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按压整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绗缝被生产的按压整理装置。
背景技术:
2.绗缝被是为了使被褥外层纺织物与内芯之间贴紧固定,使被褥厚薄均匀,将外层纺织物与内芯以并排直线或装饰图案式地缝合(包括缝编)起来,这种增加美感与实用性的工序,称为绗缝,经过这种缝纫过的被褥或褥垫,亦称绗缝垫。
3.然而,传统的手工绗缝被在折叠按压整理过程中,绗缝被由于具有弹力膨胀较大,人工手动按压绗缝被较不方便,不利于绗缝被的按压整理,不利于绗缝被的包装。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绗缝被生产的按压整理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绗缝被生产的按压整理装置,包括底座、开设于底座上的多个方槽、设于底座一侧的第一滑轨、设于底座另一侧的第二滑轨、设于第一滑轨内的一对第一滑块、设于第二滑轨内的一对第二滑块、用于连接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的按压装置;所述一对第一滑块可在第一滑轨内进行相反或相向运动,所述一对第二滑块可在第二滑轨内进行相反或相向运动,所述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内均设有与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相配合的双向螺杆;所述按压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滑块内的第一固定块、设于第二滑快内的第二固定块、设于第一固定块内的风机、嵌设于第二固定块内的按压辊、设于按压辊上的凸轮、设于按压辊周向上的多个延伸部、设于多个延伸部之间的凹槽、开设于凹槽内的多个第一通孔;所述按压辊内设有吸尘装置。
6.将被子放置在底座上,双向螺杆转动,双向螺杆转动带动一对第一滑块和一对第二滑块进行从被子的中部向两侧运动,按压辊与被子相接触,按压辊转动的同时,风机启动;通过双向螺杆的设置,使得被子内部的气体从中间向两侧扩散,从而使得按压辊按压过的被子的收缩变薄,其次,由于多个方槽的设置,增压按压辊与被子顶端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将绗缝被的空气进行排出。
7.所述吸尘装置包括设于所述风机上的固定辊、开设于固定辊内的空腔、设于空腔内的吸尘室、开设于吸尘室内的多个第二通孔;所述吸尘室通过吸尘管与风机相连,所述固定辊的一端设有旋转槽,所述按压辊内设有旋转块,该旋转块在旋转槽内进行转动,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相对应。
8.在对绗缝被进行按压时,风机启动,第二通孔进行吸尘,当其中一组第一通孔与多个第二通孔相对应连通时,对按压过后绗缝被上的杂质或棉絮等进行吸尘,保证了绗缝被按压过后的干净整洁。
9.所述第二固定块一端设有第一凸部,所述按压辊上设有多个第二凸部,多个第二
凸部分别与第一凸部相对应,所述第二固定块另一端设有与第一固定块相配合的限位组件。
10.当按压辊与绗缝被接触时,第二凸部与第一凸部相接触,使得第二凸部带动按压辊向前运动,使得按压辊能够对绗缝被进行一个纵向的按压,提高了绗缝被的挤压效果。
11.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设于所述按压辊周向上的多个内柱,设于第一固定块上的多个外柱、设于外柱内的挡板;所述挡板通过第一弹簧与外柱相连,挡板与内柱相贴合。
12.当按压辊向前运动时,内柱对挡板产生挤压,第一弹簧压缩,当第一凸部不与第二凸部相接触时,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推动挡板复位,挡板推动内柱复位,在内柱和外柱的作用下,保证了按压辊运行时的稳定性,防止产生错位。
13.所述底座内开设有活动腔,该活动腔内设有多个抖动部件,多个抖动部件与多个方槽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所述抖动部件包括限位槽、可移动设于限位槽内的移动块、用于连接移动块和限位槽的第二弹簧、设于移动块上的移动板、设于移动板上的顶杆;所述方槽内设有与顶杆相连的抬升板,所述移动块与凸轮相接触。
14.当按压辊向两侧运动时,按压辊带动凸轮进行运动,当凸轮运动都与移动块相接触时,移动块带动移动板进行向下运动,移动板带动顶杆和抬升板进行向下移动,当凸轮不与移动块相接触时,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抬升板进行复位,对陷入方槽内的绗缝被进行向上拍打抖动,对挤压过后的绗缝被进行一个抖动整平的作用。
15.所述底座一侧设有第三滑槽,该第三滑槽内设有一对集尘装置,该一对集尘装置分别与一对第一滑块相对应,一对集尘装置可在第三滑槽内进行相反或相向反向上运动,所述集尘装置包括集尘箱、可移动设于集尘箱内的第一挤压板、设于集尘箱外的第二按压板、用于连接第一挤压板和第二挤压板的挤压杆、用于连接集尘箱和第二挤压杆的第三弹簧;所述集尘箱上设有与风机相连的出尘管。
16.绗缝被进行除尘时,杂质从出尘管进入到集尘箱内,第一滑块移动时,即带着集尘箱进行同步移动,可以防止出尘管产生搭接的现象产生,出尘管无需设置过程即可,其次,当集尘箱运输到第三滑槽的一端时,第二挤压板带动挤压杆进行运动,挤压杆带动第一挤压板进行运动,对集尘箱内收集的杂质进行挤压,减少杂质的空间占用率。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双向螺杆的设置,使得被子内部的气体从中间向两侧扩散,从而使得按压辊按压过的被子的收缩变薄,其次,由于多个方槽的设置,增压按压辊与被子顶端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将绗缝被的空气进行排出。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20.图3为图2中沿a
‑
a剖开的剖面立体图。
21.图4为图3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2.图5为图2中沿b
‑
b剖开的剖面立体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前视图。
24.图7为图6中沿c
‑
c剖开的剖面立体图。
25.图8为图7中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6.图9为图7中c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7.图10为图9中d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8.图11为图6中沿d
‑
d剖开的剖面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图1
‑
11所示,一种用于绗缝被生产的按压整理装置,包括底座1、方槽2、第一滑轨3、第二滑轨4、第一滑块5、第二滑块6、按压装置7;所述方槽2数量为多个设置,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其数量,该多个方槽2间隔均匀的设于底座1上;所述第一滑轨3设于底座1的前侧;所述第二滑轨4设于底座1的后侧;所述第一滑块5数量为一对设置,一对第一滑块5均设于第一滑轨3内,一对第一滑块5可在第一滑轨3内进行相反或相向的方向上运动;所述第二滑块6数量为一对设置,一对第二滑块6均设于第二滑轨4内,一对第二滑块6可在第二滑轨4内进行相反或相向的方向上运动;所述按压装置7用于连接第一滑块5和第二滑块6;所述第一滑轨3和第二滑轨4内均设有与第一滑块5和第二滑块6相配合的双向螺杆8,双向螺纹上设有相反的螺纹,可使得一对第一滑块5和一对第二滑块6进行相反或相向方向上运动,双向螺杆8的转动可通过现有电机方式进行驱动。
30.所述按压装置7包括第一固定块70、第二固定块71、风机72、按压辊73、凸轮74、延伸部75、凹槽76、第一通孔77;所述第一固定块70设于所述第一滑块5内;所述第二固定块71设于第二滑块6内;所述风机72设于第一固定块70内,该风机72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所述按压辊73嵌设于第二固定块71内;所述凸轮74设于按压辊73上;所述延伸部75数量为多个设置,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其数量,该多个延伸部75间隔均匀的设于按压辊73的周向上;所述凹槽76数量为多个设置,该多个凹槽76分别设于多个延伸部75之间;所述第一通孔77数量为多组设置,多组第一通孔77分别设于多个凹槽76上;所述按压辊73内设有吸尘装置78。
31.所述吸尘装置78包括设于所述风机72上的固定辊780、空腔781、吸尘室782、第二通孔783;所述固定辊780固连于所述风机72上;所述空腔781开设于固定辊780内;所述吸尘室782设于空腔781内;所述第二通孔783数量为多个设置,并与其中一组内的第一通孔77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该第二通孔783间隔均匀的设于吸尘室782上;所述吸尘室782通过吸尘管784与风机72相连,所述固定辊780的一端周向上设有旋转槽785,所述按压辊73内设有旋转块786,该旋转块786在旋转槽785内进行转动。
32.所述第二固定块71一端设有第一凸部710,该第一凸部710为半球形设置,所述按压辊73上设有多个第二凸部730,该第二凸部730为半球形设置,多个第二凸部730分别与第一凸部710相对应,所述第二固定块71另一端设有与第一固定块70相配合的限位组件9。
33.所述限位组件9包括内柱90、外柱91及挡板92;所述内柱90数量可为多个设置,与本实施例中,内柱90数量为5个设置,间隔均匀的固连于按压辊73的周向;所述外柱91数量可为多个设置,与本实施例中,外柱91数量为5个设置,间隔均匀的固连于第一固定块70上,内柱90与外柱91一一对应;所述挡板92。
34.所述底座1内开设有活动腔10,该活动腔10内设有多个抖动部件11,多个抖动部件11与多个方槽2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所述抖动部件11包括限位槽110、移动块111、第二弹簧113、移动板114、顶杆115;所述移动块111可上下移动设于限位槽110内;所述第二弹簧
113用于连接移动块111和限位槽110;所述移动板114设于移动块111上;所述顶杆115设于移动板114上;所述方槽2内设有与顶杆115相连的抬升板116,所述移动块111与凸轮74相接触。
35.所述底座1一侧设有第三滑轨12,该第三滑轨12内设有一对集尘装置13,该一对集尘装置13分别与一对第一滑块5相对应,一对集尘装置13可在第三滑轨12内进行相反或相向反向上运动,所述集尘装置13包括集尘箱130、第一挤压板131、第二挤压板132、挤压杆133、第三弹簧134;所述第一挤压板131可移动设于集尘箱130内;所述第二挤压板132设于集尘箱130外;所述挤压杆133用于连接第一挤压板131和第二挤压板132;所述第三弹簧134用于连接集尘箱130和第二挤压杆133;所述集尘箱130上设有与风机72相连的出尘管135。
3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37.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