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关中地区市政道路海绵城市建设的进水路缘石设施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72



1.本实用新型涉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关中地区市政道路海绵城市建设的进水路缘石设施。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国家提出并推行“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手段,从“源头、中途、末端”系统解决城市水问题。
3.传统市政道路排水多采用雨水口收水,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网,由于下雨时硬化路面径流量大、地表污染物冲刷量大,加大了水体初雨径流污染,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全国各地技术人员探索了一些市政道路的海绵做法,如将道路雨水先通过开口路缘石导入生物滞留设施净化、缓释再排放,但目前尚未有在关中地区市政道路中能够成熟推广应用的进水路缘石技术设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关中地区市政道路海绵城市建设的进水路缘石设施,具备适用于关中地区市政道路中进水路缘石的布设、结合其他海绵设施使用能够发挥道路、绿地等设施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和净化作用的优点,解决了传统市政道路排水多采用雨水口收水,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网,由于下雨时硬化路面径流量大、地表污染物冲刷量大,加大了水体初雨径流污染,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全国各地技术人员探索了一些市政道路的海绵做法,如将道路雨水先通过开口路缘石导入生物滞留设施净化、缓释再排放,但目前尚未有在关中地区市政道路中能够成熟推广应用的进水路缘石技术设施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关中地区市政道路海绵城市建设的进水路缘石设施,包括车行道、开孔i型和开孔ⅱ型,所述开孔i型包括路缘石、ⅰ型进水孔、收水簸箕和加强挡块,所述ⅰ型进水孔开设在路缘石的正面,所述收水簸箕位于路缘石正面的底部,所述加强挡块位于路缘石背面的底部,所述开孔ⅱ型包括路缘石、ⅱ型进水孔和加强挡块,所述ⅱ型进水孔开设在路缘石的正面,所述开孔ⅱ型正面的底部由上至下分别设置有透水沥青面层和防水封层,所述路缘石包括乙型路缘石和弧形路缘石。
6.优选的,所述乙型路缘石和弧形路缘石均采用石材路缘石,石材路缘石应石质一致,无裂纹和风化等现场,石材饱水极限抗压强度不小于100mpa,弯曲强度不小于8mpa。
7.优选的,所述ⅰ型进水孔的长
×
宽尺寸为440mm
×
100mm,所述收水簸箕由车行道坡向路缘石,坡度为6%,长度500mm。
8.优选的,所述乙型路缘石的长
×

×
高尺寸为790mm
×
150mm
×
350mm,所述加强挡块采用c20现浇混凝土。
9.优选的,所述弧形路缘石的长
×
高尺寸为790mm
×
400mm,底宽为250mm,顶宽为140mm,所述ⅱ型进水孔管径根据透水沥青面层厚度确定,采用dn40mm pvc

u管,管中心间
距为160mm。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1.1、本实用新型通过车行道、ⅰ型进水孔、收水簸箕、加强挡块、ⅱ型进水孔、透水沥青面层、防水封层、乙型路缘石和弧形路缘石进行配合,具备适用于关中地区市政道路中进水路缘石的布设、结合其他海绵设施使用能够发挥道路、绿地等设施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和净化作用的优点,解决了传统市政道路排水多采用雨水口收水,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网,由于下雨时硬化路面径流量大、地表污染物冲刷量大,加大了水体初雨径流污染,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全国各地技术人员探索了一些市政道路的海绵做法,如将道路雨水先通过开口路缘石导入生物滞留设施净化、缓释再排放,但目前尚未有在关中地区市政道路中能够成熟推广应用的进水路缘石技术设施的问题。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开孔i型立面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开孔i型剖面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开孔i型剖面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开孔ⅱ型立面图;
16.图5为本实用新型开孔ⅱ型剖面图;
17.图6为本实用新型开孔ⅱ型剖面图。
18.图中:1车行道、2开孔i型、3开孔ⅱ型、4路缘石、5ⅰ型进水孔、6收水簸箕、7加强挡块、8ⅱ型进水孔、9透水沥青面层、10防水封层、11乙型路缘石、12弧形路缘石。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请参阅图1

6,一种关中地区市政道路海绵城市建设的进水路缘石设施,包括车行道1、开孔i型2和开孔ⅱ型3,开孔i型2包括路缘石4、ⅰ型进水孔5、收水簸箕6和加强挡块7,ⅰ型进水孔5开设在路缘石4的正面,收水簸箕6位于路缘石4正面的底部,加强挡块7位于路缘石4背面的底部,开孔ⅱ型3包括路缘石4、ⅱ型进水孔8和加强挡块7,ⅱ型进水孔8开设在路缘石4的正面,开孔ⅱ型3正面的底部由上至下分别设置有透水沥青面层9和防水封层10,路缘石4包括乙型路缘石11和弧形路缘石12,乙型路缘石11和弧形路缘石12均采用石材路缘石,石材路缘石应石质一致,无裂纹和风化等现场,石材饱水极限抗压强度不小于100mpa,弯曲强度不小于8mpa,ⅰ型进水孔5的长
×
宽尺寸为440mm
×
100mm,收水簸箕6由车行道坡向路缘石4,坡度为6%,长度500mm,乙型路缘石11的长
×

×
高尺寸为790mm
×
150mm
×
350mm,加强挡块7采用c20现浇混凝土,弧形路缘石12的长
×
高尺寸为790mm
×
400mm,底宽为250mm,顶宽为140mm,ⅱ型进水孔8管径根据透水沥青面层9厚度确定,采用dn40mm pvc

u管,管中心间距为160mm,通过车行道1、ⅰ型进水孔5、收水簸箕6、加强挡块7、ⅱ型进水孔8、透水沥青面层9、防水封层10、乙型路缘石11和弧形路缘石12进行配合,具备适用于关中地
区市政道路中进水路缘石的布设、结合其他海绵设施使用能够发挥道路、绿地等设施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和净化作用的优点,解决了传统市政道路排水多采用雨水口收水,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网,由于下雨时硬化路面径流量大、地表污染物冲刷量大,加大了水体初雨径流污染,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全国各地技术人员探索了一些市政道路的海绵做法,如将道路雨水先通过开口路缘石导入生物滞留设施净化、缓释再排放,但目前尚未有在关中地区市政道路中能够成熟推广应用的进水路缘石技术设施的问题。
21.使用时,进水路缘石4设置在道路车行道与生物滞留设施之间,开孔i型2的路缘石4路面雨水顺收水簸箕6进入开口路缘石4后,进入生物滞留设施,开孔ⅱ型3的路缘石4路面雨水下渗至透水沥青面层9,经pvc

u开孔管将雨水导入生物滞留设施,使用该设施后,路面雨水经生物滞留设施吸纳、净化、滞蓄再排放,减少路面雨水的径流污染,明显提高海绵设施效益,由进水孔、路缘石4和加强挡块7组成,构造简单,易于施工,可直接将道路雨水导入生物滞留设施带,在不影响道路排水的同时,提高了海绵设施的应用前,结合其他海绵设施使用,方能够发挥道路、绿地等设施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和净化作用,根据路缘石4型式、开孔方式,设置不同构造型式,简单实用,易于施工,应用前景广泛,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实用价值。
22.综上所述:该关中地区市政道路海绵城市建设的进水路缘石设施,通过车行道1、ⅰ型进水孔5、收水簸箕6、加强挡块7、ⅱ型进水孔8、透水沥青面层9、防水封层10、乙型路缘石11和弧形路缘石12进行配合,解决了传统市政道路排水多采用雨水口收水,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网,由于下雨时硬化路面径流量大、地表污染物冲刷量大,加大了水体初雨径流污染,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全国各地技术人员探索了一些市政道路的海绵做法,如将道路雨水先通过开口路缘石导入生物滞留设施净化、缓释再排放,但目前尚未有在关中地区市政道路中能够成熟推广应用的进水路缘石技术设施的问题。
2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090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