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对接槽的带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81



1.本实用新型是关于带线连接器,涉及一种绝缘本体的前侧与顶侧,会分别与壳体的前侧与顶侧间设有间距,以形成对接槽的带线连接器。


背景技术:

2.随着通讯科技及电子技术的进步,具备各种功能的电子装置,如:能随身携带以供手机持续供电的行动电源装置、能让人在世界两端通讯的手机、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聆听音乐的随身听及能协助人们处理各项事物的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等,均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3.各式电子装置(如: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桌上型电脑、笔记型电脑、数字相机...等)为了能接收外界传来的电子信号及电源,通常必须在各该电子装置的机身上配置一信号连接器,一般而言,信号连接器(connector)泛指所有应用在电子信号及电源上的连接元件及其附属配件,是所有信号的桥梁,其品质会对电流与信号传输的可靠度产生影响,且也与电子装置的运作息息相关,通过信号连接器的作用,能够使多个电子装置连接成一完整的系统,据以相互传送电子信号或电源,因此可知,信号连接器是各该电子装置为实现预定功能所不可或缺的元件。
4.随着用途与安装位置的改变,连接器也有多种不同结构的类型,以能适应与满足使用上的需求。举例来说,当电子设备(如:桌上型电脑、伺服器、车载电脑...等)的主机体积较大,或是安装位置较为复杂或隐密时,本领域工作人员大多会采用带线连接器的设计结构,以利用带线连接器的线材长度,使得另一电子产品能够确实地电气连接至该电子设备上,或者是使该电子设备中的连接器能够便利地连接至电路板上,以能传递信号或电力。但是,由于现有的带线连接器通常只有对接面会与另一连接器形成连接,因此,在插拔过程中(尤其是盲插情况),若使用者施力不当或是插接方向发生偏差,极容易造成带线连接器或另一连接器的绝缘本体或壳体变形损坏。此外,随着连接器的传输高速化与小型化需求,带线连接器在进行高速传输时,会与其他电子元件相距较近,容易发生相互干扰的情况。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前述问题,即为本实用新型在此探讨的一大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申请人凭借着多年来专业从事各式电源或信号连接器设计、加工及制造的丰富实务经验,且秉持着精益求精的研究精神,在经过长久的努力研究与实验后,终于研发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对接槽的带线连接器,希望通过本实用新型的问世,有效解决前述问题,以提供使用者更佳的使用经验。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对接槽的带线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至少一连接端子组、至少一条传输线与一壳体,其中,该绝缘本体的前侧开设有至少第一插接口,其内设有至少一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能与对应的该第一插接口相连通;该连接端子组能组装至该绝缘本体内,且该连接端子组至少包含多支金属端子,该金属端子的前端能外
露出该容纳空间;该传输线的一端能连接至该金属端子,以能传输电力或信号;该壳体的前侧开设有至少第二插接口,其内设有一组装空间,该组装空间能与该第二插接口相连通,该绝缘本体能定位至该组装空间中,且该绝缘本体的该第一插接口会与该壳体的该第二插接口相隔第一距离,而不会超出该壳体的前侧,该绝缘本体靠近其前侧的顶面会与该壳体的顶面内侧相隔第二距离,以形成一对接槽,当该带线连接器与另一连接器相互插接时,前述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所构成的空间,将能容纳该另一连接器较多的体积,以提高该带线连接器与另一连接器的插接稳定性,同时还能具有防呆效果。
7.为了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目的、技术特征及其效果,做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现举实施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带线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带线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
1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端子组与传输线的组装示意图;
11.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带线连接器的前侧立体示意图;
12.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带线连接器的剖面示意图。
13.符号说明:
14.1、带线连接器;11、绝缘本体;110、第一插接口;111、容纳空间;112、第一定位单元;113、第一固定单元;114、第一嵌卡单元;12、连接端子组;121、金属端子;122、端子座;121a、信号端子;121b、接地端子;123、导电塑胶;13、壳体;130、第二插接口;131、第一外壳;132、第二外壳;133、阻挡部;134、组装空间;135、对接槽;136、开放空间;137、第二定位单元;138、第二固定单元;139、第二嵌卡单元;14、传输线;141、芯线;142、内绝缘层;143、金属网层;144、外绝缘层;h1、第一距离;h2、第二距离;h3、第三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1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内容与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效果,且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事先声明,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进行描绘。
16.应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任何地方所使用的实施例,包括任何术语的使用,都仅是说明性,绝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或任何术语的范围与含义。同样地,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说明书所公开的各种实施例。虽然本文中可能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各该元件不应受前述术语的限制,前述术语主要是用以区分一元件与另一元件,而不应对任何元件施加任何实质性限制,且不应限制各个元件在实际应用上的组装或设置顺序。另外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7.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对接槽的带线连接器,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该带线连接器1包括一绝缘本体11、至少一连接端子组12、一壳体13与至少一条传输线14,其中,为方便说明各个元件间的相对关系,是以图1的左下方作为元件的前方位置,图1的右上方作为元件的后方位置,图1的左上方作为元件的左方位置,图1的右下方作为元件的右方位置,图1的上方作为元件的上方(顶)位置,图1的下方作为元件的下方(底)位置。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的形式,并不限于图1及图2所绘制,本领域工作人员能够根据产品需求,调整各个元件的样式,因此,只要该带线连接器1具有后续实施例的相关基本结构与效果,即为本实用新型所欲保护的带线连接器1,在此一并说明。
18.请参阅图2所示,该绝缘本体11的前侧开设有二第一插接口110,其内设有二容纳空间111,且各该容纳空间111能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插接口110相连通,该第一插接口110的作用,是使另一连接器(即,对接连接器)的端子能够通过该第一插接口110而深入该容纳空间111,令该带线连接器1与另一连接器能形成电气连接,而相互传输信号及/或电力,因此,足以构成前述作用的结构设计,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称的第一插接口110。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绝缘本体11非仅限定于图2所绘制的形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该绝缘本体11能够设有单一个或三个以上的第一插接口110与单一个或三个以上的容纳空间111。
19.请参阅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该带线连接器1具有四组连接端子组12,如图2左侧位置的二组连接端子组12是上下组装为一体;如图2右侧位置的二组连接端子组12也上下组装为一体。该等连接端子组12能组装至该绝缘本体11内,且两两组装为一体的连接端子组12能位于同一个容纳空间111中,但非组装为一体的连接端子组12则是位于不同的容纳空间111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若是仅设有单一个容纳空间111时,该等连接端子组12能够共同位于同一个容纳空间111;或者,能够只设有两组连接端子组12,且分置于不同的容纳空间111。
20.请参阅图3所示,各该连接端子组12至少包含多支金属端子121,在该实施例中,非组装为一体的连接端子组12,彼此间的差异在于金属端子121数量不同,但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现以其中一组连接端子组12进行说明,请参阅图3所示,该金属端子121能用以传输电力或信号,或是作为接地用途,当该连接端子组12位于该绝缘本体11时,各该金属端子121的前端能外露出该容纳空间111,以分别与另一连接器的端子相电气连接。在该实施例中,该连接端子组12中有一部分金属端子121能作为信号端子121a,有另一部分金属端子121则能作为接地端子121b,其中,该接地端子121b能够与该带线连接器1的接地机制形成电气连接,例如,能够直接或间接连接至壳体13、电路板的接地线路、或是与一导电塑胶123相电气连接。为了使该等金属端子121能够便利地组装至该绝缘本体11内,在该实施例中,该连接端子组12还包括一端子座122,该端子座122能为绝缘材质,该等信号端子121a、该等接地端子121b与该导电塑胶件123的局部区域能分别位于该端子座122内,通过该端子座122便能同时移动该等金属端子121(如:信号端子121a、接地端子121b)与导电塑胶件123,大幅提高组装上的便利性。
21.请参阅图3所示,该传输线14的一端能与该金属端子121相电气连接,该传输线14的另一端则能连接至电路板、其他连接器或电子产品...等,以能传输电力或信号至该金属端子121,或是接收来自该金属端子121的电力或信号。该传输线14的一端能够穿过该绝缘本体11或端子座122,而连接至该金属端子121,或者,该金属端子121的后侧能够外露出该
绝缘本体11或端子座122,再与该传输线14的一端相连接。在该实施例中,该传输线14由内往外能依序由芯线141、内绝缘层142、金属网层143与外绝缘层144所构成,其中,该芯线141能用以传输信号或电子,该内绝缘层142会包覆于该芯线141外侧,该金属网层143通常是为了减少外部电磁场对芯线141造成负面影响,且能防止芯线141向外辐射电磁能,因此,其通常会接地以形成屏蔽效果,并会包覆于该内绝缘层142的外侧,但不会接触到该芯线141,该外绝缘层144则是包覆于该金属网层143的外侧,以达到保护效果。该芯线141能够连接至该信号端子121a,且该金属网层143则能连接至该接地端子121b,且通过该内绝缘层142的作用,能避免该信号端子121a与接地端子121b彼此短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传输线的结构能够只包含芯线与绝缘层,当该传输线是用以传输信号或电力时,其芯线只会连接至信号端子121a;或者,当该传输线是作为接地线使用时,其芯线只会连接至接地端子121b。
22.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该壳体13的前侧开设有至少第二插接口130,其内设有一组装空间134,该组装空间134能与该第二插接口130相连通,请参阅图4及图5所示,当该绝缘本体11定位至该组装空间134后,该容纳空间111会与该组装空间134相连通,且该绝缘本体11的第一插接口110会与该壳体13的第二插接口130相隔第一距离h1,而不会超出该壳体13的前侧,该绝缘本体11至少靠近其前侧的顶面会与该壳体13的顶面内侧相隔第二距离h2,以形成一对接槽135,且该对接槽135的后侧面会与该壳体13的第二插接口130相隔第三距离h3。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距离h1还能够为零;或者,该绝缘本体11的全部顶面能够与该壳体13的顶面内侧相隔该第二距离h2,且该金属端子121不会外露于该绝缘本体11的顶面。当该带线连接器1与另一连接器相互插接后,该另一连接器除了能够以第一插接口110作为对接面的外,该对接槽135也能够供该另一连接器的对接端伸入,以作为辅助对接面,使得该带线连接器1与另一连接器两者间的对接区域较多,令该带线连接器1与另一连接器两者间的插接稳定性较高,同时还能具有防呆效果。
23.请参阅图2所示,该壳体13能至少由第一外壳131与第二外壳132组装而成,其中,该第一外壳131呈中空框体状,其前侧开设有该第二插接口130,其内设有该组装空间134,其顶面的局部区域则能形成一开放空间136,且该开放空间136能与该组装空间134相连通,该绝缘本体11能伸入至该组装空间134。在该实施例中,该绝缘本体11能位于该壳体13内的后半段的位置,且该绝缘本体11的总长度能占该壳体13的总长度的1/3至2/1间,使得该第一插接口110能自然地与该第二插接口130保持该第一距离h1,在此特别一提的是,前述提及

后半段

一词,是指该绝缘本体11所在位置相较于第二插接口130来说,会较靠近该壳体13的后侧。当该带线连接器1与另一连接器相插接时,该带线连接器1间会形成两个不同的对接深度(即,第一距离h1、第三距离h3),使得该另一连接器能有较多区域伸入至该壳体13中,并被该壳体13限制于前述第一距离h1与第二距离h2的空间中,且因该带线连接器1与另一连接器会位于该壳体13内,因此能避免与壳体13外的其他电子元件发生相互干扰的情况。
24.请参阅图2所示,该第二外壳132是呈板体状,且能组装至该第一外壳131的顶侧,并遮蔽住该开放空间136,使得该壳体13的纵断面呈矩形框体状,在该实施例中,当该绝缘本体11位于该壳体13内时,其位置能对应于该开放空间136,即,该第一外壳131能对应于该绝缘本体11的底面、左侧面与右侧面,该第二外壳132能对应于该绝缘本体11的顶面,以使
该绝缘本体11能完全处于该壳体13内,通过该壳体13的作用,将能达到防外界电磁干扰(emi)、作为线路接地途径与保护绝缘本体11等效果。另外,请参阅图5所示,为了确保该绝缘本体11处于壳体13中的稳定性,该壳体13的后侧会弯折形成一阻挡部133,当该绝缘本体11组装于该壳体13后,其后侧面能受到该阻挡部133的限制,
25.当该带线连接器1与另一连接器相互插接受力时,该绝缘本体11将会因该阻挡部133而无法由该壳体13的后侧脱离,令该绝缘本体11能完全处于该壳体13内。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该壳体13能够由单一元件或三个以上的元件组装而成,非仅限定于图2的两个元件(第一外壳131与第二外壳132),或者,该阻挡部133能够仅设置于第一外壳131及/或第二外壳132,因此,只要该壳体13具有前述特征,例如,第二插接口130、组装空间134,且能与该绝缘本体11构成第一距离h1和第二距离h2,即为本实用新型所称的壳体13,在此一并说明。
26.为了使该绝缘本体11能够稳定地固定至该壳体13内,请参阅第2及5图所示(图5仅就壳体13进行剖面示意),该绝缘本体1靠近后侧的顶面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单元112,该壳体13的内侧面则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单元137,且该第二定位单元137能与该第一定位单元112相匹配,在该实施例中,该第一定位单元112是为凹槽的形式,该第二定位单元137能设置在该第二外壳132上,且为突起部的形式,当该绝缘本体11先被置入于该第一外壳131后,该第二外壳132能由上往下地覆盖至该第一外壳131的开放空间136,且该第二定位单元137会伸入至对应的第一定位单元112,以使该绝缘本体11能固定于该壳体13中,使用者在插拔该带线连接器1时,通过该第一定位单元112与第二定位单元137相互卡合的作用,能确保该绝缘本体11无法轻易地脱离当前位置。
27.另外,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该第一外壳131的两侧(左侧与右侧)外缘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嵌卡单元114(例如,凸块的形式),该第二外壳132的两侧(左侧与右侧)会朝下弯折,且前述朝下弯折后的部分能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嵌卡单元139(例如,通孔的形式),当该第一外壳131与该第二外壳132相组装时,该第一嵌卡单元114与该第二嵌卡单元139彼此能相结合,例如,该凸块能嵌入对应的通孔中,使得该绝缘本体11能更稳定地位于该壳体13中。通过该等嵌卡单元114、139与该等定位单元112、137的设计,该绝缘本体11能够分别与该第一外壳131、第二外壳132间相互结合卡置,令该绝缘本体11佳地固定于该壳体13中。
28.此外,为了使该第一外壳131与第二外壳132两者能稳定结合,请参阅地1及2图所示,该第一外壳131的左右两侧的顶缘能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固定单元113,该第二外壳132能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固定单元138,在该实施例中,各该第一固定单元131能为突出片体的形式,且分别由该第一外壳131的左右两侧的顶缘朝上凸设,各该第二固定单元138能为贯穿孔的形式,且是位于该第二外壳132的左右两侧的弯折衔接处。在该第一外壳131与第二外壳132两者还没有组装的前,该第一固定单元113能呈直立状,当该第一外壳131与该第二外壳132相组装时,该突出片体能伸入与穿过对应的贯穿孔,的后,该突出片体的自由端(末端)能在穿过该贯穿孔并外露于该第二外壳132的顶面后,被弯折而贴靠住该第二外壳132的顶面,该第一固定单元113与该第二固定单元138彼此能紧密结合,令该第一外壳131与第二外壳132能组装为一体,而不会轻易地脱离。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权利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按本领域技术人员该,依据本实用新型
所公开的技术内容,可轻易思及的等效变化,均应属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096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