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桥的加强板及汽车驱动桥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7-06  37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驱动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驱动桥的加强板。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汽车驱动桥。


背景技术:

2.驱动桥总成的主要作用是将传动轴输入的动力经降速增扭后,改变传动方向,然后分配给左右驱动轮,并使左、右驱动轮具有汽车行驶运动学所要求的差速功能。同时,驱动桥还要承受作用于路面和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之间的铅垂力、纵向力和横向力及其力矩。所以在车辆行驶的时候,驱动桥不仅承受发动机传动轴传递来的扭转运动,还会承受车身对其的压力及路面传递的反作用力,因此,桥壳的强度对于后桥来说至关重要。
3.目前,驱动桥的桥壳,如后桥壳一般都采用上下半壳式的结构,采用冲压焊接的方式来制作,制作工艺方便,结构简单易成型。
4.虽然现有的冲压焊接方式制作后桥的制作工艺方便,结构简单易成型,但它也有自己的缺点:
5.第一点就是冲压模具费用高,因为后桥的桥管较长,板材较厚,所以需要采用大型的冲压工具,一般一个冲压模具都几十万甚至百万元。
6.第二点就是为了实现模具的利用率,不少厂家采用增加加强板的形式来提升桥壳的强度,一般来应对强度要求较大的车辆。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加强板都是采用与桥管形状相同的结构,直接贴合在桥管上,导致的问题就是增大桥管的厚度,降低整桥的散热能力,在长期高速行驶时会发生因散热不充分导致的油封烧蚀、齿轮油泄露等问题。
7.还有,就是加强板跟桥管的结构相似,也是弯曲结构,这就导致加强板侧壁端面和桥壳表面之间的焊接夹角大,焊接强度低,如果增大焊接接触面则会使桥管的焊接熔深大,桥管的强度降低;另外,焊接接口处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进一步降低桥管的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8.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驱动桥的加强板,以利于改善加强板和桥壳之间的散热性。
9.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10.一种驱动桥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扣合于所述驱动桥的桥壳上,所述加强板沿所述桥壳周向方向上的两侧各形成有一连接边,所述连接边与所述桥壳固连,所述加强板位于两所述连接边之间的部分与所述桥壳之间形成有间隙。
11.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边朝靠近所述桥壳的方向弯折,并焊接于所述桥壳上。
12.进一步的,所述间隙的宽度a在2~5mm之间。
13.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边的宽度d为6~15mm;所述连接边的弯折角度α为 40
°
~50
°

14.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包括沿所述桥壳的轴向方向依次连接的主体段和端部弯折段;所述端部弯折段扣合于所述桥壳的中部隆起部上,所述主体段扣合于所述桥壳的桥管
上。
15.进一步的,所述主体段位于两所述连接边之间的部分开设有通孔。
16.进一步的,所述主体段远离所述端部弯折段的一端设有第一凹槽;和/或,所述端部弯折段远离所述主体段的一端设有第二凹槽。
17.进一步的,所述主体段远离所述端部弯折段一端的两个角部均设有朝向所述桥壳隆起的凹坑;所述凹坑的隆起处和所述桥壳之间具有缝隙。
18.进一步的,所述缝隙的宽度在0.4~1mm之间。
1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20.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桥的加强板,可使位于两连接边之间的部分与桥壳之间形成中空的间隙,有利于改善加强板和桥壳之间的散热性。通过使连接边向内侧弯折,可以使加强板和桥壳之间摆脱原来的直接接触连接,此结构可以增强整个桥壳的散热能力,速度越高,进入间隙中的气流量越大,散热能力越强;避免了车辆在长期高速行驶时因加强板的设置增加了桥壳的整体厚度,而造成的散热不充分,导致油封烧蚀、齿轮油泄露等问题。
21.同时,基于连接边的设置,加强板的侧边端面和桥壳表面之间的焊接夹角β减小,从而增加焊接的接触面积,减少焊接熔深,利于改善加强板和桥壳之间的焊接强度。
22.此外,为连接边设置合理的宽度和弯折角度α,可充分保障加强板与桥壳的连接装配效果。一般而言,加强板的横截面呈半圆弧状,随形于所述桥壳的外部形状设置,在连接边的合理尺寸设置下,加强板可很好地扣合在桥壳上,保障良好的加强效果。
23.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驱动桥,所述汽车驱动桥的桥壳上设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驱动桥的加强板。
2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驱动桥具有上述加强板所具备的技术优势。
附图说明
25.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其中涉及到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语仅用于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均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驱动桥的加强板扣合在桥壳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图1中a所示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加强板的正视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加强板的前视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加强板的左视图;
31.图6为图4中b-b所示部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加强板设于驱动桥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34.1、桥壳;10、桥管;11、中部隆起部;101、车轮连接部;102、驱动轴连接部;103、安装部;104、悬挂连接部;2、加强板;20、连接边;21、主体段; 22、端部弯折段;201、凹坑;202、第一凹槽;203、第二凹槽;204、通孔;3、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3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背”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7.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亦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9.实施例一
40.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驱动桥的加强板,扣设于驱动桥的桥壳1上,有利于改善加强板2和桥壳1之间的散热性。其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
41.整体而言,该加强板2沿桥壳1周向方向上的两侧各形成有一个连接边20,连接边20与桥壳1固连。该加强板2扣合在桥壳1上,因连接边20的设置,而在加强板2的位于两侧的连接边20之间的部分与桥壳1之间形成有间隙3。
42.基于上述的设计思想,结合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驱动桥的加强板主要包括沿桥壳1的轴向方向依次连接的主体段21和端部弯折段22;并且,在加强板2的两个相对的侧边部均构造有连接边20,两个连接边20向着驱动桥的桥壳1一侧弯折设置。
43.对应桥壳1包括中部隆起部11以及位于中部隆起部11两侧的圆柱状的桥管10的外形特点,须分别配置在中部隆起部11两侧各一个加强板2。对应桥管10和中部隆起部11的外形,将加强板2设计为主体段21和端部弯折段22 两段,可很好地匹配桥壳1的外形特点。这样,加强板2的端部弯折段22扣合于桥壳1的中部隆起部11上,主体段21扣合于桥壳1的桥管10上。
44.对于加强板2在桥壳1上的固连方式,可以使用螺接件、u型卡等固连方式,也可采用焊接的形式。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基于连接边20 的设置,加强板2通过两侧的连接边20焊接在桥壳1上。通过在加强板2的两个相对侧设置向内侧弯折的连接边20,可使加强板2的侧边端面和桥壳1表面之间的焊接夹角β减小,从而增加焊接的接触面积,减少焊接熔深,利于改善加强板2和桥壳1之间的焊接强度。
45.仍如图2所示,上述间隙3的宽度a优选设置在2~5mm之间,并例如可为 2mm、3mm、3.5mm、4mm或5mm。在加强板2和间隙3之间形成中空的间隙 3,有利于改善加强板2和桥壳1之间的散热性。通过对连接边20的设置,可以使加强板2和桥壳1之间摆脱原来的直接接触连接,将两者的间隙3的宽度 a(即加强板2和桥壳1之间的间隙距离)设置在2~5mm之间,此结构可以增强整个桥壳1的散热能力,速度越高,进入间隙3中的气流量越大,散热能力越强;避免了车辆在长期高速行驶时因加强板2的设置增加了桥壳1的整体厚度,而造成的散
热不充分,导致油封烧蚀、齿轮油泄露等问题。
46.此外,在加强板2的位于两侧连接边20之间的部分可开设若干个通孔204。在加强板2上位于两侧连接边20之间的部分开设有通孔204,便于间隙3内气体的流通,可保障桥壳1的散热气流的流体效果。通孔204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例如,斜对角开设两个通孔204,它们即可以起到成型定位作用,也可当作通风孔使用,增加通气量;同时,通孔204还可以作为排泄孔,当遇到过泥水的路面,可以将进入桥壳1和加强板2之间的泥水和杂物排出,避免泥水堆积增加重量,影响通风散热。
47.为保障良好的加强和连接效果,如图6所示,优选将连接边20的宽度d 设为6~15mm,例如可为6mm、7mm、9mm、10mm、12mm、13mm或15mm;同时,连接边20的弯折角度α为40
°
~50
°
,且例如可为40
°
、42
°
、45
°
、 48
°
或50
°
。为连接边20设置合理的宽度和弯折角度α,可充分保障加强板2 与桥壳1的连接装配效果。一般而言,加强板2的横截面呈半圆弧状,随形于桥壳1的外部形状设置,在连接边20的合理尺寸设置下,加强板2可很好地扣合在桥壳1上;同时,也在加强板2和桥壳1之间(主要是在桥管10和主体段 21之间)形成适合的间隙3。
48.此外,如图3所示,可在主体段21远离端部弯折段22的一端设置第一凹槽202;在端部弯折段22远离主体段21的一端设置第二凹槽203。在加强板2 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凹槽202和第二凹槽203,可有效避免加强板2端部的应力集中情况,从而改善加强板2的使用寿命。优选地,将第一凹槽202和安装部103设置在加强板2两端的中部位置。
49.同时,如图4并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主体段21远离端部弯折段22一端的两个角部均设有朝向桥壳1隆起的凹坑201;各凹坑201均设于加强板2 的外侧壁上,且凹坑201的隆起部位(即加强板2内侧壁的与凹坑201对应的部位)和桥壳1之间具有缝隙。在第一凹槽202所在的一端的两个角部设置凹坑201,即进行凹陷处理,可以降低焊接后加强板2角部应力集中现象,增强加强板2的使用寿命,进而加强桥壳1的使用寿命和强度。而凹坑201的隆起部位和桥壳1之间缝隙的设置可保障降低应力集中的效果。
50.上述的凹坑201的深度优选设置在1~4mm之间;例如,深度可设为1mm、 2mm、2.5mm、3mm或4mm。当然,上述深度的设置应考虑凹坑201的隆起部位和桥壳1之间缝隙的形成;该缝隙的宽度优选设置为0.4~1mm;例如,当间隙3为3.5mm、凹坑201的深度可为3mm,此刻,缝隙的宽度为0.5mm。这样的设置,凹坑201与加强板2的整体尺寸和厚度情况相适宜,可通过挤压工艺完成对凹坑201的构造。
51.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驱动桥的加强板,通过对连接边20的设置,可以使加强板2和桥壳1之间摆脱原来的直接接触连接,此结构可以增强整个桥壳1 的散热能力,车轮运转速度越高,进入间隙3中的气流量越大,散热能力越强;避免了车辆在长期高速行驶时因加强板2的设置增加了桥壳1的整体厚度,而造成的散热不充分,导致油封烧蚀、齿轮油泄露等问题。
52.实施例二
5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驱动桥,同时,在汽车驱动桥的桥壳1上设有实施例一所提供的驱动桥的加强板;其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7所示。
54.在汽车驱动桥上,桥壳1的中部为中部隆起部11,用于容纳驱动轴连接部 102,中部隆起部11的两侧各有一个桥管10与两端的车轮连接部101相连。桥壳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车身和悬挂的安装部103和悬挂连接部104。
55.此刻,将两个加强板2分别扣设在中部隆起部11两侧的中部隆起部11的底部,可起到良好的结构加强作用。
56.通过改变加强板2的外形结构,使加强板2与桥壳1焊接接合面更改,增强了焊接后桥壳1的强度,并增加了桥壳1的散热能力和使用寿命。并且,通过对加强板2边角处的凹陷处理(设置了凹坑201),以及第一凹槽202和第二凹槽203的设置,可降低焊接后应力集中的现象,进一步加强了汽车驱动桥的强度,使汽车驱动桥的整体强度大大提升,并且工艺简单易成型,成本低廉。
5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3182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