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井下作业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是一种稠油侧钻井注汽管柱。
背景技术:
2.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进行,以稠油产量为主的油田,经过多年的注汽开采,套管损坏现象日益严重,其中套管严重损坏无法修补的油水井只能以打侧钻井的形式加以重新利用;侧钻井是油井报废井的重新利用,是降低开发成本投入的一种方法,它是利用报废井或没有利用价值的井的井筒,在接近油层部位封堵下方井筒,再在侧面开窗开孔,并钻井至目的油层部位,从而在侧钻开窗部位以下形成新的井筒;目前,稠油侧钻井使用的是非常规小尺寸套管,常规的封隔器仅能坐封在悬挂器之上,注汽作业时,高温高压蒸汽直接冲刷加热悬挂器及小套管,热胀冷缩效应导致悬挂器和小套管易损,造成出砂,甚至侧钻井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稠油侧钻井注汽管柱,采用小尺寸热敏封隔器配套小直径隔热管,斜侧管柱靠近油层进行密封,不但有效保护悬挂器和套管,而且热能利用率高,注汽效果好。
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一种稠油侧钻井注汽管柱,包括:竖直管柱、斜侧管柱、第一套管、悬挂器、第二套管、油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管柱的第一隔热油管上部与注汽井口连接,下部依次与隔热伸缩管、第二隔热油管、第三隔热油管螺纹连接,第三隔热油管的下部与斜侧管柱螺纹连接,斜侧管柱的下部依次与热敏封隔器、配注器、平式油管螺纹连接,平式油管的底部设有丝堵;竖直管柱设在第一套管内,第二套管的垂直段通过悬挂器悬挂在第一套管 下部设定位置,第二套管的倾斜段通过窗口下入斜井眼中,斜侧管柱下在第二套管内油层的中部位置。
6.具体的,所述配注器的个数n≥1个。
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采用热敏封隔器配套小直径第三隔热管,再结合斜侧管柱靠近油层进行密封,不但可以有效保护悬挂器和第二套管,而且热能利用率高,效率好;另外,在油层的位置按照需求安装配注器,可使注汽从平式油管内通过配注器的泄流孔进入第二套管,进而实现平式油管的配汽均匀性。
8.具体的,所述第三隔热油管与第二隔热油管通过大小头变扣连接。
9.具体的,所述第一套管的外径为φ178.83mm,所述第二套管的外径为φ114.3mm。
10.具体的,所述第一隔热油管和第二隔热油管的外径为φ114mm,第三隔热油管的外径为φ73mm。
11.具体的,所述热敏封隔器用于封隔第二套管与斜侧管柱的环形空间,所述热敏封隔器的外径为φ90mm。
12.具体的,所述平式油管的外径为φ60mm。
1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4.本实用新型采用小尺寸热敏封隔器配套小直径隔热管,斜侧管柱靠近油层进行密封,不但有效保护悬挂器和第二套管,而且热能利用率高,注汽效果好。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中,1.竖直管柱、1
‑
1.第一隔热油管、1
‑
2.隔热伸缩管、1
‑
3.第二隔热油管、1
‑
4.第三隔热油管;2.斜侧管柱、2
‑
1.热敏封隔器、2
‑
2.配注器、2
‑
3.平式油管、2
‑
4.丝堵;3.第一套管、3
‑
1.窗口;4.悬挂器、5.第二套管、6.油层。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18.如图1所示,一种稠油侧钻井注汽管柱,包括:竖直管柱1、斜侧管柱2、第一套管3、悬挂器4、第二套管5、油层6;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管柱1的第一隔热油管1
‑
1上部与注汽井口连接,下部依次与隔热伸缩管1
‑
2、第二隔热油管1
‑
3、第三隔热油管1
‑
4螺纹连接,第三隔热油管1
‑
4的下部与斜侧管柱2螺纹连接,斜侧管柱2的下部依次与热敏封隔器2
‑
1、配注器2
‑
2、平式油管2
‑
3螺纹连接,平式油管2
‑
3的底部设有丝堵2
‑
4;竖直管柱1设在第一套管3内,第二套管5的垂直段通过悬挂器4悬挂在第一套管3下部设定位置,第二套管5的倾斜段通过窗口3
‑
1下入斜井眼中,斜侧管柱2下在第二套管5内油层6的中部位置。当第一隔热油管1
‑
1和第二隔热油管1
‑
3进行受热时,基于隔热伸缩管1
‑
2的作用,消除第一隔热油管1
‑
1和第二隔热油管1
‑
3受热时的收缩影响。
19.具体的,所述配注器2
‑
2的个数n≥1个。
20.因此,通过采用热敏封隔器2
‑
1配套小直径第三隔热管1
‑
4,再结合斜侧管柱2靠近油层6进行密封,不但可以有效保护悬挂器4和第二套管5,而且热能利用率高,效率好;同时,在油层6的位置按照需求安装配注器2
‑
2,可使注汽从平式油管2
‑
3内通过配注器2
‑
2的泄流孔进入第二套管5,进而实现油层6的配汽均匀性。
21.具体的,所述第三隔热油管1
‑
4与第二隔热油管1
‑
3通过大小头变扣连接,
22.具体的,所述第一套管3的外径为φ178.83mm,所述第二套管5的外径为φ114.3mm。
23.具体的,所述第一隔热油管1
‑
1和第二隔热油管1
‑
3的外径为φ114mm,第三隔热油管1
‑
4的外径为φ73mm。
24.具体的,所述热敏封隔器2
‑
1用于封隔第二套管5与斜侧管柱2的环形空间,所述热敏封隔器2
‑
1的外径为φ90mm。
25.具体的,所述平式油管2
‑
3的外径为φ60mm。
26.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稠油侧钻井注汽管柱,包括竖直管柱(1)、斜侧管柱(2)、第一套管(3)、悬挂器(4)、第二套管(5)、油层(6);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管柱(1)的第一隔热油管(1
‑
1)上部与注汽井口连接,下部依次与隔热伸缩管(1
‑
2)、第二隔热油管(1
‑
3)、第三隔热油管(1
‑
4)螺纹连接,第三隔热油管(1
‑
4)的下部与斜侧管柱(2)螺纹连接,斜侧管柱(2)的下部依次与热敏封隔器(2
‑
1)、配注器(2
‑
2)、平式油管(2
‑
3)螺纹连接,平式油管(2
‑
3)的底部设有丝堵(2
‑
4);竖直管柱(1)设在第一套管(3)内,第二套管(5)的垂直段通过悬挂器(4)悬挂在第一套管(3)下部设定位置,第二套管(5)的倾斜段通过窗口(3
‑
1)下入斜井眼中,斜侧管柱(2)下在第二套管(5)内油层(6)中部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稠油侧钻井注汽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注器(2
‑
2)的个数n≥1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稠油侧钻井注汽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隔热油管(1
‑
4)与第二隔热油管(1
‑
3)通过大小头变扣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稠油侧钻井注汽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3)的外径为φ178.83mm,所述第二套管(5)的外径为φ114.3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稠油侧钻井注汽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油管(1
‑
1)和第二隔热油管(1
‑
3)的外径为φ114mm,第三隔热油管(1
‑
4)的外径为φ73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稠油侧钻井注汽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敏封隔器(2
‑
1)用于封隔第二套管(5)与斜侧管柱(2)的环形空间,所述热敏封隔器(2
‑
1)的外径为φ90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稠油侧钻井注汽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式油管(2
‑
3)的外径为φ60mm。
技术总结
一种稠油侧钻井注汽管柱,包括:竖直管柱、斜侧管柱、第一套管、悬挂器、第二套管、油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管柱的第一隔热油管上部与注汽井口连接,下部依次与隔热伸缩管、第二隔热油管、第三隔热油管螺纹连接,第三隔热油管的下部与斜侧管柱螺纹连接,斜侧管柱的下部依次与热敏封隔器、配注器、平式油管螺纹连接,平式油管底部设有丝堵;竖直管柱设在第一套管内,第二套管的垂直段通过悬挂器悬挂在第一套管下部设定位置,第二套管的倾斜段通过窗口下入斜井眼中,斜侧管柱下在第二套管内油层中部位置。本实用新型采用小尺寸热敏封隔器配套小直径隔热管,斜侧管柱靠近油层进行密封,有效保护悬挂器和第二套管,热能利用率高,注汽效果好。果好。果好。
技术研发人员:唐伟 申宏 李沁泽 林玉 秦斌 王凯 唐雪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21
技术公布日:2021/11/2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