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驱用绳索检测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75



1.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顶驱用绳索检测器。


背景技术:

2.顶部驱动装置的出现,使得传统的转盘钻井法发生了变革,诞生了顶部驱动钻井方法。该方法在一千多台海洋钻机和特殊陆地钻机上的成功使用,得到了使用者和市场的认同。它的重要意义是促进了海上和陆地钻井技术自动化的进步;其另一个意义则在于:顶部驱动钻井使用自动化接单根起下钻设备,从而不必要再试制和研究方钻杆接单根方法。顶部驱动钻井装置的旋转钻柱和接卸钻杆立根更为有效的方法。该装置可起下28m立柱,减少了钻井时三分之一的上卸扣操作。它可以在不影响现有设备的条件下提供比转盘更大的旋转动力,可以连续起下钻、循环、旋转和下套管,还可以使被卡钻杆倒划眼。顶部驱动装置的维护保养工作尤为重要,维护工作包括对顶部驱动装置中配合使用的绳索进行维护,由于顶部驱动装置中配合使用的绳索有多根,各个绳索因所处位置高且张拉方向不同,使用后不易维护人员直接接触,在检修维护过程中,绳索的维护也是至关重要的,但缺少配套的检测工具,仅靠目视或升降装置带动维护人员去接近检查,目测方式局限且既能够检查绳索外表面的完整性,维护人员依靠经验而行,不同人员检测结果易发生偏差,还容易出现疏漏,当绳索内部出现断丝、不均匀或其他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发现。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顶驱用绳索检测器。
4.一种顶驱用绳索检测器,包括下框体、侧插盖、上框体、检测组件和两个驱动件,所述下框体为匚字形框体,下框体水平设置,侧插盖竖直设置在下框体的一侧,侧插盖与下框体的两端可拆卸连接,侧插盖和下框体围合形成有配合绳索的内腔,两个驱动件并列设置在下框体内,两个驱动件之间形成有配合绳索的夹持间隙,上框体设置在下框体的上方,上框体的底部分别与侧插盖和下框体可拆卸连接,检测组件包括红外线发射板、光敏接收板、控制器和报警器,上框体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红外线发射板和光敏接收板,红外线发射板和光敏接收板之间形成有配合绳索的穿过空隙,控制器设置在上框体内,红外线发射板和光敏接收板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报警器设置在上框体的外壁上,报警器与控制器电连接,两个驱动件通过下框体带动上框体上的检测组件沿绳索长度方向往复运动。
5.作为优选方案:驱动件包括驱动轮和电机,所述电机固定安装在下框体的内壁上,电机的输出轴上套装有驱动轮,驱动轮为槽轮,驱动轮滚压面形状与绳索的外形相配合设置。
6.作为优选方案:下框体包括第一组成板、第二组成板和第三组成板,所述第一组成板和第三组成板之间竖直并列设置,第二组成板竖直设置在第一组成板和第三组成板之间,第二组成板的两侧分别与第一组成板和第三组成板固定连接,第二组成板包括第一分
板和第二分板,第一分板的一侧与第一组成板固定连接,第一分板的另一侧与第二分板的一侧相铰接,第二分板的另一侧与第三组成板固定连接,两个驱动件中的一个所述驱动件设置在第一分板的内壁上,两个驱动件中的另一个所述驱动件设置在第二分板的内壁上。
7.作为优选方案:第一组成板内加工有第一插孔,第一插孔的长度方向与第一组成板的长度方向同向,第三组成板内加工有第二插孔,第二插孔的长度方向与第三组成板的长度方向同向,侧插盖朝向下框体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插柱和第二插柱,第一插柱与第一插孔可拆卸连接,第二插柱与第二插孔可拆卸连接。
8.作为优选方案:侧插盖的顶部加工有第三插孔,第三插孔的长度方向与侧插盖的高度方向同向,下框体上加工有第四插孔和第五插孔,上框体的底部分别竖直设置有第三插柱、第四插柱和第五插柱,第三插柱插接在第三插孔内,第四插柱插接在第四插孔内,第五插柱插接在第五插孔内。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0.一、本实用新型通过下框体、侧插盖、上框体、检测组件和两个驱动件之间相互配合实现定位在绳索并沿绳索方向实现移动式检测的过程,操作原理科学合理,对绳索实现全方位检查,能够对绳索表面和内部均起到探测的效果。
11.二、本实用新型无需维护人员对绳索每个位置进行检查,通过驱动件驱动,下框体、侧插盖和上框体的配合带动检测组件经过绳索的各个位置进行探测即可。
12.三、本实用新型安装和拆卸方便,能够实现对绳索的稳定的周向夹持效果,维修人员无需登高,增强维护的安全性,确保检查的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13.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下框体、侧插盖和两个驱动件之间连接关系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上框体和检测组件之间连接关系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上框体和检测组件之间连接关系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0.图7为侧插盖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1.图8为下框体和两个驱动件与绳索相配合的第一俯视结构示意图;
22.图9为下框体和两个驱动件与绳索相配合的第二俯视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

下框体;1
‑1‑
第一组成板;1
‑2‑
第二组成板;1
‑2‑1‑
第一分板;1
‑2‑2‑
第二分板;1
‑3‑
第三组成板;2

侧插盖;3

上框体;5

检测组件;5
‑1‑
红外线发射板;5
‑1‑1‑
红外线发射管;5
‑2‑
光敏接收板;5
‑2‑1‑
光敏接收板;5
‑3‑
控制器;5
‑4‑
报警器;6

驱动件;6
‑1‑
驱动轮;6
‑2‑
电机;7

穿过空隙;8

夹持间隙;10

绳索;11

第一插孔;12

第二插孔;13

第一插柱;14

第二插柱;15

第三插孔;16

第四插孔;17

第五插孔;18

第三插柱;20

第五插柱;21

合页;22

圆弧端。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实用新型。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25.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
26.具体实施方式一: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包括下框体1、侧插盖2、上框体3、检测组件5和两个驱动件6,所述下框体1为匚字形框体,下框体1水平设置,侧插盖2竖直设置在下框体1的一侧,侧插盖2与下框体1的两端可拆卸连接,侧插盖2和下框体1围合形成有配合绳索10的内腔6,两个驱动件6并列设置在下框体1内,两个驱动件6之间形成有配合绳索10的夹持间隙8,上框体3设置在下框体1的上方,上框体3的底部分别与侧插盖2和下框体1可拆卸连接,检测组件5包括红外线发射板5

1、光敏接收板5

2、控制器5

3和报警器5

4,上框体3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红外线发射板5

1和光敏接收板5

2,红外线发射板5

1和光敏接收板5

2之间形成有配合绳索10的穿过空隙7,控制器5

3设置在上框体3内,红外线发射板5

1和光敏接收板5

2分别与控制器5

3电连接,报警器5

4设置在上框体3的外壁上,报警器5

4与控制器5

3电连接,两个驱动件通过下框体1带动上框体3上的检测组件沿绳索10长度方向往复运动。
27.本实施方式中红外线发射管5
‑1‑
1和光敏接收管5
‑2‑
1均为现有产品,控制器5

3为配合现有红外线发射管5
‑1‑
1和光敏接收管5
‑2‑
1,红外线发射板5

1、光敏接收板5

2和控制器5

3相配合的工作原理与现有的红外线发射板5

1、光敏接收板5

2和控制器5

3相配合的工作过程相同,控制器5

3和报警器5

4之间相互配合的工作过程与现有的控制器和报警器之间相互配合的工作过程相同。
28.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方式中红外线发射板5

1包括第一板本体和数个红外线发射管5
‑1‑
1,第一板本体布置有数个红外线发射管5
‑1‑
1,光敏接收板5

2包括第二板本体和数个光敏接收管5
‑2‑
1,括第二板本体上布置有数个光敏接收管5
‑2‑
1,数个红外线发射管5
‑1‑
1和数个光敏接收管5
‑2‑
1之间形成有所述穿过空隙7,红外线发射管5
‑1‑
1和光敏接收管5
‑2‑
1一一对应设置。第一板本体上的数个红外线发射管5
‑1‑
1与第二板本体上的数个光敏接收管5
‑2‑
1相配合形成探测区域,探测区域的尺寸与绳索10的外径相配合,确保绳索10完全处于探测区域即可。
29.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板本体上加工有多个第一安装孔,多个第一安装孔呈矩形阵列形式布置在第一板本体的板面上,每个第一安装孔内安装有一个红外线发射管5
‑1‑
1。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板本体上加工有多个第二安装孔,多个第二安装孔呈矩形阵列形式布置在第二板本体的板面上,每个第二安装孔内安装有一个光敏接收管5
‑2‑
1。
30.进一步的,数个红外线发射管5
‑1‑
1呈矩形阵列形式布置在第一板本体上。
31.进一步的,数个光敏接收管5
‑2‑
1呈矩形阵列形式布置在第二板本体上。
32.本实施方式中数个红外线发射管5
‑1‑
1分别与控制器5

3相连接,每个红外线发射管5
‑1‑
1与其对应的光敏接收板5

2相配合的过程与其他红外线发射管5
‑1‑
1互不影响。无
论哪个位置的红外线发射管5
‑1‑
1发射的红外线被其对应光敏接收板5

2接收后,该光敏接收板5

2接收红外线后,发送信号给控制器5

3,控制器5

3都会控制报警器5

4发出报警声,从而提醒维护人员该绳索存在结构空隙、不均匀或断丝情况。
33.本实施方式中数个红外线发射管5
‑1‑
1组成的总宽度与绳索10的外径相配合设置。数个光敏接收管5
‑2‑
1组成的总宽度与绳索10的外径相配合设置。
34.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的进一步限定,驱动件6包括驱动轮6

1和电机6

2,所述电机6

2固定安装在下框体1的内壁上,电机6

2的输出轴上套装有驱动轮6

1,驱动轮6

1为槽轮,驱动轮6

1滚压面形状与绳索10的外形相配合设置,如此设置能够确保驱动轮6

1与绳索10之间处于动态连接关系下的连接稳定性。
35.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或三的进一步限定,下框体1包括第一组成板1

1、第二组成板1

2和第三组成板1

3,所述第一组成板1

1和第三组成板1

3之间竖直并列设置,第二组成板1

2竖直设置在第一组成板1

1和第三组成板1

3之间,第二组成板1

2的两侧分别与第一组成板1

1和第三组成板1

3固定连接,第二组成板1

2包括第一分板1
‑2‑
1和第二分板1
‑2‑
2,第一分板1
‑2‑
1的一侧与第一组成板1

1固定连接,第一分板1
‑2‑
1的另一侧与第二分板1
‑2‑
2的一侧相铰接,第二分板1
‑2‑
2的另一侧与第三组成板1

3固定连接,两个驱动件6中的一个所述驱动件6设置在第一分板1
‑2‑
1的内壁上,两个驱动件6中的另一个所述驱动件6设置在第二分板1
‑2‑
2的内壁上。
36.本实施方式中两个驱动件6的配合设置能够实现对绳索10的双位置夹持效果,使下框体1和上框体3沿绳索10长度方向移动时的稳定性持久。
37.本实施方式中还可设置定位套,下框体1内还可设置有定位套,定位套套装在绳索10上。以实现辅助增强两个驱动件6增强与绳索10相连接的连接稳定性。
38.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板1
‑2‑
1的另一侧与第二分板1
‑2‑
2的一侧通过合页21相铰接,以实现第二组成板1

2自身的展开和收拢动作,配合驱动件6能够调整与绳索10相配合的位置和间隙,使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和拆卸的顺利进行无卡顿。
39.本实施方式中上框体3的结构与下框体1的结构相同,上框体3也是由三个板体围合形成,但组成上框体3的三个板体均为空心板体,三个板体的内部相互连通形成内腔。
40.本实施方式中配合红外线发射管5
‑1‑
1、光敏接收管5
‑2‑
1、控制器5

3和报警器5

4之间相互配合过程中涉及的其他必要构件设置在上框体3的内腔中。这些必要构件的工作原理与现有技术相同。
41.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四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第二分板1
‑2‑
2上的驱动件6的驱动轮6

1为端部异形轮,即该驱动轮6

1的一端与普通槽轮的端部相同,该驱动轮6

1的另一端为带有倒角的圆弧端22,为了给该驱动件6通过第二分板1
‑2‑
2转动时避免与绳索10发生刮碰,提供转动空间位置,从而既能够确保两个驱动件6安装后能够与绳索10稳定连接的夹持质量,还便于使用前后的安装拆卸的顺利进行。
42.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四或五的进一步限定,第一组成板1

1内加工有第一插孔11,第一插孔1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组成板1

1的长度方向同向,第三组成板1

3内加工有第二插孔12,第二插孔12的长度方向与第三组成板1

3的长度方向同向,侧插盖2朝向下框体1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插柱13和第二插柱14,第一插柱13与第一插孔11可拆卸连接,第二插柱14与第二插孔12可拆卸连接。
43.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或六进一步限定,侧插盖2的顶部加工有第三插孔15,第三插孔15的长度方向与侧插盖2的高度方向同向,下框体1上分别加工有第四插孔16和第五插孔17,上框体3的底部分别竖直设置有第三插柱18、第四插柱和第五插柱20,第三插柱18插接在第三插孔15内,第四插柱插接在第四插孔16内,第五插柱20插接在第五插孔17内。
44.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插柱18的中心轴线、第四插柱的中心轴线和第五插柱20中心轴线在与同一水平面相交后形成三个点,三个点相连接形成的图形为三角形,即第三插柱18、第四插柱和第五插柱20为三角布局形式,利于上框体3与下框体1之间稳定连接。
45.进一步的,第三插柱18的外壁上设置有弹性圈体,第三插柱18对应的第三插孔15的孔内壁上加工有配合弹性圈体的环槽,便于第三插柱18和第三插孔15之间处于连接状态下的锁紧性能,不易脱离。同理于第四插柱插接在第四插孔16的连接关系以及第五插柱20和第五插孔17的连接关系。
46.进一步的,第四插孔16优选加工位置为第一组成板1

1靠近第二组成板1

2的一端,第五插孔17优选加工位置为第三组成板1

3靠近第二组成板1

2的一端;
47.第三插孔15设置在侧插盖2顶面的中点处,第三插孔15、第四插孔16和第五插孔17的孔心连线形成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
48.工作过程:
49.将下框体1套在绳索10上,确保两个驱动轮6

1之间夹持有绳索10,然后将侧插盖2插接在下框体1实现下框体1和两个驱动件6的稳定定位,再将带有检测组件5的上框体3可拆卸连接在下框体1上,使绳索10处于红外线发射板5

1和光敏接收板5

2之间的穿过空隙7中,启动驱动件6和检测组件5,驱动轮6

1移动通过下框体1和上框体3带动检测组件5沿绳索10长度方向移动,当检测组件5中红外线发射板5

1发射的红外线被绳索10阻挡,当绳索10内部存在缝隙或断丝出现裂缝时,该位置处对应的红外线发射板5

1发出的红外线被光敏接收板5

2接收,光敏接收板5

2发出信号给控制器5

3,控制器5

3控制报警器5

4发出报警声,即可及时通知维修人员该绳索10存在断丝、内部不均匀或其他质量问题,以便使用前及时更换绳索10。
50.本实用新型检测一根绳索10时,通过多次重复检测可增强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即通过更换不同夹持位置即可实现对该绳索10更加全面的检测过程。
51.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11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