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紧凑型电机出线接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4-04-11  10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紧凑型电机出线接头结构。


背景技术:

2.电机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
3.目前,电机常见的出线接头形式为采用接线盒的形式,例如公开号为c n206834883u、名称为“一种电机接线盒安装结构及其应用的电机”中公开的一种电机接线盒的结构和安装方式,只适用与常规电机的电源线引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如下:体积大,接线不方便,且接线盒使用焊接工艺装配容易造成虚焊。
4.另外,外露端子片接线形式,只适合小型电机,此类接线端子抗震动性能差,容易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紧凑型电机出线接头结构。
6.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紧凑型电机出线接头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固定于固定板的一侧;所述固定板的另一侧固定凸台;
8.所述壳体内安装多组第一接线端口,接线端子包括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且所述第一插孔和所述第二插孔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相邻两组所述第一接线端口的连接筋相互平行;
9.所述凸台开设多组第二接线端口,所述第二接线端口的数量和所述第一接线端口的数量相同,且所述第二接线端口的位置和所述第一接线端口的位置相同;
10.所述第二接线端口内插入第一导线的一端,所述第一导线的另一端设置第一压铆端子。
11.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外壁设置至少一组加劲肋,所述加劲肋包括上翼缘和腹板,所述上翼缘贴合所述固定板的表面,所述腹板贴合所述壳体的外壁。
12.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加劲肋的截面形状为l型。
13.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上翼缘和所述腹板为一体成型。
14.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相邻两组所述第一接线端口的外壁抵接。
15.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长度<所述固定板的长度,所述壳体的宽度<所述固定板的宽度。
16.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凸台的表面刻设指示数字。
17.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铆端子通过连接组件连接定子铜线圈。
18.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铜线圈连接第二导线的一端,所述第二导线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压铆端子,所述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压铆端子和第二压铆端子。
19.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螺丝和螺母,所述螺丝依次穿过所
述第二压铆端子和所述第一压铆端子,并通过所述螺母旋紧固定。
20.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21.1、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节省空间,不会影响电机的空间布局设计。
22.2、本实用新型的导线端子和导线均为压铆连接,第一压铆端子与第二压铆端子之间为螺丝固定,与外连接为标准防水接头公母头连接,所有连接方式接触稳固可靠,导电性能好,在过载或高温情况下都能保证电机稳定运行。
23.3、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种体积的电机,安装十分方便,而且大大节约了安装所需的固定装置,大大节约了成本。如出现部分连接件损坏,不需要全部拆除,只要更换已损坏的连接件即可,可以减少后续的人工管理,这样可以节省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2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29.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示意图。
30.图6是图5的爆炸图。
31.图7是图5的仰视图。
32.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插孔;2、第二插孔;3、连接筋;4、壳体;5、加劲肋;6、固定板;7、凸台;8、第一导线;9、第一压铆端子;10、连接组件;11、定子铜线圈;12、第二导线;13、第二压铆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34.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在全部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
35.结合图1~图4,一种紧凑型电机出线接头结构,包括壳体4。壳体4固定于固定板6的一侧。壳体4的长度<固定板6的长度,壳体4的宽度<固定板6的宽度。固定板6的另一侧固定凸台7。
36.壳体4内安装多组第一接线端口,相邻两组第一接线端口的外壁抵接。接线端子包括第一插孔1和第二插孔2,且第一插孔1和第二插孔2之间通过连接筋3连接。相邻两组第一接线端口的连接筋3相互平行。
37.凸台7开设多组第二接线端口,第二接线端口的数量和第一接线端口的数量相同,且第二接线端口的位置和第一接线端口的位置相同。同时,凸台 7的表面刻设指示数字,数
字分别对应第一接线端口或第二接线端口的数量。
38.第二接线端口内插入第一导线8的一端,第一导线8的另一端设置第一压铆端子9。
39.壳体4的外壁设置至少一组加劲肋5,加劲肋5的截面形状为l型。具体地,加劲肋5包括一体成型的上翼缘和腹板,上翼缘贴合固定板6的表面,腹板贴合壳体4的外壁。加劲肋5增强了壳体4的受力强度,实现对壳体4 的支撑作用,使壳体4和固定板6之间的连接结构更加稳定,提升了结构的安全性能。
40.结合图5~图7,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原理如下:
41.第一压铆端子9通过连接组件10连接定子铜线圈11。定子铜线圈11 连接第二导线12的一端,第二导线1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压铆端子13,连接组件10连接第一压铆端子9和第二压铆端子13。具体地,连接组件10 包括螺丝和螺母,螺丝依次穿过第二压铆端子13和第一压铆端子9,并通过螺母旋紧固定。
4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3.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技术特征:
1.一种紧凑型电机出线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4);所述壳体(4)固定于固定板(6)的一侧;所述固定板(6)的另一侧固定凸台(7);所述壳体(4)内安装多组第一接线端口,接线端子包括第一插孔(1)和第二插孔(2),且所述第一插孔(1)和所述第二插孔(2)之间通过连接筋(3)连接;相邻两组所述第一接线端口的连接筋(3)相互平行;所述凸台(7)开设多组第二接线端口,所述第二接线端口的数量和所述第一接线端口的数量相同,且所述第二接线端口的位置和所述第一接线端口的位置相同;所述第二接线端口内插入第一导线(8)的一端,所述第一导线(8)的另一端设置第一压铆端子(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凑型电机出线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的外壁设置至少一组加劲肋(5),所述加劲肋(5)包括上翼缘和腹板,所述上翼缘贴合所述固定板(6)的表面,所述腹板贴合所述壳体(4)的外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紧凑型电机出线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劲肋(5)的截面形状为l型。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紧凑型电机出线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缘和所述腹板为一体成型。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凑型电机出线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组所述第一接线端口的外壁抵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凑型电机出线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的长度<所述固定板(6)的长度,所述壳体(4)的宽度<所述固定板(6)的宽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凑型电机出线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7)的表面刻设指示数字。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凑型电机出线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铆端子(9)通过连接组件(10)连接定子铜线圈(11)。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紧凑型电机出线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铜线圈(11)连接第二导线(12)的一端,所述第二导线(1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压铆端子(13),所述连接组件(10)连接所述第一压铆端子(9)和第二压铆端子(13)。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紧凑型电机出线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10)包括螺丝和螺母,所述螺丝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压铆端子(13)和所述第一压铆端子(9),并通过所述螺母旋紧固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紧凑型电机出线接头结构,包括壳体;壳体固定于固定板的一侧;固定板的另一侧固定凸台;壳体内安装多组第一接线端口,接线端子包括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且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相邻两组第一接线端口的连接筋相互平行;凸台开设多组第二接线端口,第二接线端口的数量和第一接线端口的数量相同,且第二接线端口的位置和第一接线端口的位置相同;第二接线端口内插入第一导线的一端,第一导线的另一端设置第一压铆端子。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节省空间,不会影响电机的空间布局设计。电机的空间布局设计。电机的空间布局设计。


技术研发人员:黄伟 徐华 林如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施宾德斯能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07
技术公布日:2022/4/1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4211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