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雷达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3-03-18  6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雷达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电动汽车充电时主要采用有线的方式与充电桩连接充电。操作时需要人工操作将充电桩的充电插头插入汽车充电口,操作比较繁琐。因此,人们逐渐开发出无接触式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
3.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设备包括安装在底面的无线充电组件和安装在车辆上的车端感应充电器。汽车安装车端感应充电器之后,停驻在无线充电组件上方,通过电磁感应的方式进行充电。但是,在充电时如果无线充电组件的磁场范围内存在金属或者生物,金属或生物会被迅速加热,从而发生危险。
4.因此,在无线充电组件上布置雷达探测器来防止上述危险,比如探测到金属或生物时充电设备暂停启动,或者发现有生物接近及时中断充电作业。无线充电组件的四侧都需要监控,因此四侧都需要安装雷达探测器。但是雷达探测器的探测范围是呈扇面向外扩展的,不可避免的在其背部会产生探测盲区。如果要减小其盲区范围,势必要增加雷达探测器的数量,比如每侧通过两个或以上的雷达探测器通过交叉探测视角的方式缩小盲区范围。但是增加雷达探测器也会带来成本提高,不利于产品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雷达布置结构,可以在满足探测要求的情况下,有效缩减雷达探测器的数量。
6.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雷达布置结构,该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周侧设有5个雷达探测器,且5个雷达探测器布置在一矩形的四条侧边上;
7.矩形的侧边按顺时针依次为l1、l2、l3和l4;
8.5个雷达探测器中,其中2个对称设置在l1的中点两侧,其中1个设置在l3的中点,剩余2个沿矩形中线对称设置在l2和l4上并且靠近l3一侧。
9.优选的,雷达探测器的探测面上翻设置。
10.优选的,雷达探测器的背部通过安装支架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外壳连接。
11.优选的,安装支架包括呈夹角连接的安装板和固定板;
12.安装板用于安装雷达探测器,固定板用于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外壳固定。
13.优选的,安装板向远离固定板的一侧伸出安装柱,并通过安装柱与雷达探测器连接;
14.安装柱与安装板的表面相垂直。
15.优选的,安装板外伸出两根安装柱,雷达探测器设有雷达背板,雷达背板上设有与安装柱配合的连接部。
16.优选的,连接部向背板横向一侧偏移。
17.优选的,固定板设有限位孔,无线充电组件的外壳上设有与限位孔配合的限位块。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合理分布,缩小了雷达检测盲区范围,可以在满足探测要求的情况下,有效缩减雷达探测器的数量;另外通过将雷达探测器的探测面上翻,有效增大了每个雷达探测器的有效探测范围。
附图说明
19.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20.图1是雷达布置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雷达探测器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上的工作示意图。
22.图3是雷达探测器的安装示意图。
23.图4是支架结构图。
24.图5是雷达背板结构图。
25.图6是雷达背板与支架在第一方向的装配示意图。
26.图7是雷达背板与支架在第二方向的装配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01-第一雷达探测器,102-第一雷达探测器,103-第一雷达探测器,104-第一雷达探测器,105-第一雷达探测器,110-雷达背板,120-连接部,2-安装支架,21-安装板,22-固定板,23-安装柱,24-限位孔,3-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外壳,4-雷达探测区域,5-雷达探测盲区。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0.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实用新型的每个实施方式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他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31.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32.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雷达布置结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周侧设有5个雷达探测器,且5个雷达探测器布置在一矩形的四条侧边上;
33.矩形的侧边按顺时针依次为l1、l2、l3和l4;
34.5个雷达探测器中,其中2个对称设置在l1的中点两侧,其中1个设置在l3的中点,剩余2个沿矩形中线对称设置在l2和l4上并且靠近l3一侧。
35.通过合理分布,本实施例缩小了雷达检测盲区范围,可以在满足探测要求的情况下,有效缩减雷达探测器的数量。
36.如图1所示,侧边l1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雷达探测器101和第五雷达探测器
105,侧边l2设置有第二雷达探测器102,侧边l3设置有第三雷达探测器103,侧边l4设置有第四雷达探测器104。
37.图2给出了5个雷达探测器在充电组件外壳上的布置图。由于雷达探测区域4是呈扇面向外扩展的,不可避免的在其背部会产生雷达探测盲区5。由于第二雷达探测器102和第四雷达探测器104靠近侧边l3而远离侧边l1,因此缩小了第二雷达探测器102、第四雷达探测器104和第三雷达探测器103之间的雷达探测盲区5。如果侧边l1的雷达探测器位于l1的中点位置,那么该雷达探测器与第二雷达探测器102和第四雷达探测器104之间雷达探测盲区5也会相应扩大。因此,通过在l1中点两侧对称设置第一雷达探测器101和第五雷达探测器105,增加了侧边l1布置的雷达探测器数量,使得侧边l1和l4夹角外侧的雷达探测盲区5、以及侧边l1和l2夹角外侧的雷达探测盲区5范围缩小。因此,本实施例通过5个雷达探测器即可满足探测要求,节约了成本。
38.由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是贴近地面安装的,因此雷达探测器探测范围被地面所限制。如图3所示,为了扩大雷达探测器的有效探测范围,本实施例将雷达探测器的探测面上翻一定角度,使雷达探测器的有效探测范围向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上方扩展。
39.本实施例中,雷达探测器的背部设有雷达背板110,雷达背板110通过安装支架2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外壳3连接。
40.雷达探测器呈板状,其探测面上翻设置是通过安装支架2实现的。
41.如图4所示,安装支架2包括呈夹角连接的安装板21和固定板22;
42.安装板21用于安装雷达探测器,固定板22用于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外壳3固定。
43.安装板21向远离固定板22的一侧伸出安装柱23,并通过安装柱23与雷达探测器连接;
44.安装柱23与安装板21的表面相垂直。
45.本实施例中,安装板21外伸出两根安装柱23,雷达探测器设有雷达背板110,雷达背板110上设有与安装柱23配合的连接部120。连接部120为一盲孔,盲孔外部设有用于扣住安装柱23的卡爪。
46.如图5所示,连接部120向雷达背板110横向一侧偏移。雷达探测器不论正常与支架2组装还是转动180
°
与支架2组装,都不会影响其使用,而改变的是雷达探测区域向l1一侧或l3一侧少量移动。图6和图7分别给出了雷达探测器与支架2之间两种安装方向的装配示意图。
47.为了避免支架2相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转动改变其探测区域,本实施例中固定板22设有限位孔24,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外壳3上设有与限位孔24配合的限位块。
4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雷达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周侧设有5个雷达探测器,且所述5个雷达探测器布置在一矩形的四条侧边上;所述矩形的侧边按顺时针依次为l1、l2、l3和l4;所述5个雷达探测器中,其中2个对称设置在l1的中点两侧,其中1个设置在l3的中点,剩余2个沿矩形中线对称设置在l2和l4上并且靠近l3一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雷达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雷达探测器的探测面上翻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雷达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雷达探测器的背部通过安装支架与所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外壳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雷达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呈夹角连接的安装板和固定板;所述安装板用于安装所述雷达探测器,所述固定板用于与所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外壳固定。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雷达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向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侧伸出安装柱,并通过所述安装柱与所述雷达探测器连接;所述安装柱与所述安装板的表面相垂直。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雷达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外伸出两根安装柱,所述雷达探测器设有雷达背板,所述雷达背板上设有与所述安装柱配合的连接部。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雷达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向所述背板横向一侧偏移。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雷达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设有限位孔,所述无线充电组件的外壳上设有与所述限位孔配合的限位块。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雷达布置结构,该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组件的周侧设有5个雷达探测器,且5个雷达探测器布置在一矩形的四条侧边上;矩形的侧边按顺时针依次为L1、L2、L3和L4;5个雷达探测器中,其中2个对称设置在L1的中点两侧,其中1个设置在L3的中点,剩余2个沿矩形中线对称设置在L2和L4上并且靠近L3一侧;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分布,缩小了雷达检测盲区范围,可以在满足探测要求的情况下,有效缩减雷达探测器的数量;另外通过将雷达探测器的探测面上翻,有效增大了每个雷达探测器的有效探测范围。雷达探测器的有效探测范围。雷达探测器的有效探测范围。


技术研发人员:冯颖盈 姚顺 罗耀文 熊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威迈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15
技术公布日:2022/4/1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3610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