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膜生产用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14



1.本实用新型涉及薄膜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薄膜生产用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2.薄膜是一种薄而软的透明薄片。用塑料、胶粘剂、橡胶或其他材料制成。薄膜科学上的解释为: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沉积在基片表面形成的2维材料。例:光学薄膜、复合薄膜、超导薄膜、聚酯薄膜、尼龙薄膜、塑料薄膜等等。薄膜被广泛用于电子电器,机械,印刷等行业。薄膜材料是指厚度介于单原子到几毫米间的薄金属或有机物层。电子半导体功能器件和光学镀膜是薄膜技术的主要应用。
3.针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现有技术中,现有的薄膜生产用印刷装置不能根据薄膜的厚度进行调节,不便于使用,且薄膜表面会附着一些杂质,从而影响印刷效果,使用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膜生产用印刷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薄膜生产用印刷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的一侧开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内设置有除尘机构,所述装置本体的内壁设置有对称分布的印刷辊,所述印刷辊的内壁固定套接有第二转轴,所述印刷辊远离进料口的一侧设置有对称分布的输送辊,所述装置本体靠近输送辊的一侧开设有出料口,所述装置本体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固定箱,所述固定箱内部设置有对称分布的传动机构。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除尘机构包括气缸,所述气缸的驱动端固定连接有齿条,所述齿条的一侧啮合有齿轮,所述齿轮的内壁固定套接有与装置本体转动连接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顶端转动连接有与装置本体内壁固定连接的横板,所述第一转轴伸出装置本体的一端外壁转动连接有与进料口内壁固定连接的安装罩,所述第一转轴伸入安装罩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一,所述固定块一的底部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内壁转动连接有支杆,所述支杆底端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对称分布的扇叶,所述第一电机的外壁铰接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与安装罩内壁铰接的横杆,所述横杆的下方设置有与安装罩固定连接的过滤网。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与固定箱的内壁固定安装,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动杆,所述第一活动杆的一侧铰接有椭圆形块,所述椭圆形块的一侧铰接有与固定箱内壁铰接的第二活动杆,所述椭圆形块的另一侧铰接有第三活动杆,所述第三活动杆远离椭圆形块的一端铰接有第一滑块,所述固定箱的内壁开设有对称分布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内壁与第一滑块滑
动连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装置本体的一侧内壁内壁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转轴与第二滑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块远离第二转轴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二,所述固定块二伸入固定箱的一端与第一滑块固定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装置本体的一侧内壁开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块的内壁滑动连接有与第三滑槽内壁固定连接的导向杆。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三滑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远离第三滑块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转轴固定连接。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本实用使用时,将薄膜经进料口进入装置本体内部,启动气缸,气缸的驱动端带动齿条移动进而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第一转轴转动进而带动固定块一转动,固定块一转动带动第一电机转动进而带动安装架转动,安装架转动带动横杆转动,启动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转动带动转杆转动进而带动扇叶转动,使得扇叶对薄膜的各个位置进行除尘,避免薄膜上的杂质影响印刷效果。
14.2、本实用启动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一活动杆转动进而带动椭圆形块移动,椭圆形块移动带动第二活动杆移动,同时椭圆形块移动带动第三活动杆移动进而带动第一滑块在第一滑槽的内壁滑动,第一滑块移动带动固定块二移动进而带动第二滑块在第二滑槽的内壁滑动,第二滑块移动带动第二转轴移动进而带动印刷辊移动,同时第二转轴移动带动第三电机移动进而带动安装块移动,安装块移动带动第三滑块经导向杆的导向在第三滑槽的内壁滑动,使得两组印刷辊相互靠近,使其与薄膜抵紧,启动第三电机,第三电机的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二转轴转动进而带动印刷辊转动,从而对薄膜进行印刷,印刷完毕后经输送辊从出料口输送出,便于操作,便于调节,使用效果佳。
附图说明
15.图1为一种薄膜生产用印刷装置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一种薄膜生产用印刷装置中图1的a处放大图;
17.图3为一种薄膜生产用印刷装置中印刷辊与装置本体安装示意图;
18.图4为一种薄膜生产用印刷装置中图3的b处放大图。
19.图中:1、装置本体,2、进料口,3、除尘机构,4、气缸,5、齿条,6、齿轮,7、第一转轴,8、安装罩,9、固定块一,10、横板,11、第一电机,12、扇叶,13、安装架,14、横杆,15、过滤网,16、印刷辊,17、输送辊,18、出料口,19、固定箱,20、传动机构,21、第二电机,22、第一活动杆,23、椭圆形块,24、第二活动杆,25、第三活动杆,26、第一滑块,27、第一滑槽,28、固定块二,29、第二滑块,30、第二滑槽,31、第二转轴,32、第三滑槽,33、第三滑块,34、安装块,35、第三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薄膜生产用印刷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装置本体1的一侧开设有进料口2,进料口2内设置有除尘机构3,装置本体1的内壁设置有对称分布的印刷辊16,印刷辊16的内壁固定套接有第二转轴31,印刷辊16远离进料口2的一侧设置有对称分布的输送辊17,装置本体1靠近输送辊17的一侧开设有出料口18,装置本体1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固定箱19,固定箱19内部设置有对称分布的传动机构20,除尘机构3包括气缸4,气缸4的驱动端固定连接有齿条5,齿条5的一侧啮合有齿轮6,齿轮6的内壁固定套接有与装置本体1转动连接的第一转轴7,第一转轴7的顶端转动连接有与装置本体1内壁固定连接的横板10,第一转轴7伸出装置本体1的一端外壁转动连接有与进料口2内壁固定连接的安装罩8,第一转轴7伸入安装罩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一9,固定块一9的底部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块,连接块内壁转动连接有支杆,支杆底端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11,第一电机1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转杆,转杆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对称分布的扇叶12,第一电机11的外壁铰接有安装架13,安装架13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与安装罩8内壁铰接的横杆14,横杆14的下方设置有与安装罩8固定连接的过滤网15,传动机构20包括第二电机21,第二电机21与固定箱19的内壁固定安装,第二电机2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动杆22,第一活动杆22的一侧铰接有椭圆形块23,椭圆形块23的一侧铰接有与固定箱19内壁铰接的第二活动杆24,椭圆形块23的另一侧铰接有第三活动杆25,第三活动杆25远离椭圆形块23的一端铰接有第一滑块26,固定箱19的内壁开设有对称分布的第一滑槽27,第一滑槽27的内壁与第一滑块26滑动连接,装置本体1的一侧内壁内壁开设有第二滑槽30,第二滑槽30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29,第二转轴31与第二滑块29转动连接,第二滑块29远离第二转轴3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二28,固定块二28伸入固定箱19的一端与第一滑块26固定连接,装置本体1的一侧内壁开设有第三滑槽32,第三滑槽32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三滑块33,第三滑块33的内壁滑动连接有与第三滑槽32内壁固定连接的导向杆,第三滑槽3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安装块34,安装块34远离第三滑块33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三电机35,第三电机35的输出轴与第二转轴31固定连接。
2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23.使用时,将薄膜经进料口2进入装置本体1内部,启动气缸4,气缸4的驱动端带动齿条5移动进而带动齿轮6转动,齿轮6转动带动第一转轴7转动进而带动固定块一9转动,固定块一9转动带动第一电机11转动进而带动安装架13转动,安装架13转动带动横杆14转动,启动第一电机11,第一电机11的输出轴转动带动转杆转动进而带动扇叶12转动,使得扇叶12对薄膜的各个位置进行除尘,避免薄膜上的杂质影响印刷效果;
24.本技术中,启动第二电机21,第二电机21的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一活动杆22转动进而带动椭圆形块23移动,椭圆形块23移动带动第二活动杆24移动,同时椭圆形块23移动带动第三活动杆25移动进而带动第一滑块26在第一滑槽27的内壁滑动,第一滑块26移动带动固定块二28移动进而带动第二滑块29在第二滑槽30的内壁滑动,第二滑块29移动带动第二
转轴31移动进而带动印刷辊16移动,同时第二转轴31移动带动第三电机35移动进而带动安装块34移动,安装块34移动带动第三滑块33经导向杆的导向在第三滑槽32的内壁滑动,使得两组印刷辊16相互靠近,使其与薄膜抵紧,启动第三电机35,第三电机35的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二转轴31转动进而带动印刷辊16转动,从而对薄膜进行印刷,印刷完毕后经输送辊17从出料口18输送出,便于操作,便于调节,使用效果佳。
25.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053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