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亚甲蓝实验保护用烧杯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74



1.本技术涉及实验仪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亚甲蓝实验保护用烧杯。


背景技术:

2.在亚甲蓝实验过程中,有一个步骤是用亚甲蓝实验机搅拌八分钟。在工作人员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导致盛样品的实验烧瓶在搅拌过程中于高速运转的搅拌扇叶接触而出现碎裂的情况,处理碎裂的实验烧杯容易划破实验人员的手,影响了亚甲蓝实验的安全性,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提高亚甲蓝实验的安全性,本技术提供一种亚甲蓝实验保护用烧杯。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亚甲蓝实验保护用烧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亚甲蓝实验保护用烧杯,其包括实验台以及用盛放亚甲蓝的实验烧杯,所述实验台上设置有用于搅拌所述实验烧杯内部的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以及位于所述搅拌轴上的搅拌扇叶,所述实验台上放置有保护烧杯,所述实验烧杯放置在所述保护烧杯内部。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亚甲蓝实验时,实验烧杯放置在实验台上的保护烧杯内部,并将搅拌装置上的搅拌扇叶放入实验烧杯内,随后启动搅拌装置,即使在搅拌过程中实验烧杯发生碎裂,碎裂的实验烧杯也会被收集在保护烧杯中,便于工作人员对碎裂的实验烧杯进行处理。除此之外,保护烧杯还能够对实验烧杯内的亚甲蓝溶液进行二次防护,避免出现亚甲蓝溶液外溅的现象,提高了亚甲蓝实验的安全性。
7.可选的,所述搅拌轴上水平设置有平遮板,所述平遮板水平设置,且位于所述保护烧杯端口之上。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搅拌扇叶伸入实验烧杯内时,平遮板位于保护烧杯端口之上并起到对保护烧杯端口的遮盖作用,防止亚甲蓝溶液由保护烧杯端口部分溅到保护烧杯外部,进一步提高了亚甲蓝实验的安全性。
9.可选的,所述保护烧杯端口处成型有一圈挡板,所述挡板上端向所述保护烧杯内部倾斜。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一些亚甲蓝溶液在搅拌过程中外溅时,位于保护烧杯端口部分向保护烧杯内部倾斜的挡板,通过与平遮板实现双重限制,有效的减少了保护烧杯与外界的连通缝隙,能够进一步避免亚甲蓝溶液外溅到实验台上。
11.可选的,所述保护烧杯底壁上成型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供所述实验烧杯嵌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实验烧杯的放置工作时,能够将实验烧杯嵌入到保护烧杯内部,实现实验烧杯与保护烧杯的相对固定,从而避免实验烧杯在保护烧杯内部发生晃动,并便于将搅拌扇叶伸入到实验烧杯内部,提高了整体装置的稳定性。
13.可选的,所述搅拌扇叶采用橡胶制成。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制成的搅拌扇叶能够有效防止搅拌扇叶运动过程中触碰到实验烧杯壁而对实验烧杯壁造成损坏,提高了整体装置的安全性。
15.可选的,所述搅拌扇叶包括与所述搅拌轴直接连接的第一扇体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扇体远离所述搅拌轴一端的第二扇体,所述第二扇体竖直向下设置。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扇体在伴随搅拌轴转动的过程中,不仅起到了对亚甲蓝溶液的搅拌作用,还起到一定的围挡以及限位作用,防止溶液外溅并避免实验烧杯发生倾斜,更便于工作人员将整个搅拌扇叶调节到实验烧杯的中间位置处。
17.可选的,所述实验烧杯为不锈钢制成的烧杯,且所述实验烧杯上贯穿有观测孔,所述观测孔内嵌设固定有观测玻璃。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不锈钢作为实验烧杯材质,能够有效的防止实验烧杯被搅拌扇叶触碰而出现碎裂的情况,提高了实验烧杯的结构强度,并在实验烧杯壁上设置观测玻璃,使得工作人员能够直观的观测到实验烧杯内部的亚甲蓝实验情况,提高了整体装置的实用性。
19.可选的,所述观测玻璃上成型有刻度线。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工作人员通过刻度线控制溶液剂量,提高,便于记录亚甲蓝实验前后烧杯内部溶液剂量的变化情况,从而推导出实验数据,提高了整体装置的实用性。
2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2.通过设置保护烧杯,并将实验烧杯放置在保护烧杯内部,使得即使实验烧杯在实验过程中碎裂,碎裂后的实验烧杯碎片也完全处于保护烧杯内部,便于工作人员对实验烧杯进行处理,提高了亚甲蓝实验的安全性;
23.通过设置挡板以及平遮板对保护烧杯端口进行遮挡,避免亚甲蓝实验过程中部分溶液溅到保护烧杯外部,进一步提高了亚甲蓝实验的安全性;
24.通过设置观测玻璃以及刻度线,便于工作人员直观的通过观测玻璃以及刻度线控制实验溶液剂量,便于记录亚甲蓝实验前后烧杯内部溶液剂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实验效果,从而推导出实验数据,提高了整体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隐藏保护烧杯后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剖视图。
2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实验台;11、驱动电机;2、搅拌装置;21、搅拌轴;211、平遮板;22、搅拌扇叶;221、第一扇体;222、第二扇体;3、实验烧杯;31、观测玻璃;4、保护烧杯;41、限位环;42、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亚甲蓝实验保护用烧杯,参照图1、图2,包括实验台1、设置
在实验台1上的搅拌装置2以及用于进行亚甲蓝实验的实验烧杯3。实验台1上架设且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11。
32.参照图1、图2,搅拌装置2包括竖向设置的搅拌轴21以及设置在搅拌轴21上的多个搅拌扇叶22,搅拌轴21顶端与驱动电机11的工作端固定连接,且驱动电机11通过工作端控制搅拌轴21沿搅拌轴21中轴线进行转动。
33.参照图2、图3,搅拌扇叶22采用橡胶制成且设置为两个,两个搅拌扇叶22对称分布在搅拌轴21的两侧,搅拌扇叶22包括第一扇体221以及第二扇体222,第一扇体221水平设置且与搅拌轴21固定连接,第二扇体222固定连接在第一扇体221远离搅拌轴21的一端,且第二扇体222竖直向下设置。
34.参照图2、图3,实验台1上放置有保护烧杯4,保护烧杯4用于盛放实验烧杯3,且保护烧杯4底壁上固定连接有一圈限位环41。实验烧杯3采用不锈钢制成,且实验烧杯3上嵌设在限位环41内,实验烧杯3上表面贯穿设置有观测孔,观测孔内嵌设且固定连接有一块观测玻璃31,工作人员能够通过观测玻璃31直观的观测到实验烧杯3内部的实验情况,并在实验烧杯3外壁上成型有用于指示实验烧杯3内部溶液剂量的刻度线。
35.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进亚甲蓝实验时,将实验烧杯3嵌设在保护烧杯4内部,随后将保护烧杯4放置在实验台1上,并将搅拌扇叶22置入实验烧杯3内部,移动保护烧杯4,使搅拌扇叶22不抵触实验烧杯3内壁。随后向实验烧杯3内部加入实验样品以及实验溶剂,随后即可启动驱动电机11,进行亚甲蓝实验。
36.实施例2:
37.参照图2、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保护烧杯4顶壁固定连接有一圈挡板42,挡板42顶端朝向保护烧杯4内部倾斜设置,从而防止亚甲蓝溶液在实验时溅到保护烧杯4外部。搅拌轴21上固定连接有一圈平遮板211,当搅拌扇叶22置入实验烧杯3内部时,平遮板211位于挡板42之上并与挡板42之间存在一定间隙。
38.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在进行亚甲蓝实验的过程中,挡板42以及平遮板211共同实现对保护烧杯4烧杯口部分的遮盖作用,从而减少亚甲蓝溶液外溅的现象,进一步提高了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3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054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