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公开涉及端子零件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记载的连接器具备:具有纵壁的壳体;压入到纵壁的第1孔的第1端子;以及压入到纵壁的第2孔的第2端子。第1端子及第2端子具有向与对方壳体嵌合侧突出的第1接触部及第2接触部(以下称为端子连接部)、和向安装对方构件(以下称为电路基板)侧突出的第1腿部及第2腿部(以下称为基板连接部)。第1端子与构成纵壁的第1孔的壁面中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壁面以压力接触。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1089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4.当连接器被使用回流焊炉等加热装置加热处理时,有时壳体及电路基板由于热负荷而以翘曲的方式变形。在壳体与电路基板之间,热膨胀率具有差。在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第1端子成为相对于纵壁能在高度方向移位的状态。因此,当壳体及电路基板变形,第1端子的基板连接部根据电路基板的变形而比规定位置下降或者上升时,有可能第1端子的端子连接部的顶端比规定位置向上或者向下移位。假设端子连接部的顶端向上或者向下移位,则在连接器嵌合时,有时设置于对方壳体的对方端子零件与端子连接部不正对,两端子零件从倾斜方向连接,向端子连接部侧和基板连接部侧双方施加负荷。其结果是,有在端子零件整体上不能确保连接可靠性的可能。这样的可能在端子零件相对于壳体采取从正规姿势倾斜的姿势配置的情况下发生。
5.因此,以提供能确保连接可靠性的端子零件及连接器为目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6.本公开的端子零件,具备与对方端子零件连接的端子连接部和与电路基板连接的基板连接部,所述端子连接部设置于第1构件,所述基板连接部设置于与所述第1构件单独构成的第2构件,所述第1构件和所述第2构件以能使所述端子连接部和所述基板连接部的相对位置移位的方式连结。发明效果
7.根据本公开,能提供能够确保连接可靠性的端子零件。
附图说明
8.图1是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设置有端子零件并安装于电路基板的壳体的侧视剖视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在底壁的插入孔的一侧面设置的一侧支承部的局部剖视放大立体图。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在底壁的插入孔的另一侧面设置的另一侧支承部的局部剖视放大立体图。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端子零件中、支承于一侧支承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端子零件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端子零件中的第1构件和第2构件的连结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9.[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公开的端子零件,(1)具备与对方端子零件连接的端子连接部和与电路基板连接的基板连接部,所述端子连接部设置于第1构件,所述基板连接部设置于与所述第1构件单独构成的第2构件,所述第1构件和所述第2构件以能使所述端子连接部和所述基板连接部的相对位置移位的方式连结。即使基板连接部相对于电路基板的连接位置比规定位置下降或者上升,基板连接部和端子连接部的相对位置也能够移位,所以能够减小或者消除端子连接部的顶端向上或者向下移位的移位量。因此,端子连接部以规定姿势非强制地连接到对方端子零件,作用于基板连接部的负荷也减轻。其结果是,能够在端子零件整体上确保连接可靠性。
[0010]
(2)优选的是,所述第1构件和所述第2构件能转动地连结。根据该结构,能使基板连接部和端子连接部的相对位置移位的机构也不会变得特别复杂。
[0011]
(3)优选的是,在所述第1构件和所述第2构件中的一方设置有具有轴承部的弹性部,在另一方设置有嵌入到所述轴承部的轴部。通过伴有弹性部的挠曲动作,轴部能够以较深的重合量(掛
かり
代)嵌入到轴承部,能够良好地维持第1构件和第2构件的连结状态。
[0012]
(4)优选的是,所述一方是所述第2构件,所述弹性部设置于所述第2构件,端子零件的重心位于所述第2构件侧。因为端子零件的重心位于第2构件侧,所以能够良好地维持基板连接部与电路基板连接的状态。另外,能够利用弹性部的重量使端子零件的重心位于第2构件侧,不必设置用于使重心位于第2构件侧的特别的结构。
[0013]
(5)优选的是,所述基板连接部和所述端子连接部的相对位置能向与所述弹性部挠曲变形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变形。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基板连接部与端子连接部之间的移位动作和弹性部的挠曲动作相互干扰,能够良好地确保端子零件的连接可靠性。
[0014]
(6)优选如下连接器,其具备上述所记载的端子零件和设置所述端子零件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将所述第1构件及所述第2构件支承为能转动的支承部。根据该结构,端子零件在以支承于壳体的状态下能转动。另外,能够利用支承部更良好地维持第1构件及第2构件的连结状态。
[0015]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端子零件及连接器的具体例。另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该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欲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
的所有变更。
[0016]
如图1所示,端子零件10设置于连接器的壳体60。壳体60与对方壳体90嵌合。端子零件10与设置于对方壳体90的对方端子零件80电连接。对方端子零件80是具有筒状的箱部81的阴型端子零件,与电线100的端部连接。
[0017]
《壳体60》壳体6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1所示,设置于电路基板70的上表面(表面)。壳体60具有沿着上下方向配置的底壁61和从底壁61的外周缘向前方突出的方筒状的周壁62。壳体60在内部具有向前方开放的嵌合空间部63。对方壳体90与嵌合空间部63适合地插入到嵌合空间部63。
[0018]
底壁61具有在前后方向贯穿的多个插入孔64(图1仅图示一个)。端子零件10从后方插入到插入孔64。如图2所示,壳体60在底壁61的插入孔64的内表面中的宽度方向的一侧面具有呈圆柱状突出的一侧支承部65。另外,如图3所示,壳体60在底壁61的插入孔64的内表面中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面具有在前后方向呈槽状延伸的另一侧支承部66。另一侧支承部66的前端在底壁61的前表面开口。另一侧支承部66的后端部具有凹曲面状的支承面67。
[0019]
另一侧支承部66的支承面67及一侧支承部65以关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于宽度方向的同轴位置。具体地,另一侧支承部66的支承面67及一侧支承部65配置于插入孔64的前侧且上下中间部。
[0020]
《端子零件10》端子零件10通过在将导电性的金属板冲裁后进行弯曲加工等而一体成形。如图5所示,端子零件10由第1构件11和与第1构件11独立的第2构件12构成。
[0021]
如图5及图6所示,第1构件11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端子连接部13、和与端子连接部13的后方没有台阶地相连的平板状的基端部14。端子连接部13及基端部14以将板面朝向上下的方式配置。基端部14具有向宽度方向的一侧伸出的部分,宽度比端子连接部13形成得宽。端子连接部13插入到对方端子零件80的箱部81内,上下板面与箱部81内的触点部分接触。由此,两端子零件10、80电连接。
[0022]
第1构件11具有从基端部14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端立起的一侧立起部15和从基端部14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端立起的另一侧立起部16。一侧立起部15及另一侧立起部16在宽度方向对置,以将板面朝向与基端部14正交的宽度方向的方式配置。
[0023]
一侧立起部15具有侧视为环形的主体部分,在中心部具有在宽度方向(板厚方向)贯穿的圆形的孔部17。一侧立起部15在内表面(与另一侧立起部16对置的面)中的孔部17的开口缘部具有遍及全周突出的侧视为环形的轴部18。另一侧立起部16形成侧视为矩形的板状,在与孔部17为宽度方向的同轴位置具有第1鼓出部19。第1鼓出部19成为敲打另一侧立起部16的内表面使其向另一侧立起部16的外表面呈半球状鼓出的形态。
[0024]
如图5所示,第2构件12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基部21、从基部21的后端折弯而向下延伸的延伸部22、从延伸部22的下端向下后倾的中继部23、以及从中继部23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基板连接部24。基部21及基板连接部24以将板面朝向上下的方式配置。延伸部22以将板面朝向上下的方式配置。如图1所示,基板连接部24沿着电路基板70的表面配置,通过回流焊接连接到在电路基板70的表面形成的导电部分。
[0025]
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第2构件12具有从基部2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端立起的固定
端部25和从基部21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端立起并与固定端部25对置的对置部26。固定端部25及对置部26以将板面朝向与基部21正交的宽度方向的方式配置。如图6所示,固定端部25形成在前后方向长的矩形板状,在与基部21的前端相同的位置具有前端,在比基部21的前后中央靠后侧的位置具有后端。对置部26形成在前后方向长的矩形板状,高度比固定端部25形成得高。对置部26在比基部21的前端靠前方具有前端,在比固定端部25的后端靠后方且基部21的后侧具有后端。
[0026]
如图5所示,对置部26在向比基部21的前端靠前方突出的部分的前侧具有第2鼓出部27。第2鼓出部27成为敲打对置部26的内表面使其向对置部26的外表面呈半球状鼓出的形态。第2鼓出部27从内侧嵌入到第1鼓出部19,能在第1鼓出部19的曲面状的内表面滑动。
[0027]
第2构件12具有从固定端部25的后侧的上方突出部分向前方突出的弹性部28。弹性部28成为随着从后端部向前方去而向离开对置部26的方向倾斜的形态。弹性部28能够以固定端部25侧的根部为支点向宽度方向挠曲变形。弹性部28的前端部在侧视时呈环形,在中心部具有在宽度方向(板厚方向)贯穿的圆形孔状的轴承部29。轴承部29与第2鼓出部27配置于宽度方向的同轴位置。轴承部29具有比孔部17大的开口径。一侧立起部15的轴部18从外侧嵌入到弹性部28的轴承部29,能在轴承部29的内周面沿周向滑动。第2构件12因为具有弹性部28、对置部26、基部21、延伸部22以及基板连接部24,所以比第1构件11重。因此,端子零件10的重心位于第2构件12侧。
[0028]
《端子零件10的连结结构及连接器的整体结构》端子零件10通过第2鼓出部27从内侧嵌入到第1鼓出部19,一侧立起部15的轴部18从外侧嵌入到轴承部29,从而如图4所示,第1构件11的后端部(一侧立起部15和另一侧立起部16)及第2构件12的前端部(弹性部28和对置部26)在宽度方向(板厚方向)重叠,在该重叠部分形成连结将轴部18、轴承部29、第1鼓出部19以及第2鼓出部27在宽度方向的同轴上排列的连结部31。弹性部28在连结过程中跨上轴部18而向接近对置部26的方向挠曲变形,通过达到轴部18嵌入到轴承部29的位置而弹性地复原。另一方面,对置部26不挠曲变形,利用弹性部28的挠曲动作,第2鼓出部27向第1鼓出部19的内侧嵌入。
[0029]
第1构件11及第2构件12能以连结部31为中心转动地连结。第1构件11及第2构件12在连结的状态下,如图4所示,在基端部14的后端与基部21的前端之间形成前后方向的分隔空间部41。并且,第1构件11及第2构件12通过轴部18与轴承部29之间的摩擦力及第1鼓出部19与第2鼓出部27之间的摩擦力,维持端子连接部13在前后方向水平配置、且延伸部22在上下方向垂直配置的初始姿势(参照图1及图4)。
[0030]
当第1构件11及第2构件12从初始姿势转动时,端子连接部13和基板连接部24的相对位置在上下方向(图4的箭头x方向)移位。在此,第1构件11及第2构件12能够取得使端子连接部13的顶端向上或者向下移位的倾斜姿势。
[0031]
接着,端子零件10从后方插入到壳体60的插入孔64。第1构件11的端子连接部13配置成突出到嵌合空间部63内。延伸部22、中继部23以及基板连接部24配置成在底壁61的后方露出。在底壁61的插入孔64内,一侧支承部65弹性地嵌入到一侧立起部15的孔部17内,并且另一侧立起部16的第1鼓出部19弹性地嵌入到另一侧支承部66的支承面67内。壳体60在一侧支承部65和一侧立起部15嵌合的位置及另一侧支承部66和另一侧立起部16嵌合的位置如图1所示构成端子零件10的转动中心部68。弹性部28、对置部26、基端部14以及基部21
的前部具有游隙地插入到插入孔64内,与底壁61的插入孔64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由此,端子零件10在设置于壳体60的状态下,成为能以转动中心部68为中心转动的状态。
[0032]
当连接器被搬入到未图示的回流焊炉内,涂布到电路基板70的表面的焊料被加热熔融时,则焊料附着于基板连接部24。然后,焊料被冷却固化,由此基板连接部24与电路基板70的导电部分电连接。
[0033]
壳体60及电路基板70有时由于回流焊炉内的热以翘曲的方式变形。如上所述,端子零件10在第2构件12侧具有重心,能够从初始姿势以转动中心部68为中心转动。因此,即使电路基板70变形,端子零件10也向基板连接部24追从电路基板70的方向转动,能够维持基板连接部24与电路基板70的表面接触的状态。其结果是,能够确保基板连接部24相对于电路基板70的连接可靠性。
[0034]
当电路基板70变形,端子零件10转动而取得倾斜姿势时,则端子连接部13的顶端向上或者向下移位。那样的话,在壳体60与对方壳体90嵌合时,有可能端子连接部13没有以适当的姿势连接到对方端子零件80。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构件11及第2构件12能以转动中心部68为中心转动,第1构件11的端子连接部13和第2构件12的基板连接部24成为相互能相对移位的状态。
[0035]
因此,当端子零件10取得倾斜姿势时,则第1构件11在与对方端子零件80的连接过程中被对方端子零件80按压,相对于壳体60以连结部31为中心转动。并且,端子连接部13根据第1构件11的转动而移位,变为水平姿势,与对方端子零件80之间实现适当的连接状态。另一方面,第2构件12不会追从第1构件11的转动动作。同样,基板连接部24也不会追从端子连接部13的移位动作。因此,能够良好地维持基板连接部24与电路基板70的导电部分连接的状态。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端子零件10整体上确保连接可靠性。
[0036]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第1构件11和所述第2构件12能转动地连结,从而基板连接部24和端子连接部13的相对位置能移位,因此也不会变为特别复杂的结构。另外,通过伴有弹性部28的挠曲动作,轴部18能够以较深的重合量嵌入到轴承部29,能够良好地维持第1构件11和第2构件12的连结状态。
[0037]
而且,因为端子零件10的重心位于第2构件12侧,所以能够良好地维持基板连接部24与电路基板70连接的状态。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弹性部28的重量使端子零件10的重心位于第2构件12侧,因此不必设置用于使重心位于第2构件12侧的特别结构。
[0038]
而且,基板连接部24和端子连接部13的相对位置能够向与弹性部28挠曲变形的方向(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变形,因此能够防止基板连接部24与端子连接部13之间的移位动作和弹性部28的挠曲动作相互干扰。其结果是,能够更良好地确保端子零件10的连接可靠性。
[0039]
另外,因为第1构件11及第2构件12通过连结部31连结,连结部31也变为壳体60的转动中心部68,所以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可靠地实现第1构件11及第2构件12的连结状态及第1构件11及第2构件12相对于壳体60的支承状态。
[0040]
[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端子零件10由第1构件11和第2构件12构成,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端子零件除了第1构件和第2构件之外也可以还具备另外的构件。在该情况
下,第1构件和第2构件也可以通过另外的构件间接地连结。总之,第1构件和第2构件只要是电连接的结构即可。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构件11及第2构件12通过连结部31连结,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第1构件及第2构件也可以不通过连结部,而是能转动地连结支承于壳体的支承部(转动中心部)。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第1构件11和第2构件12连结的连结部31设置于端子连接部13的后方,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连结部只要设置于端子连接部与基板连接部之间即可,例如也可以设置于基板连接部的上方(延伸部、中继部等)。附图标记说明
[0041]
10:端子零件11:第1构件12:第2构件13:端子连接部14:基端部15:一侧立起部16:另一侧立起部17:孔部18:轴部19:第1鼓出部21:基部22:延伸部23:中继部24:基板连接部25:固定端部26:对置部27:第2鼓出部28:弹性部29:轴承部31:连结部41:分隔空间部60:壳体61:底壁62:周壁63:嵌合空间部64:插入孔65:一侧支承部66:另一侧支承部67:支承面68:转动中心部
70:电路基板80:对方端子零件81:箱部90:对方壳体100:电线。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057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