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氧化碳反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66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二氧化碳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发展,鱼缸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鱼缸内设有鱼、浮游生物、水草等等。水草必须在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光靠鱼所呼出的量,无法满足其基本需求,所以在栽培这种水草时,仍需要特别添加二氧化碳,才能确保其光合作用能够顺利进行。故而现有的二氧化碳通常通过酸碱中和,产生二氧化碳,然后输送至鱼缸内。
3.现有的二氧化碳制造方法有两种,一、直接将酸性液体与碱性物质放入至一个密封的容器内,然后通过控制阀进行二氧化碳的输出控制,但是此种方法,会导致容器内的气压过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二、酸性液体放一个密封的容器,碱性物质放一个密封的容器,然后通过气压差将酸性液体压入至碱性物质的容器内,从而形成酸碱中和,然后进行排放。此种方法,气压控制不稳定,当压力差过小时,或者酸性液体的分量减少,导致注入至碱性物质的容器内的体积不等,导致二氧化碳不能稳定的供应。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二氧化碳反应装置。
5.本实用新型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二氧化碳反应装置,其中,包括泵体、设有酸性液体的第一腔室、至少一个设有碱性物质的第二腔室、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以及控制器,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为等压设置,泵体一端与第一连接管连接伸入至第一腔室底面,泵体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管连接伸入至第二腔室内,控制器控制泵体工作。
6.首先通过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之间为等压设置,使得两个腔室之间没有气压差,也就不存在通过气压差实现酸性液体流入至碱性物质内,通过泵体将酸性液体抽入至碱性物质内,从而实现稳定输送的效果,通过泵体可以稳定精准的控制酸性液体抽取的体积,使得二氧化碳产生的体积得到精准控制。
7.其中,还包括第三连接管,第三连接管连通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
8.采用第三连接管的设置,直接连通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使得两个腔室内的气压相等,实现等压效果,两个腔室之间没有任何气压差。而且连通后,在第二腔室内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可以通过第三连接管排入至第一腔室内,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仅通过一个腔室形成储藏效果,本技术中二氧化碳的存储量是现有技术的两倍,充分利用了第一腔室内的空余空间。
9.其中,还包括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检测第一腔室内的气压,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器连通。
10.采用压力传感器的设置,由于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为连通设置,故通过检测第一腔室内的气压,即检测了第二腔室的气压,从而实现控制两个腔室内的二氧化碳体积。此处
通过控制器进行控制,其具体控制方法,可以为通过计算容器内的存储空间来决定泵体抽送的时长;同时,也可以通过检测气压,当检测到腔室内气压升高,高于设定值的时候,即控制泵体停止输送,从而不会造成浪费。
11.其中,还包括出气管,出气管上设有调节开关,出气管与第二腔室连通。
12.采用调节开关的设置,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二氧化碳输送的控制。
13.其中,还包括恒压阀,恒压阀一端与第二腔室连接,另一端与调节开关连接。
14.通过恒压阀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碳输出的稳定性。
15.其中,出气管上设有流速传感器,流速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控制泵体工作。
16.通过流速传感器的设置,可以检测到出气管上的二氧化碳流速,通孔控制器进行流速的判断分析,当流速过快的时候,即控制泵体加快抽送速度,提高整体的反应速度;当流速过慢的时候,即控制泵体降低或者停止抽送速度,降低整体的反应速度,使腔室内部与出气压力一致,其正负差不超5/100。
17.其中,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位于同一容器内相隔设置或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位于不同的容器内。
18.采用同一容器或不同容器,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选择,两种操作方式均可以满足稳定输出二氧化碳,精准控制反应量的需求。
19.其中,碱性物质为固态或液态。
20.碱性物质可以为固态,也可以为液态,例如固态碱性物质,保存方便;液态碱性物质与液态酸性物质配合,反应效率更快。
21.其中,还包括废水收集器以及第四连接管,第四连接管连通第二腔室与废水收集器。
22.通过废水收集器的设置,使得第二腔室内反应过后的废水排入至废水收集器,此处具体是,当第二腔室的废水超出第四连接管的接口时,此时,第二腔室与废水收集器之间会产生一个压差,压力会将废水通过第四连接管压入至废水收集器内,从而实现一个废水收集的效果,此处当第二腔室与废水收集器之间气压相等的时候,即停止废水的排放。
23.其中,第四连接管伸入至第二腔室内的深度为可调节设置。
24.第四连接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伸入深度的调节,使得不同环境下,废水收集的量不同。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实施例1:
30.参照附图1所示,一种二氧化碳反应装置,包括泵体1、设有酸性液体21的第一腔室
2、至少一个设有碱性物质31的第二腔室3、第一连接管4、第二连接管5、控制器6、第三连接管7、压力传感器8以及出气管9。
31.第一腔室2内设有酸性液体21,此处酸性液体21具体为柠檬酸液体,第一腔室2内的酸性液体21体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可以通过比例的计算,得出最佳的配比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腔室2在工作状态时为密封状态,只有在装配新的酸性液体21时候,才可以进行打开,其余状态下,均是密封设置。
32.第二腔室3的数量为至少一个,此处第二腔室3的数量还可以为两个、三个,甚至更多。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进行描述,故仅描述一个第二腔室3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联想到,通过多通道的连接管,即可实现连通效果。
33.第二腔室3内的碱性物质31为小苏打,小苏打的化学名称为nahco3,通过小苏打与柠檬酸中和反应即可产生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3nahco3 c6h8o7=c6h5o7na3 3h2o 3co2

。本实施例中碱性物质31可以为固态也可以为液态设置,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选择。同样的,第二腔室3也是为密封设置,只有在装配新的碱性物质31时候,才可以进行打开,其余状态下,均是密封设置。
34.第一腔室2与第二腔室3为等压设置,即第一腔室2与第二腔室3之间的气压相同,其具体通过第三连接管7连通第一腔室2与第二腔室3,采用第三连接管7的设置,直接连通第一腔室2与第二腔室3,使得两个腔室内的气压相等,实现等压效果,两个腔室之间没有任何气压差。而且连通后,在第二腔室3内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可以通过第三连接管7排入至第一腔室2内,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仅通过一个腔室形成储藏效果,本技术中二氧化碳的存储量是现有技术的两倍,充分利用了第一腔室2内的空余空间。此处需要注意的是,第三连接管7仅部分伸入至两个腔室内,伸入部分位于腔室的空隙内,此处空隙具体是指,酸性液体21装入至第一腔室2内,酸性液体21并未装满第一腔室2,故酸性液体21与第一腔室2顶面形成空隙;同理,在第二腔室3内,中和反应后的废水,与第二腔室3的顶面也形成空隙。
35.此处,第一腔室2与第二腔室3位于同一容器内相隔设置或第一腔室2与第二腔室3位于不同的容器内。第一腔室2与第二腔室3位于同一容器内相隔设置具体是指,同一容器上设有隔板,隔板将同一容器分隔形成第一腔室2与第二腔室3,从而实现同一容器的结构。第一腔室2与第二腔室3位于不同的容器内,即第一腔室2为一个单独的容器内,第二腔室3为另一个单独的容器内。采用同一容器或不同容器,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选择,两种操作方式均可以满足稳定输出二氧化碳,精准控制反应量的需求。
36.泵体1一端与第一连接管4连接伸入至第一腔室2底面,采用第一连接管4伸入至第一腔室2底面的设置,使得泵体1可以将第一腔室2内的酸性液体21全部抽取至第二腔室3内,且通过泵体1的设置,可以精准的控制流量,从而保证每次注入至第二腔室3内的酸性液体21体积可以精准控制,当酸性液体21的体积精准控制后,即可以计算得出会产生多少量的二氧化碳,实现精准控制二氧化碳的效果。
37.泵体1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管5连接伸入至第二腔室3内,此处第二连接管5可以伸入至空隙内,也可以伸入至第二腔室3的底面,由于泵体1抽取的是酸性液体21,伸入至第二腔室3的底面,相对于伸入至空隙的结构,酸性液体21可以快速进行中和。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泵体1可以为水泵等设备,且泵体1为单向输送设置,其仅能将酸性液体21输送至第二腔室3内,无法将第二腔室3内的废水输送至第一腔室2内。
38.压力传感器8检测第一腔室2内的气压,且压力传感器8与控制器6连通,将检测到的气压数值传输至控制器6。采用压力传感器8的设置,由于第一腔室2与第二腔室3为连通设置,故通过检测第一腔室2内的气压,即检测了第二腔室3的气压,从而实现控制两个腔室内的二氧化碳体积。此处通过控制器6进行控制,例如,设定值为0.2mpa时,当检测到腔室内气压变低,低于0.2mpa的时候,即可以通过泵体1进行酸性液体21的输送,从而实现酸碱中和的效果,当检测到腔室内气压升高,高于0.2mpa的时候,即控制泵体1停止输送,从而不会造成浪费。此处压力传感器8仅为双重保护的效果,当控制器6可以精准控制泵体1的流量时,即可以计算好二氧化碳的产生量,也不会出现二氧化碳过多产生的结果,如压力传感器8报警,即可以推断,是出气管9端发生故障,需要进行维修。
39.出气管9上设有调节开关91,出气管9与第二腔室3连通。采用调节开关91的设置,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二氧化碳输送的控制。
40.控制器6主要用于与压力传感器8连接,接收处理压力传感器8检测的数据,同时控制泵体1实现泵体1的流量控制,使得酸性液体21进入至第二腔室3内,实现中和反应的效果。此处控制器6可以精准的控制泵体1的流量,从而可以计算出流入至第二腔室3内的酸性液体21与碱性物质31两者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使得第一腔室2与第二腔室3内二氧化碳的体积可以精准得到。控制器6可以通过计算腔室内的预留空间,计算出需要反应的酸碱比例,从而控制泵体1进行抽送控制。控制器6还设有高压检测,当压力过大时,即停止进行酸碱反应,进一步,还可以通过泄压阀设置,形成保护效果。同时,控制器6还可以通过程序上控制二氧化碳的输出,可以根据鱼缸的尺寸、种植的水草量从而进行二氧化碳的控制效果。进一步,此处控制器6还可以控制检测鱼缸的水温、鱼缸上的照明等等。
41.首先通过第一腔室2与第二腔室3之间为等压设置,使得两个腔室之间没有气压差,也就不存在通过气压差实现酸性液体21流入至碱性物质31内,通过泵体1将酸性液体21抽入至碱性物质31内,从而实现稳定输送的效果,通过泵体1可以稳定精准的控制酸性液体21抽取的体积,使得二氧化碳产生的体积得到精准控制。
42.实施例2:
43.参照附图2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之间的区别在于,还包括恒压阀92,恒压阀92一端与第二腔室3连接,另一端与调节开关91连接。通过恒压阀92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碳输出的稳定性。
44.实施例3:
45.参照附图3所示,实施例3与实施例1之间的区别在于,还包括流速传感器93。流速传感器93则是位于出气管9的末端上,即与调节开关91连接,主要用于检测出气管9末端的二氧化碳出气的流速。通过流速传感器93的设置,可以检测到出气管9上的二氧化碳流速,通孔控制器进行流速的判断分析,当流速过快的时候,即控制泵体加快抽送速度,提高整体的反应速度;当流速过慢的时候,即控制泵体降低或者停止抽送速度,降低整体的反应速度,使腔室内部与出气压力一致,其正负差不超5/100。
46.实施例4:
47.参照附图4所示,实施例4与实施例1之间的区别在于,还包括废水收集器10、第四连接管101以及恒压阀92。
48.废水收集器10与第二腔室3、第一腔室2均为密封设置,废水收集器10主要用于收
集中和反应后的废水,其具体通过第四连接管101实现与第二腔室3的连通效果,此处第四连接管101有两个作用,第一、可以作为废水收集器10与第二腔室3、第一腔室2三者之间的气体连通效果,使得三者之间为等压设置,即实现整体气压相同的效果;第二、当第二腔室3的废水超出第四连接管101的接口时,此时,第二腔室3与废水收集器10之间会产生一个压差,压力会将废水通过第四连接管101压入至废水收集器10内,从而实现一个废水收集的效果,此处当第二腔室3与废水收集器10之间气压相等的时候,即停止废水的排放;三、提高整体的气体容量,增加二氧化碳的容量。
49.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四连接管101伸入至第二腔室3内的深度为可调节设置。第四连接管101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伸入深度的调节,使得不同环境下,废水收集的量不同。
50.出气管9上设有调节开关91,且出气管9与废水收集器10连通,即二氧化碳最终通过废水收集器10再从出气管9排出,进一步,恒压阀一端与废水收集器10连接,另一端与调节开关91连接。
51.废水收集器10与第二腔室3、第一腔室2三者可以位于同一容器内,也可以分设在相互独立设置的容器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006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