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吸气带液装置、降膜换热器以及制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4-11-24  27


本技术涉及空气调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止吸气带液装置、降膜换热器以及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1、罐式蒸发器/罐式冷凝器(简称为高效罐)是一种利用立式筒体与盘管组合而成的高效换热器。

2、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下述问题:降膜换热器在制冷工况下作为蒸发器使用时壳体内的冷媒气体流速高。高速气体易将满液区以及降膜区未蒸干的液态冷媒卷吸到换热器出口,造成吸气带液。使系统内冷媒分配异常,增加系统所需的冷媒充灌量。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压缩机带液压缩,损坏压缩机。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防止吸气带液装置、降膜换热器以及制冷系统,用以减少吸气带液现象。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止吸气带液装置,包括:

3、环形本体,包括第一通孔、多个气孔以及第一集液槽;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环形本体的轴向方向,各个所述气孔均贯穿所述环形本体的壁体且均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一集液槽位于所述环形本体的外壁且位于至少部分所述气孔的下游。

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形本体还包括:

5、第二集液槽,位于所述环形本体的外壁且位于所述第一集液槽的下游;以及

6、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液槽连通,所述导流槽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液槽连通。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液槽被构造为沿着所述环形本体外壁的周向围绕一圈;和/或,所述第二集液槽被构造为沿着所述环形本体外壁的周向围绕一圈。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槽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环形本体的轴向方向,且所述导流槽设置于所述环形本体的外壁。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槽的数量为至少两条,各条所述导流槽沿着所述环形本体的周向分散布置。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液槽位于所述环形本体的轴向中部。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液槽位于所述环形本体的轴向端部。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孔的横截面形状为以下其中之一:圆形的、细长条的、异形的。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着所述环形本体的轴向方向,各个所述气孔的流通面积和/或排列密度是相同的或者渐变的。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形本体还包括:

15、中间集液槽,位于所述环形本体的外壁,且位于所述第一集液槽和所述第二集液槽之间。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降膜换热器,包括本实用新型任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防止吸气带液装置。

17、在一些实施例中,降膜换热器还包括:

18、壳体,包括内腔;

19、挡圈,安装于所述内腔内部;所述挡圈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挡圈的另一端与所述防止吸气带液装置的环形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挡圈包括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环形本体的第一通孔同轴;

20、降膜区盘管,盘绕于所述挡圈和所述环形本体外壁;以及满液区盘管,所述环形本体位于所述满液区盘管和所述挡圈之间。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

22、筒体,两端均为敞口的;

23、第一盖板,可拆卸地安装于筒体的一端;所述第一盖板开设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所述流体出口与所述挡圈的第二通孔连通;以及

24、第二盖板,可拆卸地安装于筒体的另一端;

25、所述筒体、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共同围成所述内腔;所述流体入口与所述壳体的内腔中所述降膜区盘管所在的部分连通。

26、在一些实施例中,降膜换热器还包括:

27、布液器,安装于所述内腔中,且位于所述流体入口的下游。

2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又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包括本实用新型任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降膜换热器。

29、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防止吸气带液装置,同时具有第一通孔和气孔,气体在流动时,即可以经过第一通孔流动,也可以通过气孔流动。并且,气孔位于环形本体的壁体上,第一通孔则贯穿环形本体的轴向方向,气孔和第一通孔的方向不同,气孔起到分流的作用,使得气体可以沿着不同的方向进入环形本体内部,并且经过气孔进入的气体所携带的液体会被环形本体阻挡,从而在环形本体的外壁凝结并流动至第一集液槽中汇集,汇集后的液体体积更大,更不易被气体带走,所以有效改善了吸气带液现象。



技术特征:

1.一种防止吸气带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吸气带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本体(1)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止吸气带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液槽(13)被构造为沿着所述环形本体(1)外壁的周向围绕一圈;和/或,所述第二集液槽(14)被构造为沿着所述环形本体(1)外壁的周向围绕一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止吸气带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槽(15)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环形本体(1)的轴向方向,且所述导流槽(15)设置于所述环形本体(1)的外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止吸气带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槽(15)的数量为至少两条,各条所述导流槽(15)沿着所述环形本体(1)的周向分散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防止吸气带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液槽(13)位于所述环形本体(1)的轴向中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止吸气带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液槽(14)位于所述环形本体(1)的轴向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防止吸气带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孔(12)的横截面形状为以下其中之一:圆形的、长条的、异形的。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防止吸气带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环形本体(1)的轴向方向,各个所述气孔(12)的流通面积和/或排列密度是相同的或者渐变的。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止吸气带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本体(1)还包括:

11.一种降膜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防止吸气带液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降膜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降膜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还包括: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降膜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5.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4任一所述的降膜换热器。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止吸气带液装置、降膜换热器以及制冷系统,涉及空气调节领域,用以减少吸气带液现象。该装置包括环形本体,环形本体包括第一通孔、多个气孔以及第一集液槽;第一通孔贯穿环形本体的轴向方向,气孔贯穿环形本体的壁体且与第一通孔连通;第一集液槽位于至少部分气孔的下游。上述技术方案,气孔位于环形本体的壁体上,第一通孔贯穿环形本体的轴向方向,气孔和第一通孔的进气方向不同,使得气体沿着不同的方向进入环形本体内部,并且经过气孔进入的气体中携带的液体会被环形本体阻挡,并在环形本体的外壁凝结、随后流动至第一集液槽中汇集,汇集后的液体体积更大,不易被气体带走,故有效改善了吸气带液现象。

技术研发人员:卢杏斌,陆智勇,胡海利,王小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10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4647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