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cd侧刃铣刀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铣刀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pcd侧刃铣刀。
背景技术:
2.铣刀,是用于铣削加工的、具有一个或多个刀齿的旋转刀具。工作时各刀齿依次间歇地切去工件的余量。铣刀主要用于在铣床上加工平面、台阶、沟槽、成形表面和切断工件等, pcd是一种聚晶金刚石,具有硬度高、抗压强度高、导热性及耐磨性好等特性,可在高速切削中获得很高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
3.公告号为cn21090826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高强度铣刀,包括刀体,刀体后部为用于装夹的柄部、刀体前部为用于切削的螺旋切削部,刀体的轴心处设有锥形的中心孔,中心孔前端的内径大于后端内径,中心孔内设有锥形的空心管,空心管的结构与中心孔的结构吻合,空心管的内壁设有螺旋状的支撑弹片,支撑弹片的背面与空心管内壁间设有垫片。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pcd侧刃铣刀进行高强度工作时,将会使得铣刀磨损,长时间工作后,pcd侧刃铣刀的刀刃会变得顿挫,为了不影响正常加工,操作者需要对pcd侧刃铣刀进行更换,在更换时,都是将pcd侧刃铣刀整个部分进行更换,浪费材料。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小材料的浪费,本技术提供一种pcd侧刃铣刀。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pcd侧刃铣刀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pcd侧刃铣刀,包括安装柱和侧刃铣刀本体,所述安装柱上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锁紧孔,所述侧刃铣刀本体上开设有第二锁紧孔,所述侧刃铣刀本体的一端插入连接槽内并与连接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一锁紧孔与第二锁紧孔连通,所述安装柱上设有用于将侧刃铣刀本体锁紧的锁紧组件,所述锁紧组件包括锁紧块和移动杆,所述第一锁紧孔为盲孔,所述第一锁紧孔的孔底开设有移动孔,所述移动杆的一端插入移动孔内并延伸至第一锁紧孔内,所述移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锁紧块,当侧刃铣刀本体插入连接槽时,所述锁紧块的一端位于第一锁紧孔内,另一端抵触第二锁紧孔的孔底,所述安装柱上设有用于限制移动杆移动的限定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操作者将侧刃铣刀本体的一端插入连接槽内,并且转动侧刃铣刀本体,使第一锁紧孔与第二锁紧孔相连通,操作者移动移动杆,使移动杆带动锁紧块的一端插入第二锁紧孔并抵触第二锁紧孔的孔底,此时,锁紧块一部分位于第一锁紧孔内,另一部分位于第二锁紧孔内,并且锁紧块的侧壁分别与第一锁紧孔的侧壁和第二锁紧孔的侧壁滑动配合,操作者再通过限定件将移动杆限制,使侧刃铣刀本体与安装柱稳定连接,当需要拆卸时,操作者先解除限定件对移动杆的限定,再移动移动杆,使移动杆带动锁紧块移出第二锁紧孔并完全移进第一锁紧孔内,将侧刃铣刀本体拆下进行更换,因
此,减小了更换整个pcd侧刃铣刀的可能性,综上所述,本技术能够减小材料的浪费。
9.可选的,所述安装柱上连接有加固连接组件,所述加固连接组件包括电磁铁和铁块,所述连接槽的槽底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电磁铁固定连接在安装槽内,所述铁块嵌设在侧刃铣刀本体的端部,当对电磁铁通电时,所述电磁铁吸附铁块。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当操作者将侧刃铣刀本体插入连接槽并抵紧连接槽的槽底后,对电磁铁通电,使电磁铁吸附铁块,进一步提高了侧刃铣刀本体与安装柱连接的稳定性,当需要拆卸时,将电磁铁断电,解除电磁铁对铁块的吸附,方便拆卸。
11.可选的,所述移动杆的外侧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移动孔的侧壁上设有内螺纹,所述移动杆与安装柱螺纹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操作者转动移动杆使移动杆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减小了移动杆任意滑动的可能性,起到了锁定的作用。
13.可选的,所述限定件为拉簧,所述拉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锁紧孔的孔底,另一端抵紧锁紧块,所述拉簧套设在移动杆外。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操作者移动移动杆,使移动杆带动锁紧块移动,当操作者将侧刃铣刀本体插入连接槽内后,操作者松开移动杆,在拉簧的作用下,锁紧杆被弹入第二锁紧孔内,此时拉簧抵紧锁紧块,减小了侧刃铣刀在转动时产生的离心力将移动杆甩出的可能性。
15.可选的,所述第一锁紧孔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锁紧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锁紧孔与多个第二锁紧孔一一对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锁紧孔以连接槽的竖直中心线为中心呈环形分布,所述安装柱上设有多个锁紧组件,多个所述锁紧组件与第一锁紧孔一一对应设置。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操作者将侧刃铣刀本体插入连接槽内后,转动多个移动杆,使多个锁紧组件同时锁紧侧刃铣刀本体和安装柱,进一步提高了侧刃铣刀本体与安装柱连接的稳定性。
17.可选的,所述第二锁紧孔的孔底设有缓冲层。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层的设置减小了锁紧块被磨损的可能性,起到了保护锁紧块的作用。
19.可选的,所述侧刃铣刀本体上设有对位条,所述安装柱上开设有对位槽,所述对位条插入对位槽内并与对位槽滑动配合。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操作者将对位条插入对位槽内,并且使对位条沿着对位槽滑动,使第一锁紧孔与第二锁紧孔对齐并连通,操作方便。
21.可选的,所述连接槽的槽底设有多个卡接块,所述侧刃铣刀本体上开设有多个卡接槽,所述多个卡接块与多个卡接槽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卡接块插入卡接槽内。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操作者将侧刃铣刀本体插入连接槽内时,多个卡接块同时插入各自对应的卡接槽内,卡接块与卡接槽卡接,能够起到分担锁紧块受到的力的作用。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本技术通过设置安装柱、侧刃铣刀本体、锁紧组件和限定件,使用时,操作者将侧刃铣刀本体插入连接槽内,使第一锁紧孔和第二锁紧孔对齐,之后,通过锁紧组件将侧刃
铣刀本体与安装柱锁紧,最后通过限定件将锁紧组件中的移动杆限位,当需要拆卸时,先解除限定件的限位,再移动移动杆,使移动杆完全移出第二锁紧孔,最后将侧刃铣刀本体取出进行更换,综上所述,本技术能够减小材料的浪费;
25.2.本技术通过设置加固连接组件,使用时,操作者对电磁铁通电,使电磁铁吸附铁块,提高了侧刃铣刀与安装柱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6.图1是用于体现实施例中一种pcd侧刃铣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用于体现实施例中锁紧组件和加固组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28.图3是用于体现实施例中对位条和对位槽的结构的剖视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安装柱;2、侧刃铣刀本体;3、连接槽;4、第一锁紧孔;5、第二锁紧孔;6、缓冲层;7、锁紧块;8、移动杆;9、移动孔;10、拉簧;11、电磁铁;12、铁块;13、安装槽;14、卡接块;15、卡接槽;16、对位条;17、对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
‑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pcd侧刃铣刀。参照图1和图2,一种pcd侧刃铣刀包括安装柱1和侧刃铣刀本体2,安装柱1上开设有连接槽3,连接槽3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锁紧孔4,多个第一锁紧孔4以安装柱1的竖直中心线为中心呈环形分布。侧刃铣刀本体2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锁紧孔5,第二锁紧孔5为盲孔,其孔底固定连接缓冲层6,缓冲层6为橡胶层,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多个第二锁紧孔5与多个第一锁紧孔4一一对应设置。侧刃铣刀本体2的一端插入连接槽3并与连接槽3滑动配合,当侧刃铣刀本体2的一端抵触连接槽3的槽底时,第一锁紧孔4和与之对应的第二锁紧孔5相连通。
32.参照图1和图2,安装柱1上设置有多组用于将侧刃铣刀本体2锁紧的锁紧组件,安装柱1上设置有多组用于将侧刃铣刀本体2与安装柱1本体连接的加固连接组件。每组锁紧组件与第一锁紧孔4一一对应设置。每组锁紧组件包括锁紧块7和移动杆8,移动杆8上设置有外螺纹,第一锁紧孔4为盲孔,第一锁紧孔4的孔底开设有移动孔9,移动孔9的侧壁上设置有内螺纹,移动杆8的一端插入移动孔9内并延伸至第一锁紧孔4内,移动杆8与移动孔9螺纹连接,移动杆8的一端固定连接锁紧块7。
33.参照图1和图2,安装柱1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移动杆8移动的限定件,限定件为拉簧10,拉簧10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锁紧孔4的孔底,拉簧10套设在移动杆8外。当侧刃铣刀本体2插入连接槽3后,锁紧块7的一端位于第一锁紧孔4内,另一端抵紧第二锁紧孔5的孔底,此时拉簧10远离第一锁紧孔4的孔底的一端抵紧锁紧块7。
34.参照图1和图2,加固连接组件包括电磁铁11和铁块12,连接槽3的槽底开设有安装槽13,电磁铁11固定连接在安装槽13内,铁块12嵌设在侧刃铣刀本体2的端部,当对电磁铁11通电时,电磁铁11吸附铁块12。连接槽3的槽底固定连接有多个卡接块14,侧刃铣刀本体2嵌设有铁块12的端面开设有多个卡接槽15,多个卡接块14与多个卡接槽15一一对应设置,卡接块14插入卡接槽15内,提高了侧刃铣刀本体2与安装柱1连接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分担锁紧块7受到的离心力。
35.参照图2和图3,为了方便操作者将第一锁紧孔4与第二锁紧孔5对齐连通,侧刃铣刀本体2上固定连接有对位条16,安装柱1上开设有对位槽17,对位槽17沿着连接槽3的长度方向开设。对位条16插入对位槽17内并与对位槽17滑动配合。
3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pcd侧刃铣刀的实施原理为:使用时,操作者先转动移动杆8,使锁紧块7完全移动到第一锁紧孔4内,此时拉簧10处于压缩状态,之后,操作者将对位条16插入对位槽17内并且将侧刃铣刀本体2的一端插入连接槽3内,卡接块14插入卡接槽15内,使第一锁紧孔4与第二锁紧孔5对齐连通,再次转动移动杆8,使移动杆8带动锁紧块7进入第二锁紧孔5内并抵紧缓冲层6,操作者启动电磁铁11,使电磁铁11吸附铁块12,提高了侧刃铣刀本体2与安装柱1连接的稳定性;当需要拆卸时,操作者先对电磁铁11断电,再转动移动杆8,使锁紧块7完全进入第一锁紧孔4内,将侧刃铣刀本体2拔出连接槽3进行更换,综上所述,本技术能够减小材料的浪费。
3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0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