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和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4-04-14  11



1.本发明涉及空调室内机和具有该空调室内机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2.以往,存在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具有设置有吹出口的外壳、安装于吹出口的前缘部的第1水平叶片、以及安装于吹出口的后缘部的第2水平叶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25678号公报))。该第1、第2水平叶片对从外壳的吹出口向室内空间流动的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向进行调整。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2567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7.在上述现有的空调室内机中,为了在上下方向上进一步扩展吹出空气,例如,当维持第1、第2水平叶片中的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的端部彼此的间隔、且进一步增大第1、第2水平叶片中的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的端部彼此的间隔时,气流仅附着于第1、第2水平叶片中的一方。
8.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抑制气流从第1、第2水平叶片剥离的空调室内机。
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0.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具有:外壳,其安装于面向空调对象空间的壁面,具有吹出口;送风风扇,其配置于上述外壳内,向上述吹出口输送空气;第1水平叶片,其对从上述吹出口朝向上述空调对象空间流动的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向进行调整;第1驱动部,其对上述第1水平叶片进行驱动;第2水平叶片,其配置于比上述第1水平叶片靠上述壁面侧的位置,并且,对上述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向进行调整;第2驱动部,其对上述第2水平叶片进行驱动;以及控制装置,其对上述送风风扇和上述第1驱动部、上述第2驱动部进行控制,上述空调室内机能够进行第1气流控制模式的运转,在上述第1气流控制模式下,关于上述第1水平叶片与上述第2水平叶片的间隔,上述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比上述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宽,上述吹出空气向与上述壁面侧相反一侧的斜下方流动,并且,上述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沿着上述第1水平叶片的下翼面流动,并且,上述吹出空气的另外一部分沿着上述第2水平叶片的上翼面流动,上述第1水平叶片的下翼面包含鼓起的弯曲面,另一方面,上述第2水平叶片的上翼面包含鼓起的弯曲面。
11.这里,上述第1水平叶片的下翼面在运转停止时相当于位于空调对象空间侧的表面。此外,第2水平叶片的下翼面在运转停止时相当于位于与空调对象空间相反一侧(外壳的内部侧)的表面。
12.根据上述结构,当进行上述第1气流控制模式的运转时,第1水平叶片与第2水平叶
片的间隔在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比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宽,吹出空气向与壁面侧相反一侧的斜下方流动。此时,上述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沿着第1水平叶片的下翼面流动。该第1水平叶片的下翼面包含鼓起的弯曲面,由此,第1水平叶片的下翼面处的附壁效应提高。另一方面,上述吹出空气的另外一部分沿着第2水平叶片的上翼面流动。该第2水平叶片的上翼面也包含鼓起的弯曲面,由此,第2水平叶片的上翼面处的附壁效应提高。因此,能够抑制气流从上述第1、第2水平叶片剥离。
13.在一个方式的空调室内机中,上述第2水平叶片的下翼面包含凹陷的弯曲面。
14.这里,上述第2水平叶片的下翼面在运转停止时相当于位于空调对象空间侧的表面。
15.根据上述方式,上述第2水平叶片的下翼面包含凹陷的弯曲面,因此,得到沿着第2水平叶片的下翼面流动的气流。
16.在一个方式的空调室内机中,在上述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上述第1水平叶片与上述第2水平叶片的分开角度处于53
°
~60
°
的范围内。
17.根据上述方式,在上述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使第1水平叶片与第2水平叶片的分开角度处于53
°
~60
°
的范围内,因此,能够降低第1水平叶片的下翼面和第2水平叶片的上翼面处的气流剥离的可能性,并且可靠地在上下方向上扩展吹出口空气。
18.一个方式的空调室内机能够进行上述吹出空气沿着水平方向流动的第2气流控制模式的运转,上述第1水平叶片相对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在上述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比上述第2气流控制模式时大,并且,上述第2水平叶片相对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在上述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比上述第2气流控制模式时大。
19.根据上述方式,在上述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与第2气流控制模式时相比,第1、第2水平叶片相对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增大,因此,能够可靠地使吹出空气向与壁侧相反一侧的斜下方流动。
20.一个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具有多个垂直叶片,上述多个垂直叶片对上述吹出空气的左右方向的风向进行调整,在上述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上述多个垂直叶片中的一侧方侧的垂直叶片采取以上述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的端部比上述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的端部靠一侧方侧的方式倾斜的姿态,上述多个垂直叶片中的另一侧方侧的垂直叶片采取以上述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的端部比上述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的端部靠另一侧方侧的方式倾斜的姿态。
21.根据上述方式,在上述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多个垂直叶片中的一侧方侧的垂直叶片和上述多个垂直叶片中的另一侧方侧的垂直叶片如上所述倾斜,因此,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扩展吹出空气。
22.一个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具有人感传感器,该人感传感器检测与上述空调对象空间内的人之间的距离,上述空调室内机能够进行上述吹出空气沿着上述壁面向下方流动的第3气流控制模式的运转,在上述第3气流控制模式时,当上述人感传感器检测到的距离成为规定距离以下时,利用上述控制装置从上述第3气流控制模式切换为上述第1气流控制模式。
23.根据上述方式,在上述第3气流控制模式中,在人感传感器检测到的距离成为规定距离以下时,切换为第1气流控制模式,因此,能够使吹出空气时机恰当地直接吹向空调对
象空间内的人。
24.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具有:上述多个空调室内机中的任意一个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室外机,其经由制冷剂配管与上述空调室内机连接。
25.根据上述结构,具有上述空调室内机,由此,能够抑制气流从第1、第2水平叶片剥离,因此,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扩展吹出空气,减少空调不均。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制冷剂回路图。
27.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运转停止状态的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28.图3是上述室内机的内部的结构图。
29.图4是上述空调机的控制框图。
30.图5是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31.图6是第2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32.图7是第3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33.图8是第4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34.图9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1水平挡板的立体图。
35.图10是上述第1水平挡板的俯视图。
36.图11是上述第1水平挡板的仰视图。
37.图12是沿图10的xii-xii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38.图13是沿图10的xiii-xiii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39.图14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2水平挡板的立体图。
40.图15是上述第2水平挡板的俯视图。
41.图16是上述第2水平挡板的仰视图。
42.图17是图13的xvii-xvii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43.图18是图13的xviii-xviii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44.图19是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吹出空气的模拟结果图。
45.图20是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吹出空气的另一个模拟结果图。
46.图21是比较例的室内机的吹出空气的模拟结果图。
47.图22是上述比较例的室内机的吹出空气的模拟结果图。
48.图23是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吹出空气的影像图。
49.图24是用于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吹出空气的风速的图。
50.图25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控制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51.下面,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机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52.〔第1实施方式〕
53.图1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空调机具有的制冷剂回路rc。该空调机是室内机1和室外机2一对一的成对型的空调机。另外,室内机1是空调室内机的一例。此外,室外机2
是空调室外机的一例。此外,联络配管l1、l2是制冷剂配管的一例。
54.上述空调机具有:压缩机11;四路切换阀12,其在一端连接有压缩机11的排出侧;室外热交换器13,其一端与该四路切换阀12的另一端连接;电动膨胀阀14,其一端与室外热交换器13的另一端连接;室内热交换器15,其一端经由截止阀21、联络配管l1而与电动膨胀阀14的另一端连接;以及气液分离器16,其一端经由联络配管l2、截止阀22、四路切换阀12而与室内热交换器15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压缩机11的吸入侧连接。这里,压缩机11、四路切换阀12、室外热交换器13、电动膨胀阀14、室内热交换器15和气液分离器16等构成空调机的制冷剂回路rc。此外,室内热交换器15和室内风扇10等构成室内机1。另一方面,压缩机11、四路切换阀12、室外热交换器13、电动膨胀阀14、气液分离器16和室外风扇20等构成室外机2。另外,室内风扇10是送风风扇的一例。此外,电动膨胀阀14是减压机构的一例。
55.室内机1具有检测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的室内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t4、以及检测室内温度的室内温度传感器t5。此外,在室内机1内设置有经由室内热交换器15使室内空气进行循环的室内风扇10。
56.室外机2具有检测室外热交换器13的温度的室外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t1、检测外部空气温度的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t2、以及检测电动膨胀阀14的蒸发温度的蒸发温度传感器t3。此外,在室外机2内设置有向室外热交换器13供给外部空气的室外风扇20。
57.此外,上述空调机具有未图示的远程控制器(以下称为“遥控器”)。通过操作该遥控器,能够使制冷运转、除湿运转、制热运转等中的1个运转开始或停止,或者切换为其他运转。此外,通过操作上述遥控器,能够对室内温度的设定温度进行变更,或者对室内机1吹出的空气的风量进行调节。
58.当利用上述遥控器选择制冷运转或除湿运转而使四路切换阀12切换为图1的实线的状态时,来自压缩机11的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rc中如实线的箭头所示按照四路切换阀12、室外热交换器13、电动膨胀阀14、室内热交换器15、四路切换阀12和气液分离器16的顺序流动。另一方面,当选择制热运转而使四路切换阀12切换为图1的虚线的状态时,来自压缩机11的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rc中如虚线的箭头所示按照四路切换阀12、室内热交换器15、电动膨胀阀14、室外热交换器13、四路切换阀12和气液分离器16的顺序流动。
59.图2示意地示出运转停止状态的室内机1的纵截面。另外,室内机1为壁挂型。
60.室内机1具有由外壳主体31和前面面板32构成的外壳30。该外壳30安装于面向室内空间r的壁面w,并且收纳室内风扇10、室内热交换器15、排水盘33等。另外,室内空间r是空调对象空间的一例。
61.外壳主体31由多个部件构成,具有前面部31a、上面部31b、后面部31c和下面部31d。在该前面部31a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有前面面板32。此外,从前面部31a到上面部31b设置有吸入口(未图示)。
62.前面面板32构成室内机1的前面部31a,例如具有没有吸入口的平坦形状。此外,前面面板32的上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外壳主体31的上面部31b,能够以铰链式进行动作。
63.室内风扇10和室内热交换器15安装于外壳主体31。室内热交换器15在与经由上述吸入口吸入到外壳30内的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此外,室内热交换器15的侧面观察时的形状为两端朝向下方且屈曲部位于上侧的倒v字形状。室内风扇10位于室内热交换器15
的屈曲部下方。室内风扇10例如是横流风扇,将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5后的室内空气送至外壳主体31的下面部31d的吹出口34。
64.此外,在外壳主体31设置有第1、第2间隔壁35、36。由该第1间隔壁35和第2间隔壁36夹着的空间成为连接室内风扇10和吹出口34的吹出流路37。
65.排水盘33配置于室内热交换器15的前部下方,承受来自该前部的结露水。该结露水经由排水管(未图示)排出到室外。
66.此外,室内机1具有第1水平挡板41和配置于比该第1水平挡板41靠后侧(壁面w侧)的位置的第2水平挡板51。该第1水平挡板41和第2水平挡板51对从吹出口34吹出的吹出空气(在吹出流路37中流动的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向进行调整。另外,第1水平挡板41是第1水平叶片的一例。此外,第2水平挡板51是第2水平叶片的一例。
67.第1水平挡板41具有在室内机1的运转时相对于上述吹出空气的流动配置于上游侧的第1端部41a和相对于上述吹出空气的流动配置于下游侧的第2端部41b。该第1水平挡板4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外壳主体31的下面部31d。
68.更加详细地说明,第1水平挡板41具有与第2端部41b相连的片部41g(图9~图13所示)。该片部41g安装于外壳主体31的安装部38,第1水平挡板41能够以安装部38为中心转动。在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第1水平挡板41采取沿着外壳主体31的下面部31d的前侧部分的姿态。在室内机1的运转开始后,借助第1水平挡板马达73(图3、图4所示)的驱动,第1水平挡板41转动,外壳主体31的下面部31d的前侧部分与第1水平挡板41的第2端部41b的间隔变宽。此时,第1水平挡板41能够相对于水平面采取多个倾斜姿态。另外,作为第1水平挡板马达73,例如使用4相绕组的步进马达。
69.与第1水平挡板41同样,第2水平挡板51具有相对于上述吹出空气的流动配置于上游侧的第1端部51a和相对于上述吹出空气的流动配置于下游侧的第2端部51b。该第2水平挡板51的第1端部51a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外壳主体31的下面部31d。
70.更加详细地说明,在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第2水平挡板51采取封闭吹出口34的姿态。在室内机1的运转开始后,第2水平挡板马达74(图3、图4所示)驱动第2水平挡板51。由此,第2水平挡板51以第1端部51a为中心转动,由此,第2端部51b与安装部38分离,打开吹出口34。此时,第2水平挡板51能够相对于水平面采取多个倾斜姿态。另外,作为第2水平挡板马达74,例如使用4相绕组的步进马达。
71.此外,室内机1具有对上述吹出空气的左右方向的风向进行调整的多个垂直挡板61(图3所示)。该多个垂直挡板61沿着吹出口34的长边方向(与图2的纸面垂直的方向)隔开规定间隔配置于吹出流路37。另外,垂直挡板61是垂直叶片的一例。
72.图3示意地示出室内机1的内部的结构。
73.第1、第2水平挡板41、51被第1、第2旋转轴71、72支承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第1、第2水平挡板马达73、74对第1、第2旋转轴71、72进行旋转驱动,由此,第1、第2水平挡板41、51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另外,第1水平挡板马达73是第1驱动部的一例。此外,第2水平挡板马达74是第2驱动部的一例。
74.多个垂直挡板61被分成第1垂直挡板组g1和第2垂直挡板组g2。另外,构成第1垂直挡板组g1的垂直挡板61是多个垂直叶片中的一侧方侧的垂直叶片的一例。此外,构成第2垂直挡板组g2的垂直挡板61是多个垂直叶片中的另一侧方侧的垂直叶片的一例。
75.第1垂直挡板组g1由与吹出口34的比左右方向的中央靠左侧的开口区域对置的多个垂直挡板61构成。属于该第1垂直挡板组g1的垂直挡板61彼此利用第1连结杆81相互连结。此外,第1垂直挡板组马达83在左右方向上驱动第1连结杆81,由此,多个垂直挡板61以各自的转动轴(未图示)为中心在左右方向上转动。
76.第2垂直挡板组g2由与吹出口34的比左右方向的中央靠右侧的开口区域对置的多个垂直挡板61构成。属于第2垂直挡板组g2的垂直挡板61也与属于第1垂直挡板组g1的垂直挡板61同样地与第2连结杆82连结,能够利用第2垂直挡板组马达84进行转动。
77.图4是上述空调机的控制框图。
78.上述空调机具有由微计算机和输入输出电路等构成的控制装置100。该控制装置100具有设置于室内机1侧的室内控制部(未图示)和设置于室外机2侧的室外控制部(未图示)。
79.控制装置100根据来自室外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t1、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t2、蒸发温度传感器t3、室内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t4、室内温度传感器t5等的信号,对压缩机11、四路切换阀12、室内风扇马达85、室外风扇马达86、显示部50、第1水平挡板马达73、第2水平挡板马达74、第1垂直挡板组马达83、第2垂直挡板组马达84等进行控制。该显示部50设置于室内机1,是至少显示运转状态的led等。另外,室内风扇马达85驱动室内风扇10。此外,室外风扇马达86驱动室外风扇20。
80.室内机1能够进行第1气流控制模式、第2气流控制模式、第3气流控制模式和第4气流控制模式的运转。根据上述信号等,从后述的第1气流控制模式、第2气流控制模式、第3气流控制模式和第4气流控制模式中自动选择1个气流控制模式,或者切换为其他气流控制模式。此外,通过操作上述遥控器,也能够选择第1气流控制模式、第2气流控制模式、第3气流控制模式和第4气流控制模式中的1个模式。
81.《第1气流控制模式》
82.图5示意地示出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室内机1的纵截面。
83.在上述第1气流控制模式中,第1水平挡板41与第2水平挡板51的间隔在吹出空气的下游侧比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宽,从吹出口34向室内空间r流动的吹出空气向前侧(与壁面w侧相反一侧)的斜下方流动。
84.更加详细地说明,若定义通过第1水平挡板41的第1端部41a的厚度方向的中心和第1水平挡板41的第2端部41b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的假想面v1,则在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假想面v1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斜角θ1例如成为+10
°
。另一方面,若定义通过第2水平挡板51的第1端部51a的厚度方向的中心和第2水平挡板51的第2端部41b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的假想面v2,则在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假想面v2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斜角θ2例如成为+70
°
。此时,第1水平挡板41与第2水平挡板51的分开角度例如成为60
°
。另外,在倾斜角θ1、θ2为正(+)的角度时,处于假想面v1、v2的前侧位于比假想面v1、v2的后侧靠下侧的位置的状态。此外,上述分开角度相当于从倾斜角θ2减去倾斜角θ1而得到的角度。
85.换言之,第1水平挡板41从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的状态起转动25
°
时,成为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姿态。另一方面,第2水平挡板51从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的状态起转动70
°
时,成为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姿态。这里,从第2水平挡板51的转动角减去第1水平挡板41的转动角而得到的角度为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的第1水平挡板41与第2水平挡板51的分开角
度。
86.此外,在上述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第1垂直挡板组g1的各垂直挡板61采取以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的端部比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的端部靠外壳30的左侧的方式倾斜的姿态。此外,在上述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第2垂直挡板组g1的各垂直挡板61采取以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的端部比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的端部靠外壳30的右侧的方式倾斜的姿态。
87.更加详细地说明,第1垂直挡板组g1的垂直挡板61与第2垂直挡板组g2的垂直挡板61的间隔在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比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宽。换言之,第1垂直挡板组g1的各垂直挡板61以位于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的端部离外壳主体31的左侧面部较近、且位于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的端部离外壳主体31的左侧面部较远的方式转动。另一方面,第2垂直挡板组g2的各垂直挡板61以位于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的端部离外壳主体31的右侧面部较近、且位于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的端部离外壳主体31的右侧面部较远的方式转动。
88.《第2气流控制模式》
89.图6示意地示出第2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室内机1的纵截面。
90.在第2气流控制模式中,从吹出口34向室内空间r流动的吹出空气在水平方向上流动。
91.更加详细地说明,在第2气流控制模式时,假想面v1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斜角θ1例如成为-5
°
。另一方面,在第2气流控制模式时,假想面v2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斜角θ2例如成为+15
°
。此时,倾斜角θ1、θ2比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小。相反地说,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倾斜角θ1、θ2比第2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倾斜角θ1、θ2大。另外,在倾斜角θ1为负(-)的角度时,处于假想面v1的前侧位于比假想面v1的后侧靠上侧的位置的状态。
92.换言之,第1水平挡板41从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的状态起转动10
°
时,成为第2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姿态。另一方面,第2水平挡板51从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的状态起转动15
°
时,成为第2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姿态。
93.《第3气流控制模式》
94.图7示意地示出第3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室内机1的纵截面。
95.在第3气流控制模式中,从吹出口34向室内空间r流动的吹出空气沿着壁面w向下方流动。
96.更加详细地说明,在第3气流控制模式时,假想面v1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斜角θ1例如成为+105
°
。另一方面,在第3气流控制模式时,假想面v2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斜角θ2例如成为+100
°

97.换言之,第1水平挡板41从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的状态起转动125
°
时,成为第3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姿态。另一方面,第2水平挡板51从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的状态起转动100
°
时,成为第3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姿态。
98.《第4气流控制模式》
99.图8示意地示出第4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室内机1的纵截面。
100.在第4气流控制模式中,第1水平挡板41与第2水平挡板51的间隔在吹出空气的下游侧比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宽,从吹出口34向室内空间r流动的吹出空气向前侧的斜
下方流动。此时,上述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宽度比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小。
101.更加详细地说明,在第4气流控制模式时,假想面v1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斜角θ1例如成为-5
°
。另一方面,在第3气流控制模式时,假想面v2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斜角θ2例如成为+45
°
。此时,第1水平挡板41与第2水平挡板51的分开角度例如成为50
°
。另外,上述分开角度相当于从倾斜角θ2减去倾斜角θ1而得到的角度。
102.换言之,第1水平挡板41从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的状态起转动15
°
时,成为第4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姿态。另一方面,第2水平挡板51从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的状态起转动52.5
°
时,成为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姿态。这里,从第2水平挡板51的转动角减去第1水平挡板41的转动角而得到的角度为第4气流控制模式时的第1水平挡板41与第2水平挡板51的分开角度。
103.《第1水平挡板41的结构》
104.图9是从斜方观察第1水平挡板41的上翼面41c的图。图10是从正面观察第1水平挡板41的上翼面41c的图。图11是从正面观察第1水平挡板41的下翼面41d的图。图12是从图11的xii-xii线观察的剖视图。图13是从图10的xiii-xiii线观察的剖视图。另外,从图11的xii
’‑
xii’线观察的剖视图成为与图12相同的剖视图,因此省略图示。
105.如图9~图13所示,第1水平挡板41呈如下形状:除了第1端部41a侧的一部分以外,随着从第1端部41a侧接近第2端部41b侧而厚度变薄。该第1水平挡板41具有在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与外壳主体31对置的上翼面41c、以及在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面向室内空间的下翼面41d。
106.上翼面41c包含在第1水平挡板41的短边方向上弯曲而凹陷的弯曲面41e。换言之,在沿着上述短边方向切断第1水平挡板41时,表示上翼面41c的截面的线包含向下翼面41d侧凸出的弯曲线。这里,第1水平挡板41的短边方向相当于与第1水平挡板41的长边方向和第1水平挡板41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107.下翼面41d包含在第1水平挡板41的短边方向上弯曲而鼓起的弯曲面41f。换言之,在沿着上述短边方向切断第1水平挡板41时,表示下翼面41d的截面的线包含向与上翼面41c相反一侧凸出的弯曲线。
108.此外,上翼面41c的弯曲面41e的曲率半径被设定成比第1水平挡板41的下翼面41d的弯曲面41f的曲率半径小。
109.此外,弯曲面41e、41f从第1水平挡板4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设置到第1水平挡板41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
110.《第2水平挡板51的结构》
111.图14是从斜方观察第2水平挡板51的上翼面51c的图。图15是从正面观察第2水平挡板51的上翼面51c的图。图16是从正面观察第2水平挡板51的下翼面51d的图。图17是从图16的xvii-xvii线观察的剖视图。图18是从图16的xviii-xviii线观察的剖视图。另外,从图16的xv
’‑
xv’线观察的剖视图成为与图17相同的剖视图,因此省略图示。
112.如图14~图18所示,第2水平挡板51具有在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面向吹出流路37的上翼面51c、以及在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面向室内空间的下翼面51d。此外,在第2水平挡板51中,第1端部51a与第2端部51b之间的中央部的厚度比第1、第2端部51a、51b的厚度厚。
113.上翼面51c包含在第2水平挡板51的短边方向上弯曲而鼓起的弯曲面51e。换言之,
在沿着上述短边方向切断第2水平挡板51时,表示上翼面51c的截面的线包含向与下翼面51d相反一侧凸出的弯曲线。这里,第2水平挡板51的短边方向相当于与第2水平挡板51的长边方向和第2水平挡板51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114.此外,在上翼面51c设置有位于第2端部51b侧的凹部51h。在室内机1的运转停止时,安装部38的一部分进入凹部51h内,第2水平挡板51不会与安装部38干涉。
115.下翼面51d包含在第2水平挡板51的短边方向上弯曲而凹陷的第1弯曲面51f、以及在第2水平挡板51的短边方向上弯曲而鼓起的第2弯曲面51g。换言之,在沿着上述短边方向切断第2水平挡板51时,表示下翼面51d的截面的线包含向上翼面51c侧凸出的弯曲线和向与上翼面51c相反一侧凸出的弯曲线。
116.第1弯曲面51f设置于下翼面51d的第2端部51b侧,在第2水平挡板51的厚度方向上与弯曲面51e重叠。
117.第2弯曲面51g设置于下翼面51d的第1端部51a侧,与第1弯曲面51f相连。
118.此外,上翼面51c的弯曲面51e的曲率半径(例如396mm以上)被设定成比下翼面51d的第1弯曲面51f的曲率半径(例如1800mm以上)小。换言之,第2水平挡板51的下翼面51d的第1弯曲面51f的曲率半径被设定在第2水平挡板51的上翼面51c的弯曲面51e的曲率半径的4倍~5倍的范围内。
119.此外,第2水平挡板5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以外形成为,沿着短边方向的截面的形状相同。相反地说,第2水平挡板5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呈与第2水平挡板51的其他部分不同的截面形状。
120.更加详细地说明,第2水平挡板5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处的上翼面51c不包含弯曲面51e。此外,第2水平挡板5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处的下翼面51d不包含第1、第2弯曲面51f、51g。另外,在图14中,利用虚线示出形成有弯曲面51e的区域。
121.根据上述结构的空调机,当进行第1气流控制模式的运转(例如制热运转)时,第1水平挡板41与第2水平挡板51的间隔在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比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宽,吹出空气向与壁面w侧相反一侧的斜下方流动。此时,上述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沿着第1水平挡板41的下翼面41d流动。该第1水平挡板41的下翼面41d包含成为凸面的弯曲面41f,由此,第1水平挡板41的下翼面41d处的附壁效应提高。其结果是,上述吹出空气的一部分强力地被拉近到第1水平挡板41的下翼面41d。另一方面,上述吹出空气的另外一部分沿着第2水平挡板的上翼面51c流动。该第2水平挡板51的上翼面51c包含成为凸面的弯曲面51e,由此,第2水平挡板51的上翼面51c处的附壁效应提高。其结果是,上述吹出空气的另外一部分强力地被拉近到第2水平挡板51的上翼面51c。
122.这样,上述吹出空气的一部分强力地被拉近到第1水平挡板41的下翼面41d,另一方面,吹出空气的另外一部分强力地被拉近到第2水平挡板51的下翼面51d,因此,能够抑制气流从第1、第2水平挡板41、51剥离。
123.当进行上述第1气流控制模式的运转时,第1水平挡板41与第2水平挡板51的下游侧的间隔比第1水平挡板41与第2水平挡板51的上游侧的间隔宽,吹出空气向前侧的斜下方流动,因此,能够使吹出空气吹到面向室内空间r的例如地面的大范围。
124.在跟第1水平挡板41与第2水平挡板51的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的间隔相比大幅加宽第1水平挡板41与第2水平挡板51的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的间隔的状态下,能够
抑制气流从第1、第2水平挡板41、51剥离,因此,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大幅扩展吹出空气。
125.此外,来自吹出流路37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吹出口34的前缘部与第1水平挡板41的第1端部41a之间,在外壳主体31与第1水平挡板41的上翼面41c之间流动。此时,第1水平挡板41的上翼面41c包含成为凹面的弯曲面41e,由此,第1水平挡板41的上翼面41c处的附壁效应提高。其结果是,上述空气的一部分被拉近到第1水平挡板41的上翼面41c,沿着第1水平挡板41的上翼面41c流动。因此,例如,在来自吹出流路37的空气是冷气时,利用冷气覆盖第1水平挡板41的上翼面41c,能够抑制第1水平挡板41的上翼面41c处的结露。
126.此外,来自吹出流路37的空气的另外一部分通过吹出口34的后缘部与第2水平挡板51的第1端部51a之间,在壁面w与第2水平挡板51的下翼面51d之间流动。此时,第2水平挡板51的下翼面51d包含成为凹面的弯曲面51e,由此,第2水平挡板51的下翼面51d处的附壁效应提高。其结果是,上述空气的另外一部分被拉近到第2水平挡板51的下翼面51d,沿着第2水平挡板51的下翼面51d流动。因此,例如,在来自吹出流路37的空气是冷气的情况下,利用冷气覆盖第2水平挡板51的下翼面41d,能够抑制第2水平挡板51的下翼面51d处的结露。
127.此外,在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第1水平挡板41与第2水平挡板51的分开角度例如为60
°
,因此,能够可靠地在上下方向上扩展吹出空气。
128.此外,在上述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与第2气流控制模式时相比,假想面v1、v2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斜角θ1、θ2增大,因此,能够可靠地使吹出空气向前侧的斜下方流动。
129.此外,在上述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第1垂直挡板组g1的各垂直挡板61以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的端部接近左侧的方式转动,另一方面,第2垂直挡板组g2的各垂直挡板61以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的端部接近右侧的方式转动。由此,由第1、第2垂直挡板组g1、g2的多个垂直挡板61形成的空气流路的实质上的形状成为从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逐渐扩展的形状。其结果是,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扩展上述吹出空气。
130.此外,上述空调机具有室内机1,由此,能够抑制气流从第1、第2水平挡板41、51剥离,因此,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扩展吹出空气,减少空调不均。
131.图19示出模拟了上述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的室内机1的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扩展的结果。
132.室内机1的吹出空气在上下方向上扩展,从用户的上半身到下半身进行吹风。因此,在室内机1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如图20所示,能够增大用户的室内机1侧的表面中温度最高的区域(图20的颜色最深的区域)。
133.图21示出模拟了比较例的室内机1001的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扩展的结果。
134.比较例的室内机1001与室内机1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具有现有的第1、第2水平挡板。此外,现有的第1、第2水平挡板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与图19的模拟时同样地设定。此外,现有的第1、第2水平挡板的下翼面、上翼面分别不包含弯曲面,成为平坦面。
135.这种室内机1001的吹出空气不在上下方向上扩展,仅吹到用户的下半身。因此,在室内机1001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如图22所示,用户的室内机1001侧的表面中温度最高的区域(图22的颜色最深的区域)不大。
136.图23是室内机1的吹出空气的上下左右的扩展的影像图。
137.在室内机1的前方1m的场所,吹出空气例如通过纵1.4m
×
横1.2m的区域。此时,在人坐在放置于上述场所的椅子上的情况下,如图24的实线所示,能够减少吹到人的各部的
吹出空气的风速的不均。而且,能够使吹到人的各部的吹出空气的风速成为1m/s以下。另一方面,如果是比较例的室内机1001的运转,则如图24的虚线所示,吹到人的各部的吹出空气的风速的不均变大。此外,即使吹到人的膝下的吹出空气的风速能够成为1m/s左右,吹到人的胸口的吹出空气的风速也超过2m/s。
138.这样,与比较例的室内机1001相比,室内机1能够大致均等地向用户的各部输送柔和的风。
139.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空调机为具有1台室内机1和1台室外机2的成对型,但是,也可以是具有多台室内机1和1台室外机2的多联型。
140.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例如,在制冷运转时、除湿运转时或制热运转时,控制装置100也可以根据来自室内温度传感器t5等的信号适当选择第1气流控制模式、第2气流控制模式、第3气流控制模式和第4气流控制模式中的一方,或者进行这些模式之间的切换。
141.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例如,在制冷运转时、除湿运转时或制热运转时,用户也可以例如能够利用遥控器从第1气流控制模式、第2气流控制模式、第3气流控制模式和第4气流控制模式中选择期望的模式。
142.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第1水平挡板41与第2水平挡板51的分开角度成为45
°
,但是,也可以是60
°
以外。这种情况下,上述分开角度例如进入53
°
~60
°
的范围内。
143.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在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关于多个垂直挡板61中的配置于左端的垂直挡板61与多个垂直挡板61中的配置于右端的垂直挡板61,下游侧的间隔比上游侧的间隔宽,但是,这些间隔也可以大致相同。总之,在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可以进行用于在左右方向上扩展吹出空气的控制,也可以不进行用于在左右方向上扩展吹出空气的控制。
144.〔第2实施方式〕
145.图25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控制框图。
146.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具有人感传感器91,该人感传感器91检测与室内空间r内的人之间的距离。控制装置200根据人感传感器91的检测结果对第1、第2水平挡板马达73、74进行控制。
147.更加详细地说明,在第3气流控制模式时,当人感传感器91检测到的距离成为规定距离(例如1m)以下时,利用控制装置200将第3气流控制模式切换为第1气流控制模式。另外,上述距离例如是室内机与人之间的前后方向的距离。
148.在上述结构的空调机中,发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在第3气流控制模式中,当人感传感器91检测到的距离成为规定距离以下时,切换为第1气流控制模式,因此,能够使室内机的吹出空气时机恰当地直接吹向室内空间r内的人。
149.说明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例如,也可以将对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内容的一部分进行删除或置换后的内容设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或者,也可以将对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和第2实施方式进行组合后的内容设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150.标号说明
151.1室内机
152.2室外机
153.10室内风扇
154.11压缩机
155.12四路切换阀
156.13室外热交换器
157.14电动膨胀阀
158.15室内热交换器
159.16气液分离器
160.20室外风扇
161.30外壳
162.34吹出口
163.41第1水平挡板
164.41c、51c上翼面
165.41d、51d下翼面
166.41e、41f、51e弯曲面
167.51第2水平挡板
168.51f第1弯曲面
169.51g第2弯曲面
170.61垂直挡板
171.73第1水平挡板马达
172.74第2水平挡板马达
173.83第1垂直挡板组马达
174.84第2垂直挡板组马达
175.91人感传感器
176.100、200控制装置
177.g1第1垂直挡板组
178.g2第2垂直挡板组
179.l1、l2联络配管
180.rc制冷剂回路
181.θ1、θ2倾斜角
182.w壁面

技术特征:
1.一种空调室内机(1),其特征在于,该空调室内机(1)具有:外壳(30),其安装于面向空调对象空间(r)的壁面(w),具有吹出口(34);送风风扇(10),其配置于上述外壳(30)内,向上述吹出口(34)输送空气;第1水平叶片(41),其对从上述吹出口(34)朝向上述空调对象空间(r)流动的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向进行调整;第1驱动部(73),其对上述第1水平叶片(41)进行驱动;第2水平叶片(51),其配置于比上述第1水平叶片(41)靠上述壁面(w)侧的位置,并且,对上述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向进行调整;第2驱动部(74),其对上述第2水平叶片(51)进行驱动;以及控制装置(100、200),其对上述送风风扇(10)和上述第1驱动部(73)、上述第2驱动部(74)进行控制,上述空调室内机(1)能够进行第1气流控制模式的运转,在上述第1气流控制模式下,关于上述第1水平叶片(41)与上述第2水平叶片(51)的间隔,上述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比上述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宽,上述吹出空气向与上述壁面(w)侧相反一侧的斜下方流动,并且,上述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沿着上述第1水平叶片(41)的下翼面(41d)流动,并且,上述吹出空气的另外一部分沿着上述第2水平叶片(51)的上翼面(51c)流动,上述第1水平叶片(41)的下翼面(41d)包含鼓起的弯曲面(41f),另一方面,上述第2水平叶片(51)的上翼面(51c)包含鼓起的弯曲面(51e)。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水平叶片(51)的下翼面(51d)包含凹陷的弯曲面(51f)。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上述第1水平叶片(41)与上述第2水平叶片(51)的分开角度处于53
°
~60
°
的范围内。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其特征在于,上述空调室内机(1)能够进行上述吹出空气沿着水平方向流动的第2气流控制模式的运转,上述第1水平叶片(41)相对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θ1)在上述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比上述第2气流控制模式时大,并且,上述第2水平叶片(51)相对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θ2)在上述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比上述第2气流控制模式时大。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其特征在于,上述空调室内机(1)具有多个垂直叶片(61),上述多个垂直叶片(61)对上述吹出空气的左右方向的风向进行调整,在上述第1气流控制模式时,上述多个垂直叶片(61)中的一侧方侧的垂直叶片(61)采取以上述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的端部比上述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的端部靠一侧方侧的方式倾斜的姿态,上述多个垂直叶片(61)中的另一侧方侧的垂直叶片(61)采取以上述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的端部比上述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的端部靠另一侧方侧的方式倾斜的姿态。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其特征在于,上述空调室内机(1)具有人感传感器(91),该人感传感器(91)检测与上述空调对象空
间(r)内的人之间的距离,上述空调室内机(1)能够进行上述吹出空气沿着上述壁面(w)向下方流动的第3气流控制模式的运转,在上述第3气流控制模式时,当上述人感传感器(91)检测到的距离成为规定距离以下时,利用上述控制装置(200)从上述第3气流控制模式切换为上述第1气流控制模式。7.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该空调机具有: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以及空调室外机(2),其经由制冷剂配管(l1、l2)与上述空调室内机(1)连接。

技术总结
空调室内机(1)具有第1水平叶片(41)和配置于比第1水平叶片(41)靠壁面(W)侧的位置的第2水平叶片(51)。能够进行第1气流控制模式的运转,在第1气流控制模式下,关于第1水平叶片(41)与第2水平叶片(51)的间隔,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比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宽,吹出空气向与壁面(W)侧相反一侧的斜下方流动,并且,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沿着第1水平叶片(41)的下翼面流动,并且,吹出空气的另外一部分沿着第2水平叶片(51)的上翼面流动。第1水平叶片(41)的下翼面包含鼓起的弯曲面,另一方面,第2水平叶片(51)的上翼面包含鼓起的弯曲面。水平叶片(51)的上翼面包含鼓起的弯曲面。水平叶片(51)的上翼面包含鼓起的弯曲面。


技术研发人员:藤田浩辉 村上智哉 马场充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0.09.07
技术公布日:2022/4/1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4215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