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1  15



1.本技术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2.随着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技术的发展,折叠式、卷轴式显示终端产品消费市场逐步释放走向成熟。折叠显示技术的革新,使得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的宽屏化设计方向更为丰富,显示功能和效果相对于液晶显示技术更为经验。在柔性oled显示技术的基础上,可拉伸式显示技术将是下一代显示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
3.为了实现可拉伸式显示效果,现有的显示屏主要通过折叠方式或者滑卷方式来实现屏幕的变大和变小。然而,无论是折叠式或者滑卷式设计都会使得显示屏的结构变得复杂,导致显示屏重量变大,且携带方便性有欠缺。
4.因此,亟需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可以改善当前技术的显示面板为实现可拉伸式显示效果而导致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基底以及显示组件,所述基底包括第一平面部、第二平面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平面部与所述第二平面部之间的可拉伸部,所述显示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底上;
7.其中,所述可拉伸部上设置有多个非平坦部以及多个平坦部,每一所述平坦部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非平坦部之间;当所述显示面板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非平坦部远离所述基底一侧的表面和所述基底之间的第一间距与所述平坦部远离所述基底一侧的表面和所述基底之间的第二间距相等。
8.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走线层,所述走线层设置于所述基底上,所述走线层的第一端对应于所述第一平面部,所述走线层的第二端对应于所述第二平面部。
9.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走线层对应于所述非平坦部的棱角处设置有一条水滴型走线或者由一条直线型走线与一条椭圆型走线构成的组合。
10.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显示面板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非平坦部包括多个凹槽,相邻两个所述凹槽之间的间距相等。
11.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显示面板由折叠状态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所述凹槽的梯形角度减小,所述凹槽沿拉伸方向的长度增大。
12.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平坦部上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所述非平坦部上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二发光单元;
13.其中,当所述显示面板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光,所述第二发光单
元不发光;当所述显示面板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以及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均发光。
14.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排布密度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排布密度不同。
15.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面部或者所述第二平面部上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三发光单元,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排布密度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或者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排布密度不同。
16.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底还包括第一过渡部以及第二过渡部,所述第一过渡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平面部和所述可拉伸部之间,所述第二过渡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平面部和所述可拉伸部之间;
17.其中,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弹性模量位于所述第一平面部的弹性模量和所述可拉伸部的弹性模量之间,所述第二过渡部的弹性模量位于所述第二平面部的弹性模量和所述可拉伸部的弹性模量之间。
18.相应的,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与所述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
1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该显示面板包括基底以及显示组件,所述基底包括第一平面部、第二平面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平面部与所述第二平面部之间的可拉伸部,所述显示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底上,其中,所述可拉伸部上设置有多个非平坦部以及多个平坦部,每一所述平坦部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非平坦部之间;当所述显示面板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非平坦部远离所述基底一侧的表面和所述基底之间的第一间距与所述平坦部远离所述基底一侧的表面和所述基底之间的第二间距相等;上述显示面板通过将基底划分为可拉伸部以及非可拉伸的部分,且可拉伸部上设置有多个非平坦部以及多个平坦部,在显示面板处于展开状态时,将非平坦部的上表面与平坦部的上表面平齐,增加了可拉伸部的面积,使得显示面板能够在保持不改变其他参数的情况下,通过屏幕自身拉伸来实现显示区域面积大小的变化。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处于折叠状态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处于展开状态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走线层位于非平坦部的棱角处的设计示意图;
24.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处于折叠状态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处于展开状态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27.本技术实施例针对当前技术的显示面板为实现可拉伸式显示效果而导致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可以改善上述技术问题。
28.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29.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基底11以及显示组件,所述基底11包括第一平面部101、第二平面部103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平面部101与所述第二平面部103之间的可拉伸部102,所述显示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底11上;
30.其中,所述可拉伸部102上设置有多个非平坦部1022以及多个平坦部1021,每一所述平坦部1021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非平坦部1022之间;当所述显示面板10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非平坦部1022远离所述基底11一侧的表面和所述基底11之间的第一间距与所述平坦部1021远离所述基底11一侧的表面和所述基底11之间的第二间距相等。
31.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基底11划分为可拉伸部102以及非可拉伸的部分,且可拉伸部102上设置有多个非平坦部1022以及多个平坦部1021,在显示面板100处于展开状态时,将非平坦部1022的上表面与平坦部1021的上表面平齐,增加了可拉伸部102的面积,使得显示面板100能够在保持不改变其他参数的情况下,通过屏幕自身拉伸来实现显示区域面积大小的变化。
32.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33.实施例一
34.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处于折叠状态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显示面板100包括基底11以及显示组件,所述基底11包括第一平面部101、第二平面部103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平面部101与所述第二平面部103之间的可拉伸部102,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显示组件,所述显示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底11上;
35.其中,所述可拉伸部102上设置有多个非平坦部1022以及多个平坦部1021,每一所述平坦部1021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非平坦部1022之间。
3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走线层12,所述走线层12设置于所述基底11上,所述走线层12的第一端对应于所述第一平面部101,所述走线层12的第二端对应于所述第二平面部103。即,所述走线层12由所述第一平面部101沿着拉伸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平面部103且覆盖所述可拉伸部102。
3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显示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走线层12上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3以及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3上的多个发光器件层14。其中,所述发光器件层14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3的上方,且每一所述发光器件层14与每一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3一一对应。其中,每一所述发光器件层14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3之间还对应设置有一个反射电极,所述反射电极的材料可以为高透明金属电极材料或者非透明金属电极材料。其中,所述发光器件层14包括多个发光颜色不同的子像素,所述子像素包括显示蓝
颜色的第一子像素、显示绿颜色的第二子像素以及显示红颜色的第三子像素中的任意一种。
38.具体地,所述高透明金属电极材料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铟锌以及铝掺杂的氧化锌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非透明金属电极材料可以包括银、金以及铜中的至少一种。
39.具体地,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3包括设置于所述基底11上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1、设置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t1上的平坦化层、设置于所述平坦化层上的像素定义层以及设置于所述像素定义层上的柱状隔垫物层。其中,所述像素定义层在所述平坦化层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内设置有所述反射电极以及设置于所述反射电极上的多个所述发光器件层14。
4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t1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底11上的缓冲阻挡层、设置于所述缓冲阻挡层上的有源层、设置于所述缓冲阻挡层上并覆盖所述有源层的第一栅极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上的第一栅极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上并覆盖所述第一栅极金属层的第二栅极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上的第二栅极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上并覆盖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的层间绝缘层以及设置于所述层间绝缘层上的第一源漏极金属层,所述第一源漏极金属层通过所述层间绝缘层上的过孔与所述有源层电性连接。
41.其中,所述走线层12包括第一走线以及所述第二走线,所述第一走线与所述第一源漏极金属层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走线分别与所述第一栅极金属层以及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电性连接。
42.具体地,所述缓冲阻挡层、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所述层间绝缘层、所述平坦化层、所述像素定义层可采用siox、sinx、sion等介质材料制成,也可采用聚硅氧烷系、亚克力系、聚酰亚胺等新型的有机绝缘材料制成,还可采用alox、hfox、taox等高介电常数(high-k)材料制成。
43.更进一步地,所述有源层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所述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为氧化铟镓锌(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igzo);所述第一栅极金属层、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以及所述第一源漏极金属层可采用ti、al、mo或其合金及叠层等金属材料制成,也可采用如monb/cu/monb等复合金属材料制成,还可采用如alnd、monb等各种金属材料的合金制成。当然,上述各结构也可采用除上述材料以外的其他材料制成,本实施例对此并不作具体限制。
44.优选地,所述第一栅极金属层、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以及所述第一源漏极金属层的材料为moticu合金、mocu合金以及moal合金中的任意一种。
4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当所述显示面板10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非平坦部1022包括多个凹槽,相邻两个所述凹槽之间的间距相等;
46.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处于展开状态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当所述显示面板10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非平坦部1022远离所述基底11一侧的表面和所述基底11之间的第一间距与所述平坦部1021远离所述基底11一侧的表面和所述基底11之间的第二间距相等,即所述非平坦部1022的上表面与所述平坦部1021的上表面平齐。
4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0由折叠状态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所述凹槽
的梯形角度减小,所述凹槽沿拉伸方向的长度增大。其中,所述显示面板100在拉伸过程中会对所述走线层12造成影响。因此,所以走线层12的本身材料需具备一定的韧性,同时针对薄弱的连接点(所述非平坦部1022的棱角处,即如同图1中的a处)进行特殊设计,以进一步增加所述走线层12在拉伸过程中的可靠性。
48.如图3所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走线层12位于非平坦部1022的棱角处的设计示意图;其中,所述走线层12对应于所述非平坦部1022的棱角处设置有一条水滴型走线121或者由一条直线型走线122与一条椭圆型走线123构成的组合。上述设计主要通过增加走线路径以及增加走线宽度来确保所述走线层12在拉伸过程中的可靠性,进一步增加所述走线层12的拉伸强度。
49.进一步地,当所述显示面板100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非平坦部1022地上表面与所述平坦部1021的上表面平齐,所述可拉伸部102的上表面拉直。由于所述显示组件内的各个膜层一次沿着所述走线层12地表面进行涂布,所述显示组件内的各种膜层也处于展平状态,所述显示组件内的各种膜层的长度变化不太明显,因此,所述显示面板100在拉伸过程中对所述显示组件的影响较小。
5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基底11的材料为弹性可拉伸材料,所述显示面板100要具备拉伸可变大的特性,需要通过所述基底11材料的回弹性以恢复原状,从而使得所述显示面板100具有可拉伸并具恢复性的特征。因此,所述基底11的材料为合成橡胶及类似性能的材料,其分子结构包括甲基乙烯基构成的基团。
5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器件层14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41、多个第二发光单元142以及多个第三发光单元143;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41与所述平坦部1021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42与所述非平坦部1022对应设置,所述第三发光单元143与所述第一平面部101或者所述第二平面部103对应设置。
52.进一步地,当所述显示面板10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41发光,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42不发光;当所述显示面板10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非平坦部1022的上表面与所述平坦部1021的上表面平齐,使得所述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域的面积增大,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41以及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42均发光,通过使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42发光,以对增加的部分显示区域进行亮度补偿。
53.更进一步地,由于所述显示面板100在拉伸过程中,膜层受到的拉伸力大小可能不一样,显示效果所需要弥补的状态就不一样,需要通过像素排布的密度对显示进行相应的补偿。因此,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41的排布密度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42的排布密度不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143的排布密度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41或者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42的排布密度不同。
54.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41的排布密度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42的排布密度之间的比值取值于所述凹槽沿着拉伸方向的第一长度b和所述平坦部1021沿着所述拉伸方向的第二长度c之间的比值。例如,当所述第一长度b与所述第二长度c之间的比值为1:2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41的排布密度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42的排布密度的比值为2:1。
55.进一步地,可以同时对所述非平坦部1022的棱角大小a、所述第一长度b的大小以及所述第二长度c的大小进行相对调节,以改变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41的排布密度来实现所述显示面板100在不同显示面积的显示效果,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人眼的视觉差异。
56.针对当前技术的显示面板100为实现可拉伸式显示效果而导致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及移动终端;该显示面板100包括基底11以及显示组件,所述基底11包括第一平面部101、第二平面部103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平面部101与所述第二平面部103之间的可拉伸部102,所述显示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底11上,其中,所述可拉伸部102上设置有多个非平坦部1022以及多个平坦部1021,每一所述平坦部1021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非平坦部1022之间,当所述显示面板10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非平坦部1022远离所述基底11一侧的表面和所述基底11之间的第一间距与所述平坦部1021远离所述基底11一侧的表面和所述基底11之间的第二间距相等,其中,所述非平坦部1022设置有多个凹槽;上述显示面板100通过将基底11划分为可拉伸部102以及非可拉伸的部分,且可拉伸部102上设置有多个非平坦部1022以及多个平坦部1021,在显示面板100处于展开状态时,将非平坦部1022的上表面与平坦部1021的上表面平齐,增加了可拉伸部102的面积,使得显示面板100能够在保持不改变其他参数的情况下,通过屏幕自身拉伸来实现显示区域面积大小的变化。
57.实施例二
58.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其中,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显示面板100的结构与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显示面板100的结构相同或相似,不同之处仅在于,所述非平坦部1022包括多个凸起,相邻两个所述凸起之间的间距相等;进一步地,所述凸起的形状为圆弧形或者梯形。
59.针对当前技术的显示面板100为实现可拉伸式显示效果而导致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及移动终端;该显示面板100包括基底11以及显示组件,所述基底11包括第一平面部101、第二平面部103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平面部101与所述第二平面部103之间的可拉伸部102,所述显示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底11上,其中,所述可拉伸部102上设置有多个非平坦部1022以及多个平坦部1021,每一所述平坦部1021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非平坦部1022之间,当所述显示面板10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非平坦部1022远离所述基底11一侧的表面和所述基底11之间的第一间距与所述平坦部1021远离所述基底11一侧的表面和所述基底11之间的第二间距相等,其中,所述非平坦部1022设置有多个凸起,所述凸起的形状为圆弧形或者梯形;上述显示面板100通过将基底11划分为可拉伸部102以及非可拉伸的部分,且可拉伸部102上设置有多个非平坦部1022以及多个平坦部1021,在显示面板100处于展开状态时,将非平坦部1022的上表面与平坦部1021的上表面平齐,增加了可拉伸部102的面积,使得显示面板100能够在保持不改变其他参数的情况下,通过屏幕自身拉伸来实现显示区域面积大小的变化。
60.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相对于本技术第一实施例能够更进一步增大所述显示面板100的显示面积,但同时对所述基底11材料的弹性可拉伸以及所述走线层12材料的韧性要求更高。
61.在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0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有机发光二极管以及微型发光二极管中的任意一种。
62.相应地,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以及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100,所述终端主体与所述显示面板100组合为一体。其中,所述移动终端在车
载、手机、平板、电脑及电视产品上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6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及移动终端;该显示面板100包括基底11以及显示组件,所述基底11包括第一平面部101、第二平面部103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平面部101与所述第二平面部103之间的可拉伸部102,所述显示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底11上,其中,所述可拉伸部102上设置有多个非平坦部1022以及多个平坦部1021,每一所述平坦部1021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非平坦部1022之间;当所述显示面板10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非平坦部1022远离所述基底11一侧的表面和所述基底11之间的第一间距与所述平坦部1021远离所述基底11一侧的表面和所述基底11之间的第二间距相等;上述显示面板100通过将基底11划分为可拉伸部102以及非可拉伸的部分,且可拉伸部102上设置有多个非平坦部1022以及多个平坦部1021,在显示面板100处于展开状态时,将非平坦部1022的上表面与平坦部1021的上表面平齐,增加了可拉伸部102的面积,使得显示面板100能够在保持不改变其他参数的情况下,通过屏幕自身拉伸来实现显示区域面积大小的变化。
64.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100以及移动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05866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