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4-10-27  8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是一种具有多点接触端子且用于连接车用电动窗马达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1、车用电动窗的电动马达是现代汽车的常见设备之一,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了方便的窗户升降功能。其中,连接器在此项技术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用于将电线或电缆与电动窗马达以及车辆的电气系统相连接。由于其应用范围广泛,车用电动窗马达的连接器已经成为车用电子产品领域中的常见技术。

2、然而,连接器在车用电动窗马达的应用中,下料式端子作为一种常见连接结构,尽管其广泛运用,却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点。首先,其导电端子板材的厚度相对较大,在端子连接器及电动窗马达的接合过程中,可能需要较大的插入力,并且端子间的接触点相对较少,这些因素结合可能导致电阻较大且通过的电流较小,同时也容易发热,并且在散热方面存在挑战。此外,由于下料式端子的制造过程所固有的结构特点,这些端子也容易产生磨耗,进而导致电气连接的问题,甚至可能在插拔过程中释放铜屑,导致端子出现凹痕及接触性能不佳等问题。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连接器,以解决先前技术中所面临连接器接触稳定性、发热及安装稳固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具有以撕裂技术制成的导电端子,尤其是将马达的端子与多个导电端子的接触区域以同时三处接触的方式插接于连接器中,多点接触方式可增加端子接触的稳定性且可适用于大电流的情况。另外,于本实用新型的壳体上再增加导角设计,以及于壳体底部的前后区域皆具有焊脚,使连接器与马达能够于正确位置进行对接并传递电流,并确保连接器于插拔时在印刷电路板上的稳固性。

2、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设置于一印刷电路板上供一马达端子插接。该连接器包含一外壳、一第一端子、一第二端子、以及多个固定件。该外壳包括一本体、一第一开口端及一第二开口端,该第一开口端与该第二开口端相对形成于该本体且相互连通。该第一端子经由该第一开口端延伸至该第二开口端,该第一端子具有相连接的一第一底部及一第一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沿一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于该第一开口端,该第一底部沿一第二方向延伸设置于该第二开口端。该第二端子经由该第一开口端延伸至该第二开口端,该第二端子具有相连接的一第二底部及一第二延伸部,该第二延伸部沿该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于该第一开口端,该第二底部沿该第二方向延伸设置于该第二开口端。所述固定件局部设置于该外壳中。其中,该第一开口端与该第二开口端于该本体内共同定义一第一容置空间及一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一容置空间形成于该第二容置空间之上,该第一容置空间供该第一端子局部设置,且该第二容置空间供该第二端子局部设置。

3、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延伸部还包含一第一上弯折段及两第一下弯折段,该第二延伸部还包含一第二上弯折段及两第二下弯折段,该第一上弯折段及所述第一下弯折段上下交错排列,且该第二上弯折段及所述第二下弯折段上下交错排列。

4、于一实施例中,当该马达端子插接于该第一端子及该第二端子时,该马达端子的一连接端可同时接触该第一上弯折段及所述第一下弯折段,该马达端子的另一连接端可同时接触该第二上弯折段及所述第二下弯折段。

5、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下弯折段之间形成一第一间距,该第一上弯折段定义一第一宽度,所述第二下弯折段之间形成一第二间距,该第二上弯折段定义一第二宽度,该第一间距等于该第一宽度,该第二间距等于该第二宽度。

6、于一实施例中,该本体包含一第一凸出部、一第二凸出部、以及一第三凸出部,该第一凸出部、该第二凸出部与该第三凸出部沿该第二方向彼此平行排列,该第一凸出部还具有一第一通孔,该第二凸出部还具有多个第二通孔,该第三凸出部还具有多个第三通孔,该第一上弯折段局部容置于该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下弯折段与该第二上弯折段局部容置于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下弯折段局部容置于所述第三通孔。

7、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三凸出部还具有两凹槽,每一所述凹槽分别对应供每一所述固定件设置。

8、于一实施例中,该本体还具有两第一导引部及两第二导引部,所述第一导引部分别形成于该第一凸出部及该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导引部分别形成于该第二凸出部及该第三凸出部,供该马达端子沿所述第一导引部及所述第二导引部抵接该第一端子及该第二端子。

9、于一实施例中,该本体还具有两第三导引部,分别形成于该第一凸出部的相对两侧。

10、于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固定件分别具有一脚部,该脚部沿该第二方向穿设于该印刷电路板,该第一底部、该第二底部及所述脚部焊接固定于该印刷电路板。

11、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凸出部及该第二凸出部共同定义一第一插接槽,该第二凸出部及该第三凸出部共同定义一第二插接槽,该第一上弯折段及所述第一下弯折段局部延伸于该第一插接槽中,该第二上弯折段及所述第二下弯折段局部延伸于该第二插接槽中。

12、在参阅附图及随后描述的实施方式后,本领域技术人员便可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以及本实用新型的手段及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设置于一印刷电路板上供一马达端子插接,该连接器包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延伸部还包含一第一上弯折段及两第一下弯折段,该第二延伸部还包含一第二上弯折段及两第二下弯折段,该第一上弯折段及所述第一下弯折段上下交错排列,且该第二上弯折段及所述第二下弯折段上下交错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该马达端子插接于该第一端子及该第二端子时,该马达端子的一连接端可同时接触该第一上弯折段及所述第一下弯折段,该马达端子的另一连接端可同时接触该第二上弯折段及所述第二下弯折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弯折段之间形成一第一间距,该第一上弯折段定义一第一宽度,所述第二下弯折段之间形成一第二间距,该第二上弯折段定义一第二宽度,该第一间距等于该第一宽度,该第二间距等于该第二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本体包含一第一凸出部、一第二凸出部、以及一第三凸出部,该第一凸出部、该第二凸出部与该第三凸出部沿该第二方向彼此平行排列,该第一凸出部还具有一第一通孔,该第二凸出部还具有多个第二通孔,该第三凸出部还具有多个第三通孔,该第一上弯折段局部容置于该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下弯折段与该第二上弯折段局部容置于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下弯折段局部容置于所述第三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凸出部还具有两凹槽,每一所述凹槽分别对应供每一所述固定件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本体还具有两第一导引部及两第二导引部,所述第一导引部分别形成于该第一凸出部及该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导引部分别形成于该第二凸出部及该第三凸出部,供该马达端子沿所述第一导引部及所述第二导引部抵接该第一端子及该第二端子。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本体还具有两第三导引部,分别形成于该第一凸出部的相对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固定件分别具有一脚部,该脚部沿该第二方向穿设于该印刷电路板,该第一底部、该第二底部及所述脚部焊接固定于该印刷电路板。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凸出部及该第二凸出部共同定义一第一插接槽,该第二凸出部及该第三凸出部共同定义一第二插接槽,该第一上弯折段及所述第一下弯折段局部延伸于该第一插接槽中,该第二上弯折段及所述第二下弯折段局部延伸于该第二插接槽中。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设置于一印刷电路板上供一马达端子插接。该连接器包含一外壳、一第一端子、一第二端子、以及多个固定件。该外壳包括一本体、一第一开口端及一第二开口端。该第一端子具有相连接的一第一底部及一第一延伸部。该第二端子具有相连接的一第二底部及一第二延伸部。所述固定件局部设置于该外壳中。其中,该第一开口端与该第二开口端于该本体内共同定义一第一容置空间及一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一容置空间形成于该第二容置空间之上,该第一容置空间供该第一端子局部设置,且该第二容置空间供该第二端子局部设置。本技术可增加端子接触的稳定性且可适用于大电流的情况,并且,能够确保连接器插拔时在印刷电路板上的稳固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若明,张君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17
技术公布日:2024/5/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4509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