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白蚁处理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组合式白蚁监测诱杀装置。
背景技术:
2.白蚁对于建筑物,例如水坝等,具备较大的危害,为此需要对白蚁进行实时监控并且要即使防治,现在一般对白蚁的防治较多会使用诱杀装置,通过诱杀装置内的木材饵料吸引白蚁进入诱杀装置内部,然后再将毒饵放入至诱杀装置内部,使得工蚁将毒饵带回蚁巢喂食给兵蚁、蚁王、蚁后,使得整巢白蚁被毒杀,达到防治的效果,相对比传统的阻隔带防治法,不易出现大面积的毒害情况,自然环保。
3.现有一种诱杀白蚁的复合装置,公告号为cn209594583u,包括第一外壳以及设置在第一外壳内的第二外壳,在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之间设有若干第一白蚁啃食料,在第二外壳内部设有若干第二白蚁啃食料以及若干白蚁毒饵,第一外壳、第二外壳为由白蚁不愿啃食的材质制成,所述第一外壳、第二外壳为塑料壳。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白蚁需要将由塑料制成的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咬穿才能进入至第二外壳内部,使得白蚁难以进入至第二外壳内部将毒饵带回蚁巢,存在诱杀效果容易被降低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升对白蚁的诱杀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组合式白蚁监测诱杀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组合式白蚁监测诱杀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组合式白蚁监测诱杀装置,包括埋入白蚁活动土壤中的外壳体、设于外壳体内且能吸引白蚁的诱饵料、设于外壳体且能对白蚁起到毒杀效果的毒饵料,所述外壳体内部中空,外壳体外表面贯穿开设有数个供白蚁爬入外壳体内的进入槽,外壳体底端同轴设有相连通的圆锥插块,圆锥插块远离外壳体一端的半径小于圆锥插块靠近外壳体一端的半径,圆锥插块远离外壳体一端开设有连通于圆锥插块内部的圆锥槽。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位于土壤中的白蚁能够通过进入槽和圆锥槽较为便利的爬入至外壳体内部,也便于外壳体中的诱饵料味道进行更好的发散,以更好吸引白蚁进入至外壳体中对诱饵料和毒饵料进行啃食,同时圆锥插块也便于将外壳体固定在土壤中。
9.可选的,所述圆锥槽内壁设有轴线和圆锥插块轴线相同的内筒,内筒表面贯穿开设有数个内筒槽,内筒远离圆锥插块一端靠近于外壳体远离圆锥插块一端。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土壤中挖出一定深度的坑洞,然后再将圆锥插块底端对应坑洞进行插入,使得圆锥插块底端插入土壤中,而内筒的设置使得泥土不易较多充满于圆锥槽和外壳体中,使得诱饵料和毒饵料不易受到来自土壤的较大压力,便于将使用充分的诱饵料和毒饵料进行更换,起到更好的预防杀蚁的效果。
11.可选的,所述诱饵料靠近外壳体远离圆锥插块处的一端开设有诱饵料槽,毒饵料
放置于诱饵料槽内。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毒饵料位于诱饵料内部中,以使得工蚁在啃食诱饵料时能够更好将毒饵料进行啃食,同时诱饵料也能够对毒饵料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得土壤不易和毒饵料直接接触,降低毒饵料内部有毒成分容易在土壤中扩散的可能性。
13.可选的,所述外壳体内壁和内筒之间均匀设有数个支撑块。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外壳体外壁受到的土壤内压力和内筒内壁受到的土壤内压力能够通过支撑块进行相互抵消,使得外壳体和内筒均不易在短期内出现损坏。
15.可选的,所述外壳体外壁固定连接有数个位于土壤中的壳体片。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壳体片的设置使得外壳体不易绕自身轴线进行转动,使得外壳体在土壤中的位置不易发生较大的改变,使得在长期使用时,还能较准确地按照当初设置的地点寻找到埋设于土壤中的外壳体。
17.可选的,所述外壳体上端外壁同轴螺纹连接有顶部盖,顶部盖设有数根位于土壤中的盖杆。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顶部盖使得降雨时雨水不易直接下渗进入至外壳体内部,延长诱饵料和毒饵料的使用有效时长,也便于对诱饵料和毒饵料进行更换,同时盖杆埋设于土壤中,使得顶部盖和外壳体之间不易出现转动而相分离。
19.可选的,所述外壳体靠近顶部盖的外壁设有抵接环,抵接环抵接于顶部盖朝向于圆锥插块的侧面。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在按压顶部盖或是盖杆使得圆锥插块深入土壤中时,抵接环使得顶部盖和外壳体之间的螺纹连接处不易承受过大的压力,以降低顶部盖和外壳体之间的螺纹连接处容易出现损坏的可能性。
21.可选的,所述盖杆沿外壳体轴线方向插接于顶部盖背离于外壳体的侧面。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便于在需要将外壳体内部的诱饵料和毒饵料进行更换时,可先将盖杆从顶部盖上取下,然后再将顶部盖旋下,以便对诱饵料和毒饵料进行更换,不需要再进行较为不便的大工作量的挖土工作。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24.位于土壤中的白蚁能够通过进入槽和圆锥槽较为便利的爬入至外壳体内部,也便于外壳体中的诱饵料味道进行更好的发散,以更好吸引白蚁进入至外壳体中对诱饵料和毒饵料进行啃食,同时圆锥插块也便于将外壳体固定在土壤中;
25.便于对诱饵料和毒饵料进行更换,不需要再进行较为不便的大工作量的挖土工作。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外壳体设置圆锥插块一端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将顶部盖移去用于展示外壳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图3中a处放大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外壳体;2、诱饵料;21、盖杆;22、抵接环;23、杆槽;3、毒饵料;31、进入槽;32、圆锥插块;33、圆锥槽;34、内筒;35、内筒槽;36、诱饵料槽;37、支撑块;38、壳体
片;39、顶部盖。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组合式白蚁监测诱杀装置,参照图1,包括呈竖直埋入白蚁活动土壤中的外壳体1,外壳体1水平截面呈圆环形,外壳体1圆周外壁绕自身轴线均匀贯穿开设有数个进入槽31,进入槽31长度方向呈竖直。外壳体1圆周外壁绕自身轴线均匀固定连接有数个壳体片38,壳体片38呈竖直,壳体片38位于土壤中,使得外壳体1在土壤中位置不易发生较大的改变。
33.参照图1和图2,外壳体1底端同轴固定连接有呈圆锥状的圆锥插块32,圆锥插块32上表面连通于外壳体1内部,圆锥插块32底面同轴开设有连通于圆锥插块32内部的圆锥槽33,使得圆锥插块32水平截面呈圆环形。圆锥插块32底端直径较小,在土壤表面预先挖设一定深度的坑洞,将圆锥插块32插入至坑洞底面的土壤中,直至外壳体1下部部分也插入至土壤中,然后再回填土壤以将外壳体1埋实。
34.参照图3和图4,圆锥槽33圆周内壁同轴固定连接有内筒34,内筒34水平截面呈圆环形,内筒34底端端面和圆锥插块32底端端面相齐平,内筒34圆周内壁绕自身轴线均匀开设有数个内筒槽35,每一个内筒槽35均和一个进入槽31在内筒34径向上相对齐,内筒槽35长度方向呈竖直。内筒34和外壳体1相近的圆周侧面之间均匀固定连接有数块支撑块37,相邻的两个内筒槽35之间均设置一块支撑块37,支撑块37长度方向呈竖直。
35.参照图3和图4,相邻两块支撑块37之间均沿竖直方向放置有诱饵料2,诱饵料2可为白桦木块,对白蚁具备较好的吸引作用。诱饵料2上表面开设有呈竖直的诱饵料槽36,诱饵料槽36内沿竖直方向插入有毒饵料3,毒饵料3为浸泡了氟铃脲溶液的白桦木块。
36.参照图1和图2,外壳体1上端圆周外壁同轴螺纹连接有顶部盖39,顶部盖39上表面开设有两个杆槽23,杆槽23水平截面呈t形,两个杆槽23绕顶部盖39轴线进行对称设置,杆槽23宽度较小一端贯穿于顶部盖39的圆周外壁。两个杆槽23内壁均沿竖直方向插接有呈水平的盖杆21,盖杆21长度方向平行于顶部盖39的径向。外壳体1上部圆周外壁同轴固定连接有抵接环22,抵接环22上表面抵接于顶部盖39下表面。
37.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组合式白蚁监测诱杀装置实施原理为:将毒饵料3对应诱饵料槽36放入至诱饵料2中,然后再将诱饵料2对应放入至外壳体1中,再将顶部盖39对应于外壳体1旋紧,然后在有白衣活动的表面开挖坑洞,将外壳体1放入至坑洞中,并将盖杆21对应杆槽23放入,并将圆锥插块32底端对应坑洞底面沿竖直方向插入,再将土壤回填至坑洞中,完成装置的安装布置,之后定期将顶部盖39取下观察诱饵料2和毒饵料3的啃食情况,同时可对诱饵料2和毒饵料3进行更换。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0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