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把组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车把组件。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车辆包括车头和设置在车头两侧的车把。车把上设有刹把和握把。刹把和握把上分别连接有刹把线和握把线。为了美观,车把上设有与车把中空部相连通的车把开口,以使得刹把线和握把线从车把外部穿入车把内的车把中空部。然而,在安装刹把和握把时,刹把线和握把线容易被车把开口的边缘割断,从而导致了物料浪费。
3.因此,现有的车把组件仍需改进以在刹把线和握把线不被割断的同时实现刹把线和握把线的走线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于解决上述问题,因而提供了一种车把组件,其包括车把、刹把、刹把线、握把以及握把线。车把具有车把中空部。刹把具有刹把中空部,并能够通过所述刹把中空部套设在所述车把上。刹把线与所述刹把相连接,并容纳在所述刹把中空部中。握把具有握把中空部,并能够通过所述握把中空部套设在所述车把上,所述握把与所述刹把相连接。握把线与所述握把相连接,并容纳在所述握把中空部中。其中,所述车把上设有与所述车把中空部连通的车把开口,所述刹把中空部的内壁上设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能够容纳在所述车把开口中,所述刹把线和所述握把线能够穿过所述车把开口进入所述车把中空部。
5.进一步地,所述车把具有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和自由端,所述连接端用于与车头相连接。所述突出部从所述刹把中空部的内壁向内延伸形成,并且相对于所述握把线更靠近所述连接端设置。
6.进一步地,所述突出部围绕所述刹把线设置。
7.进一步地,所述车把组件被配置为:当所述刹把和所述握把与所述车把相连接时,所述车把开口的一部分被套设在所述车把上的所述刹把覆盖,所述车把开口的另一部分被套设在所述车把上的所述握把覆盖。
8.进一步地,所述握把通过安装结构与所述刹把定位。
9.进一步地,所述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刹把上的凹部和设置在所述握把上的凸部,所述凸部能够容纳在所述凹部中。
10.进一步地,所述凹部由所述刹把中空部的内壁与所述突出部形成,所述凸部从所述握把朝向所述刹把延伸形成。
1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车头和上述车把组件。车头具有车头中空部。车把组件与车头相连接,所述车头中空部与所述车把中空部相连通。
12.进一步地,所述车头上设有与所述车把中空部相连通的车头开口,所述刹把线和所述握把线能够从所述车头开口穿出车头中空部。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锁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4.第一,本实用新型的车把组件能够在握把和刹把被安装到车把的过程中避免刹把线和握把线被车把开口切断。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车把组件通过在刹把上设置突出部以使得刹把与把手能够相对定位,并且通过安装结构以使得握把相对于刹把定位。由此,在安装握把和刹把的过程中,操作者不需要过多地转动握把和刹把。这能够避免刹把线和握把线被割断。
15.第二,本实用新型的车把组件的刹把线能够由突出部限位,结构简单。具体来说,突出部围绕刹把线设置,因此当突出部的边缘抵住车把开口的边缘安装到位时,刹把线也就被安装到位。
16.第三,本实用新型的车把组件的车把的强度较高。具体来说,刹把线和握把线都穿入同一个车把开口。车把上只需开设一个开口即可,这提高了车把的强度。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局部立体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车把和车头的立体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刹把和刹把线的立体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握把和握把线的立体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握把和刹把安装在车把和车头上的局部剖视图;
22.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握把和刹把相配合的剖视图。
23.附图标号说明:车把1、刹把2、握把3、车头4、车把开口11、车把中空部12、刹把线20、刹把主体21、把手22、刹把中空部23、突出部24、凹部26、握把线30、握把中空部31、凸部32以及车头开口41。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5.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上”、“下”、“内”、“外”等描述本实用新型中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这些术语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性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
26.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27.为了阐释的目的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需要理解的是,本实
用新型可通过附图中没有具体示出的其他方式来实现。
28.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车头4和两个车把1。车头4的两端各设有一个车把1。每个车把1上设有一个刹把2和一个握把3。刹把2与刹把线20相连接,握把3与握把线30相连接。刹把线20和握把线30穿过从车把1穿入,并从车头4的下部穿出,从而与车架上的部件相配合。
29.如图2和图4所示,车头4大致为u形,其中部用于与车架相连接,其两端用于与车把1相连接。由于设置在车头4两侧的车把1以及设置在车把1上的刹把2以及握把3为对称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中以描述右侧的车把1、刹把2以及握把3为例进行介绍。
30.具体来说,如图2和图4所示,车把1大致为圆柱状,其具有径向和轴向。车把1具有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和自由端,连接端用于与车头4相连接。车头4具有车头中空部,车把1具有车把中空部12。车把中空部12沿车把1的轴向延伸形成。车头中空部与车把中空部12相连通。车头4的底部设有与车头中空部相连通的车头开口41。车把1上设有与车把中空部12相连通的车把开口11,并且车把开口11靠近连接端设置。当刹把2以及握把3连接在车把1上时,刹把线20和握把线30能够从车把开口11穿入车把中空部12后延伸进入车头中空部,随后从车头开口41穿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车把1与车头4一体形成。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车把1与车头4也可以通过连接件或焊接等方式相连接。
31.如图3所示,刹把2包括刹把主体21和把手22。刹把主体21大致为圆柱状,其具有刹把中空部23。刹把中空部23能够容纳车把1,以使得刹把主体21套设在车把1上。把手22与刹把主体21可转动地连接在一起。刹把线20的一端与把手22连接在一起,刹把线20的另一端穿过刹把主体21的侧壁,并容纳在刹把中空部23中。刹把主体21的刹把中空部23的内壁上设有突出部24。突出部24从刹把中空部23的内壁向内突出形成,并且围绕刹把线20设置。当刹把2连接在车把1上时,突出部24能够容纳在车把开口11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突出部24大致为椭圆状。其左侧的圆弧的形状与大小与车把开口11的左侧(即,靠近车把1的连接端的一侧)的形状与大小相匹配,以使得当突出部24容纳在车把开口11中时,刹把2能够相对于车把1在径向方向上和轴向方向上定位。此外,突出部24与刹把中空部23的内壁之间形成凹部26,用于与握把3相配合。
32.如图4所示,握把3大致为圆柱体,其具有沿其轴向方向延伸的握把中空部31。握把中空部31能够容纳车把1,以使得握把3套设在车把1上。握把3上设有凸部32,用于与刹把2上的凹部26相配合。具体来说,凸部32从握把3的侧部沿握把3的轴向向外延伸而成。换句话说,凸部32从握把3的侧部朝向刹把2延伸形成。凸部32能够容纳在凹部26中,以实现握把3相对于刹把2在周向方向上的定位。握把线30的一端与握把3相连接,握把线30的另一端穿过刹把2的刹把中空部23后从车把开口11穿入车把中空部12中。
33.下面结合图5
‑
6描述刹把2和握把3连接至车把1和车头4的操作过程和各部件之间的配合关系:
34.在将刹把2和握把3连接至车把1和车头4前,操作者先将刹把线20的一端与刹把2相连接,并将握把线30的一端与握把3相连接。随后,操作者将刹把线20的自由端穿过车把开口11和车头开口41。接着,操作者将刹把2的突出部24与车把开口11对准,并使突出部24容纳在车把开口11中。然后,操作者移动突出部24朝向车把1的连接端移动,以使得车把开口11的一部分被刹把2覆盖。由此,刹把2相对于车把1定位。随后操作者将握把线30的自由
端穿过车把开口11和车头开口41。然后,操作者将握把3上的凸部32对准刹把2上的凹部26,并使凸部32容纳在凹部26中。由此,握把3相对于刹把2和车把1定位。最后,操作者通过连接件(未示出)将握把3、刹把2和车把1相连接。
35.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用新型中,握把3和刹把2通过连接件(未示出)与车把1相连接。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握把3和刹把2通过连接件连接即可,而刹把2能够通过车把开口11与突出部24相对定位。
36.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设置在刹把2上的凹部26与设置在握把3上的凸部32能够形成安装结构,以使得握把3相对于刹把2定位。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安装结构也可以由设置在刹把2上的凸部和设置在握把3上的凹部形成。
37.本实用新型的车把组件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38.第一,本实用新型的车把组件能够在握把3和刹把2被安装到车把1的过程中避免刹把线20和握把线30被车把开口11切断。具体来说,在传统的安装过程中,操作者需要将刹把线和握把线穿入车把的车把开口中,随后转动刹把和握把,以使得刹把线和握把线在刹把和握把的连接处尽可能地对准车把开口。然而在转动刹把和握把的过程中,刹把线和握把线可能被车把开口的边缘切断,从而造成物料的浪费。这也会造成安装操作的效率低。然而,本实用新型的车把组件通过在刹把2上设置突出部24以使得刹把2与车把1能够相对定位,并且通过安装结构以使得握把3相对于刹把2定位。由此,在安装握把3和刹把2的过程中,操作者不需要过多地转动握把3和刹把2。这能够避免刹把线20和握把线30被割断。
39.第二,本实用新型的车把组件的刹把线20能够由突出部24限位,其结构简单。具体来说,突出部24围绕刹把线20设置,因此当突出部24的边缘抵住车把开口11的边缘安装到位时,刹把线20也就被安装到位。
40.第三,本实用新型的车把组件的车把1的强度较高。具体来说,刹把线20和握把线30都穿入同一个车把开口11。车把1上只需开设一个开口即可,这提高了车把1的强度。
41.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0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