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助力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把结构、车把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各地兴起的共享电动自行车几乎随处可见,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出行便利。
3.目前,共享电动自行车上的转把、刹把需要和车辆控制部件电连接,因此,在转把、刹把上连接有防水线,用于实现电连接。在现有技术中,防水线一般都是外露在车辆外,或者采用钣金包裹,这种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4.1、容易被认为剪断,导致车辆出线异常,不能正常使用;
5.2、车把附近的线束比较凌乱,或者包裹钣金后使得车辆不美观;
6.3、在装配或维修时,防水线的穿线困难,造成效率低下。
7.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车把结构、车把组件及车辆,能够利用车把管的管内走线,穿线便捷,出线顺畅,提高了装配和维修效率;采用隐藏式设计,有效防止线束被破坏;同时将线束以隐藏的方式规整起来,使得外观更简洁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把结构,包括:
9.支架;
10.第一车把管,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安装区域,所述第二端连接至所述支架;
11.第二车把管,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设置有第二安装区域,所述第四端连接至所述支架;
12.立管,连接至所述支架,且位于所述第一车把管和所述第二车把管之间;
13.其中,所述第一车把管上靠近所述第一安装区域处设置有用于线束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车把管上靠近所述第二安装区域处设置有用于线束穿过的第二通孔。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端分别位于所述立管的两侧,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端的端部均设置有供线束穿出的开口。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四端,所述第一车把管上靠近所述第二端处设置有供线束穿出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车把管上靠近所述第四端处设置有供线束穿出的第四通孔。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第三通孔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凸台,所述第四通孔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被配置为能够让所述线束从中穿过。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支架包括至少一个壳体固定部,所述壳体固定部被配置为能够连接至壳体。
1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把组件,包括:
19.支架;
20.第一车把管,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安装区域,所述第二端连接至所述支架;
21.第二车把管,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设置有第二安装区域,所述第四端连接至所述支架;
22.立管,连接至所述支架,且位于所述第一车把管和所述第二车把管之间;
23.第一车把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区域;
24.第二车把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区域;
25.其中,所述第一车把管上靠近所述第一安装区域处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车把管上靠近所述第二安装区域处设置有第二通孔;
26.所述第一车把附件的线束穿过所述第一通孔进入所述第一车把管内并从所述第二端处穿出;
27.所述第二车把附件的线束穿过所述第二通孔进入所述第二车把管内并从所述第四端处穿出。
2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还包括连接至所述支架的壳体,所述壳体包裹在所述支架的外侧,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供线束穿过的第五通孔。
2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支架包括至少一个壳体固定部,所述壳体连接至所述壳体固定部。
3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置在所述支架后方,所述第二壳体从所述支架前方连接至所述第一壳体。
3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支架的顶部设置有定位孔,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孔配合的定位柱。
3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第一车把附件设置有第一定位凸台,所述第一车把附件通过所述第一定位凸台与所述第一通孔限位锁紧;
33.所述第二车把附件设置有第二定位凸台,所述第二车把附件通过所述第二定位凸台与所述第二通孔限位锁紧。
3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把结构,或者包括如上所述的车把组件。
3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把结构及车把组件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36.能够利用车把管的管内走线,穿线便捷,出线顺畅,提高了装配和维修效率;采用隐藏式设计,将防水线隐藏,有效防止线束被破坏;同时将线束以隐藏的方式规整,使得外观更简洁美观。
37.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3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车把结构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车把结构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车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4是图3的分解示意图;
42.图5是图2的车把结构与车把附件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43.其中,100
‑
车把结构,10
‑
支架,11
‑
壳体固定部,12
‑
定位孔,20
‑
第一车把管, 21
‑
第一安装区域,22
‑
第一通孔,23
‑
第一凸台,30
‑
第二车把管,31
‑
第二安装区域,32
‑
第二通孔,33
‑
第二凸台,40
‑
立管,50
‑
第一车把附件,51
‑
第一刹把,52
‑ꢀ
第一定位凸台,60
‑
第二车把附件,61
‑
第二刹把,62
‑
转把,63
‑
第二定位凸台,70
‑ꢀ
壳体,71
‑
第一壳体,72
‑
第二壳体,73
‑
半圆孔,74
‑
突耳,75
‑
沉头孔,76
‑
定位柱, 80
‑
防水线,200
‑
车把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44.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5.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46.为了阐释的目的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可通过附图中没有具体示出的其他方式来实现。
47.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把结构100,包括支架10、第一车把管20、第二车把管30和立管40。第一车把管20和第二车把管30分别用于安装车把附件,便于用户抓握以控制车辆。第一车把管2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第一端设置有用于安装车把附件的第一安装区域21,第二端连接至支架 10;第二车把管30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其中第三端设置有用于安装车把附件的第二安装区域31,第四端连接至支架10。立管40连接至支架10,且第一车把管20和第二车把管30相对于立管40对称。立管40用于连接至车辆的车架。安装在车把管上的附件一般有刹把和转把,其中,为了实现对车辆的控制和检测,刹把上除了用于连接刹车的刹车线外,还设置有防水线80,防水线80用于将刹把与车辆控制部件之间实现电连接。此外,对于电动车辆来说,转把上设置有防水线80,连接至车辆控制部件,用于实现对车辆的加速。一般来说,只设置一个转把,可以位于两个车把管的任意一个上。这些防水线80需要与车辆控制部件电连接。在现有技术中,一般外露在车辆外或者使用钣金件等包裹。不管是采用哪种方式来布置防水线80,都会影响车辆的线束显得凌乱,从而影响车辆的美观程度。这些防水线80在装配或维修时,穿线困难,造成效率低下。此外,这些防水线80容易遭受人为破坏,从而导致车辆不能正常使用。为此,本实用新型分别在第一车把管20和第二车把管30上设置供防水线80穿过的通孔,使得防水线80从车把管内走线,能够很好地隐藏防水线80,提升了车辆的外观美观程度以及保护了防水线80,避免防水线80遭受破坏。同时,利用车把管走线,防水线80穿线便捷,出线顺畅,可有效提升车辆的组装和维修效率。具体地,在第一车把管20上靠近第一安装区域21处设置第一通孔22,供安
装在第一车把管20上的车把附件的线束穿过。在第二车把管30上靠近第二安装区域31处设置第二通孔32,供安装在第二车把管30上的车把附件的线束穿过。这些线束穿过通孔后,进入车把管内部,在车把管上靠近支架10的一端设置有出线口,让线束穿出,从而将线束在车把区域内的部分隐藏起来。
48.第一车把管20、第二车把管30、立管40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支架10 上。支架10可以是钣金件。
49.线束从车把管上穿出的开口,可以根据车把管的连接方式来确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车把管20的第二端和第二车把管30的第四端分别位于立管40两侧,此时,可以将第二端和第四端的端部处设置开口,供线束穿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车把管20和第二车把管30上用于穿出线束的开口可以是呈管状的车把管的末端形成的开口;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一车把管20的第二端直接连接至第二车把管30的第四端,立管40 位于第二端与第四端连接处的下方,此时,可以在靠近第二端处设置供线束穿过的第三通孔,在靠近第四端处设置供线束穿过的第四通孔。应当理解,线束从车把管内穿出的结构不仅限于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其他任何可以将线束穿出的结构均可以使用在本实用新型中。
5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第三通孔的下方还可以设置第一凸台23,在第四通孔的下方还可以设置第二凸台33,当线束从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穿出后,可以分别穿过对应的第一凸台23和第二凸台33。第一凸台23和第二凸台 33能够起到定位的作用,有利于规范线束从车把管穿出后的延伸方向,更有利于线束走线。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把组件200,使用上述车把结构100,在车把结构100上安装必须的车把附件以及其他部件。
5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安装在第一安装区域21的第一车把附件50包括第一刹把5151,安装在第二区域的第二车把附件60包括第二刹把 61和转把62。第一刹把51和第二刹把61上均设置有刹车线和防水线80,分别穿过第一通孔22和第二通孔32进入车把管内。转把62上连接有防水线80,穿过第一通孔22进入车把管内。应当理解,转把62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车把管20 上。还应当理解,车把附件还包括但不限于码表、电铃铛,这些附件的防水线80 也可以从通孔中穿入进入车把管内。
52.为了便于安装第一车把附件50和第二车把附件60,在第一车把附件50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凸台52,在第二车把附件60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凸台63。定位凸台设置在第一通孔22或第二通孔32处,从而完成了第一车把附件50和第二车把附件60的定位以及锁紧,防止车把附件转动。
53.当线束从车把管上靠近支架10的端部穿出后,这部分线束处于外露状态,为了保护这部分线束,可以在支架10处设置一壳体70,包裹在支架10外,在壳体70底部设置第五通孔(图中未示出),供线束穿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五通孔的数量为一个,从两个车把管上穿出的线束都从这一个第五通孔中穿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五通孔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对应从第一车把管20和第二车把管30上穿出的线束。
54.在支架10上可以设置至少一个壳体固定部11,用于将壳体70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支架10上,防止壳体70被拆卸破坏。
5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70包括第一壳体71和第二壳体72,第一壳体71 位于支架10后方,第二壳体72从支架10前方连接至第一壳体71,从而将支架 10包裹在内。在第一壳
体71和第二壳体72的两侧分别设置供车把管穿过的半圆孔73,当第一壳体71和第二壳体72连接后,两个半圆孔73形成供车把管穿过的圆孔且贴合在车把管上,保证了壳体70内部的密封程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安装壳体70,在支架10的顶部设置有定位孔12,在第一壳体71上设置有定位柱76,在安装时,将第一壳体71的定位柱76对准定位孔12,然后再将第二壳体72连接至第一壳体71。第一壳体71和第二壳体7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通过卡合的方式连接,即在第一壳体71上设置卡扣,在第二壳体72上设置对应的卡口,从而将卡扣卡入卡口中。此外,支架10上可以设置两个壳体固定部11,壳体固定部11为从支架10上往第二壳体72方向突出而形成的凸出部,上面设置有螺纹孔,在第一壳体71上设置有与壳体固定部11对应的突耳74,突耳74上有供紧固件穿过的通孔,在第二壳体72上设置有对应的沉头孔75,当第二壳体72连接至第一壳体71时,壳体固定部11对准突耳74上的通孔和沉头孔 75,然后将紧固件穿过沉头孔75和通孔后拧入壳体固定部11上的螺纹孔,从而将壳体70固定在支架10上。
5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把组件200安装过程如下:首先左右刹把防水线80从车把管的通孔穿进去,从车把管的另一端的出线孔穿出来,转把62防水线80也从第一车把管20的第一通孔22一并穿进去,三根防水线80穿好之后,左右刹把利用定位凸台与车把管的通孔限位锁紧,防止转动;油门转把62的定位凸台定位到右刹把的凹槽中后再锁紧,防止转动;然后安装第一壳体71,通过第一壳体71顶部的定位柱76与支架10上的定位孔12限位,再安装第二壳体72,第二壳体72与第一壳体71通过卡扣限位后,第一壳体71与第二壳体72利用螺丝一并锁紧到支架10上,此时第一壳体71与第二壳体72的用于穿过车把管的半圆孔73可以贴合,左右刹车线可从第一壳体71的第五通孔位穿进去,完成车把的组装。
5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可以使用该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把结构100或车把组件200。该车辆可以是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三轮车等车辆。
58.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0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