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5G微站电源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4-12-23  27


本技术涉及微站电源箱,具体涉及一种5g微站电源。


背景技术:

1、由于微站电源的体积较小,发热量大而且安装在户外,只能靠自然散热,现有技术一般是通过开模散热壳体来兼顾底面散热与侧面安装,但是当兼顾壳体侧面有安装位时,需要设置凸起筋条供紧固件连接,这就导致在脱模的时候,散热壳体的模具需要从三个方向进行脱模后才能取出壳体,导致模具底壳的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5g微站电源,提高脱模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5g微站电源,包括上壳以及底壳;所述底壳的正面与上壳连接;所述底壳的背面平行设有多个散热片;

3、所述散热片的一端凸伸出底壳的顶面,相邻两个散热片的所述一端在底壳的顶面形成有第一散热凹槽,所述第一散热凹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散热片的高度方向平行设置;

4、所述底壳的侧面平行设有多个第二散热凹槽,所述第二散热凹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散热片的高度方向平行设置。

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壳与底壳内设有集成总板;所述集成总板上集成有fsu动环监控模块。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壳的顶部设有提手。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壳的背面向外凸伸形成有多个凸包;所述凸包在底壳内形成固定柱;所述集成总板与固定柱可拆卸连接。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柱内设有内螺纹;所述集成总板设有与内螺纹配合的螺纹孔;所述集成总板与固定柱抵靠。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壳的背面与侧面均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安装面与底壳边界在同一个平面内。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成总板与上壳之间设有导热件;所述导热件的一侧与上壳抵靠;所述导热件的另一侧与集成总板抵靠。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成总板上集成有无线模块。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壳内设有与集成总板配合的定位销。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壳的底部设有多个连接接口。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壳与底壳的连接处设有防水条。

1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成总板上设有led灯板;所述led灯板设有多个led灯珠;所述led灯板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以及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与多个led灯珠处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定位孔与多个led灯珠处于不同的直线上。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底壳的顶面形成第一散热凹槽,以及在底壳的侧面设有第二散热凹槽,配合散热片,使得第一散热凹槽、第二散热凹槽以及散热片的朝向相同,成型为散热齿能够增加散热效果,在利用模具生产底壳时只需朝一个方向脱模即可,提高了底壳的生产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5g微站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1)以及底壳(2);所述底壳(2)的正面与上壳(1)连接;所述底壳(2)的背面平行设有多个散热片(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5g微站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1)与底壳(2)内设有集成总板(4);所述集成总板(4)上集成有fsu动环监控模块(4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5g微站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2)的顶部设有提手(2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5g微站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2)的背面向外凸伸形成有多个凸包(5);所述凸包(5)在底壳(2)内形成固定柱(51);所述集成总板(4)与固定柱(51)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5g微站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2)的背面与侧面均设有安装孔(23);所述安装孔(23)的安装面与底壳(2)边界在同一个平面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5g微站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总板(4)与上壳(1)之间设有导热件;所述导热件的一侧与上壳(1)抵靠;所述导热件的另一侧与集成总板(4)抵靠。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5g微站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总板(4)上集成有无线模块(42);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5g微站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2)内设有与集成总板(4)配合的定位销(6)。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5g微站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2)的底部设有多个连接接口(7)。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5g微站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1)与底壳(2)的连接处设有防水条(8)。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微站电源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5G微站电源,包括上壳以及底壳;所述底壳的正面与上壳连接;所述底壳的背面平行设有多个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的一端凸伸出底壳的顶面,相邻两个散热片的所述一端在底壳的顶面形成有第一散热凹槽,所述第一散热凹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散热片的高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底壳的侧面平行设有多个第二散热凹槽,所述第二散热凹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散热片的高度方向平行设置。本技术通过将第一散热凹槽、第二散热凹槽以及散热片的朝向相同,成型为散热齿能够增加散热效果,在利用模具生产底壳时只需朝一个方向脱模即可,提高了底壳的生产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张华,刘兴,卢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04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4778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