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母流叠层铜排,具体涉及一种散热型叠层母排。
背景技术:
1、传统的新能源三相叠层母排,仅通过聚脂薄膜对三相铜排进行绝缘隔离,此种绝缘方式虽然实现了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优点,但由于通过聚脂薄膜进行绝缘的三相铜排往往需要通过热压合的方式实现对铜排的闭合处理,而在热压合过程中,聚脂薄膜由于高温容易出现融化现象对于铜排的绝缘隔离效果不佳,以及散热性能不佳,会出现相位之间短路击穿的现象,同时传统的三相铜排相位之间不易区分,容易出现错搭,造成电池起火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解决传统三相叠层母排绝缘隔离和散热效果不佳,进而造成的电池易起火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散热型叠层母排,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层叠的第一聚酯薄膜、第一铜排、第二聚酯薄膜、第二铜排、第三聚酯薄膜、第三铜排和第四聚酯薄膜;
4、所述第一铜排包括有三相铜排一、三相铜排二和三相铜排三,其中三相铜排一、三相铜排二和三相铜排三两两之间均有间隙,且三相铜排一、三相铜排二和三相铜排三上均浸塑环氧树脂粉。
5、本申请通过在三相铜排上浸塑环氧树脂粉,在进行外表面的聚脂薄膜热压合方式,实现对三相铜排的多层保护,增强了对铜排的绝缘防护,同时浸塑的环氧树脂粉,以及独立设置的三个三相铜排,拥有很好的散热性能,能够避免在热压合过程中,聚脂薄膜由于高温热压容易融化变形的问题,提高了叠层母排的外表面美观性,同时也避免聚脂薄膜容易出现漏洞,造成铜排之间出现短路击穿现象,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能。
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三相铜排一、三相铜排二和三相铜排三等距分布在第一聚酯薄膜,且经过环氧树脂粉浸塑后的三相铜排一、三相铜排二和三相铜排三形成三色。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三相铜排一、三相铜排二和三相铜排三上均等距设有若干组引脚,若干组引脚依次穿过第二聚酯薄膜、第二铜排、第三聚酯薄膜和第三铜排后,然后从第四聚酯薄膜穿出。
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铜排上的引脚依次穿过第三聚酯薄膜和第三铜排后,然后从第四聚酯薄膜穿出。
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三铜排上的引脚从第四聚酯薄膜穿出。
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铜排上的引脚与第三铜排上的引脚交错设置。
11、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聚酯薄膜和第二聚酯薄膜的两侧均设有焊接端,且第一聚酯薄膜上的焊接端和第二聚酯薄膜上的焊接端对齐。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首先,本申请通过在三相铜排上浸塑环氧树脂粉,在进行外表面的聚脂薄膜热压合方式,实现对三相铜排的多层保护,增强了对铜排的绝缘防护,同时浸塑的环氧树脂粉,以及独立设置的三个三相铜排,拥有很好的散热性能,能够避免在热压合过程中,聚脂薄膜由于高温热压容易融化变形的问题,提高了叠层母排的外表面美观性,同时也避免聚脂薄膜容易出现漏洞,造成铜排之间出现短路击穿现象,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能;
14、其次,本申请通过用环氧树脂粉浸塑三相铜排区分相位的方式,并将三个三相铜排区分出三色,避免传统的三相铜排在热压合聚酯薄膜后,由于铜排外表面被包覆铜排不易区分,容易造成相位错搭造成车辆起火的问题,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能,同时也提升了操作员工对相位的辨识度,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
1.一种散热型叠层母排,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层叠的第一聚酯薄膜(1)、第一铜排(2)、第二聚酯薄膜(3)、第二铜排(4)、第三聚酯薄膜(5)、第三铜排(6)和第四聚酯薄膜(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型叠层母排,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铜排一(21)、三相铜排二(22)和三相铜排三(23)等距分布在第一聚酯薄膜(1),且经过环氧树脂粉浸塑后的三相铜排一(21)、三相铜排二(22)和三相铜排三(23)形成三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型叠层母排,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铜排一(21)、三相铜排二(22)和三相铜排三(23)上均等距设有若干组引脚,若干组引脚依次穿过第二聚酯薄膜(3)、第二铜排(4)、第三聚酯薄膜(5)和第三铜排(6)后,然后从第四聚酯薄膜(7)穿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型叠层母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铜排(4)上的引脚依次穿过第三聚酯薄膜(5)和第三铜排(6)后,然后从第四聚酯薄膜(7)穿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散热型叠层母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铜排(6)上的引脚从第四聚酯薄膜(7)穿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散热型叠层母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铜排(4)上的引脚与第三铜排(6)上的引脚交错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型叠层母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酯薄膜(1)和第二聚酯薄膜(3)的两侧均设有焊接端,且第一聚酯薄膜(1)上的焊接端和第二聚酯薄膜(3)上的焊接端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