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设备与流程

专利检索2022-05-11  10



1.本技术涉及一种有机半导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由于柔性显示技术难度较高以及成本高等原因,柔性显示装置还不能取代玻璃基板的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屏。然而由于玻璃具有不易弯折及易碎等缺陷,玻璃基板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oled屏的近一步发展。尤其,在对玻璃基板的oled屏进行弯折时,由于玻璃基板可弯折的角度较小,若控制不好弯折角度则会导致oled屏体被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设备,能够使得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情况随弯折程度而变化,进而能够根据发光情况确定弯折程度。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
6.基底;
7.具有预设图案的第一电极层,形成于基底上;其中,预设图案包括互不连通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第二区域的面积和第三区域的面积均小于第一区域的面积;
8.传感单元,设置于基底上,且一端与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连接;其中,电子通过传感单元在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和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之间流动,传感单元在发生形变时导电性能发生变化;
9.有机发光层,形成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上;
10.第二电极层,形成于有机发光层上。
11.本技术实施例中,在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通电后,电流能够通过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进行传输,第一传输路径为: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第一区域对应的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第二传输路径为: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传感单元、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第二区域对应的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因此,有机发光层也对应具有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第一发光区域为有机发光层与第一区域对应的区域,第二发光区域为有机发光层与第二区域对应的区域。
12.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工作过程中,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被弯折时,感应单元会对应发生形变,对应的感应单元的导电性能发生变化,由此使得第一传输路径中的电流与第二传输路径中的电流不同,从而使得第一发光区域发光情况和第二发光区域的发光情况不同。而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弯折程度变大时,感应单元的导电性能能够随形变而变化,进而使得第二发光区域的发光情况能够随弯折程度而变化,由此便可以根据第二发光区域的
发光情况确定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弯折程度。
13.示例性的,第一电极可以为阳极,第二电极可以为阴极;或者,第一电极可以为阴极,第二电极可以为阳极。
14.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传感单元包括多根硅纳米线,上述多根硅纳米线设置在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之间,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与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通过上述多根硅纳米线电连接。
15.示例性的,上述多根硅纳米线上覆盖有光学胶,上述多根硅纳米线和上述光学胶构成上述传感单元。
16.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层还覆盖于上述传感单元上,能够对上述传感单元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其中,第二电极层的图案与第一区域不同,为一个矩形,覆盖在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传感单元对应的区域上,且第二电极层与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不接触。
17.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的材质可以为pedot、cnt或agnws和树脂的复合材料。
18.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基底为厚度小于阈值的玻璃基底。例如,上述基底可以为厚度小于或等于0.2毫米的玻璃基底。
19.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预设图案还包括第四区域,第二电极层还覆盖于第四区域中部分区域上。其中,第四区域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均不连通。第四区域也可以称为阴极搭接区,第二电极层覆盖于第四区域中部分区域上,使得第四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连接,形成阴极搭接区。
20.在将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进行封装后,第一区域中部分区域、第四区域中部分区域和第三区域中部分区域位于封装结构的外部,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三个外部电极,通过上述三个外部电极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供电。
21.示例性的,第四区域位于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之间。第四区域对应的第二电极,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将第四区域设置在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之间,便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连接。
22.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可以位于第一电极层的中部或边缘处等任一位置,能够使得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满足以下条件即可: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互不连通,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通过感应单元连接,且第一区域的面积远大于第二区域的面积和第三区域的面积。
23.一种场景中,由于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二发光区域的主要作用为向用户展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弯折程度,而且弯折过程中第二发光区域的亮度相对第一发光区域的亮度较暗,因此可以将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设置在第一电极层的边缘处,尽量减小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正常工作的影响。而且,第二区域、第三区域要远小于第一区域。
24.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
25.在基底上形成具有预设图案的第一电极层,上述预设图案包括互不连通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第二区域的面积和第三区域的面积均小于第一区域的面积;
26.在基底上设置传感单元;其中,传感单元一端与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连接,电流通过传感单元在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和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之间传输,且传感单元在发生形变时导电性能发生变化;
27.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上形成有机发光层;
28.在有机发光层上形成第二电极层。
29.本技术实施例中,在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通电后,电流能够通过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进行传输,第一传输路径为: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第二区域对应的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第二传输路径为: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传感单元、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第二区域对应的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因此,有机发光层也对应具有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第一发光区域为有机发光层与第一区域对应的区域,第二发光区域为有机发光层与第二区域对应的区域。
30.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工作过程中,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被弯折时,感应单元会对应发生形变,对应的感应单元的导电性能发生变化,由此使得第一传输路径中的电流与第二传输路径中的电流不同,从而使得第一发光区域发光情况和第二发光区域的发光情况不同。而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弯折程度变大时,感应单元的导电性能能够随形变而变化,进而使得第二发光区域的发光情况能够随弯折程度而变化,由此便可以根据第二发光区域的发光情况确定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弯折程度。
3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单元包括多根硅纳米线,在基底的预设区域上设置传感单元包括:在基底上设置多根硅纳米线;在上述多根硅纳米线上覆盖光学胶。
32.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将第一电极层和传感单元一同进行固化。
33.示例性的,若第一电极层的材质为pedot,则按照第一预设条件对第一电极层和传感单元进行固化;其中,第一预设条件为:110℃~130℃,30分钟。若第一电极层的材质为cnt,或为agnws和树脂的复合材料,则按照第二预设条件对第一电极层和传感单元进行固化;其中,第二预设条件为:90℃~110℃,30分钟。
34.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预设图案还包括第四区域,第二电极层还覆盖于第四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上。例如,第四区域可以位于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之间。
35.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36.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用于向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供电的供电单元发送控制指令;该控制指令用于指示供电单元按照第一供电参数向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供电,以及按照第二供电参数向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供电,第一供电参数与第二供电参数不同。
37.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向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按照不同的供电参数进行供电,使得用户更容易分辨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从而能够提升第二发光区域向用户展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弯折程度的效果。
38.一种场景中,第一供电参数可以包括第一电压参数和第一电流参数,第二供电参数可以包括第二电压参数和第二电流参数。第一供电参数与第二供电参数不同可以为:第一电压参数与第二电压参数不同,和/或,第一电流参数与第二电流参数不同。
39.例如,第二发光区域的初始亮度高于第一发光区域的亮度,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被弯折的过程中,传感单元的电阻逐渐变大,使得第二发光区域的逐渐变暗。在用户对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进行弯折的过程中,第二发光区域的亮度由高于第一发光区域的亮度,变化为远低于第一发光区域的亮度,用户能够较为容易地分辨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
域,提升向用户展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弯折程度的效果,使得用户能够及时发现第二发光区域亮度变化的现象,从而避免将屏体折坏。
40.又例如,第二发光区域的初始亮度低于第一发光区域的亮度,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被弯折的过程中,传感单元的电阻逐渐变大,使得第二发光区域的越来越暗。在用户对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进行弯折的过程中,第二发光区域的亮度由低于第一发光区域的亮度,变化为远低于第一发光区域的亮度,用户能够较为容易地分辨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提升向用户展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弯折程度的效果,使得用户能够及时发现第二发光区域亮度变化的现象,从而避免将屏体折坏。
41.又一种场景中,第一供电参数可以包括具有第一占空比的电流参数,第二供电参数包括具有第二占空比的电流参数,第一占空比与所述第二占空比不同。
42.例如,第一占空比可以为人眼不能发现屏体闪烁现象所对应的占空比,第二占空比小于第一占空比。在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通电后,第一发光区域无闪烁现象,第二发光区域存在闪烁现象,用户能够较为容易地分辨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而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被弯折的过程中,第二发光区域的闪烁现象越来越不易被观察到,直至消失。用户能够及时发现此现象,从而避免将屏体折坏。
附图说明
4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4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区域的示意图;
46.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在基底上形成第一电极层和感应单元的示意图;
47.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感应单元的又一示意图;
48.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形成有机发光层的示意图;
49.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极层的又一示意图;
50.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51.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封装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52.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外部电极的示意图;
53.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更清楚的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作用,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55.应当理解,当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
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56.还应当理解,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57.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8.在本技术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59.此外,本技术实施例中提到的“多个”应当被解释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60.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61.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可以包括基底100、第一电极层200、感应单元300、有机发光层400和第二电极层500。
62.第一电极层200形成于基底100上,具有预设图案。该预设图案包括互不连通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第二区域的面积和第三区域的面积均小于第一区域的面积。
63.传感单元300设置于基底100上,且一端与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连接。其中,电流能够通过传感单元300在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和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之间传输,传感单元300在发生形变时导电性能发生变化。
64.有机发光层400形成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上。第二电极层500形成于有机发光层400上。
65.本技术实施例中,在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通电后,电流能够通过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进行传输,第一传输路径为: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第二区域对应的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第二传输路径为: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传感单元、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第二区域对应的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因此,有机发光层400也对应具有如图2所示的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第一发光区域为有机发光层400与第一区域对应的区域,第二发光区域为有机发光层400与第二区域对应的区域。
66.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工作过程中,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被弯折时,感应单元300会对应发生形变,对应的感应单元300的导电性能发生变化,由此使得第一传输路径中的电流与第二传输路径中的电流不同,从而使得第一发光区域发光情况和第二发光区域的发光情况不同。而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弯折程度变大时,感应单元300的导电性能能够随形变而变化,进而使得第二发光区域的发光情况能够随弯折程度而变化,由此便可以根据第二发光区域的发光情况确定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弯折程度,防止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被折坏。
67.参见图3,第一电极层200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之间互不连通,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之间通过感应单元300电连接。在向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通电后,电流通过感应单元300在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和第二区
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之间传输。
68.一些实施例中,感应单元300可以包括多根硅纳米线,上述多根硅纳米线排列在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之间。在上述多根硅纳米线上覆盖有光学胶,光学胶能够将上述多根硅纳米线固定在基底100上,且还能够防止硅纳米线与第二电极层500接触。本实施例中,硅纳米线可以为单晶硅纳米线。
69.其中,硅纳米线的长度越长,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弯折程度的判断越准确。如图4所示,在硅纳米线的长度与有机发光层单边尺寸接近时,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进行弯折时,硅纳米线的形变较为及时而且更为准确。
70.需要说明的是,硅纳米线为感应单元300的一种实现形式,本技术实施例并不限于此。感应单元300能够满足: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被弯折时,感应单元300发生形变使得其导电性能发生变化,且能够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即可。
71.一些实施例中,基底100和第一电极层整体均为矩形,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可以位于第一电极层200一侧的边缘。如图3所示,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位于第一电极层200右侧的边缘,且第三区域靠近第一电极层200下侧的边缘,且第一区域的面积远大于第二区域的面积和第三区域的面积。
72.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二发光区域的主要作用为向用户展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弯折程度,而且弯折过程中第二发光区域的亮度相对第一发光区域的亮度较暗,因此可以将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设置在第一电极层200的边缘处,尽量减小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正常工作的影响。
73.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可以位于第一电极层200的中部。例如,将图3中所示第二区域、第三区域和感应单元300的位置向左移动至第一电极层200的中部,第二区域、第三区域和感应单元300嵌入第一区域中。
74.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布局仅为示例性说明,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予限定。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布局能够满足: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互不连通,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通过感应单元300连接,且第一区域的面积远大于第二区域的面积和第三区域的面积即可。
75.另外,本技术实施例对每个区域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200整体为矩形,第一区域为较为规则的多边形,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为矩形,仅为示例性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200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为矩形之外的其他形状,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均可以设置为图中所示形状之外的其他形状。
76.参见图5,有机发光层400形成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上,形成如图2所示的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其中,有机发光层400未覆盖第一区域的下侧部分,且第一发光区域为有机发光层400与第一区域对应的区域,第二发光区域为有机发光层400与第二区域对应的区域。
77.示例性的,第一发光区域的形状可以与第一区域的形状相同,第二发光区域的形状可以与第二区域的形状相同。而且,在与第二电极层500对应的部分,第一发光区域可以略大于第一区域,第二发光区域可以略大于第二区域,由此在形成第二电极层500时,能够较好地防止第一电极层200与第二电极层500接触而造成短路。
78.另外,为保证第二发光区域能够被正常点亮,可以根据公式b*s=i*η确定第二发光区域的面积及第二传输路径的电流,其中,b为亮度,s为面积,i为电流,η为电流效率。若已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流为i1、发光面积为s1,则第二发光区域对应的发光面积s2和电流i2的关系为s2/i2=s1/i1。即,第二发光区域的发光面积s2和电流i2在满足s2/i2=s1/i1的关系时,第二发光区域亮度和第一发光区亮度相同,由此可以设置流经传感单元300的电流,使得第二发光区域亮度高于、低于或等于第一发光区域亮度,从而为传感单元300的设计提供电流理论值。
79.如图1所示,第二电极层500形成于有机发光层400上,且覆盖整个有机发光层400以及传感单元300。第二电极层500能够对传感单元300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其中,第二电极层500的图案与第一区域不同,可以为一个矩形,覆盖在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传感单元300对应的区域上,且第二电极层500与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不接触。
80.以下以第一电极为阳极、第二电极为阴极为例,对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81.在对第二电极层500和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施加电压后,电流从第二电极层500流向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在对第二电极层500和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施加电压后,电流从第二电极层500流向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
82.由此得到电流传输的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第一传输路径为:第二电极层500、第一发光区域对应的有机发光层400和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第二传输路径为:第二电极层500、第二发光区域对应的有机发光层400、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硅纳米线和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
83.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工作过程中,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被弯折时,每根硅纳米线均会对应发生形变被拉长,其导电性能发生变化使得硅纳米线的电阻增加,由此使得第二传输路径中的电流减小,而第一传输路径中的电流基本无变化。第二传输路径中的电流减小则会导致第二发光区域的发光亮度变暗,而第一发光区域的发光亮度基本无变化。
84.当硅纳米线的电阻过大时,第二发光区域严重变暗,再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进行弯折可能会导致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生裂纹或断裂。本实施例中,对0.15mm薄玻璃基底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进行弯折测试,得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弯折程度与第二发光区域的发光亮度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85.弯折程度(单位:度)0
°
15
°
30
°
45
°
60
°
75
°
90
°
发光亮度(单位:nit)100080060040020010050
86.由上表中的数据可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弯折程度与第二发光区域的发光亮度呈反相关关系: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弯折角度越大,第二发光区域的发光亮度越暗;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弯折角度越小,第二发光区域的发光亮度越亮。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弯折角度达到90
°
时,第二发光区域的发光亮度最暗,此时再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进行弯折,会导致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生裂纹或断裂。
87.参见图6和图7,第一电极层200的预设图案还可以包括第四区域,第二电极层500还覆盖于第四区域中部分区域上。其中,第四区域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均不连通。第四区域也可以称为阴极搭接区,第二电极层500覆盖于第四区域中部分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上,使得第四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连接,形成阴极搭接区。
88.如图8和图9所示,在将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进行封装后,第一区域中部分区域、第四区域中部分区域和第三区域中部分区域位于封装结构600的外部,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三个外部电极,分别为第一外部电极、第二外部电极和第三外部电极,通过上述三个外部电极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供电。
89.以第一电极为阳极、第二电极为阴极为例,在图8和图9中,第一外部电极(即左侧的外部电极)为阳极,第二外部电极(即中部的外部电极)为阴极,第三外部电极(即右侧的外部电极)为阳极。
90.如图6所示,第四区域可以位于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之间。第四区域对应第二电极,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将第四区域设置在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之间,便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连接。
91.需要说明的是,第四区域可以位于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之间仅为示例性说明,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第四区域可以不位于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之间,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予限定。
92.图10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参见图10,对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详述如下:
93.步骤1001,在基底上形成具有预设图案的第一电极层。
94.其中,上述预设图案包括互不连通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第二区域的面积和第三区域的面积均小于第一区域的面积。关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相关内容,请参考前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实施例中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95.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在基底上形成具有上述预设图案的第一电极层。
96.步骤1002,在基底上设置传感单元。
97.其中,传感单元一端与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连接,电流通过传感单元在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和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之间传输,且传感单元在发生形变时导电性能发生变化
98.一些实施例中,传感单元可以包括多根硅纳米线,在基底的预设区域上设置传感单元包括:在基底上设置多根硅纳米线;在上述多根硅纳米线上覆盖光学胶。
99.示例性的,可以制备得到硅纳米线,之后将硅纳米线排布在第二区域和第一区域之间。例如,可以采用镊子或自动化设备等方式将硅纳米线排布在基底上,位于第二区域和第一区域之间。
100.制备硅纳米线的方法可以为温度梯度辅助生长方法,温度梯度辅助生长方法制备出的硅纳米线的长度可达2厘米。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可行的方法制备硅纳米线,且对硅纳米线的长度不予限定。
101.其中,硅纳米线的长度越长,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弯折程度的判断越准确。在硅纳米线的长度与有机发光层单边尺寸接近时,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进行弯折时,硅纳米线的形变及时且更准确。
10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先进行步骤1001再进行步骤1002,或者先进行步骤1002再进行步骤1001,或者步骤1001和步骤1002同时进行,对此不予限定,能够在基底上形成第一电极层和感应单元,且感应单元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和第三区域对应
的第一电极连接即可。
103.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步骤1001和步骤1002之后,上述制备方法还可以包括:将第一电极层和传感单元一同进行固化。
104.例如,在基底上形成第一电极层之后,在第一电极层未固化之前,在基地上设置传感单元。之后,将第一电极层和传感单元一同进行固化。
105.若第一电极层的材质为pedot,则按照第一预设条件对第一电极层和传感单元进行固化;其中,第一预设条件为:110℃~130℃,30分钟。若第一电极层的材质为cnt,或为agnws和树脂的复合材料,则按照第二预设条件对第一电极层和传感单元进行固化;其中,第二预设条件为:90℃~110℃,30分钟。
106.在又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步骤1001之后,上述制备方法还可以包括:将第一电极层进行固化。之后,执行步骤1002,再对传感单元进行固化。
107.在又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步骤1002之后,上述制备方法还可以包括:将传感单元进行固化。之后,执行步骤1001,再对第一电极层进行固化。
108.步骤1003,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上形成有机发光层。
109.示例性的,可以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上蒸镀有机材料得到有机发光层。其中,有机发光层未覆盖第一区域的下侧部分,如图4所示。
110.第一发光区域的形状可以与第一区域的形状相同,第二发光区域的形状可以与第二区域的形状相同。而且,在与第二电极层对应的部分,第一发光区域可以略大于第一区域,第二发光区域可以略大于第二区域,由此在形成第二电极层时,能够较好地防止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接触而造成短路。
111.另外,可以根据公式b*s=i*η设置流经传感单元的电流,使得第二发光区亮度高于、低于或等于第一发光区域亮度,其中,b为亮度,s为面积,i为电流,η为电流效率。若已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流为i1、发光面积为s1,则第二发光区域对应的发光面积s2和电流i2的关系为s2/i2=s1/i1。即,第二发光区域的发光面积s2和电流i2在满足s2/i2=s1/i1的关系时,第二发光区域亮度与第一发光区域亮度相同。
112.步骤1004,在有机发光层上形成第二电极层。
113.本步骤中,可以在有机发光层上蒸镀形成第二电极层。如图1所示,第二电极层可以覆盖整个有机发光层以及传感单元。第二电极层能够对传感单元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其中,第二电极层的图案与第一区域不同,可以为一个矩形,覆盖在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传感单元对应的区域上,且第二电极层与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不接触。
114.可选的,在步骤1004之后,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还可以包括:对形成第二电极层之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进行封装。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区域中部分区域、第四区域中部分区域和第三区域中部分区域位于封装结构的外部,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三个外部电极,通过上述三个外部电极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供电。
115.示例性的,可以通过铝箔对形成第二电极层之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进行封装。
116.本技术实施例中,在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通电后,电流能够通过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进行传输,第一传输路径为: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第二区域对应的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第二传输路径为: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传感单元、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第二区域对应的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因此,有机发光层也对应具有第
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第一发光区域为有机发光层与第一区域对应的区域,第二发光区域为有机发光层与第二区域对应的区域。
117.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工作过程中,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被弯折时,感应单元会对应发生形变,对应的感应单元的导电性能发生变化,由此使得第一传输路径中的电流与第二传输路径中的电流不同,从而使得第一发光区域发光情况和第二发光区域的发光情况不同。而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弯折程度变大时,感应单元的导电性能能够随形变而变化,进而使得第二发光区域的发光情况能够随弯折程度而变化,由此便可以根据第二发光区域的发光情况确定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弯折程度。
118.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所具有的优点,在此不在赘述。
119.示例性的,上述电子设备可以为可穿戴设备、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便携设备(例如,便携式计算机)等显示屏幕能够折叠的设备,本技术实施例对电子设备的具体类型此不予限定。
120.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用于向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供电的供电单元发送控制指令。该控制指令用于指示供电单元按照第一供电参数向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供电,以及按照第二供电参数向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供电,第一供电参数与第二供电参数不同。
121.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向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按照不同的供电参数进行供电,使得用户更容易分辨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从而能够提升第二发光区域向用户展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弯折程度的效果。
122.一种场景中,第一供电参数可以包括第一电压参数和第一电流参数,第二供电参数可以包括第二电压参数和第二电流参数。第一供电参数与第二供电参数不同可以为:第一电压参数与第二电压参数不同,和/或,第一电流参数与第二电流参数不同。
123.例如,第二发光区域的初始亮度高于第一发光区域的亮度,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被弯折的过程中,传感单元的电阻逐渐变大,使得第二发光区域的逐渐变暗。在用户对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进行弯折的过程中,第二发光区域的亮度由高于第一发光区域的亮度,变化为远低于第一发光区域的亮度,用户能够较为容易地分辨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提升向用户展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弯折程度的效果,使得用户能够及时发现第二发光区域亮度变化的现象,从而避免将屏体折坏。
124.又例如,第二发光区域的初始亮度低于第一发光区域的亮度,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被弯折的过程中,传感单元的电阻逐渐变大,使得第二发光区域的越来越暗。在用户对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进行弯折的过程中,第二发光区域的亮度由低于第一发光区域的亮度,变化为远低于第一发光区域的亮度,用户能够较为容易地分辨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提升向用户展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弯折程度的效果,使得用户能够及时发现第二发光区域亮度变化的现象,从而避免将屏体折坏。
125.又一种场景中,第一供电参数可以包括具有第一占空比的电流参数,第二供电参数包括具有第二占空比的电流参数,第一占空比与所述第二占空比不同。
126.示例性的,当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设计成用作弯折的电子产品的屏幕时,可以利用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技术来控制第二发光区域闪烁来提醒用
户屏幕的弯折程度。
127.具体的,可以通过电子设备的芯片向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和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输送不同占空比的电流方波。例如,向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输送第一占空比的电流方波,向第三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输送第二占空比的电流方波。其中,第一占空比可以为人眼不能发现屏体闪烁现象所对应的占空比,第二占空比小于第一占空比。
128.在对电子产品的屏幕通电后,第一发光区域无闪烁现象,第二发光区域存在闪烁现象,用户能够较为容易地分辨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而在电子产品的屏幕被弯折的过程中,传感单元的电阻变大,流经第二发光区域的电流变小,第二发光区域的闪烁现象越来越不易被观察到,直至消失。因此,用户能够及时发现闪烁消失现象,从而避免将电子产品的屏幕折坏。
129.可选的,上述电子设备还可以采集流经第三外部电极的电流,在该电流小于电流阈值时,电子设备可以生成屏幕弯折预警信息,以更好的提醒用户防止屏幕被折坏。其中,该电流阈值可以根据试验数据确定,且不同的电子设备、不同的屏幕对应的电流阈值可以不同。
130.可选的,上述电子设备还可以采集流经第三外部电极的电流,在该电流的变化范围超出预设变化阈值时,电子设备可以生成屏幕弯折预警信息,以更好的提醒用户防止屏幕被折坏。其中,该预设变化阈值可以根据试验数据确定,且不同的电子设备、不同的屏幕对应的预设变化阈值可以不同。
131.示例性的,上述屏幕弯折预警信息可以通过以下至少一种方式实现:发出特定声音,显示在第二发光区域中的文字/图像,第二发光区域闪烁。
132.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13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05011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