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托运的建筑铁框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4-11-28  43


本技术涉及建筑,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托运的建筑铁框架。


背景技术:

1、铁框架由梁和柱组成的能承受垂直和水平荷载的结构,常用于大跨度或高层或荷载较重的工业与民用建筑;

2、建筑上的铁框架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生产时直接焊接成一个整体,在将其托运至工地进行安装,一种则是为单独的个体,在使用时将梁和柱通过零部件拼接而成。

3、传统的建筑铁框架在使用时,仍然存在一下问题:

4、呈整体状的铁框架在托运时,由于一个整体的铁框架体积过大,会造成搬运不便等缺点,而有多个零部件拼接而成的铁框架会由于零部件过多,会造成零件丢失及零件混淆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呈整体状的铁框架在托运时,由于一个整体的铁框架体积过大,会造成搬运不便等缺点,而有多个零部件拼接而成的铁框架会由于零部件过多,会造成零件丢失及零件混淆等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便于托运的建筑铁框架。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托运的建筑铁框架,包括底座和圆筒,所述圆筒位于底座的内部,所述底座的底部两侧均滑动设置有移动底盘,所述移动底盘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外壳,所述外壳位于底座的一侧;

3、所述外壳的两侧内壁之间设置有用于将铁框架展开的展开组件;

4、所述底座的两侧设置有用于将铁框架固定的固定组件。

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底座的两侧均开设有储物槽,所述底座的内部开设有储物腔,所述储物腔和其中一个储物槽相连通,所述圆筒位于储物腔的内部。

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展开组件包括转动设置在外壳两侧内壁之间的同一个竖杆,所述竖杆位于储物槽的内部。

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固定组件均固定设置在底座两侧的弓形板,所述弓形板的靠近外壳的一侧两端均开设有开口,所述弓形板的两侧内壁之间固定设置有同一个圆杆,所述圆杆的外壁转动套设有卡板,且卡板靠近外壳的一侧为斜面,所述弓形板两侧内壁靠近卡板的两侧之间分别固定设置有同一个扭转弹簧,且扭转弹簧设置在圆杆的外壁。

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外壳靠近弓形板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卡杆,所述开口和卡板均与卡杆相配合。

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圆筒的内壁对称开设有两组走向相反的螺纹槽,且两组螺纹槽均螺纹连接有螺纹杆,两个所述竖杆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螺纹槽,且两个螺纹槽分别和两个螺纹杆相配合。

10、本申请中,在使用时,将外壳向外移动,外壳带动竖杆移动,把藏在储物腔内部的圆筒取出,再将竖杆旋转度,并向内移动,使得卡杆触碰到卡板的斜面,此时卡杆会通过卡板的斜面将卡板向上移动,使得卡杆能够进入到开口的内部,此时卡板在通过圆杆上的扭矩弹簧恢复到原位,将卡杆固定在开口的内部,达到将竖杆固定住,此时再把取出的圆筒放置在两个竖杆之间的上方,先通过人工或机械将螺纹杆轻微夹住,使其只能进行滑动不能转动,此时在旋转圆筒,圆筒带动两个螺纹杆做相向运动,使其移动至竖杆开设的螺纹槽内,达到形成整个铁框架的效果,当需要进行托运时,只需做相反的操作,便可将整个铁框架缩至底座的内部,方便进行托运。

1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一种便于托运的建筑铁框架,通过展开组件中的竖杆,可以达到在托运时将整个铁框架进行折叠,使用时在将其展开,避免了由于体积或大造成的托运不便和需要将多个零部件进行拼接产生的丢漏及混淆的效果;

1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一种便于托运的建筑铁框架,通过固定组件中的弓形板和卡杆,可以达到在展开后,能够将竖杆固定不动,在通过固定组件中的圆筒,达到将整个铁框架形成一个整体的效果;

13、本实用新型中,当需要托运时,将圆筒放置到储物腔的内部,通过展开组件将竖杆进行折叠,达到将整个铁框架缩至最小;

14、在使用时,通过展开组件将其展开,在通过固定组件将整个铁框架形成一个整体并进行加固,有效的达成了即方便托运,又不会妨碍整体实用性的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便于托运的建筑铁框架,包括底座(1)和圆筒(12),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12)位于底座(1)的内部,所述底座(1)的底部两侧均滑动设置有移动底盘(2),所述移动底盘(2)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外壳(14),所述外壳(14)位于底座(1)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托运的建筑铁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两侧均开设有储物槽(6),所述底座(1)的内部开设有储物腔(5),所述储物腔(5)和其中一个储物槽(6)相连通,所述圆筒(12)位于储物腔(5)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于托运的建筑铁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展开组件包括转动设置在外壳(14)两侧内壁之间的同一个竖杆(7),所述竖杆(7)位于储物槽(6)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托运的建筑铁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均固定设置在底座(1)两侧的弓形板(4),所述弓形板(4)的靠近外壳(14)的一侧两端均开设有开口(9),所述弓形板(4)的两侧内壁之间固定设置有同一个圆杆(10),所述圆杆(10)的外壁转动套设有卡板(11),且卡板(11)靠近外壳(14)的一侧为斜面,所述弓形板(4)两侧内壁靠近卡板(11)的两侧之间分别固定设置有同一个扭转弹簧,且扭转弹簧设置在圆杆(10)的外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便于托运的建筑铁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4)靠近弓形板(4)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卡杆(8),所述开口(9)和卡板(11)均与卡杆(8)相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于托运的建筑铁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12)的内壁对称开设有两组走向相反的螺纹槽,且两组螺纹槽均螺纹连接有螺纹杆(13),两个所述竖杆(7)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螺纹槽,且两个螺纹槽分别和两个螺纹杆(13)相配合。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建筑领域,尤其是一种便于托运的建筑铁框架,针对现有的用在建筑上的铁框架,为一个整体时由于体积过大,会造成搬运不便等缺点,而拼接而成的铁框架会造成零件丢失及零件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底座和圆筒,所述圆筒位于底座的内部,所述底座的底部两侧均滑动设置有移动底盘,所述移动底盘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外壳,所述外壳位于底座的一侧,所述外壳的两侧内壁之间设置有用于将铁框架展开的展开组件,本技术中,当需要托运时,将圆筒放置到储物腔的内部,通过展开组件将竖杆进行折叠,达到将整个铁框架缩至最小,在使用时,通过展开组件将其展开,在通过固定组件将整个铁框架形成一个整体并进行加固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母丹,方正波,张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惠州正高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09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4658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