影响沉降罐的下一次使用,从而提高了该沉降罐的实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废润滑油回收处理用沉降罐,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润滑油回收处理用沉降罐,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结构(3)还包括定位槽(309)和定位块(310),所述定位槽(309)开设在螺纹管(301)的圆弧面,所述定位块(310)与定位槽(309)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定位块(310)与滑环(305)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润滑油回收处理用沉降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307)的圆弧面固定连接有加强筋(308),所述加强筋(308)具体为铝合金材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润滑油回收处理用沉降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303)的圆弧面开设有若干个防滑纹(311),所述防滑纹(311)均匀分布在转盘(303)的圆弧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润滑油回收处理用沉降罐,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结构(4)包括盖板(41),所述盖板(41)的下表面与进料斗(5)的上表面相贴合,所述进料斗(5)的圆弧面安装有若干个支撑板(42),所述支撑板(42)长臂端的一侧螺纹穿设有螺杆(43),所述螺杆(43)的圆弧面安装有若干个转杆(4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润滑油回收处理用沉降罐,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4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橡胶塞(45),所述橡胶塞(45)与盖板(41)的圆弧面相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润滑油回收处理用沉降罐,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斗(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环(46),所述限位环(46)的内壁与盖板(41)的圆弧面相贴合。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废润滑油回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润滑油回收处理用沉降罐。包括第一釜体,所述第一釜体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釜体,所述第二釜体的上表面安装有进料斗,所述第一釜体的下表面安装有排污管,所述第一釜体的下表面安装有若干个支腿,所述支腿的截面呈“U”形,所述支腿的内壁设置有滑轮;调节结构,所述调节结构位于第一釜体的圆弧面,所述调节结构包括螺纹管,所述螺纹管安装在第一釜体的圆弧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废润滑油回收处理用沉降罐具有人员只需转动转盘即可使第一釜体与第二釜体分离或合并,进而方便了人员对第一釜体与第二釜体内部进行定期清理和维修,使沉降罐能够正常使用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沈东升,熊宇,马朝金,熊智强,周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市文昊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04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4780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