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全地形车辆。
背景技术:
2.为保证全地形车(utv)的动力输出,现有的全地形车大部分为四驱输出,随着全地形车产业的发展,全地形车除了应用在竞技和娱乐方面,越来越多的农业、林业、牧业以及石油电力特殊路况的巡检用车也开始应用。
3.传统的全地形车一般使用汽油或柴油,在运行过程中尾气和噪音对环境产生污染,其次传统的全地形车的结构复杂,维修费用较高,因此现在出现了电动全地形车,但是当电动全地形车处于低温环境下时,导致电动全地形车的性能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动全地形车辆,该电动全地形车辆包括电池包,通过在电池包的外侧设置加热贴片,从而可以对电池包的外部起到加热作用,从而可以保证电动全地形车辆在低温环境下正常运行。
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动全地形车辆,包括:
6.车架;
7.电池包,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电池包的外侧上设置多个加热贴片;
8.控制器,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电池包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
9.车座,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所述车座位于所述电池包和所述控制器上;
10.行走轮,设置在所述车架上。
11.进一步地,所述电池包包括:
12.电池本体,多个所述加热贴片固定在所述电池本体的外侧上。
13.进一步地,所述电池本体上包括多个固定部。
14.进一步地,所述加热贴片的厚度为1
‑
2mm。
15.进一步地,所述加热贴片通过导热硅胶设置在所述电池本体上。
16.进一步地,所述加热贴片包括:
17.保温层;
18.电阻加热丝,设置在所述保温层内。
19.进一步地,所述电阻加热丝平铺在所述保温层内。
20.进一步地,所述电阻加热丝的端部延伸至所述保温层的外部。
21.进一步地,所述电阻加热丝呈蛇形状。
22.进一步地,还包括货厢,所述货厢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所述货厢位于所述车座的后端。
23.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动全地形车辆,该电动全地形车辆包括车架,在车架上设置有电池包,在电池包的外侧上设置多个加热贴片,加热贴片通过导热硅胶固定在电
池包上,加热贴片包括保温层和电阻加热丝,当该电动全地形车辆处于低温环境时,通过对电阻加热丝通电,从而使得电阻加热丝产生热量,热量通过导热硅胶传递至电池包上,从而可以对电池包的外部进行加热,从而保证电池包处于正常的温度范围内,因此可以保证电池包的正常电力输出,进而保证电动全地形车辆在低温环境下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24.图1:本实用新型中电动全地形车辆的结构图。
25.图2:本实用新型中电动全地形车辆的俯视图。
26.图3:本实用新型中电动全地形车辆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27.图4:本实用新型中电动全地形车辆的简要示意图。
28.图5:本实用新型中底部组件的示意图。
29.图6:本实用新型中上部组件的示意图。
30.图7:本实用新型中前减震器上支架的结构图。
31.图8:本实用新型中电动全地形车辆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32.图9:本实用新型中电池包的结构图。
33.图10:本实用新型中加热芯片的剖面图。
34.图11:本实用新型中电阻加热丝的示意图。
35.图12:本实用新型中电机总成的结构图。
36.图13:本实用新型中电机和变速箱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3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3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电动全地形车辆10,该电动全地形车辆10使用电池包作为动力,因此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40.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电动全地形车辆10可以包括车架100,车座200和货厢300。车架100可以为对称结构。车座200设置在车架100上,货厢300设置在车架100上,货厢300可以位于车座200的后方。在车架100的前方设置有前轮401,车架100的后方设置有后轮402,货厢300位于后轮402上。货厢300可以用于承载重物,例如承载250
‑
500kg的重物。后轮402可以为该电动全地形车辆10提供驱动力。前轮401和后轮402也可以定义为该电动全地形车辆10的行走轮。
41.如图1
‑
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车架100上设置有方向盘101,方向盘101可以位于车座200的前方。方向盘101连接转向机,通过旋转方向盘101从而带动转向机,转向机拉
动前轮401转动,从而改变该电动全地形车辆10的行走方向。在车架100的前方还设置有前保险杠102,前保险杠102可以对电动全地形车辆10起到保护作用。在车架100的后方还设置有拖挂连接104,拖挂连接104可以牵引重物,例如可以牵引225
‑
400kg的重物。在车架100的前方还设置有绞盘电机103,当电动全地形车辆10陷入泥泞地段时可以拖拽固定物体,使得电动全地形车辆10脱离泥泞地段。
42.如图2
‑
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车架100的前端还设置两个前减震弹簧403,在车架100的后端还设置两个后减震弹簧404。前减震弹簧403和后减震弹簧404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可以舒适的通过颠簸路段。
43.如图2
‑
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车架100上还设置有电池包500,在电池包500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器600,电池包500为控制器600提供电力支持,电池包500和控制器600位于车座的下方。控制器600可以将直流电转换交流电。在车架100的后端还设置有电机700和变速箱800,电池包500为电机700提供电力支持。当电机700旋转时,通过变速箱800可以降低电机的转速,提高电机700的扭矩,从而带动后轮402和前轮401前进或后退。
44.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车架100可以分成底部组件1051和上部组件1052。上部组件1052设置在底部组件1051上,上部组件1052和底部组件1051形成容纳空间1053。本实施例可以将电池包,电机等其他部件设置在容纳空间1053内,从而充分利用车架100的空间,因此可以简化车架100的结构。上部组件1052可以用于设置座椅和货厢等部件。该车架100还可以包括前部组件1054,前部组件1054可以位于上部组件1052的前方,前壳可以设置在前部组件1054上。本实施例中,车架100的结构相对简单,当需要在车架100上安装其他的部件时,即可通过功能支架固定在底部组件1051上,因此该车架100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45.如图4
‑
图5所示,图5显示出底部组件的基本结构图,该底部组件1051可以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纵梁106,即纵梁106形成该底部组件1051的基本结构。两个平行设置的纵梁106为该底部组件1051安装其他组件提供了空间。在两个纵梁106上分别设置多个侧边横梁107,两个纵梁106上的侧边横梁107对称设置。本实施例可以在每个纵梁106上设置四个侧边横梁107,这四个侧边横梁107可以相互平行。侧边横梁107与纵梁106垂直,侧边横梁107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纵梁106上,侧边横梁107的另一端则向远离纵梁106的方向延伸,从而增加了底部组件1051的空间。侧边横梁107和纵梁106可以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侧边横梁107可以为边梁109提供支撑,保证车架100的骨架强度。
46.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两个纵梁106上分别设置有充电机安装板108,充电机安装板108可以位于相邻两个侧边横梁107之间。充电机安装板108可以与纵梁106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充电机安装板108可以为方形结构,通过充电机安装板108可以在车架100上设置充电机,动力单元等一些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机安装板108还可以防止灰尘,树枝等从车架100的底部进入电池包内。在本实施例中,该底部组件105还可以包括边梁109,边梁109可以为弯折状,即边梁109包括水平部分和倾斜部分。水平部分和倾斜部分之间还可以具有倒角。水平部分可以平行于纵梁106。水平部分可以与侧边横梁107连接,也就是说侧边横梁107设置在纵梁106和水平部分之间,充电机安装板108同样设置在纵梁106和水平部分之间。边梁109的倾斜部分向前部组件倾斜,且连接前部组件,通过设置该边梁109从而可以增加该车架100的骨架强度。
47.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纵梁106上设置有多个电池支撑梁110,例如在纵梁
106上设置三个电池支撑梁110。电池支撑梁110设置在纵梁106的顶部上,这些电池支撑梁110之间相互平行,电池支撑梁110与纵梁106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电池支撑梁110可以从底部组件的边缘延伸至纵梁106之间,即电池支撑梁110的宽度大于两个纵梁106之间的宽度。电池支撑梁110的一端与其中一个充电机安装板108远离纵梁106的一端平齐,然后越过纵梁106,使得电池支撑梁110的另一端另一个纵梁106平齐。通过在纵梁106上设置多个电池支撑梁110,从而可以使得电池包可以从电池支撑梁110上滑入容纳空间内,因此方便更换电池包。本实施例在电池支撑梁110上还设置第一电池包支架111和第二电池包支架112。第一电池包支架111和第二电池包支架112可以设置在两侧的电池支撑梁110上。第一电池包支架111和第二电池包支架112可以固定不同类型的电池包。不同类型的电池包可以是电量不同,电池包尺寸不同的电池包。第一电池包支架111和第二电池包支架112可以位于电池支撑梁110的两侧。第一电池包支架111和第二电池包支架112例如设置在电池支撑梁110的两端,当电池包设置在第一电池包支架111或者第二电池包支架112上时,即可通过螺栓将电池包固定住。在电池支撑梁110上还设置电机下支架113,电机下支架113用于安装电机,例如通过螺丝使得电机的一端连接在车架100上。
48.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两个纵梁104的前端还设置前保险杠支架114,前保险杠支架114可以与电池支撑梁110平行。前保险杠支架114用于设置前保险杠,从而保护车架100。在纵梁106的前端还设置前摆臂115,前摆臂115的一端可以通过前摆臂支架固定在纵梁106上,前摆臂115的另一端可以连接在前部组件上,由此来支撑前部组件。前摆臂115可以位于前保险杠支架114的后侧。在两个纵梁104的尾部或后端设置后拖车钩支架117,拖车连接即可设置在后拖车钩支架117上。在纵梁104的后端还设置后摆臂116,后摆臂116的一端通过后摆臂支架固定在纵梁106上,后摆臂116的另一端连接上部组件,用于支撑上部组件。后摆臂116可以倾斜设置在纵梁106上,这些后摆臂116的倾斜方向不同,从而形成良好的强度支撑点,在后摆臂116上设置有气弹簧支架118,气弹簧支架118用于固定气弹簧的一端。
49.如图6所示,图6显示出上部组件的基本结构图。上部组件可以包括座椅桶骨架119。座椅桶骨架119用于放置座椅。座椅桶骨架119的一端固定在座椅桶后横梁121上,例如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座椅桶后横梁121上。座椅桶骨架119和座椅桶后横梁121形成的平面平行于底部组件。座椅桶后横梁121也可以为安装座椅靠背支架以及安装其他附件提供强度支撑。同时座椅桶后横梁121还可以与顶棚骨架后连接点连接,为车架100提供强度。在座椅桶骨架119的两端还设置座椅扶手120。座椅扶手120例如焊接在座椅桶骨架119上。
50.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座椅桶后横梁121上还设置座椅固定支架122,例如在座椅后横梁121上设置两个或更多个座椅固定支架122,因此本实施例中可以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座椅。座椅固定支架122位于座椅桶骨架119内,在座椅固定支架122的前端还设置座垫安装支架128,座垫安装支架128位于座椅桶骨架119上,且座垫安装支架128的中心和座椅固定支架122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当座垫的后端限位支架卡在座椅固定支架122上,且通过螺栓将座垫的前端限位支架固定在座垫安装支架128上时,即可在座椅桶骨架119上固定座垫。
51.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座椅桶后横梁121的两端还设置安全带挂扣支架123,在座椅桶后横梁121的中部位置设置两个安全带锁扣支架124。安全带挂扣支架123位
于座椅桶后横梁121与座椅桶骨架119的接触面上。安全带锁扣支架124位于座椅桶后横梁121的顶部上。安全带挂扣支架123和安全带锁扣支架124一一对应。安全带的一端可以固定在安全带挂扣支架123上,安全带锁扣通过螺丝固定在安全带锁扣支架124上。因此,当使用者坐在座垫上时,可以用安全带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性。安全带挂扣支架123和安全带锁扣支架124的结构基本相同。安全带锁扣支架123和安全带锁扣124均可以为带有通孔的耳部。
52.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座椅桶后横梁121的两端还设置座椅靠背支架127,座椅靠背支架127与座椅桶骨架119相对设置。座椅靠背支架127用于安装座椅靠背,从而提高靠背的稳定性。在座椅桶后横梁121的后面还设置有货厢安装支架125,货厢安装支架125可以焊接在座椅桶后横梁121上。货厢安装支架125用于连接货厢和车架。本实施例可以通过销轴,垫片和开口销将货厢安装在车架100上。货厢安装支架125例如为方形结构。货厢安装支架125例如通过多个后摆臂116固定在纵梁106上。在货厢安装支架125上还设置后减震器上支架126,后减震器上支架126例如可以设置在货厢安装支架125的水平梁上。后减震器上支架126可以朝向纵梁106的方向设置。通过后减震器上支架126可以固定后减震器的一端。
53.如图5
‑
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两个纵梁106之间还设置第一连接梁130和第二连接梁131。第一连接梁130和第二连接梁131位于两个纵梁106的内部,第一连接梁130平行于第二连接梁131。第一连接梁130还与电池支撑梁110平行。第一连接梁130和第二连接梁131还通过连接杆132连接,连接杆132的中心可以位于底部组件的中心上。连接杆132可以增加第一连接梁130和第二连接梁131的稳定性。在第二连接梁131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梁133,第一支撑梁133的另一端连接支撑座椅桶骨架119,即第一支撑梁133竖直固定在第二连接梁131与座椅桶骨架119支架,因此实现支撑座椅桶骨架119的作用。在第一支撑梁133的后侧设置有两个第二支撑梁134,两个第二支撑梁134可以位于两个纵梁106上。一个第二支撑梁134固定在纵梁106和座椅桶骨架119之间,另一个第二支撑梁134设置在纵梁106与货厢安装支架125之间,通过这两个第二支撑梁134还可以加强对座椅桶骨架119和货厢安装支架125的支撑作用。在座椅桶骨架119上还设置有充电口支架129,充电口支架129可以为带有通孔的耳部,充电线可以通过该通孔与电池包连接,从而为电池包充电。
54.如图5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前部组件1054位于底部组件1051的前部。该前部组件1054包括前减震器支架135。前减震器支架135包括减震横梁136,减震横梁136可以通过前摆臂115固定在纵梁106上。减震横梁136的两端包括减震通孔1361,前减震器可以通过该通孔1361固定在减震横梁136上。在减震横梁136上还设置多个转换器支架137,例如在减震横梁136上设置两个转换器支架137。转换器支架137例如垂直设置在减震横梁136上。通过转换器支架137可以将转换器固定在车架100上。该转换器例如为dc转换器。在减震横梁136的两端还设置连接片138,两个连接片138平行设置。连接片138上还包括一缺口139,该缺口139用于连接前机盖支架上,从而实现前减震器支架135与其他组件的连接。
55.如图7和
‑
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车架100还可以包括前机盖第一支架143和前机盖第二支架140。前机盖第二支架140位于前机盖第一支架143上,前机盖第一支架143和前机盖第二支架140的两端通过顶棚骨架前支架141连接。顶棚骨架前支架141还与边梁109连接。顶棚骨架的前连接点可以通过螺栓固定在顶棚骨架前支架141上。前机盖可以通过螺栓固定在前机盖第二支架140上。在连接片138通过缺口139卡合在前机盖第一支架143上,
且连接片138的顶部抵靠在前机盖第二支架140上。在前机盖第一支架143上还设置制动踏板支架142,同时在前机盖第一支架143上设置转向管柱支架1421,制动踏板支架142位于转向管柱支架1421上。制动器固定在制动踏板支架142上。转向管柱可以固定在转向管柱支架1421上。在车架100的前端还设置方向机支架144和加速器支架145。方向机(转向机)可以通过螺栓固定在方向机支架144上,加速器可以通过螺栓固定在加速器支架145上。方向机还可以与方向盘连接,当旋转方向盘时,则拉动方向机,从而拉动前轮转动,从而实现转向的功能。当踩下加速器时,可以提高该电动全地形车辆10的动力。
56.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货厢安装支架125上还设置锁舌146,锁舌146可以位于货厢安装支架125的两侧。当货厢带有翻转把手时,锁舌可以卡住翻转把手的锁钩,从而将货厢固定在货厢安装支架125上。在两个纵梁106上分别设置后稳定杆支架147,后稳定杆支架147可以通过抱箍和螺栓固定将后稳定杆固定在车架100上。当在车架100上安装后轮时,一些功能组件还可以设置在后稳定杆支架147上。在纵梁106上还设置有变速箱前支架148,在后摆臂116上该设置变速箱后支架149。变速箱后支架149用于安装变速箱的缓冲支架。变速箱可以设置在变速箱后支架149和变速箱前支架148之间。变速箱可以降低电机的转速,提高电机的扭矩。变速箱还可以与后轮连接,从而带动后轮转动。
57.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座椅桶后横梁121上还设置驻车拉线支架150,驻车拉线支架150例如设置在座椅桶后横梁121靠近货厢安装支架125的一侧上,驻车拉线支架150用于固定驻车拉线和安装驻车制动灯开关。在座椅桶后横梁121的两端还设置侧护板支架151,侧护板支架151同样设置在座椅桶后横梁121靠近货厢安装支架125的一侧上。且侧护板支架151可以位于安全带挂扣支架127的下方。从图8中可以看出,在边梁109上设置有螺纹孔,在座椅桶骨架119上也设置有螺纹孔,侧护板支架151上也设置有螺纹孔,因此可以将侧护板上的螺纹孔与边梁109,座椅桶骨架119和侧护板支架151上的螺纹孔对齐,通过螺丝将侧护板固定在边梁109和座椅桶骨架119之间。侧护板可以设置在电池包的两端,用于保护该电池包。
58.如图2,图5,图6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电池包500位于座椅桶骨架119的下方,即电池包500位于车座的下方。电池包50可以包括电池本体501,电池本体501可以为锂电池。在电池本体501的外侧设置有多个加热贴片502,加热贴片502例如设置在电池本体501的侧壁和顶部上。加热贴片502设置在电池本体501的外侧,因此更换加热贴片502时更加容易。本实施例还可以设计不同形状的加热贴片502,从而可以提高加热贴片502的加热效果。加热贴片502可以为电池本体501加热。在电池本体501的四周还上设置有固定部503,固定部503可以和第一电池包支架111或第二电池包支架112对应,即第一电池包支架111或第二电池包支架112的数量和固定部503的数量相同,然后通过螺栓将电池包500固定在电池支撑梁110上。本实施例中车座位于电池包500上方,可以使得电动全地形车辆10的重心前移,使得行走轮负载分配更加均匀,行驶稳定性更好。
59.如图10
‑
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加热贴片502可以包括保温层504,保温层504通过导热硅胶505粘结在电池本体501上。在保温层504内设置有电阻加热丝506。电阻加热丝506可以平铺在保温层504内。电阻加热丝506例如蛇形设置在保温层504内,并延伸至保温层504的外部。在一些实施例中,电阻加热丝506还可以呈环形设置,例如呈圆环形设置。加热贴片502的厚度例如为1
‑
2mm,例如为1.5mm。当通过外部电源对电阻加热丝506通电后,
电阻加热丝506可以产生热量,热量通过导热硅胶505传递至电池本体501上,也就是通过外部加热的方式对电池本体501进行加热,从而提高电池本体501的温度。
60.如图2和图9
‑
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当该电动全地形车辆10处于低温环境时(小于零度),当启动该电动全地形车辆10时,电动包管理系统检测到电池包500的温度过低,电动全地形车辆10发出低温报警灯,则可以通过外接电源接通电阻加热丝506,从而使得电阻加热丝506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电池本体501上。本实施例还对加热贴片502设置了安全温控值,当加热贴片502的温度大于55℃时,温控开关切断。当加热贴片502的温度小于40℃时,温控开关闭合,从而使得加热贴片502的温度处于安全的范围内。本实施例中,加热贴片502可以对电池本体501进行快速的加热,从而可以使得电池本体501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正常工作,提高电池包500的输出效率。
61.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机700设置在车架100的后端,变速箱800也设置在车架100的后端。电机700连接变速箱800。货厢可以位于电机700和变速箱800的上方,也就是说变速箱800和电机700位于货厢和车架100之间,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车架100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检修变速箱800和电机700。
62.如图8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电机700可以包括电机本体701,电机本体701的尾部安装有上连接板702。上连接板702的顶部可以连接在货厢安装支架125上。上连接板702的顶部可以和上连接板支架152接触,然后通过螺栓将上连接板702与上连接板支架152固定起来,从而将电机本体701固定在车架100上。在电机本体701上还设置后连接板703,后连接板703用于与变速箱800连接。后连接板703位于输出轴704的一侧。后连接板703通过螺栓与变速箱800连接,从而将输出轴704设置在变速箱800内。变速箱800的后端通过缓冲支架801固定在后摆臂116上,缓冲支架801的两端分别与后摆臂116上的变速箱后支架连接。变速箱800的前端还与变速箱前支架连接,从而将变速箱800固定在车架100上。
63.如图1
‑
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包500和控制器600位于车座200的下方,控制器600可以通过支架固定在纵梁上,电池包500位于电机700的前侧,电机700和变速箱800位于货厢300的下方。电池包500电性连接控制器600,控制器600将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然后将交流电传输至电机700,从而带动电机700转动,由于电机700连接变速箱800,变速箱800可以降低电机700的转速,提高电机700的扭矩,然后带动后轮402前进或后退,当旋转方向盘时,可以带动前轮401转动,从而可以改变电动全地形车辆10的行进方向。当停下该电动全地形车辆10时,通过拉动驻车手刹153,从而可以保证电动全地形车辆10移动。本实施例将电机700和变速箱800设置在车架100的尾部,由于车架100的尾部具有较大的空间,因此有利于对电机700和变速箱800进行检修,维修更加简单。
64.如图1
‑
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当该电动全地形车辆10在平路上行驶时,该电动全地形车辆10的行驶速度可以为20
‑
30km/h,例如为25km/h。当该电动全地形车辆10在坡道上行驶时,该电动全地形车辆10的行驶速度可以为10
‑
15km/h,例如为12km/h。该电池包500的放电电流可以为100
‑
200a,电池包500的电池容量可以为8kwh。
6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动全地形车辆,该电动全地形车辆包括车架,在车架上设置有电池包,在电池包的外侧上设置多个加热贴片,加热贴片通过导热硅胶固定在电池包上,加热贴片包括保温层和电阻加热丝,当该电动全地形车辆处于低温环境时,通过对电阻加热丝通电,从而使得电阻加热丝产生热量,热量通过导热硅胶传递至电池包上,
从而可以对电池包的外部进行加热,从而保证电池包处于正常的温度范围内,因此可以保证电池包的正常电力输出,进而保证电动全地形车辆在低温环境下正常运行。
66.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67.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为突出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特点,其余技术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0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