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变压器分接开关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变压器电路切换结构。
背景技术:
2.变压器,是生活、生产中一种常用的电气设备,用于将某一数值的交流电压(电流)转变为频率相同的另一种或几种数值不同的电压(电流)。
3.目前,工业生产中(像电力、钢铁、石化、纺织、煤炭等领域)使用的变压器,都采用有载分接开关。有载分接开关,是一种适合在变压器负载下进行操作的、用来改变变压器绕组分接连接位置的调压装置。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有载分接开关必须在变压器处于负载的条件下使用,否则经影响其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保证变压器调节电压过程中一直处于负载状态,本技术提供一种变压器电路切换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变压器电路切换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变压器电路切换结构,包括转动设置的中心轴、以及罩设于中心轴外侧的笼体,所述中心轴上分别安装有定触头和动触头,所述动触头绕中心轴的轴线呈间隔设置;所述笼体上对应定触头的位置安装有输入触头,所述输入触头与定触头连通;所述笼体上安装有输出触头,且所述输出触头绕中心轴轴线间隔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动触头分别与输出触头连通,任一所述输出触头位于笼体内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接触板,所述接触板的宽度方向平行于中心轴对应位置的切线方向;调节电压时,所述动触头与沿自身转动方向与接触板滑移配合直至调节到下一电压值;期间,相邻动触头均自身转动方向与接触板滑移连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电压时,驱动装置驱动中心轴绕自身轴线转动,中心轴带动定触头、动触头转动;在此过程中,输入触头始终与定触头连接;同时,动触头绕中心轴轴线自一个输出触头向相邻输出触头运动,此时,相应动触头相对对应输出触头上的接触板滑移运动;并且,相邻动触头沿自身转动轨迹与接触板相对滑移,直至电压值调整到相应的另一电压值,采用此种结构,有效保证电压调节过程中电路始终处于连通状态。
9.优选的,所述动触头与相邻动触头沿中心轴的轴线呈上下跳跃式设置,所述接触板宽度方向的一侧固定有延伸板,所述延伸板固定于接触板长度方向背离相应动触头的一侧,且所述延伸板与相邻动触头滑移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电压过程中,动触头与相应接触板连通并相对滑移时,相邻动触头接触与延伸板接触并相对滑移;当电压值调节至相应数值时,延伸板始终与相邻动触头接触;此时,接触板与动触头断开接触;待再次调节电压值时,延伸板继续相对
对应动触头滑动,且接触板与下一动触头接触并相对滑移,直至调整到下一电压值,如此循环,完成变压作业,结构简单,有助于节省企业制造成本。
11.优选的,所述中心轴与笼体之间安装有用于减少电弧的真空灭弧室,所述真空灭弧室连通于输入触头与输出触头之间。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真空灭弧室用于在触点断开并产生电弧时迅速熄灭电弧,从而降低高温电弧对电器元件产生的不利影响。
13.优选的,所述中心轴上位于真空灭弧室的下侧设置有控制电路中位于真空灭弧室位置电路通断的操动组件。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借助操动组件预设电路中电路断开的位置,从而控制电弧产生的位置,并在此处设置真空灭弧室进行灭弧,从而保证真空灭弧室灭弧效果的稳定性。
15.优选的,所述操动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真空灭弧室动导电杆轴向背离真空灭弧室的一侧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与真空灭弧室动导电杆同轴固定连接;所述中心轴上位于定触头背离真空灭弧室的一侧设置有支撑盘,所述支撑盘同轴固定套设于中心轴上;所述操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支撑盘背离真空灭弧室一侧的受力杆,所述受力杆长度的中部位置与支撑盘的下侧铰接,所述驱动杆沿中心轴轴向自灭弧器一侧贯穿支撑盘厚度方向,且所述驱动杆轴向背离真空灭弧室的一端与受力杆铰接;且所述操动组件还包括同轴转动设置于受力杆轴向背离驱动杆的一端的滚轮;所述中心轴上位于支撑盘背离受力杆的一侧设置有同轴固定套设有凸轮,所述凸轮上对应滚轮运动轨迹的位置间隔固定有多个导电段,任一所述导电段均突出于凸轮靠近真空灭弧室一侧的表面。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装置驱动中心轴转动时,中心轴带动支撑盘转动,支撑盘同时带动受力杆转动,受力杆又带动滚轮绕中心轴轴线转动;当滚轮运动至导电段的位置时,导电段将受力杆安装有滚轮的一端抬起;由于受力杆长度的中部位置铰接于支撑盘上,因此,受力杆轴向背离滚轮的一端向背离真空灭弧室的一侧运动;与此同时,受力杆带动驱动杆沿驱动杆轴向向背离真空灭弧室的一侧运动,从而使真空灭弧室动导电杆带动真空灭弧室中动静触头分离,在真空灭弧室动、静触头分离的瞬间,电弧产生,随即被电弧室灭掉;在调节电压的同时,完成对电弧室工作状态的控制,有效提升该变压器电路切换结构的自动化水平。
17.优选的,所述驱动杆位于支撑盘背离凸轮的一侧同轴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伸缩方向的两端分别固定于驱动杆轴向背离受力杆的一端与支撑盘上,且所述弹簧处于拉伸状态。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用于对真空灭弧室的动导电杆进行支撑,减少因驱动杆连接受力杆的一端沿驱动杆轴向向背离真空灭弧室一侧运动的情况发生,从而保证滚轮未运动至导电段处时真空灭弧室的动、静触头始终处于闭合状态。
19.优选的,所述输入触头与输出触头之间连通有电阻室。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阻室用于限制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以减少因电流通路中电流过大而烧毁所串联元器件的情况发生。
21.优选的,所述输入触头位于笼体内的一端固定有连接盘,所述定触头上对应连接盘的位置安装有连通连接盘的夹板,所述夹板背离中心轴的一侧夹持于连接盘上并与连接
盘滑移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电压时,夹板跟随中心轴绕中心轴轴线转动,夹板夹持于连接盘上并绕中心轴轴线相对连接盘滑移,始终保持,从而保证电路始终处于连通状态,连接结构简单,有助于节省企业制造成本。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借助在输出触头位于笼体内的一端固定接触板,并使接触板的宽度尺寸设置略大于相邻两动触头之间的距离,从而保证电压调节过程中,电路始终处于通路状态,结构简单,有助于节省企业制造成本;
25.利用设置真空灭弧室,有效减少电压调节过程中电路中产生的电弧损伤电路中元器件的情况发生,有助于延长该变压器分接开关的使用寿命;
26.通过在电路中串联电阻室,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减少调节电压过程中电路处于空载状态的情况发生,进而减少电路中因电流过大导致所串联的电器元件被烧损的情况发生,有助于进一步延长该变压器分接开关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主要体现变压器分接开关整体结构的轴侧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主要体现该变压器电路控制结构的轴侧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主要体现灭弧器安装位置的轴侧示意图。
30.附图标记:1、笼体;11、输入触头;111、接触板;112、延伸板;12、输出触头;2、中心轴;21、定触头;211、夹片;22、动触头;3、连接盘;4、真空灭弧室;5、操动组件;51、驱动杆;511、弹簧;52、受力杆;521、滚轮;53、凸轮;531、导电段;5311、引导坡面;532、限位槽;6、支撑盘;7、电阻室。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变压器电路控制结构。
33.参照图1和图2,一种变压器电路控制结构,其设置于变压器分接开关内,用于实现变压器分接开关对电路电压的控制。包括呈圆筒状的笼体1,笼体1内同轴转动设置有中心轴2,中心轴2上安装有用于接入电流的定触头21,中心轴2上位于自身轴向背离定触头21的一侧安装有两个式动触头22,两个动触头22在中心轴2外壁绕中心轴2轴线呈间隔设置,且两个动触头22在中心轴2上沿中心轴2轴向呈间隔设置;笼体1上设置有输入触头11和多个输出触头12,其中,输入触头11与定触头21连通;多个输出触头12绕中心轴2轴线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调节电压时,两个动触头22依次与多个输出触头12连通。
34.实际工作中,电流从输入触头11、定触头21接入变压器电路,然后流经两个动触头22,之后,再从两个动触头22流入输出触头12,最后从输出触头12流出;调节电压时,驱动装置驱动中心轴2转动,中心轴2带动两个动触头22转动,两个动触头22绕中心轴2轴线依次与相应输出触头12连通,从而控制电路中电压值的变化。
35.具体而言,输入触头11位于笼体1内的一端固定有连接盘3,连接盘3与输入触头11接通;定触头21上对应连接盘3的位置安装有连通连接盘3的夹片211,夹片211背离中心轴2
的一侧夹持于连接盘3上并与连接盘3滑移连接;另外,任一输出触头12位于笼体1内的一端均固定有接触板111,任一接触板111的宽度均平行与中心轴2对应位置的切线方向,任一接触板111的长度方向均平行于中心轴2的轴线方向;同时,任一接触板111宽度方向靠近定触头21的一侧均固定有延伸板112,延伸板112设置于接触板111宽度方向背离第一触头的一侧。
36.调节电压时,中心轴2绕自身轴线方向转动,并带动安装在其上的定触头21和动触头22转动;在此过程中,定触头21与连接盘3滑移连接,并始终保持定触头21与连接盘3接通;与此同时,动触头22沿自身转动方向与接触板111滑移配合直至调节到下一电压值,期间,下一位置动触头22与延伸板112接触,并沿自身转动方向与延伸板112滑移连接,从而在调节电压过程中使电路始终保持接通状态。
37.参照图3,由于调节电压过程中,电路中会产生高温电弧,为减少高温电弧对电路中连接的电器元件产生的不利影响,电路中连接有真空灭弧室4,真空灭弧室4设置在静触头与一个动触头22之间;同时,中心轴2上安装有用于控制真空灭弧室4运作的操动组件5。
38.具体而言,参照图2和图3,操动组件5包括驱动杆51、受力杆52,驱动杆51同轴固定连接于真空灭弧室4动导电杆轴向背离真空灭弧室4的一端,且驱动杆51的轴向平行于中心轴2的轴向;受力杆52设置于驱动杆51轴向背离真空灭弧室4的一端,受力杆52长度方向的一端与驱动杆51轴向背离真空灭弧室4的一端铰接;并且,中心轴2上位于定触头21背离真空灭弧室4的一侧固定有支撑盘6,支撑盘6同轴固定套设于中心轴2上,且驱动杆51沿自身轴向自真空灭弧室4一侧贯穿支撑盘6厚度方向并与支撑盘6滑移配合;受力杆52位于支撑盘6背离真空灭弧室4的一侧,受力杆5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支撑盘6的任意径向,且受力杆52长度方向的中部位置与支撑盘6铰接,受力杆52绕其自身与支撑盘6的铰接点转动设置,受力杆52的转动轴线方向平行于支撑盘6位于受力杆52与支撑盘6铰接点处的切线方向。
39.同时,操动组件5还包括滚轮521和凸轮53,滚轮521同轴转动设置于受力杆52轴向背离驱动杆51的一端,且滚轮521的转动轴线方向平行于受力杆52的长度方向;凸轮53固定于笼体1内位于支撑盘6背离真空灭弧室4的一侧,且凸轮53与中心轴2呈间隙配合;凸轮53上对应滚轮521运动轨迹的位置间隔固定有多个导电段531,任一导电段531均对应一个输出触头12,且任一导电段531均突出于凸轮53靠近真空灭弧室4一侧的表面。
40.另外,驱动杆51上位于真空灭弧室4与支撑盘6中间的位置同轴套设有弹簧511,且弹簧511伸缩方向的两端分别固定于驱动杆51轴向靠近真空灭弧室4的一端、以及支撑盘6上,并且,使用时弹簧511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弹簧511用于对真空灭弧室4动导电杆进行支撑,从而保证滚轮521未运动至导电段531处时真空灭弧室4动导电杆始终支撑灭弧器室动触头22,并使真空灭弧室4内动、静触头始终处于闭合状态。
41.具体使用时,驱动装置驱动中心轴2转动,中心轴2带动安装于其上的支撑盘6、操控杆、受力杆52转动,受力杆52转动的同时,又驱动滚轮521在凸轮53表面转动;当滚轮521运动至导电段531处时,导电段531推动受力杆52上安装有滚轮521的一端向靠近支撑盘6一侧运动,从而使得受力杆52长度方向背离滚轮521的一端带动驱动杆51沿驱动杆51轴向向背离支撑盘6一侧运动;驱动杆51运动的同时,带动真空灭弧室4动导电杆运动,真空灭弧室4动导电杆带动真空灭弧室4中动静触头分离,在真空灭弧室4动、静触头分离的瞬间,电弧室内产生电弧,随即被灭掉,从而完成对电路的保护。
42.并且,为保证滚轮521运动过程中能导电段531正常运动导电段531处,凸轮53位于滚轮521的运动轨迹处开设有限位槽532,任一导电段531均设置于限位槽532内;且任一导电段531靠近限位槽532的两侧均经倒角成型有引导坡面5311,引导坡面5311用于方便滚轮521运动至导电段531上。
43.同时,电路中连接有电阻室7,电阻室7与输入触头11、输出触头12串联。当接触板111与延伸板112分别连接两个动触头22时,电阻室7用于对电路中的电流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因电流通路中电流过大而烧毁所串联元器件的情况发生。
4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变压器电路控制结构的实施原理为:调压过程中,中心轴2转动,带动滚轮521沿限位槽532转动,当滚轮521运动至导电段531上时,受力杆52长度方向背离滚轮521的一端沿驱动杆51轴向向背离真空灭弧室4的一侧运动,进而带动驱动杆51及真空灭弧室4动导电杆同时运动;真空灭弧室4动导电杆使真空灭弧室4动、静触头分离,从而产生电弧并随即灭弧,进而保证电路的安全;同时,接触板111和延伸板112分别沿自身运动方向与两个动触头22接触,直至电压调整到相应的另一数值。采用此种方式,有效保证变压器分接开关在调节电压过程中电路的稳定畅通,有助于保证调压作业的正常进行。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0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