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污染土壤采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染土壤采样用的采样管。
背景技术:
2.土壤污染指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
‑
植物
‑
人体”,或通过“土壤
‑
水
‑
人体”被人体所吸收,危害人体的健康,因此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极为重要,在修复之前,需对污染土壤进行采样分析。
3.相关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955953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淤泥状污染土壤采集取样装置,包括采样管和可拆卸安装于采样管下方的塞头;所述采样管的中下端部设置有处于同一高度并且间隔均匀的采样孔,而在采样孔与下方塞头之间的采样管内还设置有储样管,该储样管的外径与采样管的内径相适配,安装塞头后,储样管的上端管口位于采样孔的下方;所述的采样管的内部还安装有一可上下移动的内部拉伸杆。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首先将储样管放置在采样管里,然后通过塞头堵住管底,最后将采样管插入到污染土壤中进行采样;但是由于塞头通过挤塞的方式塞在管底,再对粘性大的污染土壤取样时,在将取样管拔出的时候,塞头易掉落在污染土壤里,导致采取到的污染土壤发生泄漏。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避免采取到的污染土壤发生泄漏,本技术提供一种污染土壤采样用的采样管。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污染土壤采样用的采样管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污染土壤采样用的采样管,包括管体、密封件和驱动密封件旋转的转动组件,所述管体的侧壁上设有进土孔,所述管体的底壁上设有排土孔,所述密封件转动连接在管体的底壁上,所述密封件上设有用于排土的通孔。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采样之前,通过转动组件旋转密封件,使得通孔与排土孔相错位,将管体插入到污染土壤中,污染土壤对管体的外侧壁形成一定的压力,从而污染土壤通过进土孔进入到管体内,落到密封件和管体的底壁上,将管体从污染土壤中拔出,完成污染土壤的采样;避免了污染土壤的泄漏; 当采样完成后,再次旋转密封件,使得通孔与排土孔相对,将管体内的污染土壤取出。
9.可选的,所述管体的管壁内设有空腔,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动杆和齿轮,所述转动杆的一端穿过空腔转动连接在管体的底壁上,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穿出管体的顶壁,所述齿轮与转动杆固定连接,所述密封件包括转板,所述管体的内壁上设有用于供转板转动的环槽,所述环槽与空腔相通,所述转板的周壁上设有与齿轮相适配的锯齿。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样完成后,将管体从污染土壤中拔出,转动转动杆,转
动杆依次带动齿轮和转板转动,使得转板上的通孔与排土孔相对,轻微摇摆管体,管体内的污染土壤从排土口排出;转动杆的设置,使得在管体外就可以转动密封件,操作简便,通孔的设置,便于将采集到的污染土壤从管体中取出,环槽的设置,对转板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防止在摇摆管体的过程中,转板与齿轮发生移位。
11.可选的,所述管体的底壁上竖直设有转轴,所述转板上设有用于供转轴插入的转孔。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轴的设置,提高了转板转动的流畅性与稳定性。
13.可选的,所述管体上外接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气泵和通气软管,所述通气软管的一端伸进管体的管口,所述通气软管的另一端与气泵相连。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样时,启动气泵,气泵吸气,使得管体内的气压降低,便于污染土壤从进土孔进入到管体中,提高了采样的效率;当采样完成后取出管体内的污染土壤时,堵住进土孔,再次启动气泵,气泵向管体内吹气,便于将遗留在转板上的污染土壤吹至排土口排出。
15.可选的,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设置在管体的管口,所述盖板的上设有连接管,所述通气软管的一端连接在连接管上。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盖板的设置,提高了采样管的密封性,连接管作为盖板与通气软管的连接体,提高了通气软管与盖板连接的稳固性。
17.可选的,还包括转头,所述转头可拆卸连接在管体的底壁上。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头的设置,便于将管体插入到污染土壤中,还能起到省力的作用。
19.可选的,所述管体的外壁上设有两个握持块,两个所述握持块对称设置。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握持块的设置,便于对管体的握持,也能增大人手与管壁间的摩擦力,便于转动管体。
21.可选的,所述转动杆的伸出端设有杆帽。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杆帽的设置,便于对转动杆的抓持。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污染土壤通过进土孔进入到管体内,落到密封件上,密封件的设置避免了管体内的污染土壤从排土孔泄漏;
25.2.旋转转动杆,转动杆依次带动齿轮和转板转动,使得转板上的通孔
26.与排土孔相对,轻微摇摆管体,管体内的污染土壤从排土口排出;
27.3.气泵的设置,便于污染土壤从进土孔进入到管体中,提高了采样的效率。
附图说明
28.图1是用于体现采样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用于体现转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用于体现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管体;11、进土孔;12、排土孔;13、空腔;14、环槽;15、转轴;2、转头;21、连接环;3、盖板;31、凸环;32、连接管;4、转板;41、锯齿;42、转孔;43、通孔;5、转动组件;51、转动杆;511、杆帽;512、防滑纹;52、齿轮;6、驱动组件;61、气泵;62、通气软管;7、握
持块。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污染土壤采样用的采样管。
34.参照图1,一种污染土壤采样用的采样管,包括管体1、转头2、盖板3、密封件、驱动密封件旋转的转动组件5和驱动组件6,转头2可拆卸连接在管体1的底壁上,驱动组件6通过盖板3连接在管体1的管口,管体1的侧壁上设有三个进土孔11,管体1的底壁上设有排土孔12,密封件转动连接在管体的底壁上,密封件上设有与排土孔12相一致的通孔43;在采样之前,通过转动组件5旋转密封件,使得通孔43与排土孔12相错位,将管体1插入到污染土壤中,污染土壤对管体1的外侧壁形成一定的压力,从而污染土壤通过进土孔12进入到管体1内,落到密封件和管体1的底壁上,将管体1从污染土壤中拔出,完成污染土壤的采样;避免了污染土壤的泄漏; 当采样完成后,再次旋转密封件,使得通孔43与排土孔12相对,将管体内的污染土壤取出。
35.参照图1,管体1上的三个进土孔11尺寸相一致,三个进土孔11均匀分布在管体1管壁的四周,且三个进土孔11到管体1底壁的距离不同,转头2设置为圆锥状结构,转头2的表面延伸有连接环21,连接环21的内壁与管体1的外壁螺纹连接,管体1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两个握持块7,两个握持块7对称设置;三个进土孔11的高低错位设置,提高了污染土壤进入管体1的效率;转头2的设置,便于将管体1插入到污染土壤中,还能起到省力的作用;握持块7的设置,便于对管体1的握持,也能增大人手与管壁间的摩擦力,便于转动管体1。
36.参照图1和图2,管体1的管壁内设有用于安装转动组件5的空腔13,转动组件5包括转动杆51和齿轮52,转动杆51的一端穿过空腔13转动连接在管体1的内底壁上,转动杆51的另一端穿出管体1的顶壁,转动杆51的伸出端设有杆帽511,杆帽511的周壁上设有防滑纹512,齿轮52固定连接在转动杆51上,密封件包括转板4,管体1的内壁上设有用于供转板4转动的环槽14,环槽14与空腔13相通,转板4的周壁上设有与齿轮52相适配的锯齿41,转板4与齿轮52转动连接,管体1的底壁中心竖直设有转轴15,转轴15的截面为圆形,且转轴15的长度与转板4的厚度相一致,转板4上设有用于供转轴15插入的转孔42,转轴15的外径与转孔42的内径相一致,转板4的表面与管体1的底壁贴合;当进行采样时,正向旋转杆帽511,杆帽511依次带动转动杆51、齿轮52和转板4转动,使得转板4上的通孔43与管体1底壁上的排土孔12相错位,从而转板4堵住管体1底壁上的排土孔12,防止管体1内的污染土壤从排土孔12泄漏;当采样完成后需要对管体1内的污染土壤取出时,反向旋转杆帽511,使得转板4上的通孔43与管体1底壁上的排土孔12相对,然后轻微摆动管体1,污染土壤从排土孔12排出。
37.参照图3,盖板3的表面延伸有凸环31,凸环31的外壁与管体1的内壁螺纹连接,盖板3的表面中心穿设有连接管32,驱动组件6包括气泵61和通气软管62,通气软管62的一端与连接管32固定连接,通气软管62的另一端与气泵61固定连接;当采样时,启动气泵61,气泵61吸气,使得管体1内的气压降低,便于污染土壤从进土孔11进入到管体1中;当采样完成取出管体1内的污染土壤时,堵住进土孔11,再次启动气泵61,气泵61向管体1内吹气,将遗留在转板4上的污染土壤吹至排土口排出。
3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污染土壤采样用的采样管的实施原理为:采样前,正向旋转杆
帽511,杆帽511依次带动转动杆51、齿轮52和转板4转动,使得转板4上的通孔43与管体1底壁上的排土孔12相错位,从而转板4堵住管体1底壁上的排土孔12;采样时,将管体1插入到污染土壤里,在插入的同时转动管体1,当管体1插入到污染土壤中时,启动气泵61,气泵61吸气,使得管体1内的气压降低,管体1内外形成压力差,管体1外的污染土壤从进土孔11进入到管体1内,落在密封件上,从而完成污染土壤的采样;采样后,反向旋转杆帽511,使得转板4上的通孔43与管体1底壁上的排土孔12相对,然后轻微摆动管体1,污染土壤从排土孔12排出,此时在转板4上还遗留着部分污染土壤,堵住进土孔11,再次启动气泵61,气泵61向管体1内吹气,将遗留在转板4上的污染土壤从排土孔12吹出。
3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1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