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咀结构及应用其的热流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54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流道注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咀结构及应用其的热流道系统。


背景技术:

2.热流道是在注塑模具中使用的,将融化的塑料注入到模具的空腔中的加热组件集合。热流道系统一般由热喷咀、分流板、温控箱和附件等几部分组成。热喷咀形式直接决定热流道系统选用和模具的制造。
3.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在往模具注塑时,塑料会从热咀的出料流道中直接快速注入到模具中,而塑料快速注入到模具空腔之中,会使得模具的表面产生亮印、气纹等缺陷,因此引起模具的质量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热咀结构及应用其的热流道系统,通过让塑料在出料流道对冲,减少塑料流动速度,避免了模具在成型时产生缺陷。
5.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热咀结构,包括热咀本体和咀尖,所述咀尖连接于所述热咀本体的底端;所述热咀本体的内部竖向设有容纳腔;所述咀尖的外表面设有至少两条出料流道,且两条所述出料流道沿着所述咀尖的中心轴对称设置于所述咀尖的两侧;所述咀尖的内部设有针阀通道,所述针阀通道的顶端与所述容纳腔连通,其底端延伸至所述咀尖的底端端面并与外界连通;所述出料流道的顶端与所述容纳腔连通,其底端与所述针阀通道的底端连通。
7.优选地,所述出料流道为设置于所述咀尖的外表面的条形凹槽结构。
8.优选地,所述热咀本体为类圆台结构,所述热咀本体的直径从上至下逐渐减小。
9.优选地,所述咀尖的外表面设有三条所述出料通道。
10.一种热流道系统,包括:如上述中所述的热咀结构、浇口套和阀针;所述浇口套的内部设有安装腔,所述热咀结构安装于所述安装腔;所述阀针的底端滑动设置于所述针阀通道内。
11.优选地,所述咀尖的外表面与所述安装腔的内壁贴合;所述出料流道的底端与所述针阀通道的底端交接处形成凹陷部;当阀针沿所述针阀通道滑动至最低位置时,将所述凹陷部填满。
12.优选地,所述安装腔的底端设有浇口,当阀针沿所述针阀通道滑动至最低位置时,将所述浇口封堵。
13.优选地,还包括输料管,所述输料管的底端与所述容纳腔的顶端连通。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通过在所述咀尖的外表面设置对称的出料流道,使从所述出料流道流出的塑料产
生对冲,减少塑料流动速度,塑料会以缓慢的速度进入到模具中,避免了模具在成型会出现亮印、气纹等缺陷,保证了模具注塑成型件的质量。
附图说明
16.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热咀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图1中a

a方向的剖面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热咀结构三维示意图;
20.图4是图1中虚线圆b的局部放大图;
21.图5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热流道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24.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热咀结构10,包括热咀本体1和咀尖2,所述咀尖2连接于所述热咀本体1的底端;所述热咀本体1的内部竖向设有容纳腔11;所述咀尖2的外表面设有至少两条出料流道22,且两条所述出料流道22沿着所述咀尖2的中心轴对称设置于所述咀尖2的两侧;所述咀尖2的内部设有针阀通道21,所述针阀通道21的顶端与所述容纳腔11连通,其底端延伸至所述咀尖2的底端端面并与外界连通;所述出料流道22的顶端与所述容纳腔11连通,其底端与所述针阀通道21的底端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11用于承装被注入的塑料,被注入在所述容纳腔11的塑料会通过出料流道22流到模具腔中,进行注塑。所述出料流道22与现有技术中热咀的塑料流道相比,所述出料流道22是沿着所述咀尖2中心轴对称地设置在所述咀尖2的外表面的两侧,并且所述出料流道22的底端对向设置。这样的设置是为了在两条所述出料流道22底端流出的塑料产生对冲,减少其流动速度。因此从出料流道22流出的塑料经过对冲下,以缓慢的速度进入到模具之中,模具在注塑成型时,其表面不会产生亮印、气纹等缺陷,保证了模具的质量。值得注意是,所述咀尖2的内部的针阀通道21仅是用于安装所述阀针4的,而塑料不会从所述针阀通道21流入模具之中的。安装在针阀通道21的所述阀针4,其末端可在所述针阀通道21内滑动,并且向下滑动时可以穿过所述针阀通道21,延伸至咀尖2外部。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咀尖2的外表面设置对称的出料流道22,使从所述出料流道22流出的塑料产生对冲,减少塑料流动速度,塑料会以缓慢的速度进入到模具中,避免了模具在成型会出现亮印、气纹等缺陷,保证了模具注塑成型件的质量。
25.更优地,所述出料流道22为设置于所述咀尖2的外表面的条形凹槽结构。出料流道
22设置为条形凹槽结构,在加工所述咀尖2的方面来说,位于咀尖2外表面的条形凹槽的加工比位于咀尖2内部的通道的加工更加容易,从而节省加工时间,加快加工效率。
26.进一步地所述热咀本体1为类圆台结构,所述热咀本体1的直径从上至下逐渐减小。这样的设置可以让所述热咀结构10可以安装在不同的流道系统之中,使得热咀结构10变得更加通用,从而不必生产多规格的热咀结构10,节约成本。
27.更优地,所述咀尖2的外表面设有三条所述出料流道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咀尖2的外表面优选的设置有三条所述出料流道22,三条所述出料流道22间隔均匀的设置于所述咀尖2的外表面,且三条所述出料流道22的底端都延伸至一点,因此使从三条所述出料流道22流出的塑料也会产生对冲效果。还有的是,设置三条所述出料流道22,在保证减慢塑料的流动速度的前提下,通过设置三条所述出料流道22,增加塑料的流动量,进一步加快模具的注塑速度,从而加快了工作效率。
28.一种热流道系统,如图5所示,包括:如上述中所述的热咀结构10、浇口套3和阀针4;所述浇口套3的内部设有安装腔31,所述热咀结构10安装于所述安装腔31;所述阀针4的底端滑动设置于所述针阀通道21内。所述热咀结构10通过套设于所述浇口套3的安装腔31,应用于所述热流道系统中。所述热流道系统还设有可滑动于所述针阀通道21内的所述阀针4。所述阀针4的本体穿过所述安装腔31,其末端在所述针阀通道21内滑动。
29.优选地,所述咀尖2的外表面与所述安装腔31的内壁贴合;所述出料流道22的底端与所述针阀通道21的底端交接处形成凹陷部23;当阀针4沿所述针阀通道21滑动至最低位置时,将所述凹陷部23填满。所述热咀结构10在安装于所述安装腔31后,所述咀尖2的外表面会紧贴于所述安装腔31的内壁,使得所述出料流道22从开放式的条形凹槽变为封闭的出料流道22,从所述容纳腔11流进所述出料流道22的塑料,只能从出料流道22的底端流出。进一步地,所述出料流道22的底端与所述针阀通道21的底端是交接的,因此,如图4所示,所述咀尖2在加工完成后,所述咀尖2的底端端面上会形成所述凹陷部23。因为所述咀尖2的外表面与所述安装腔31的内壁贴合,所以从所有所述出料流道22流出的塑料,都会在所述凹陷部23进行对冲,并且从所述凹陷部23的底端流出。进而,当所述阀针4活动至所述针阀通道21的底端时,将所述凹陷部23填满,塑料就无法从所述出料流道22流进凹陷部23,塑料只能停留于出料流道22,模具的注塑就无法进行。当所述阀针4的底端滑移所述凹陷部23,回到所述针阀通道21内,塑料可以流进凹陷部23,再进入到模具之中。因此,热流道系统可以通过控制所述阀针4的移动,来填满所述凹陷部23,来控制模具注塑的开始或停止。
30.进一步地,所述安装腔31的底端设有浇口32,当阀针4沿所述针阀通道21滑动至最低位置时,将所述浇口32封堵。塑料在流出所述凹陷部23后,会经过所述浇口32进入到模具腔中的。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热流道系统还可以通过控制所述阀针4的移动,将所述阀针4末端封堵或开启所述浇口32,来控制模具注塑的开始或停止。当所述阀针4选择封堵所述浇口32时,塑料会停留至凹陷部23中;当所述阀针4选择填满所述凹陷部23中,塑料停留于所述出料流道22中。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中的所述阀针4是在所述针阀通道21移动的,而现有技术中,阀针4是安装在咀尖2的中心主流道的,在开始注塑时,所述阀针4的末端会伸回至与主流道连接的腔中的,阀针4会因为腔中塑料的流动,造成阀针4的晃动,使得阀针4与主流道偏离,当阀针4要移动回到主流道时,需要多次对位才能返回到主流道中。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阀针4在移离所述浇口32后,会伸回至所述针阀通道21并只在所述针阀通道21
中移动,所述阀针4的末端不会伸回到所容纳腔11中。因此所述阀针4不会因塑料流动而产生晃动,并且还可以通过所述针阀通道21导向,快速堵塞所述浇口32,从而加快了工作效率。
31.优选的,还包括输料管5,所述输料管5的底端与所述容纳腔11的顶端连通。
32.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048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