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清理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露天矿端帮滑坡区清理方法。
背景技术:
1、露天矿受水文、地质等方面因素影响,可能发生端帮不同程度的滑坡,从而压覆一定的端帮煤炭资源。因要对压煤进行开采,因此必须对滑体进行清理,但由于滑体长时间无法达到应力平衡,使得端帮从出现滑动到完全稳定一般要经历较长时间,传统的分层剥离清理+回采压煤方法施工时间长、清理过程对端帮扰动大,滑体支撑力不足,滑体流动风险及端帮二次滑坡风险均较高,矿山安全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露天矿端帮滑坡区清理方法,在保证安全情况下,实现滑体的快速清理和滑体压煤的回采。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露天矿端帮滑坡区清理方法,包括中部清理方案和边缘清理方案;
3、中部清理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4、在滑体达到终极稳定值50%以上时,从露天矿坑底开始,在露天矿内排土场至采场方向上,在滑体中间位置的末端开掘切眼槽,切眼槽一直开掘至端帮底部设计边界,切眼槽底部宽度为设备最小运行宽度;
5、在切眼槽挖掘超过2倍设备运行安全距离时,紧挨切眼槽两侧,挖掘沿空清理槽,沿空清理槽始终保持滞后切眼槽2-3倍设备运行安全距离追击推进,直至开挖至端帮底部设计边界;
6、在沿空清理槽挖掘距离超过3-4倍的设备运行宽度后,从滑体末端位置,沿着切眼槽的开掘方向,开始追击沿空清理槽,并用露天矿剥离物料内排回填切眼槽及沿空清理槽,形成替换体,替换原先滑体的空间,沿空清理槽挖掘到界后,设备撤出,内排替换继续实施直至端帮底部设计边界;内排替换过程中,在沿空清理槽靠近滑体一侧,预留一道预留沿空槽;
7、在沿空清理槽即将挖掘到界时,紧挨上一步的预留沿空槽,继续开挖一条新的沿空清理槽,并按照上述步骤在预留沿空槽的位置实施内排替换工序,从切眼槽开始,在其两侧连续反向施工,实现滑体的双向替换延伸;
8、边缘清理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9、在靠近露天矿内排土场一侧的滑体边缘处,从坑底开始,在滑体末端开挖加宽沿空清理槽;
10、在加宽沿空清理槽挖掘距离超过3-4倍的设备运行宽度后,从滑体末端位置,开始追击加宽沿空清理槽,并用露天矿剥离物料内排回填加宽沿空清理槽及加宽沿空清理槽向内排土场一侧延伸的区域,形成加宽替换体;内排替换过程中,在加宽沿空清理槽靠近滑体一侧,预留一道预留沿空槽;
11、在加宽沿空清理槽即将挖掘到界时,紧挨上一步的预留沿空槽,继续开挖一条新的加宽沿空清理槽,并按照上述步骤在预留沿空槽的位置实施内排替换工序,从滑体边缘位置开始,朝向采场方向,实现滑体的单向替换延伸。
12、进一步的,随着所述滑体的不断清理,在未清理的滑体范围内再挖掘切眼槽,实施多组中部清理方案。
13、进一步的,所述加宽沿空清理槽的宽度比沿空清理槽的宽度宽50%-100%。
14、进一步的,所述切眼槽方向与滑体滑动方向平行。
15、进一步的,所述沿空清理槽的宽度大于1倍的设备有效挖掘半径。
16、进一步的,在靠近露天矿采场一侧的滑体边缘处,实施边缘清理方案。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滑体清理过程采用分段、分区域、分步实施,因此可以在滑体未完全稳定前就进行施工,缩短了滑体清理时长,清理过程对滑体扰动小,降低了二次滑坡风险。内排替换与滑体清理同步跟进,强化了被替换区域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滑体乃至端帮整体的稳定性,替换后的滑体保持不动,被后续内排直接覆盖,作为内排土场的一部分,不会额外增加露天矿生产工序。随着双向(单向)延伸的不断进行,滑体的稳定性会逐步被增强,为部署多组中部清理方案提供了安全支持,可进一步加速滑体清理。加宽内排替换给端帮提供了更多支撑,提高了端帮稳定性。预留沿空槽替代切眼槽使得整个方案得以连续实施,避免多次开掘切眼槽,影响施工效率。中部清理方案和边缘清理方案配合使用,既提高了滑体清理效率,又能保证端帮稳定性,还不会对内排土场推进造成制约。
1.一种露天矿端帮滑坡区清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部清理方案和边缘清理方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露天矿端帮滑坡区清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随着所述滑体(3)的不断清理,在未清理的滑体(3)范围内再挖掘切眼槽(1),实施多组中部清理方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露天矿端帮滑坡区清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宽沿空清理槽(12)的宽度比沿空清理槽(8)的宽度宽50%-1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露天矿端帮滑坡区清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眼槽(1)方向与滑体滑动方向(7)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露天矿端帮滑坡区清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沿空清理槽(8)的宽度大于1倍的设备有效挖掘半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露天矿端帮滑坡区清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靠近露天矿采场(5)一侧的滑体(3)边缘处,实施边缘清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