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铸造钢构检测用等间距x射线智能探伤设备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探伤机领域,具体是一种铸造钢构检测用等间距x射线智能探伤设备。
背景技术:
2.h型钢是一种截面面积分配更加优化、强重比更加合理的经济断面高效型材,因其断面与英文字母“h”相同而得名。由于h型钢的各个部位均以直角排布,因此h型钢在各个方向上都具有抗弯能力强、施工简单、节约成本和结构重量轻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
[0003]“h”型钢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检测以确保“h”型钢内部不存在缺陷,传统的检测方法是人工使用探伤机进行检测,由于人工操作,导致探伤机的探头与“h”型钢之间的距离无法保持恒定,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存在影响,为此提出一种铸造钢构检测用等间距x射线智能探伤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铸造钢构检测用等间距x射线智能探伤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铸造钢构检测用等间距x射线智能探伤设备,所述铸造钢构检测用等间距x射线智能探伤设备包括两组通过扭簧弹性设置的夹持运动结构,所述夹持运动结构用于对“h”型钢的翼缘进行夹持并可在“h”型钢上进行横向的位移;
[0007]
两组所述夹持运动结构之间还通过有伸缩结构,所述伸缩结构连接与“h”型钢垂直设置的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上设置有用于对“h”型钢进行检测的探头,且所述弹性组件远离所述伸缩结构的一端设置有与“h”型钢滚动连接的三号滑轮以使所述探头在对“h”型钢检测的过程中,所述探头与“h”型钢之间始终保持相同的距离。
[0008]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弹性组件与所述探头之间通过调节组件连接以使所述探头相对于“h”型钢的高度可调,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弹性组件上的横杆、转动安装在所述横杆上的螺纹杆、与所述螺纹杆适配的螺纹套筒;
[0009]
其中,所述螺纹套筒通过连接杆连接活动安装在所述横杆上的所述探头,且所述螺纹杆远离所述探头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旋钮。
[0010]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夹持运动结构包括两个等长且通过所述扭簧弹性连接的斜杆、转动安装在所述斜杆上的一号滑轮和二号滑轮。
[0011]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伸缩结构包括铰接在其中一个所述斜杆上且内部中空的套杆、铰接在另一个所述斜杆上且与所述套杆滑动套合的活动杆,所述套杆连接所述弹性组件。
[0012]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套杆上的弹簧套筒、设置在所述弹簧套筒内的弹簧、插入设置在所述弹簧套筒内的支撑杆;
[0013]
所述支撑杆的下部转动安装有所述三号滑轮,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三号滑轮的一端与所述弹簧固定连接且所述支撑杆上固定安装有所述横杆。
[0014]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探头的上部固定安装有贯穿所述横杆活动设置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连接杆连接且所述连接器通过导线与显示器信号连接。
[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6]
1、在扭簧的作用下两组夹持运动结构向外张开对“h”型钢进行夹持的同时使夹持运动结构可以在“h”型钢上进行横向的位移,以带动探头对“h”型钢进行检测。
[0017]
2、三号滑轮与“h”型钢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高度,使探头与“h”型钢之间的距离恒定,避免在检测过程中探头与“h”型钢之间的距离太大导致无法准确的检测。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铸造钢构检测用等间距x射线智能探伤设备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20]
图3为铸造钢构检测用等间距x射线智能探伤设备一种实施例中夹持运动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1]
图4为铸造钢构检测用等间距x射线智能探伤设备一种实施例中弹性组件与探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0022]
图中:1
‑
斜杆、2
‑
一号滑轮、3
‑
二号滑轮、4
‑
扭簧、5
‑
活动杆、6
‑
套杆、7
‑
弹簧套筒、8
‑
弹簧、9
‑
支撑杆、10
‑
三号滑轮、11
‑
横杆、12
‑
探头、13
‑
螺纹杆、14
‑
螺纹套筒、15
‑
连接杆、16
‑
旋钮、17
‑
显示器、18
‑
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4]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25]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铸造钢构检测用等间距x射线智能探伤设备,所述铸造钢构检测用等间距x射线智能探伤设备包括两组通过扭簧4弹性设置的夹持运动结构,所述夹持运动结构用于对“h”型钢的翼缘进行夹持并可在“h”型钢上进行横向的位移;
[0026]
两组所述夹持运动结构之间还通过有伸缩结构,所述伸缩结构连接与“h”型钢垂直设置的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上设置有用于对“h”型钢进行检测的探头12,且所述弹性组件远离所述伸缩结构的一端设置有与“h”型钢滚动连接的三号滑轮10以使所述探头12在对“h”型钢检测的过程中,所述探头12与“h”型钢之间始终保持相同的距离。
[0027]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扭簧4的作用下两组夹持运动结构向外张开对“h”型钢
进行夹持的同时使夹持运动结构可以在“h”型钢上进行横向的位移,以带动探头12对“h”型钢进行检测;
[0028]
三号滑轮10与“h”型钢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高度,使探头12与“h”型钢之间的距离恒定,避免在检测过程中探头12与“h”型钢之间的距离太大导致无法准确的检测;
[0029]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的探头12为现有技术的应用,包括直探头和斜探头,其中直探头为声束垂直于被检表面入射,直探头用于发射和接收纵波,斜探头利用透声楔块使声束倾斜与工件表面射入工件,主要用于发射和接收横波,本技术优选使用直探头。
[003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弹性组件与所述探头12之间通过调节组件连接以使所述探头12相对于“h”型钢的高度可调,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弹性组件上的横杆11、转动安装在所述横杆11上的螺纹杆13、与所述螺纹杆13适配的螺纹套筒14;
[0031]
其中,所述螺纹套筒14通过连接杆15连接活动安装在所述横杆11上的所述探头12,且所述螺纹杆13远离所述探头12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旋钮16。
[003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旋钮16驱动螺纹杆13转动,以使螺纹套筒14在螺纹杆13的轴向上运动,并通过连接杆15驱动探头12上升或者下降,进而改变探头12与“h”型钢之间的距离。
[003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夹持运动结构包括两个等长且通过所述扭簧4弹性连接的斜杆1、转动安装在所述斜杆1上的一号滑轮2和二号滑轮3。
[0034]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扭簧4的作用下,两个斜杆1向外伸展,在一号滑轮2与二号滑轮3的作用下将“h”型钢进行夹持,适用于不同翼缘宽度的“h”型钢,且斜杆1可以在“h”型钢上进行横向的位移;
[0035]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一号滑轮2轮宽大于二号滑轮3的轮宽。
[0036]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伸缩结构包括铰接在其中一个所述斜杆1上且内部中空的套杆6、铰接在另一个所述斜杆1上且与所述套杆6滑动套合的活动杆5,所述套杆6连接所述弹性组件。
[0037]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两个斜杆1向外伸展至一号滑轮2和二号滑轮3与“h”型钢贴合的过程中,活动杆5和套杆6与“h”型钢之间始终保持平行状态,以使弹性组件与“h”型钢之间保持垂直状态。
[003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套杆6上的弹簧套筒7、设置在所述弹簧套筒7内的弹簧8、插入设置在所述弹簧套筒7内的支撑杆9;
[0039]
所述支撑杆9的下部转动安装有所述三号滑轮10,所述支撑杆9远离所述三号滑轮10的一端与所述弹簧8固定连接且所述支撑杆9上固定安装有所述横杆11。
[004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使用时,三号滑轮10与“h”型钢之间滚动连接,当“h”型钢表面存在毛刺时,不会对伸缩结构造成影响,也保证了在探头12在横向位移时,其与“h”型钢之间的距离始终一致。
[004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探头12的上部固定安装有贯穿所述横杆11活动设置的连接器18,所述连接器18与所述连接杆15连接且所述连接器18通过导线与显示器17信号连接。
[004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探头12将检测到的信号输送给显示器17,方便人员观察,以判定钢材内部是否存在缺陷。
[0043]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44]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0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