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回收雨水建筑屋顶。
背景技术:
2.目前由于城市的迅速发展,道路、建筑群等不透面积的扩大,一方面雨水渗入地下的量在减少,加上地下水的严重超采,使得目前大多数的城市面临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有意识的发展雨水收集和利用工程,既可以增加可用水资源的总量,同时也节约现有水资源,地下水得到回补,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3.雨水收集是指收集、利用建筑物屋顶及道路、广场等硬化地表汇集的降雨径流,经收集——输水——净水——储存等渠道积蓄、雨水收为绿化、景观水体、洗涤及地下水源提供雨水补给,以达到综合利用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目的。具有减缓城区雨水洪涝和地下水位下降、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广泛的意义。随着人们节水意识的增强,对雨水的收集利用也日益引用人们的重视,很多居民会考虑到收集房屋上流下的雨水。但从屋顶收集到的雨水会夹杂很多树枝、树叶等杂物,导致收集的雨水杂物过多,不便直接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回收雨水建筑屋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回收雨水建筑屋顶,包括屋顶和墙体,所述屋顶固定安装在墙体的顶部,所述屋顶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导流槽组件,所述导流槽组件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导管,所述第一导管的底部设置有波纹管,所述波纹管的一端与第一导管固定连接并与所述第一导管连通设置,所述墙体的侧面设置有水箱组件,所述墙体的正面设置有储水箱,所述储水箱的左右两侧均连通设置有第二导管,所述第二导管远离储水箱的一端连通设置有固定管;
6.所述导流槽组件包括导流槽、导流板、过滤网、刮板、第一拉绳、配重块,所述导流板固定安装在导流槽内腔的底部,所述过滤网设置在导流槽的内部,且所述过滤网固定安装在导流板的顶部,所述刮板设置在导流槽的内部并与导流槽的槽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拉绳的一端与刮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绳远离刮板的一端与配重块固定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槽的底部设置有接料箱,所述接料箱的顶部与导流槽固定连接,且所述接料箱的顶部与导流槽的内部连通设置,通过接料箱的设置能够对刮板清除的杂物进行收集,便于杂物的集中处理。
8.进一步的,所述水箱组件包括支架、水箱、出水管、管套、密封盖、限位环、弹簧,所述支架的一侧与墙体固定连接,所述水箱设置在支架的中部并与支架转动连接,所述出水管固定安装在水箱内腔的底部,所述管套套设在出水管的表面,所述密封盖固定安装在管套内腔的顶部,所述限位环固定安装在出水管的表面,所述弹簧套设在出水管的表面,通过
第一拉绳、配重块、第二拉绳、水箱组件的配合下,能够避免过滤网在雨水收集的过程中被较大的堵塞,同时减少人工杂物清除的麻烦。
9.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板倾斜设置在导流槽的内部,且所述导流板的倾斜角度为三十度,倾斜设置的导流板能够保证雨水流入储水箱中。
10.进一步的,所述波纹管远离第一导管的一端与水箱固定连接,且所述波纹管与水箱连通设置,通过波纹管便于连接上下移动的水箱和第一导管。
11.进一步的,所述刮板远离第一拉绳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拉绳,且所述第二拉绳远离刮板的一端与水箱固定连接,将刮板通过第二拉绳与水箱连接,便于水箱内部雨水接满后带动刮板在导流槽内部移动并对过滤网一侧的杂物进行清洁。
12.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管固定安装在支架底部的中部,所述出水管的底部开口设置,且所述出水管底部开口直径的大小与固定管的外径大小相适配,所述管套与固定管的表面贯穿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凹槽,通过在管套与固定管的表面贯穿设置且均匀分布的凹槽,方便在固定管将套管顶起后水箱中的雨水通过凹槽流入第二导管的内部。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屋顶的左右两侧设置导流槽组件,能够对雨水进行收集,并将其导入水箱组件的内部,同时为了减少所收集雨水中的杂物,在导流槽的内部设置了过滤网,对雨水中的树叶、树枝等较大的杂物进行过滤;
15.(2)、进一步的,在第一拉绳、配重块、第二拉绳、水箱组件的配合下,能够避免过滤网在雨水收集的过程中被较大的堵塞,同时减少人工杂物清除的麻烦。
附图说明
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导流槽组件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导流槽组件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水箱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管套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屋顶、2墙体、3导流槽组件、301导流槽、302导流板、303过滤网、304刮板、305第一拉绳、306配重块、307第二拉绳、4接料箱、5第一导管、6波纹管、7水箱组件、701支架、702水箱、703出水管、704管套、705密封盖、706限位环、707弹簧、8固定管、9第二导管、10储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
‑
6,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一种可回收雨水建筑屋顶,包括屋顶1和墙体2,屋顶固定安装在墙体2的顶部,屋顶1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导流槽组件3,导流槽组件3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导管5,第一导管5的底部设置有波纹管6,波纹管6的一端与第一导管5固定连接并与第一导管5连通设置,墙体2的侧面设置有水箱组件7,墙体2的正面设置有储水箱10,储水箱10的左右两侧均连通设置有第二导管9,第二导管9远离储水箱10的一端连通设置有固定管8;
26.导流槽组件3包括导流槽301、导流板302、过滤网303、刮板304、第一拉绳305、配重块306,导流板302固定安装在导流槽301内腔的底部,导流板302倾斜设置在导流槽301的内部,且导流板302的倾斜角度为三十度,导流槽301的底部设置有接料箱4,接料箱4的顶部与导流槽301固定连接,且接料箱4的顶部与导流槽301的内部连通设置,过滤网303设置在导流槽301的内部,且过滤网303固定安装在导流板302的顶部,刮板304设置在导流槽301的内部并与导流槽301的槽壁滑动连接,第一拉绳305的一端与刮板304固定连接,第一拉绳305远离刮板304的一端与配重块306固定连接。
27.水箱组件7包括支架701、水箱702、出水管703、管套704、密封盖705、限位环706、弹簧707,支架701的一侧与墙体2固定连接,波纹管6远离第一导管5的一端与水箱702固定连接,且波纹管6与水箱702连通设置,刮板304远离第一拉绳305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拉绳307,且第二拉绳307远离刮板304的一端与水箱702固定连接,水箱702设置在支架701的中部并与支架701转动连接,出水管703固定安装在水箱702内腔的底部,管套704套设在出水管703的表面,密封盖705固定安装在管套704内腔的顶部,限位环706固定安装在出水管703的表面,弹簧707套设在出水管703的表面,固定管8固定安装在支架701底部的中部,出水管703的底部开口设置,且出水管703底部开口直径的大小与固定管8的外径大小相适配,且管套704与固定管8的表面贯穿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凹槽。
2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下雨时,雨水顺着有坡度的屋顶流入导流槽301的内部,由于在导流槽301的中部设置了过滤网303,从而能够对雨水中含有的一些如树叶、树枝等杂物进行初步的过滤,从而减少后续过滤的麻烦,同时为了方便雨水的流动,在导流槽301的内部倾斜三十度角的导流板302,加速了雨水的流动速度,为了避免在长时间使用后,过滤网303被杂物堵塞,在导流槽301的内部设置了刮板304,并且在刮板304的后端通过第一拉绳连接了配重块306,而刮板304的前侧则通过第二拉绳与水箱702固定连接,在水箱702内部的水收集到一定重量后,由支架701上部缓慢滑动至支架701的下部,同时通过第二拉绳307拉动刮板304对过滤网303一侧的杂物进行刮除,并通接料箱4进行收集;在水箱702滑动至支架701的下部后,水箱702底部的出水管703与固定管8对接,在对接的过程中,固定管8向上顶动密封盖705,将出水管703打开,雨水顺着固定管8和管套704表面的凹槽通过第二导管9流入储水箱10的内部,在水箱702内部的雨水减少后,在刮板304另一侧的第一拉绳305和配重块306的配合复位,待下一次再次进行清洁操作。
2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
所固有的要素。
3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0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