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度易于把控的汽车后防撞梁总成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74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精度易于把控的汽车后防撞梁总成。


背景技术:

2.汽车后防撞梁在中低速碰撞条件下,通过溃缩变形有效吸收外界的冲击能量,使车身纵梁和骨架尽可能少的发生变形,以达到保护乘员及减小维修成本的目的。
3.为达到轻量化减重和降低整车成本的目的,一部分的中低档汽车取消了后防撞梁,后防撞梁常见于中高档汽车的车架尾部。现有的后防撞梁(又称后防撞梁总成)包括后梁主体和缓冲吸能盒;缓冲吸能盒焊接在后梁主体的两端,并垂直于后梁主体布置,从而使后防撞梁整体呈字面“n”形,后梁主体由内板和外板焊固而成,外板、内板、缓冲吸能盒均由高强钢经多次冲压或辊压成形,再通过点焊装配为一个整体的后防撞梁。
4.上述的后防撞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5.1、为提升美观性和降低风阻,后防撞梁整体设计成弧形,为提升结构强度,后防撞梁上设计有加强筋结构。一方面,为满足上述要求,后防撞梁的内板和外板都需要经过多次冲压成形;另一方面,冲压成形是针对内、外板的整体而非局部;再一方面,内、外板的长度均在1.5m以上,尺寸较大。三方面共同决定了后防撞梁的冲压成本较高,主要体现在:针对大尺寸零部件的冲压模具造价昂贵、多道冲压工序所需冲压模具数量及种类较多、多道冲压工序需要的操作人员较多,进而导致后防撞梁的制造成本较高。
6.2、后防撞梁的内板和外板都需要经过多次冲压成形,再点焊装配为后梁主体。冲压成形后的零部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回弹现象,产生制造误差;焊接后的零部件也难以避免的会产生变形,产生制造误差。上述工艺过程产生的误差进行累加/累积,导致产品的尺寸精度难以把控。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精度易于把控的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它解决了现有的汽车后防撞梁制造成本高、尺寸精度难以把控的问题。
8.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精度易于把控的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包括后梁本体、吸能缓冲盒和铆钉a;后梁本体和吸能缓冲盒均为横截面呈“u”形的条形构件,后梁本体和吸能缓冲盒内部分别设有沿长度方向布置的u形槽a和u形槽b,两个吸能缓冲盒分别在端部通过铆钉a连接在后梁本体的两端,并垂直于后梁主体布置,两个吸能缓冲盒的u形槽b分别与后梁本体的u形槽a连通。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后梁本体位于u形槽a内部的表面为内表面,位于u形槽a外部的表面为外表面,外表面包括正对u形槽a底部的外底壁面和正对u形槽a侧壁的外侧壁面;
10.汽车后防撞梁总成还包括支架和铆钉b;支架为横截面呈开口槽形的条形构件,其
内设有等腰梯形槽,支架在等腰梯形槽的开口端的两边沿处分别设有翻边a,翻边a向等腰梯形槽的外侧延伸,支架在等腰梯形槽的底部设有用于与汽车后保险杠连接的平直壁;支架在翻边a处通过铆钉b连接在后梁本体的一面外侧壁面上。
11.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后梁本体在u形槽a底部设有u形下凹部,u形下凹部从后梁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并在后梁主体的外底壁面上形成两个台阶面,u形下凹部的下凹深度为4

5mm。
12.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后梁主体在长度方向上呈弧形,其外表面为凸弧面,其弧度半径为1862

2062mm。
13.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吸能缓冲盒的u形槽b底部设有平直壁a、平直壁b和台阶壁;平直壁a和平直壁b相互错位且平行布置,平直壁a和平直壁b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

4mm,平直壁a相对靠近u形槽b的开口,平直壁b相对远离u形槽b的开口,台阶壁连接在平直壁a和平直壁b之间。
14.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后梁主体的u形槽a在开口端的两边沿处分别设有翻边b,翻边b向u形槽a的外侧延伸。
1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6.1、后梁主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未经过冲压和焊接工序,仅在拉弯工序会因回弹现象而产生制备误差,相比采用了多道冲压工序的现有的汽车后防撞梁,后梁主体的制造精度更易于把控。
17.2、后梁本体采用热挤压和拉弯工艺制备而成,吸能缓冲盒和支架均采用热挤压工艺制备而成,后梁主体和吸能缓冲盒、支架与后梁主体均采用铆接工艺组装。相比现有的汽车后防撞梁大大简化了制造工艺流程。一方面,后梁主体、吸能缓冲盒和支架均未涉及冲压工序,无需使用冲压模具;另一方面,由于制造工艺流程的简化,故所需的操作人员数量也相应的减少;以上两方面共同决定了后梁主体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
18.3、后梁主体、吸能缓冲盒和支架均采用铝合金型材,具有重量轻,碰撞吸能性能好的特点。
19.以下结合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图1的a部放大图。
23.图例说明:后梁本体1;u形槽a11;外底壁面12;外侧壁面13;u形下凹部14;台阶面141;翻边b15;吸能缓冲盒2;u形槽b21;平直壁a211;平直壁b212;台阶壁213;铆钉a3;支架4;等腰梯形槽41;平直壁411;翻边a42;铆钉b5。
具体实施方式
24.实施例1:
25.如图1

3所示,精度易于把控的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包括后梁本体1、吸能缓冲盒2、铆钉a3、支架4和铆钉b5。
26.后梁本体1和吸能缓冲盒2均为横截面呈“u”形的一体成型的条形构件,后梁本体1和吸能缓冲盒1内部分别设有沿长度方向布置的u形槽a11和u形槽b21,两个吸能缓冲盒2分别在端部通过铆钉a3连接在后梁本体1的两端,并垂直于后梁主体1布置,两个吸能缓冲盒2的u形槽b21分别与后梁本体1的u形槽a11连通。后梁本体1位于u形槽a11内部的表面为内表面,位于u形槽a11外部的表面为外表面,外表面包括正对u形槽a11底部的外底壁面12和正对u形槽a侧壁的外侧壁面13。
27.支架4为横截面呈开口槽形的条形构件,其内设有等腰梯形槽41,支架4在等腰梯形槽41的开口端的两边沿处分别设有翻边a42,翻边a42向等腰梯形槽41的外侧延伸,支架4在等腰梯形槽41的底部设有用于与汽车后保险杠连接的平直壁411。支架4在翻边a42处通过铆钉b5连接在后梁本体1的一面外侧壁面13上。
28.优选,后梁本体1在u形槽a11底部设有u形下凹部14,u形下凹部14从后梁主体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并在后梁主体1的外底壁面12上形成两个台阶面141,u形下凹部14的下凹深度为4.5mm。该结构为台阶加强筋,能有效增加后梁本体1的结构强度,增加后梁本体1的抗弯和吸能性能。
29.优选,后梁主体1在长度方向上呈弧形,其外表面为凸弧面,其弧度半径为1962mm。该结构能有效增加后梁主体1的结构强度,提升后梁本体1的抗弯和吸能性能。
30.优选,吸能缓冲盒2的u形槽b21底部设有平直壁a211、平直壁b212和台阶壁213;平直壁a211和平直壁b212相互错位且平行布置,平直壁a211和平直壁b212之间的垂直距离为3mm,平直壁a211相对靠近u形槽b21的开口,平直壁b212相对远离u形槽b21的开口,台阶壁213连接在平直壁a211和平直壁b212之间。该结构为台阶加强筋,能有效增加吸能缓冲盒2的结构强度、抗弯性能和吸能效果。
31.优选,后梁主体1、吸能缓冲盒2和支架4均采用铝合金型材,具有重量轻,碰撞吸能性能好的特点。
32.优选,后梁本体1的各处壁厚均为1.8mm,吸能缓冲盒2的各处壁厚均为2mm。
33.优选,后梁主体1的u形槽a11在开口端的两边沿处分别设有翻边b15,翻边b15向u形槽a11的外侧延伸。该结构能有效提高后梁主体1的抗弯和吸能性能。
34.简述本实用新型的制造过程:后梁主体1由实心铝合金锭经热挤压成型材,再通过拉弯工艺弯曲,最后对两端进行精切而成。吸能缓冲盒2和支架4均由实心铝合金锭经热挤压成型材,再对两端进行精切而成。再通过铆钉a3将两个吸能缓冲盒2连接在后梁本体1的两端。最后通过铆钉b5将支架4连接在后梁主体1的一面外侧壁面13上。
35.简述本实用新型与汽车的连接关系:吸能缓冲盒2通过铆接在平直壁a211上的螺母与汽车后纵梁上的螺栓连接,支架4通过铆接在平直壁411上的螺母与汽车的后保险杠上的螺栓连接。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065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