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屏组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屏的制备方法、电子设备与流程

专利检索2024-10-16  18



1.本技术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屏组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屏的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自从全面屏出现以后,人们对于电子设备的屏占比的追求越来越高。为此,市面上先后出现了刘海屏、水滴屏、滑盖式全面屏、升降式全面屏、挖孔屏等,然而,却带来诸如结构、重量等衍生问题。显然,让摄像头能够“穿过”屏幕,或许是较完美的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屏下摄像头成为各家厂商追逐的对象,屏下摄像技术(under panel camera,upc)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屏下摄像头主要实现方法是将摄像头放置在显示屏下面,通过提升摄像头对应区域的屏幕透过率解决拍照问题,最终实现全面屏。然而,相关技术中,全面屏的制备过程中驱动晶体管容易受到光照影响而发生电性漂移,形成明暗不同的显示区域,影响全面屏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通过减少驱动晶体管的电性漂移,以提升显示效果的显示屏组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屏的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屏组件的制备方法,包括:
5.成型显示面板,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显示部和第二显示部;其中,所述第一显示部的透光,所述第二显示部包括多个驱动晶体管;
6.在所述显示面板上设置可离型遮光层,使所述可离型遮光层至少覆盖所述第一显示部;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可离型遮光层形成待处理面板;
7.对所述待处理面板进行目标处理,所述目标处理包括采用目标光线照射所述待处理面板;经过所述目标处理后的所述待处理面板形成显示屏组件。
8.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屏的制备方法,包括:
9.通过所述显示屏组件的制备方法制备所述显示屏组件;
10.去除所述显示屏组件的可离型遮光层,形成显示屏。
11.第三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由所述显示屏的制备方法制备的显示屏。
12.第四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屏组件,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显示部和第二显示部,所述第一显示部透光,所述第二显示部包括多个驱动晶体管;及可离型遮光层,设于所述显示面板上,并至少覆盖所述第一显示部。
13.本技术提供的显示屏组件的制备方法通过在显示面板上设置可离型遮光层,使可离型遮光层至少覆盖第一显示部,在对待处理面板进行目标处理时可离型遮光层可以阻挡从第一显示部进入而射于第二显示部的目标光线以及阻挡射入第一显示部的目标光线,从而能够避免目标光线在第一显示部内发生折射而射于第二显示部以及避免目标光线穿过
第一显示部后经反射而射于第二显示部,以减少第二显示部的驱动晶体管发生电性漂移,提升所制备的显示屏组件的显示效果。
14.本技术提供的显示屏的制备方法由上述的显示屏组件去除可离型遮光层形成,因此第二显示部的驱动晶体管不易发生电性漂移,显示屏的整体显示效果较好。本技术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显示屏的制备方法所制备的显示屏,因此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
17.图2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分解示意图,其中,电子设备还包括外壳、摄像头、主板和电池;
18.图3为图2所示电子设备中显示屏的平面示意图;
19.图4为图2所示电子设备中显示屏与摄像头的截面示意图,其中,显示屏包括发光面板和透光盖板;
20.图5为图4所示显示屏中发光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21.图6为图4所示显示屏中透光盖板的平面示意图;
22.图7为图4所示显示屏还包括遮光板的截面示意图;
23.图8为图7所示显示屏的发光面板包括发光层和驱动电路层的截面示意图;
24.图9为图8所示发光层设有多个第一发光单元和多个第二发光单元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5.图10为图8所示发光面板中第一发光部和第二发光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6.图11为图9所示发光面板的第一发光单元的面积小于第二发光单元的面积的平面示意图;
27.图12为图11所示发光面板的第一发光单元的分布密度小于第二发光单元的分布密度的局部平面示意图;
28.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组件的平面示意图,其中,显示屏组件包括显示面板、可离型遮光层;
29.图14为图13所示显示屏组件包括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且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覆盖第一透光部的截面示意图;
30.图15为图14所示显示屏组件的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还覆盖部分第二透光部的截面示意图;
31.图16为图15所示显示屏组件还包括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且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覆盖第一保护部的截面示意图;
32.图17为图16所示显示屏组件的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还覆盖第二保护部的截面示意图;
33.图1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组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4.图19为图13所示显示屏组件还包括柔性电路板的平面示意图;
35.图2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7.在本技术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8.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部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个或多个零部件的组件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一个或多个零部件,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但所示例的产品固有的一个或多个零部件,或者基于所说明的功能其应具有的一个或多个零部件。
39.如图1所示,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计算机、手表、电子阅读器、展示屏等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本技术实施例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以手机为例。为便于描述,建立如图1所示的坐标系,其中,x轴方向可以理解为电子设备100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可以理解为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z轴方向可以理解为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电子设备100包括显示屏1。
40.显示屏1可以是硬质显示屏也可以是柔性显示屏。如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还包括外壳2、摄像头3、主板4和电池5。其中,外壳2包括中框21和背板22。中框21与背板22可一体成型也可连接为一体。中框21的材质可以为金属、合金、碳纤维、塑胶等。背板22的材质可以为金属、合金、碳纤维、塑胶、玻璃、陶瓷等。中框21与背板22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显示屏1与背板22沿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且显示屏1固定连接于中框21背离背板22的一侧。显示屏1、中框21及背板22之间形成收容空间23。摄像头3、主板4和电池5皆收容于收容空间23内。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的摄像头3为前置摄像头,即屏下摄像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后置摄像头。其中,主板4与电池5电连接,显示屏1和摄像头3可电连接主板4,以通过主板4获取电源。电池5用于对主板4进行供电。
41.本技术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因包括下述实施例的显示屏1,因此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其中,电子设备100的长度方向即显示屏1的长度方向。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即显示屏1的宽度方向。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即显示屏1的厚度方向。
42.如图3所示,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1的平面示意图。显示屏1包括显示面板10。显示面板10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显示面板或者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本技术实施例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显示面板10以oled显示面板为例。显示面板10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显示部101和第二显示部102。可以理解的,第一显示部101和第二显示部102皆能够进行画面显示,
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100的屏占比,实现电子设备100的全面屏设计。
43.第一显示部101与第二显示部102相邻设置可以理解为第二显示部102的边缘与第一显示部101的边缘邻接。可选的,第一显示部101和第二显示部102沿显示屏1的长度方向依次相邻设置,且第一显示部101和第二显示部102沿显示屏1的宽度方向依次相邻设置。第一显示部101可以呈圆形、矩形、方形、其他多边形及各种异形等。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显示部101的形状以圆形为例。第二显示部102的内边缘环绕第一显示部101设置,可以是环绕第一显示部101半周或者一周,第二显示部102的外边缘可以呈圆形、矩形、方形、其他多边形及各种异形等。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显示部102的外边缘的形状以矩形为例。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显示部101和第二显示部102可以沿显示屏1的长度方向依次相邻设置;或者,第一显示部101和第二显示部102沿显示屏1的宽度方向依次相邻设置。
44.请参照图2和图3,第一显示部101透光。第二显示部102的透光率小于第一显示部101的透光率。摄像头3与第一显示部101沿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可以理解的,摄像头3可获取从第一显示部101透过的光线进行成像。第二显示部102包括多个驱动晶体管。驱动晶体管可以是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
45.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显示面板10包括发光面板104和设于发光面板104上的透光盖板105。具体的,透光盖板105和发光面板104沿z轴方向层叠设置。其中,发光面板104用于发射光线,透光盖板105位于发光面板104的出光侧,透光盖板105用于保护发光面板104,其可以透过光线。透光盖板105和发光面板104之间可以具有连接胶层。
46.如图5所示,发光面板104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发光部140和第二发光部141。可选的,第一发光部140和第二发光部141沿显示屏1的长度方向依次相邻设置,且第一发光部140和第二发光部141沿显示屏1的宽度方向依次相邻设置。第一发光部140可以呈圆形、矩形、方形、其他多边形及各种异形等。第二发光部141的内边缘环绕第一发光部140设置,可以是环绕第一发光部140半周或者一周,第二发光部141的外边缘可以呈圆形、矩形、方形、其他多边形及各种异形等。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发光部141的外边缘的形状以矩形为例。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发光部140和第二发光部141可以沿显示屏1的长度方向依次相邻设置;或者,第一发光部140和第二发光部141沿显示屏1的宽度方向依次相邻设置。
47.请参照图3至图6,透光盖板105的材质可以是玻璃、塑胶等。透光盖板105可以是2d透光盖板,也可以是3d透光盖板。可以理解的,透光盖板105能够使光线透过。透光盖板105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透光部150和第二透光部151。第一透光部150的形状与第一发光部140的形状大致相同。第一透光部150覆盖于第一发光部140的出光侧。第二透光部151的形状与第二发光部141的形状大致相同。第二透光部151覆盖于第二发光部141的出光侧。可选的,第一透光部150和第二透光部151一体成型。
48.其中,第一发光部140和第一透光部150形成上述第一显示部101。第二发光部141和第二透光部151形成上述第二显示部102。摄像头3位于第一发光部140背离第一透光部150的一侧。第一发光部140透光。第二发光部141的透光率小于第一发光部140的透光率。第一透光部150和第二透光部151皆透光。
49.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显示面板10还包括遮光板106。遮光板106设于发光面板104背离透光盖板105的一侧。换言之,遮光板106设于发光面板104的背光侧。可以理解的,透光盖板105、发光面板104和遮光板106沿显示屏1的厚度方向依次排列。遮光板106和
发光面板104之间可以具有连接胶层。遮光板106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保护部160和第二保护部161。第一保护部160透光。一实施例中,第一保护部160为通孔,通孔可透光光线。第一保护部160至少覆盖于第一发光部140背离第一透光部150的一侧。换言之,通孔与第一发光部140相对设置。第二保护部161不透光。第二保护部161能够遮挡、吸收光线。第二保护部161覆盖于至少部分第二发光部141背离第二透光部151的一侧。可选的,第一保护部160覆盖于第一发光部140背离第一透光部150的一侧和部分第二发光部141背离第二透光部151的一侧。第二保护部161覆盖于另一部分第二发光部141背离第二透光部151的一侧。可以理解的,遮光板106至少用于露出第一发光部140,并用于覆盖至少部分第二发光部141。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遮光板106开孔时存在加工误差容易导致遮光板106的开孔尺寸大于第一发光部140的尺寸,因此第一保护部160在一些实施例中不仅会覆盖第一发光部140背离第一透光部150的一侧,同时还会覆盖部分第二发光部141背离第二透光部151的一侧。此外,遮光板106与发光面板104组装时存在装配误差同样会导致第一保护部160覆盖部分第二发光部141背离第二透光部151的一侧。本实施例中,摄像头3可部分位于第一保护部160;或者,第一透光部150、第一发光部140、第一保护部160及摄像头3沿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依次排列。在遮光板106上设置第一保护部160和第二保护部161,第一保护部160可用于使光线透过,收容摄像头3,实现屏下摄像技术;第二保护部161可用于遮挡外部光线,避免外部光线对发光面板104造成影响以及避免发光面板104发射的光线漏出。
50.如图8所示,发光面板104包括发光层143和设于发光层143上的驱动电路层144。驱动电路层144设于发光层143的背光侧,即透光盖板105、发光层143、驱动电路层144及遮光板106沿显示屏1的厚度方向依次层叠设置。
51.请参照图8至图10,发光层143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43a和多个第二发光单元143b。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43a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43a之间的间隙透光。第一发光单元143a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红色子像素、至少一个第一绿色子像素、至少一个第一蓝色子像素等。可选的,一个第一红色子像素、一个第一绿色子像素及一个第一蓝色子像素形成一个第一发光单元143a;或者,一个红色子像素、两个绿色子像素及一个蓝色子像素形成一个第一发光单元143a。本技术实施例中以一个第一红色子像素、两个第一绿色子像素及一个第一蓝色子像素形成一个第一发光单元143a为例。多个第二发光单元143b可以间隔设置,也可以邻接设置。多个第二发光单元143b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红色子像素、至少一个第二绿色子像素、至少一个第二蓝色子像素等。可选的,一个第二红色子像素、一个第二绿色子像素及一个第二蓝色子像素形成一个第二发光单元143b,或者,一个第二红色子像素、两个第二绿色子像素及一个第二蓝色子像素形成一个第二发光单元143b。本技术实施例中以一个第二红色子像素、两个第二绿色子像素及一个第二蓝色子像素形成一个第二发光单元143b为例。
52.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43a分布于发光层143的第一区域1430。多个第二发光单元143b分布于发光层143的第二区域1431。第一区域1430与第二区域1431相邻。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区域1430与第二区域1431沿显示屏1的长度方向相邻设置,且第一区域1430与第二区域1431沿显示屏1的宽度方向相邻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区域1430与第二区域1431可以沿显示屏1的长度方向相邻设置;或者,第一区域1430与第二区域1431可以沿显示屏1的宽度方向相邻设置。
53.驱动电路层144包括多个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和多个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对应发光层143的第二区域1431。换言之,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在发光层143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区域1431。可以理解的,第二透光部151、第二发光单元143b、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沿显示屏1的厚度方向依次排列,且第二透光部151、第二发光单元143b、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沿显示屏1的厚度方向依次排列。其中,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与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可同层设置。
54.至少部分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与第一发光单元143a电连接,用于驱动第一发光单元143a发光。一实施例中,部分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与第一发光单元143a电连接,并用于驱动第一发光单元143a发光。可选的,一个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可以电连接一个或多个相同颜色的第一子像素,以控制该一个或多个相同颜色的第一子像素发光。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全部的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可与第一发光单元143a电连接,并用于驱动第一发光单元143a发光。至少部分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与第二发光单元143b电连接,用于驱动第二发光单元143b发光。一实施例中,全部的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与第二发光单元143b电连接,并用于驱动第二发光单元143b发光。可选的,一个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可以电连接一个或多个相同颜色的第二子像素,以控制该一个或多个相同颜色的第二子像素发光。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部分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与第二发光单元143b电连接,并用于驱动第二发光单元143b发光。
55.其中,第一发光单元143a形成第一发光部140。第二发光单元143b、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及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形成第二发光部141。
56.上述显示屏1中由于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43a之间的间隙透光,第一发光部140未设置驱动晶体管,第二发光部141设有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和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因此靠近第一发光部140的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和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容易受到光照的影响而发生电性漂移,当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和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发生电性漂移时会在显示屏1上形成明暗不同的显示区域。
57.其中,第一发光单元143a的分布密度小于或等于第二发光单元143b的分布密度,和/或,第一发光单元143a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二发光单元143b的面积。
58.一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第一发光单元143a的分布密度小于第二发光单元143b的分布密度。换言之,单位面积内第一发光单元143a的数量小于第二发光单元143b的数量。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光单元143a、第二发光单元143b中相同颜色的子像素的面积可以大致相同,即第一红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二红色子像素的面积及第三红色子像素的面积大致相同;第一绿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二绿色子像素的面积及第三绿色子像素的面积大致相同;第一蓝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二蓝色子像素的面积及第三蓝色子像素的面积大致相同。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红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二红色子像素的面积可以小于或者大于第三红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一绿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二绿色子像素的面积可以小于或者大于第三绿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一蓝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二蓝色子像素的面积可以小于或者大于第三蓝色子像素的面积。本实施方式通过降低第一发光单元143a的分布密度,可增加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43a之间的间隙区域,提高第一发光部140的透光率。
59.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第一发光单元143a的面积小于第二发光单元143b的面积。具体的,第一发光单元143a中某一颜色的子像素的面积小于第二发光单元143b中
该颜色对应的子像素的面积。换言之,第一红色子像素的面积小于第二红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一绿色子像素的面积小于第二绿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一蓝色子像素的面积小于第二蓝色子像素的面积。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光单元143a的分布密度、第二发光单元143b的分布密度可以相同,即单位面积内第一发光单元143a的数量、第二发光单元143b的数量可以相同。当然,第一发光单元143a的分布密度也可以小于第二发光单元143b的分布密度。本实施方式通过减少第一发光单元143a的面积,可增加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43a之间的间隙区域,提高第一发光部140的透光率。
60.再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第一发光单元143a的分布密度小于第二发光单元143b的分布密度,且第一发光单元143a的面积小于第二发光单元143b的面积。具体的,第一红色子像素的分布密度小于第二红色子像素的分布密度。第一绿色子像素的分布密度小于第二绿色子像素的分布密度。第一蓝色子像素的分布密度小于第二蓝色子像素的分布密度。第一红色子像素的面积小于第二红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一绿色子像素的面积小于第二绿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一蓝色子像素的面积小于第二蓝色子像素的面积。本实施方式通过降低第一发光单元143a的分布密度以及减少第一发光单元143a的面积,可增加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43a之间的间隙区域,提高第一发光部140的透光率。
61.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43a之间的间隙区域增加,因此有利于在第一发光部140背离第一透光部150的一侧设置摄像头3,使摄像头3获取从第一透光部150、第一发光部140透过的光线并进行成像,同时第一发光部140和第二发光部141皆设有发光单元,可实现第一显示部101和第二显示部102皆用于显示的全面屏设计。
62.在本技术中,第一红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一绿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一蓝色子像素的面积可以大致相同。第二红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二绿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二蓝色子像素的面积可以大致相同。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红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一绿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一蓝色子像素的面积也可以不同。例如:第一蓝色子像素的面积大于第一红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一红色子像素的面积大于第一绿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二红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二绿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二蓝色子像素的面积也可以不同。例如:第二蓝色子像素的面积大于第二红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二红色子像素的面积大于第二绿色子像素的面积。
6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1由下述的显示屏1的制备方法制备而成,因此,显示屏1的第二发光部141的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不易发生电性漂移,显示屏1的整体显示效果较好。
64.如图13所示,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组件2的平面示意图。显示屏组件2包括显示面板10、可离型遮光层20。其中,显示屏组件2的长度方向可参照图中的x轴方向。显示屏组件2的宽度方向可参照图中的y轴方向。显示屏组件2的厚度方向可参照图中的z轴方向。显示面板10与上述显示屏1所描述的显示面板10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可离型遮光层20中“可离型”用于表示遮光层20可以从显示面板10上去除,即遮光层20与显示面板10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相互分离。
65.请参照图13和图14,可离型遮光层20包括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能够遮挡从显示面板10的正面射入的目标光线,且能够与显示面板10分离。可选的,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可以包括遮光胶带、遮光吸附膜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以易于分离的遮光胶带为例。例如: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
201可以为黑色胶带。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设于透光盖板105背离发光面板104的一侧,并至少覆盖第一透光部150。换言之,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第一透光部150及第一发光部140沿显示屏组件2的厚度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粘接于透光盖板105上。
66.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覆盖第一透光部150。可选的,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的边缘与第一透光部150的边缘重合。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覆盖第一透光部150,在显示屏组件2的制备过程中,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能够避免目标光线从第一透光部150背离第一发光部140的一侧射入显示屏组件2的内部,从而能够减少目标光线对第二发光部141的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和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参照图10)产生影响,提高显示屏组件2的显示效果,避免显示屏组件2出现暗环。
67.另一实施方式中,请参照图13和图15,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覆盖第一透光部150和至少部分第二透光部151。其中,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的边缘在透光盖板105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二透光部151。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覆盖第一透光部150,在显示屏组件2的制备过程中,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能够避免目标光线从第一透光部150背离第一发光部140的一侧射入显示屏组件2的内部,从而能够减少目标光线对第二发光部141中的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和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产生影响,提高显示屏组件2的显示效果,避免显示屏组件2出现暗环。此外,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还覆盖至少部分第二透光部151,因此在显示屏组件2的制备过程,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还可以避免目标光线经第二透光部151背离第二发光部141的一侧直射于第二发光部141,从而能够避免第二发光部141的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和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发生电性漂移,提高显示屏组件2的显示效果。
68.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可离型遮光层20还包括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能够遮挡光线,且能够与显示面板10分离。可选的,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可以包括遮光胶带、遮光吸附膜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以易于分离的遮光胶带为例。例如: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可以为黑色胶带。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设于遮光板106背离发光面板104的一侧,并至少覆盖第一保护部160。换言之,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透光盖板105、发光面板104、遮光板106及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依次层叠设置。
69.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覆盖第一保护部160。可选的,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的边缘与第一保护部160的边缘重合。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覆盖第一保护部160,可在对显示屏组件2进行目标处理时,避免目标光线经第一保护部160背离第一发光部140的一侧射入显示屏组件2的内部,从而能够减少第二发光部141中的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和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受到光照影响而发生电性漂移,提高显示屏组件2的显示效果。
70.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覆盖第一保护部160和至少部分第二保护部161。其中,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的边缘可与第二保护部161的外边缘重合;或者,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的边缘在遮光板106的正投影位于第二保护部161。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覆盖第一保护部160,可在显示屏组件2的制备过程中时,避免目标光线经第一保护部160背离第一发光部141的一侧射入显示屏组件2的内部,从
而能够减少第二发光部141的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和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受到光照影响而发生电性漂移,提高显示屏组件2的显示效果。此外,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覆盖至少部分第二保护部161,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的面积较大,可易于将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贴合于遮光板106上,以及易于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与遮光板106的分离。
71.本技术提供的显示屏组件2包括显示面板10、可离型遮光层20,显示面板10包括依次相邻设置的第一显示部101和第二显示部102,第一显示部101透光,从而可便于在第一显示部101相对的位置设置摄像头3,使摄像头3透过第一显示部101进行拍摄,以及实现第一显示部101和第二显示部102皆可用于显示的全面屏设计。由于第一显示部101的透光,且第一显示部101与第二显示部102相邻设置,因此通过在显示面板10上设置可离型遮光层20,使可离型遮光层20至少覆盖第一显示部101,使得在显示屏组件2的制备过程中,可离型遮光层20阻挡目标光线,以避免目标光线射于第一显示部101,在第一显示部101内发生折射或者反射后射于第二显示部102,导致第二显示部102的驱动晶体管发生电性漂移等,进而减少显示异常,提升显示屏组件2的显示效果。
72.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组件2由以下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屏组件2的制备方法制成。以下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屏组件2的制备方法沿用上述显示屏组件2中各部件的标号,显示屏1的制备方法沿用上述显示屏1中各部件的标号。
73.如图18所示,图1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组件2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显示屏组件2的制备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s10、s20和s30。
74.s10:成型显示面板10,使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显示部101和第二显示部102;其中,所述第一显示部101的透光,所述第二显示部102包括多个驱动晶体管。
75.s20:在所述显示面板10上设置可离型遮光层20,使所述可离型遮光层20至少覆盖所述第一显示部101;所述显示面板10和所述可离型遮光层20形成待处理面板。
76.s30:对所述待处理面板进行目标处理,所述目标处理包括采用目标光线照射所述待处理面板;经过所述目标处理后的所述待处理面板形成显示屏组件2。
77.可以理解的,上述步骤s10、步骤s20和步骤s30依序进行,即步骤s20位于步骤s10之后,步骤s30位于步骤s20之后。
78.由于显示面板10的第一显示部101的透光,且第一显示部101与第二显示部102相邻设置,因此当目标光线射于第一显示部101后,若目标光线在第一显示部101内发生折射而射于显示面板10的第二显示部102,或者目标光线穿过第一显示部101后在外部物体的反射下而射于第二显示部102,则会造成第二显示部102的驱动晶体管发生电性漂移形成暗环,而本技术提供的显示屏组件2的制备方法通过在显示面板10上设置可离型遮光层20,使可离型遮光层20至少覆盖第一显示部101,之后在对可离型遮光层20和显示面板10形成的待处理面板进行目标处理,此时可离型遮光层20可以阻挡部分目标光线,避免目标处理过程中目标光线射于第一显示部101内或透过第一显示部101,即可减少或避免目标光线对第二显示部102的驱动晶体管的照射,进而减少驱动晶体管的电性漂移,避免第二显示部102的显示异常,提升所制备的显示屏组件2的显示效果。
79.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10至少包括以下步骤s101和步骤s102。
80.s101:成型发光面板104,使所述发光面板104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发光部140和第二发光部141;其中,所述第一发光部140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43a,多个所述第一发
光单元143a之间的间隙透光,所述第二发光部141包括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43b、多个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和多个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电连接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43a以驱动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43a发光,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电连接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43b以驱动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43b发光。
81.具体的,上述步骤s101包括步骤s110、步骤s111和步骤s112。
82.s110:成型发光层143,使所述发光层143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43a和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43b,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43a间隔设置并分布于第一区域1430、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43b分布于第二区域1431,所述第一区域1430与所述第二区域1431相邻;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43a的分布密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43b的分布密度,和/或,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43a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43b的面积。
83.可选的,采用蒸镀、印刷、转印、喷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工艺方法成型发光层143。一实施方式中,成型发光层143的工艺步骤可以是:首先,采用真空蒸镀工艺在第一基材上成型第一绿色子像素、第二绿色子像素和第三绿色子像素。然后,采用真空蒸镀工艺在第一基材上成型第一蓝色子像素、第二蓝色子像素和第三蓝色子像素。最后,采用真空蒸镀工艺在第一基材上成型第一红色子像素、第二红色子像素和第三红色子像素。第一基材可以为玻璃基板、塑胶基板、金属基板等。其中,第一绿色子像素、第一蓝色子像素和第一红色子像素位于同一区域内,并形成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43a;第二绿色子像素、第二蓝色子像素和第二红色子像素位于同一区域内,并形成多个第二发光单元143b。第一绿色子像素的分布密度小于第二绿色子像素的分布密度;和/或,第一绿色子像素的面积小于第二绿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一红色子像素的分布密度小于第二红色子像素的分布密度;和/或,第一红色子像素的面积小于第二红色子像素的面积。第一蓝色子像素的分布密度小于第二蓝色子像素的分布密度;和/或,第一蓝色子像素的面积小于第二蓝色子像素的面积。
84.s111:在所述发光层143的背光侧成型驱动电路层144,使所述驱动电路层144包括多个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和多个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对应所述第二区域1431。
85.其中,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和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皆可以为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可选的,采用蒸镀、印刷、转印、喷涂、溅射、刻蚀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工艺方法成型驱动电路层144。一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发光层143上成型驱动电路层144包括:首先,采用溅射工艺在第二基材上依次成型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然后,使驱动电路层144与发光层143连接为一体,并位于发光层143的背光侧。其中,第二基材可以为玻璃基板、塑胶基板、金属基板等。
86.s112:将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43a电连接,将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43b电连接。
87.可选的,通过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将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与第一发光单元143a电连接,以提高第一发光部140的透光率。通过金属、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等导电材质将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与第二发光单元143b电连接。
88.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43a形成第一发光部140。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43b、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及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形成第二发光部141。
89.s102:在所述发光面板104的出光侧成型透光盖板105,使所述透光盖板105包括相
邻设置的第一透光部150和第二透光部151,所述第一透光部150覆盖于所述第一发光部140的出光侧,所述第二透光部151覆盖于所述第二发光部141的出光侧。
90.可选的,在所述发光面板104上成型透光盖板105包括在所述发光面板104的出光侧粘接透光盖板105。例如:透光盖板105可通过光敏胶粘接于发光面板104的出光侧。透光盖板105可以是玻璃盖板、塑胶盖板等。第一透光部150和第二透光部151可一体成型。
91.其中,所述第一发光部140和所述第一透光部150形成所述第一显示部101,所述第二发光部141和所述第二透光部151形成所述第二显示部102。
92.由上述步骤s101、步骤s102所成型的显示面板10的具体结构可参照上述包括发光面板104和透光盖板105的显示面板10的实施例。
93.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10还包括步骤s103。
94.s103:在所述发光面板104的背光侧成型遮光板106,所述遮光板106设有通孔,使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发光部140相对设置。
95.具体的,在所述发光面板104的背光侧成型遮光板106,使所述遮光板106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保护部160和第二保护部161,所述第一保护部160至少覆盖于所述第一发光部140背离所述第一透光部150的一侧,所述第二保护部161覆盖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发光部141背离所述第二透光部151的一侧。
96.可选的,在所述发光面板104的背光侧成型遮光板106包括在所述发光面板104的背光侧粘接遮光板106。例如:遮光板106可通过光敏胶粘接于发光面板104的背光侧。遮光板106可以是金属背板、塑胶背板、玻璃背板等。第一保护部160设有通孔。当遮光板106贴装于发光面板104的背光侧时,该通孔与第一发光部140背离第一透光部150的一侧相对设置。
97.由上述步骤s101、步骤s102、步骤s103所成型的显示面板10的具体结构可参照上述包括发光面板104、透光盖板105和遮光板106的显示面板10的实施例。
98.进一步地,如图19所示,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柔性电路板107。其中,柔性电路板107的一端连接于显示面板10的侧面。可选的,柔性电路板107位于显示屏组件2的顶部侧面,和/或,显示屏组件2的底部侧面。柔性电路板107的另一端弯折至显示面板10的背面。显示面板10的背面可以理解为发光面板104背离透光盖板105的一侧的表面,也可以是遮光板106背离发光面板104的一侧的表面。柔性电路板107的另一端粘接于显示面板10的背面。可选的,柔性电路板107的另一端通过光敏胶粘接于显示面板10的背面。
99.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0至少包括以下步骤s201。
100.s201:在所述透光盖板105背离所述发光面板104的一侧设置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使所述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至少覆盖所述第一透光部150。
101.可选的,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覆盖第一透光部150;或者,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覆盖第一透光部150和至少部分第二透光部151。其中,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可以包括遮光胶带、遮光吸附膜等中的一种。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可粘接和/或吸附于透光盖板105背离发光面板104的一侧。
102.本实施例中,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可避免目标光线经透光盖板105背离发光面板104的一侧射入,对第二发光部141的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和第二晶体管造成影响,即可离型遮光层20可阻挡经正面射入发光面板104的目标光线。其中,当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覆盖至少部分第二透光部151时,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还可以阻挡从第二透光部151
直射于第二发光部141的目标光线,进一步地降低对第二发光部141中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和第二晶体管144b的影响。
103.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0还包括以下步骤s202。
104.s202:在所述遮光板106背离所述发光面板104的一侧设置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使所述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至少覆盖所述第一保护部160。
105.可选的,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覆盖遮光板106的第一保护部160;或者,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覆盖第一保护部160和至少部分遮光板106的第二保护部161。其中,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可以包括遮光胶带、遮光膜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可粘接和/或吸附于遮光板106背离发光面板104的一侧。
106.本实施例中,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可避免目标光线经遮光板106背离发光面板104的一侧射入,对第二发光部141的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和第二驱动晶体管144b造成影响,即可离型遮光层20可阻挡经背面射入发光面板104的目标光线。其中,当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覆盖至少部分第二保护部161时,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还可以阻挡从第一保护部160的边缘射入显示屏组件2的内部,进一步地降低对第二发光部141中第一驱动晶体管144a和第二晶体管的影响。
107.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30至少包括以下步骤s301。
108.s301:采用第一目标光线照射所述第二显示部102,以对所述第二显示部102进行外观检测。
109.其中,第一目标光线可以包括太阳光模拟器、强光灯、日光灯、激光等发射的光线中的一种或多种。对第二显示部102进行外观检测可以包括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第二显示部102是否具有气泡、第二透光部151与第二发光部141是否贴合良好、第二透光部151是否具有裂缝等进行检测。
110.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30还包括以下步骤s302。
111.s302:采用第二目标光线照射所述显示面板10,以使所述显示面板10的连接胶层固化。
112.其中,第二目标光线可以包括激光等。采用第二目标光线照射所述显示面板10可以是采用第二目标光线在透光盖板105背离发光面板104的一侧照射显示面板10,和/或,采用第二目标光线在遮光板106背离发光面板104的一侧照射显示面板10,和/或,采用第二目标光线在显示面板10的周侧面照射显示面板10。使显示面板10的连接胶层固化可以是使透光盖板105与发光面板104之间的连接胶层固化,和/或,使发光面板104与遮光板106之间的连接胶层固化,也可以是使柔性电路板107与显示面板10的背面之间的连接胶层固化。
113.如图20所示,图2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1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显示屏1的制备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s40和s50。
114.s40:通过所述显示屏组件2的制备方法制备所述显示屏组件2。
115.s50:去除所述显示屏组件2的可离型遮光层20,形成显示屏1。
116.其中,当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为遮光胶带、遮光吸附膜时,可通过撕拉的方式去除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201、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202。
117.可以理解的,由于显示屏1通过显示屏组件2去除可离型遮光层20形成,因此本技术提供的显示屏1,可减少目标处理过程中射入显示面板10内部的目标光线,从而可以减少
第二显示部102中驱动晶体管发生电性漂移等,提升所制备的显示屏1的显示效果。
118.上述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提及的特征,只要在本技术的范围内是有意义的,均可以任意相互组合。针对显示屏组件2所说明的优点和特征以相应的方式适用于显示屏1和电子设备100。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屏组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成型显示面板,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显示部和第二显示部;其中,所述第一显示部透光,所述第二显示部包括多个驱动晶体管;在所述显示面板上设置可离型遮光层,使所述可离型遮光层至少覆盖所述第一显示部;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可离型遮光层形成待处理面板;对所述待处理面板进行目标处理,所述目标处理包括采用目标光线照射所述待处理面板;经过所述目标处理后的所述待处理面板形成显示屏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显示面板,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显示部和第二显示部,包括:成型发光面板,使所述发光面板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发光部和第二发光部;其中,所述第一发光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发光单元,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之间的间隙透光,所述第二发光部包括多个第二发光单元、多个第一驱动晶体管和多个第二驱动晶体管,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电连接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以驱动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光,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电连接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以驱动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发光;在所述发光面板的出光侧成型透光盖板,使所述透光盖板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所述第一透光部覆盖于所述第一发光部的出光侧,所述第二透光部覆盖于所述第二发光部的出光侧;其中,所述第一发光部和所述第一透光部形成第一显示部,所述第二发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形成第二显示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显示面板上设置可离型遮光层,包括:在所述透光盖板背离所述发光面板的一侧设置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使所述第一子可离型遮光层至少覆盖所述第一透光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显示面板,还包括:在所述发光面板的背光侧成型遮光板,所述遮光板设有通孔,使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发光部相对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显示面板上设置可离型遮光层,还包括:在所述遮光板背离所述发光面板的一侧设置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使所述第二子可离型遮光层至少覆盖所述第一保护部。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发光面板,使所述发光面板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发光部和第二发光部,包括:成型发光层,使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间隔设置并分布于第一区域、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分布于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相邻;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分布密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分布密度,和/或,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面积;在所述发光层的背光侧成型驱动电路层,使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和多个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对应所述第
二区域;将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电连接,将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电连接;其中,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形成第一发光部;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多个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及多个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形成第二发光部。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待处理面板进行目标处理,所述目标处理包括采用目标光线照射所述待处理面板,包括:采用第一目标光线照射所述第二显示部,以对所述第二显示部进行外观检测。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待处理面板进行目标处理,所述目标处理包括采用目标光线照射所述待处理面板,包括:采用第二目标光线照射所述显示面板,以使所述显示面板的连接胶层固化。9.一种显示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所述显示屏组件;去除所述显示屏组件的可离型遮光层,形成显示屏。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由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制备的显示屏。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外壳和摄像头,所述显示屏与所述外壳相连,且所述显示屏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收容空间,所述摄像头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并与所述第一显示部相对设置。12.一种显示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显示部和第二显示部,所述第一显示部透光,所述第二显示部包括多个驱动晶体管;及可离型遮光层,设于所述显示面板上,并至少覆盖所述第一显示部。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屏组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屏的制备方法、电子设备。显示屏组件的制备方法包括:成型显示面板,使显示面板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显示部和第二显示部;在显示面板上设置可离型遮光层,使可离型遮光层至少覆盖第一显示部;对待处理面板进行目标处理层,形成显示屏组件。其中,第一显示部透光,第二显示部包括多个驱动晶体管,显示面板、可离型遮光层形成待处理面板。显示屏的制备方法包括:制备所述显示屏组件;去除所述显示屏组件的可离型遮光层,形成显示屏。电子设备包括由所述的显示屏的制备方法制备的显示屏。本申请提供的显示屏组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屏的制备方法及电子设备能够减少驱动晶体管的电性漂移,提升显示效果。升显示效果。升显示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李豪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30
技术公布日:2022/4/1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4476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