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与流程

专利检索2022-05-10  214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卫星基站可以提供更广的覆盖范围,不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或者外力的破坏。未来5G通信若引入卫星通信可以为海洋、森林等一些地面通信网络不能覆盖的地区提供通信服务,增强5G通信的可靠性。例如确保飞机、火车以及这些交通上的用户获得更加优质的通信服务。为5G通信提供更多数据传输的资源,提升网络的速率。因此,同时支持与地面与卫星的通信是未来5G通信的必然趋势,它在广覆盖,可靠性,多连接,高吞吐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益处。目前,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在通信协议上有较大的区别,常用的终端设备例如手机,只能支持与地面的基站基线通信,只有专用的卫星手机才能够与卫星通信。在5G通信中,需要重新设计卫星通信过程,使得它能在和现有的地面通信融合,同时不对终端设备引入较多成本和复杂度,终端在通信时,只要根据相应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基站进行通信。为了增加通信的可靠度,现有的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TE)网络中有一条较为复杂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automaticrepeatrequest,HARQ)机制支持信号的多次传输直到接收端成功译码或者达到最大的重传次数。具体的,在信道编码的时候产生多个编码的冗余版本,每次重传发送与上一次不同的冗余版本,这里所谓的冗余版本就是编码后的一部分数据在接收端进行合并,提升译码性能。而由于卫星通信的最大特点就传输距离大,延迟大,如果继续沿用LTE当中的HARQ传输机制所带来的延迟会成倍增加,严重影响通信的效率。虽然目前一些卫星通信系统直接采用不支持HARQ机制来减少延迟,但是随着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的融合,以及用户对通信数据可靠性要求的提升,需要考虑新的传输机制以适用于卫星通信。因此,如何设计一种适用于卫星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以提高卫星通信的效率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能够自适应的选择数据传输模式,适用性更广,不仅适用于地面基站,也适用于卫星通信,能够兼顾通信的可靠性和传输效率。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通信设备侧。该方法包括:第一通信设备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目标数据传输模式用于指示第一通信设备向第二通信设备传输编码组合的次数以及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一个或多个编码比特序列,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全部或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的,K为正整数;第一通信设备按照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向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编码组合。实施本发明实施例,能够自适应的选择数据传输模式,适用性更广,不仅适用于地面基站,也适用于卫星通信,能够兼顾通信的可靠性和传输效率。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的至少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单次传输过程中合并发送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提高译码的成功率。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多个编码比特序列时,多个编码比特序列中的至少一个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的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的。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编码比特序列是采用Polar码编码得到的;当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的至少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时,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包括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和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P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P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P个极化信道上,P为小于等于K的正整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Q个信息比特为P个信息比特中所映射的极化信道的可靠度排序为后Q位的信息比特;在对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时,Q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P个极化信道中可靠度排序为前Q位的Q个极化信道上,Q为小于等于P的正整数。实施本发明实施例,能够实现各个信息比特的译码成功率均得到保障。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可靠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映射到可靠度由高到低的Q个极化信道上;或者,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可靠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映射到可靠度由高到低的Q个极化信道上。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编码比特序列是采用Polar码编码得到的;当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的至少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时,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包括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和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P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P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P个极化信道上,P为小于等于K的正整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Q个信息比特为P个信息比特中所映射的极化信道的码距以及可靠度均排序为后Q位的信息比特;在对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时,Q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P个极化信道中码距以及可靠度均排序为前Q位的Q个极化信道上,Q为小于等于P的正整数。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码距以及可靠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映射到码距以及可靠度由高到低的Q个极化信道上;或者,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码距以及可靠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映射到码距以及可靠度由高到低的Q个极化信道上。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通信设备为终端且第二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或者,第一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且第二通信设备为终端;第一通信设备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之前,还包括:第一通信设备接收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一索引,第一索引是第二通信设备根据网络设备的属性信息和/或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确定的,属性信息包括网络设备的类型、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距离或网络设备距离地面的高度中的一种或多种,类型包括地面基站或者非地面基站;第一通信设备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包括:第一通信设备根据第一索引以及预设的映射表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预设的映射表中包括至少一个索引与至少一种数据传输模式的映射关系,至少一个索引包括第一索引,至少一种数据传输模式包括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通信设备为终端且第二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或者,第一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且第二通信设备为终端;第一通信设备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包括:第一通信设备根据网络设备的属性信息和/或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属性信息包括网络设备的类型、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距离或网络设备距离地面的高度中的一种或多种,类型包括地面基站或者非地面基站。实施本发明实施例,相较于由网络设备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的方式来说,可以减少信令开销。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非地面基站对应的传输编码组合的次数小于等于地面基站对应的传输编码组合的次数;和/或,非地面基站对应的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所包含的编码比特序列的数量大于等于地面基站对应的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所包含的编码比特序列的数量。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同一编码组合中所包括的多个编码比特序列中的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的码率不同。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二通信设备侧。该方法包括:第二通信设备接收第一通信设备按照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发送的编码组合,目标数据传输模式用于指示第一通信设备向第二通信设备传输编码组合的次数以及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一个或多个编码比特序列,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全部或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的,K为正整数;第二通信设备对接收到的编码组合进行解码得到解码后的比特序列。实施本发明实施例,能够自适应的选择数据传输模式,适用性更广,不仅适用于地面基站,也适用于卫星通信,能够兼顾通信的可靠性和传输效率。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的至少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单次传输过程中合并发送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提高译码的成功率。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多个编码比特序列时,多个编码比特序列中的至少一个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的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的。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编码比特序列是采用Polar码编码得到的;当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的至少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时,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包括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和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P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P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P个极化信道上,P为小于等于K的正整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Q个信息比特为P个信息比特中所映射的极化信道的可靠度排序为后Q位的信息比特;在对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时,Q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P个极化信道中可靠度排序为前Q位的Q个极化信道上,Q为小于等于P的正整数。实施本发明实施例,能够实现各个信息比特的译码成功率均得到保障。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可靠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映射到可靠度由高到低的Q个极化信道上;或者,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可靠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映射到可靠度由高到低的Q个极化信道上。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编码比特序列是采用Polar码编码得到的;当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的至少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时,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包括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和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P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P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P个极化信道上,P为小于等于K的正整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Q个信息比特为P个信息比特中所映射的极化信道的码距以及可靠度均排序为后Q位的信息比特;在对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时,Q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P个极化信道中码距以及可靠度均排序为前Q位的Q个极化信道上,Q为小于等于P的正整数。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码距以及可靠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映射到码距以及可靠度由高到低的Q个极化信道上;或者,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码距以及可靠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映射到码距以及可靠度由高到低的Q个极化信道上。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通信设备为终端且第二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或者,第一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且第二通信设备为终端;第二通信设备接收第一通信设备按照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发送的编码组合之前,还包括:第二通信设备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第一索引,第一索引用于第一通信设备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第一索引是第二通信设备根据网络设备的属性信息和/或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确定的,属性信息包括网络设备的类型、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距离或网络设备距离地面的高度中的一种或多种,类型包括地面基站或者非地面基站。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目标数据传输模式是第一通信设备根据网络设备的属性信息和/或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确定的,属性信息包括网络设备的类型、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距离或网络设备距离地面的高度中的一种或多种,类型包括地面基站或者非地面基站。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非地面基站对应的传输编码组合的次数小于等于地面基站对应的传输编码组合的次数;和/或,非地面基站对应的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所包含的编码比特序列的数量大于等于地面基站对应的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所包含的编码比特序列的数量。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同一编码组合中所包括的多个编码比特序列中的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的码率不同。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为第一通信设备,第一通信设备可包括多个功能模块或单元,用于相应的执行第一方面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或者第一方面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为第二通信设备,第二通信设备可包括多个功能模块或单元,用于相应的执行第二方面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或者第二方面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该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描述的数据传输方法。该通信设备为第一通信设备,第一通信设备可包括:存储器以及与所述存储器耦合的处理器、发射器、接收器。其中,所述发射器用于支持第一通信设备执行第一方面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第一通信设备发送信息的步骤。所述接收器用于支持第一通信设备执行第一方面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第一通信设备接收信息的步骤。处理器用于支持第一通信设备执行第一方面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第一通信设备除发送信息以及接收信息以外的其他处理步骤。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发射器和接收器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通过耦合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第一方面描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实现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代码,即执行第一方面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或者第一方面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存储器和处理器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通过耦合器耦合。第六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通信设备,该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描述的数据传输方法。该通信设备为第二通信设备,第二通信设备可包括:存储器以及与所述存储器耦合的处理器、发射器、接收器。其中,所述发射器用于支持第二通信设备执行第二方面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第二通信设备发送信息的步骤。所述接收器用于支持第二通信设备执行第二方面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第二通信设备接收信息的步骤。处理器用于支持第二通信设备执行第二方面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第二通信设备除发送信息以及接收信息以外的其他处理步骤。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发射器和接收器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通过耦合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第二方面描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实现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代码,即执行第二方面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或者第二方面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存储器和处理器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通过耦合器耦合。第七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可以是如前述第三方面或第五方面所描述的第一通信设备,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可以是如前述第四方面或第六方面所描述的第二通信设备。第八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描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第九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描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第十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描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第十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描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第十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芯片,该通信芯片可包括:处理器,以及耦合于所述处理器的一个或多个接口。其中,所述处理器可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第一方面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或者第一方面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实现程序,并执行该程序包含的指令。所述接口可用于输出所述处理器的处理结果。第十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芯片,该通信芯片可包括:处理器,以及耦合于所述处理器的一个或多个接口。其中,所述处理器可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第二方面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或者第二方面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实现程序,并执行该程序包含的指令。所述接口可用于输出所述处理器的处理结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
背景技术
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
背景技术
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硬件架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硬件架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比特映射到极化信道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息比特映射到极化信道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息比特映射到极化信道的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示意图。该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网络设备101(仅示出1个)以及与网络设备101连接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102。网络设备101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天线来和终端设备102进行无线通信。各个网络设备101均可以为各自对应的覆盖范围103提供通信覆盖。网络设备101对应的覆盖范围103可以被划分为多个扇区(sector),其中,一个扇区对应一部分覆盖范围(未示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101可以为地面基站或非地面基站。其中,非地面基站可具有不同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高空基站(例如:可实现基站功能的热气球、无人机等高空平台),或者卫星(包括低轨卫星、中轨卫星、高轨卫星)。网络设备101包括但不限于:演进型基站eNodeB、第五代(thefifthGeneration,5G)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未来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或网络设备、无线局域网(wireless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节点。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2是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穿戴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如轮船等);还可以部署在空中(例如飞机、气球上等)。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phone)、平板电脑(Pad)、便携电脑、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汽车、智慧家庭(smart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应用场景不做限定。终端设备有时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终端(terminal)、接入终端、UE单元、UE站、移动设备、移动站、移动台(mobilestation)、移动终端、移动客户端、移动单元(mobileunit)、远方站、远程终端设备、远程单元、无线单元、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等。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可被互换使用。“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多个”理解为“至少两个”。“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字符“/”,如无特殊说明,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参考图2,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如图2所示,终端设备200可包括:输入输出模块(包括音频输入输出模块218、按键输入模块216以及显示器220等)、用户接口202、一个或多个处理器204、发射器206、接收器208、耦合器210、天线214以及存储器212。这些部件可通过总线或者其它方式连接,图2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其中:天线214可用于将电磁能转换成自由空间中的电磁波,或者将自由空间中的电磁波转换成传输线中的电磁能。耦合器210用于将天线214接收到的移动通信信号分成多路,分配给多个的接收器208。发射器206可用于对处理器204输出的信号进行发射处理。接收器208可用于对天线214接收的移动通信信号进行接收处理。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射器206和接收器208可看作一个无线调制解调器。在终端设备200中,发射器206和接收器208的数量均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除了图2所示的发射器206和接收器208,终端设备200还可包括其他通信部件,例如GPS模块、蓝牙(Bluetooth)模块、无线高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模块等。不限于上述表述的无线通信信号,终端设备200还可以支持其他无线通信信号,例如卫星信号、短波信号等等。不限于无线通信,终端设备200还可以配置有有线网络接口(如LAN接口)201来支持有线通信。所述输入输出模块可用于实现终端设备200和用户/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可主要包括音频输入输出模块218、按键输入模块216以及显示器220等。具体的,所述输入输出模块还可包括:摄像头、触摸屏以及传感器等等。其中,所述输入输出模块均通过用户接口202与处理器204进行通信。存储器212可以和处理器204通过总线或者输入输出端口耦合,存储器212也可以与处理器204集成在一起。存储器212用于存储各种软件程序和/或多组指令。具体的,存储器212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取的存储器,并且也可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一个或多个磁盘存储设备、闪存设备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设备。存储器212可以存储操作系统(下述简称系统),例如ANDROID,IOS,WINDOWS,或者LINUX等嵌入式操作系统。存储器212还可以存储网络通信程序,该网络通信程序可用于与一个或多个附加设备,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一个或多个网络设备进行通信。存储器212还可以存储用户接口程序,该用户接口程序可以通过图形化的操作界面将应用程序的内容形象逼真的显示出来,并通过菜单、对话框以及按键等输入控件接收用户对应用程序的控制操作。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储器212可用于存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在终端设备200侧的实现程序。关于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实现,请参考后续实施例。处理器204可用于读取和执行计算机可读指令。具体的,处理器204可用于调用存储于存储器212中的程序,例如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在终端设备200侧的实现程序,并执行该程序包含的指令以实现后续实施例涉及的方法。处理器204可支持: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s,GSM)(2G)通信、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WCDMA)(3G)通信,以及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TE)(4G)通信、5G通信以及未来演进的通信等等中的一个或多个。可选地,当处理器204发送任何消息或数据时,其具体通过驱动或控制发射器206做所述发送。可选地,当处理器204接收任何消息或数据时,其具体通过驱动或控制接收器208做所述接收。因此,处理器204可以被视为是执行发送或接收的控制中心,发射器206和接收器208是发送和接收操作的具体执行者。可以理解的,终端设备200可以是图1示出的通信系统100中的终端设备102,可实施为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终端(terminal)、接入终端、UE单元、UE站、移动设备、移动站、移动台(mobilestation)、移动终端等等。需要说明的,图2所示的终端设备200仅仅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实际应用中,终端设备200还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部件,这里不作限制。参考图3,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如图3所示,网络设备30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301、存储器302、网络接口303、发射器305、接收器306、耦合器307和天线308。这些部件可通过总线304或者其他方式连接,图3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其中:网络接口303可用于网络设备300与其他通信设备,例如其他网络设备,进行通信。具体的,网络接口303可以是有线接口。发射器305可用于对处理器301输出的信号进行发射处理,例如信号调制。接收器306可用于对天线308接收的移动通信信号进行接收处理。例如信号解调。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发射器305和接收器306可看作一个无线调制解调器。在网络设备300中,发射器305和接收器306的数量均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天线308可用于将传输线中的电磁能转换成自由空间中的电磁波,或者将自由空间中的电磁波转换成传输线中的电磁能。耦合器307可用于将移动通信号分成多路,分配给多个的接收器306。存储器302可以和处理器301通过总线304或者输入输出端口耦合,存储器302也可以与处理器301集成在一起。存储器302用于存储各种软件程序和/或多组指令。具体的,存储器302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取的存储器,并且也可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一个或多个磁盘存储设备、闪存设备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设备。存储器302可以存储操作系统(下述简称系统),例如uCOS、VxWorks、RTLinux等嵌入式操作系统。存储器302还可以存储网络通信程序,该网络通信程序可用于与一个或多个附加设备,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一个或多个网络设备进行通信。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301可用于读取和执行计算机可读指令。具体的,处理器301可用于调用存储于存储器302中的程序,例如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在网络设备300侧的实现程序,并执行该程序包含的指令。可以理解的,网络设备300可以是图1示出的通信系统100中的网络设备101,可实施为基站、无线收发器、一个基本服务集(BSS)、一个扩展服务集(ESS)、gNB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图3所示的网络设备300仅仅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实际应用中,网络设备300还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部件,这里不作限制。首先介绍本申请的发明构思。卫星通信的最大特点就传输距离大、延迟大,如果继续沿用LTE当中的HARQ传输机制所带来的延迟会成倍增加,严重影响通信的效率。虽然目前一些卫星通信系统直接采用不支持HARQ机制来减少延迟,但是随着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的融合,以及用户对通信数据可靠性要求的提升,需要考虑新的传输机制以及相应的信道编码的编码方式。Polar码作为新的码被引入到5G标准中,其可靠性高的特点必将成为未来卫星通信首选的信道编码方式之一。对于地面基站,Polar码用在控制信道并不涉及HARQ,对于传统的HARQ方式,也有相应的编码技术,但是对于卫星通信目前尚未有相关的Polar码编码方式,来权衡延迟和可靠度两种因素。本申请针对卫星通信延迟大的特点,对现有的Polar码编码方式进行改进,提高卫星通信的效率。本申请根据基站类型甚至卫星基站距离地面的距离,将不同的Polar编码版本进行合并发送,其中Polar编码版本的设计和组合可以根据卫星通信的信道质量、基站类型等合理的进行选择和设计。Polar码是一种线性块码。其生成矩阵为FN,其编码过程为其中是一个二进制的行矢量,长度为N(即码长)。FN是一个N×N的矩阵,且这里定义为log2N个矩阵F2的克罗内克(Kronecker)乘积。以上涉及的加法、乘法操作均为二进制伽罗华域(GaloisField)上的加法、乘法操作。Polar码的编码过程中,中的一部分比特用来携带信息,称为信息比特,这些比特的索引的集合记作I;另外的一部分比特置为收发端预先约定的固定值,称之为固定比特,其索引的集合用I的补集Ic表示。本申请中,编码版本可以理解为一组编码比特序列,是对某K(K为正整数)个信息比特中的全部或者部分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的。编码组合可以理解为一次传输的一个或者多个编码比特序列的集合。例如,K=16,K个信息比特分别为u1~u16。第一组编码比特序列可以是对u1~u16这16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的比特序列,第二组编码比特序列可以是对其中的u9~u16这8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的,第三组编码比特序列可以是对其中的u7~u8、u15~u16这4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的。发送端设备可以通过一次传输将这三组编码比特序列合并发送给接收端设备,这种情况下,第一组编码比特序列、第二组编码比特序列以及第三组编码比特序列即为一编码组合。或者,发送端设备可以在第一次传输过程将第一组编码比特序列发送给接收端设备,在第二次传输过程将第二组编码比特序列和第三组编码比特合并发送给接收端设备。当然,发送端设备也可以在第一次传输过程将第一组编码比特序列发送给接收端设备,在第二次传输过程将第二组编码比特序列发送给接收端设备,在第三次传输过程中将第三组编码比特发送给接收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可以对接收到的三组编码比特序列进行译码,进而恢复出u1~u16这16个信息比特。需要说明的是,在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信息比特进行编码时,不同次的编码各自采用的码长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不同次的编码各自采用的码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例如,第一组编码比特序列是对u1~u16这16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的比特序列,采用的码率为1/2,即,信息比特数量为16,码长N为32。第二组编码比特序列是对u9~u16这8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的,采用的码率为1/4,即信息比特数量为8,码长N为32。第三组编码比特序列是对u7~u8、u15~u16这4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的,采用的码率为1/8,即信息比特数量为4,码长N为32。本例是以不同次的编码采用的码长相同,且不同次的编码采用的码率不同为例进行的说明。又例如,第一组编码比特序列是对u1~u16这16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的比特序列,采用的码率为1/2,即,信息比特数量为16,码长为32。第二组编码比特序列是对u9~u16这8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的,采用的码率为1/2,即信息比特数量为8,码长为16。第三组编码比特序列是对u7~u8、u15~u16这4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的,采用的码率为1/2,即信息比特数量为4,码长为8。本例是以不同次的编码采用的码长不同,且不同次的编码采用的码率相同为例进行的说明。又例如,第一组编码比特序列是对u1~u16这16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的比特序列,采用的码率为1/2,即,信息比特数量为16,码长为32。第二组编码比特序列是对u9~u16这8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的,采用的码率为1/6,即信息比特数量为8,码长为48。第三组编码比特序列是对u7~u8、u15~u16这4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的,采用的码率为1/18,即信息比特数量为4,码长为72。本例是以不同次的编码采用的码长不同,且不同次的编码采用的码率也不同为例进行的说明。也即是说,不同次编码采用的码长相同时,不同次编码采用的码率可以不同。当不同次编码采用的码长不同时,不同次编码采用的码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理解的是,当不同次的编码采用的码长相等时,码率也可以表征出每次编码时选择的信息比特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第一次编码是对u1~u16这16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码长为N,码率为R。第二次编码时采用的码长也是N,码率为R/2,则可知第二次编码的信息比特的数量为8。第三次编码时采用的码长也是N,码率为R/4,则可知第三次编码的信息比特的数量为4。可以理解的是,当不同次编码各自采用的码率相同时,码长也可以表征出每次编码时选择的信息比特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第一次编码是对u1~u16这16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码长为N,码率为R,第二次编码时采用的码率也是R,码长为N/2,则可知第二次编码的信息比特的数量为8。第三次编码时采用的码率也是R,码长为N/4,则可知第三次编码的信息比特的数量为4。需要说明的是,在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信息比特进行编码时,不同次的编码各自采用的信息比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不同次的编码各自采用的信息比特不同时,针对如何选择各次编码所采用的信息比特,本申请提出了如下几种选择信息比特的方法。方式一、按照极化信道的可靠度选择每次编码的信息比特。Polar码包含N个极化信道,其可靠度呈极化的现象,即一部分信道的可靠度趋于1,另外信道的可靠度趋于0,在编码的时候需要将信息比特放在可靠度较高的位置,剩余位置放置固定比特。如图4所示,信息比特为u1~u16这16个比特,码长为32,即极化信道有32个,极化信道从左到右按照可靠度从高到低排列,为了提高传输的可靠性,发送端将u1~u16这16个信息比特依次放在32个极化信道中可靠度高的前16个极化信道上。若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的编码组合包括多个编码比特序列,则每一次编码时所采用的信息比特的选择可以结合极化信道的可靠度来选择。如图4所示,假设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为码率为码长N=32,信息比特的数量K为16,分别为u1~u16。极化信道从左到右按照可靠度从高到低排列,最高的16个作为信息比特。极化信道的可靠度也反应了相应信息比特在译码时候的出错概率,即极化信道的可靠度越低相应的信息比特在译码的时候越容易出错。因此,本申请利用Polar这种特点来设计编码方式,具体如图4所示。每一次编码选择之前传输或者编码时可靠度较低的信息比特,并将其放在可靠度较高的位置进行编码。例如图4,第一次编码时容易出错的信息比特为u9~u16。在第二次编码的时候,将u9~u16放在可靠度最高的8个极化信道进行编码。在两次译码之后,可靠度相对较低的信息比特为u7、u8、u15、u16。在第三次编码的时候将这些信息比特放在可靠度最高的4个极化信道进行编码。在三次译码之后,可靠度相对较低的信息比特为u5、u6、u13、u14。在第四次编码的时候将这些信息比特放在可靠度最高的4个极化信道进行编码。按照这种方式进行编码可以保证所有的信息比特都能够有较高的可靠度,提升传输的可靠性。图4所示的编码方法假定译码采用硬替代的方法,即每次译码信息比特都是独立的,每次译码信息比特的可靠度只与当前编码时候对应的极化信道可靠度相关。若同时考虑多次译码的结果可以采用合并的方式更新信息比特的可靠度。结合图5来描述采用合并的方式进行译码的编码方法。如图5所示,假设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为码率为码长N=32,信息比特的数量K为16,分别为u1~u16。32个极化信道的可靠度由高到低进行排列,假设极化信道的可靠度分别是16、15、14、13、12…1。在第一次编码的时候,16个信息比特被放在可靠度最高的16个极化信道上。在第二次编码的时候,选择可靠度较低的信息比特u9~u16,按照其可靠度从低到高的顺序放在当前编码可靠度从高到低的8个极化信道上。第二次译码将合并前一次译码的结果,即u9~u16第二次译码时的可靠度更新为8 9、7 10、6 11、5 12、4 13、3 14、2 15、1 16。第三次编码的时候,选择可靠度较低的信息比特u5~u8,按照其可靠度从低到高的顺序放在当前编码可靠度从高到低的4个极化信道上,u5~u8的可靠度更新为12 13、11 14、10 15、9 16。方式二、按照极化信道的可靠度以及码距选择每次编码的信息比特。Polar码信息比特译码时候的出错概率除了与极化信道的可靠度有关,与其他码一样,码距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译码的性能,因此,也可以综合码距和极化信道的可靠度来确定每一次编码所选择的信息比特。Polar码的码距不具有唯一性,参见图6,假设32个极化信道中选择16个码距最高的信道用于承载信息比特u1~u16,对应的码距分别为32、16、16、16、16、16、8、8、8、8、8、8、8、8、8、8,对应的可靠度分别是32、25、26、24、30、31、6、11、13、21、14、22、27、29、16、28。假设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为码率为则第二次编码选择8位码距最低的信息比特,由于u7~u16有十位码距相同,选择其中可靠度最低的八位即u7、u8、u9、u10、u11、u12、u13、u15放在码距最高且可靠度最高的8位极化信道,对应的码距更新为32、16、16、16、16、16、8、8。相应的可靠度更新为32、25、26、24、30、31、29、28。即u1~u16的码距和可靠度分别为32(32)、16(25)、16(26)、16(24)、16(30)、16(31)、32(32)、16(25)、16(26)、16(24)、16(30)、16(31)、8(29)、8(29)、8(28)、8(28)。第三次编码选择码距最低的4位u13~u16放在码距最高且可靠度最高的位置,对应的码距更新为32、16、16、16,极化信道的可靠度为32、26、30、31。当然,每次编码时所采用的信息比特也可以是完全相同或者部分相同,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涉及的极化信道的可靠度可以不是真实的可靠度,而是将真实的可靠度进行归一化后得到的值,该值可以表征可靠度的相对大小。以上几种编码方式,在各种码率组合下都可按照相同的方式进行,也适用于其余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若多次编码时所采用的信息比特相同时,不同次的编码各自所采用的码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并且,若多次编码时所采用的信息比特相同时,不同次的编码各自所采用的码长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不同次的编码各自采用的信息比特(例如K个信息比特)相同时,不同次编码时信息比特的相对位置可以采用交织的方式确定并映射到可靠度和/码距高的K个极化信道上。多次编码中可以至少两次编码时采用的信息比特相同,至少两次编码时采用的信息比特不同。例如,第一次编码是对u1~u16这16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码长为N,码率为R,第二次编码时也是对u1~u16这16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采用的码长为N/2,码率是2R。第三次编码时是对u9~u16这8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采用的码长为N,码率也是R/2。基于前述通信系统100、终端设备200以及网络设备300分别对应的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参见图7,该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步骤。S701:第一通信设备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该目标数据传输模式用于指示第一通信设备向第二通信设备传输编码组合的次数以及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一个或多个编码比特序列,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全部或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的,K为正整数。S702:第一通信设备按照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向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编码组合,第二通信设备接收第一通信设备按照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发送的编码组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设备为终端设备且第二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例如基站),或者,第一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且第二通信设备为终端设备。下述实施例以第一通信设备为终端设备且第二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为例进行介绍。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可以由网络设备来指示终端选择哪种数据传输模式。这种情况下,网络设备和终端可以预先配置索引与数据传输模式的映射表。数据传输模式可以反映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以及最大传输次数。以不同次的编码采用的码长相等(即码率可以表征每次选择的信息比特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为例进行描述。索引与数据传输模式的映射表可以例如但不限于如下表1所示,其中索引11所代表的数据传输模式为最大传输次数为2次,第一次传输的时候发送包含码率为R以及R/3的编码比特序列,若没有译对,则第二次再发送码率为R/5的编码比特序列。索引12代表的数据传输模式为最大传输次数为2次,第一次传输的时候发送包含码率为R以及R/2的编码比特序列,若没有译对,则第二次再发送码率为R/2以及R/4的编码比特序列。图8给出了索引12所对应的数据传输模式。表1索引数据传输模式0R1R R/22R R/33R R/44R R/55R R/2 R/46R R/2 R/57R R/3 R/48R R/3 R/59R R/2 R/3 R/410R R/2 R/3 R/511R R/3,R/512R R/2,R/2 R/4……由表1可知,传输次数可以是一次,也可以是多次,且单次传输的编码比特序列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具体实现中,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索引,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索引,通过表1查找第一索引对应的数据传输模式。若网络设备发送给终端设备的第一索引为12,则终端设备通过查询表1,可以获知数据传输模式为最大传输次数为两次,且第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码率为R的编码比特序列以及码率为R/2的编码比特序列,若网络设备译码错误,第二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码率为R/3以及R/5的编码比特序列。则若终端需要传输的信息比特为u1~u16这16个信息比特,则终端设备对u1~u16这16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码率为R的编码比特序列,以及从16个信息比特中选择8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码率为R/2的编码比特序列,将这两组编码比特序列合并发送给网络设备。若网络设备译码错误,则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NACK消息,终端设备在接收到NACK消息后,从16个信息比特中选择8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码率为R/2的编码比特序列,以及从16个信息比特中选择4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码率为R/4的编码比特序列,之后将这两组编码比特序列合并发送给网络设备。具体参见图5所示。其中,终端设备如何从16个信息比特中选择8个信息以及如何从16个信息比特中选择4个信息的方式可以是按照极化信道的可靠度排列进行选择,或者按照极化信道的可靠度以及码距来选择的,具体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描述,此次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若数据传输模式对应的最大传输次数为一次,则网络设备在接收到终端发送的编码比特序列后,不需向终端发送NACK消息。其中,网络设备可以在广播的系统消息中或者其他信令中将第一索引发送给终端。例如,终端在接入网络之前,需要监听网络设备广播的系统消息,从接收到的广播系统消息中解析得到第一索引。其中,网络设备可以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iInformation,DCI)将索引发送给终端。网络设备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式可以是基于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距离、网络设备距离地面的高度、网络设备的类型(例如地面基站或非地面基站)或者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来确定。例如,如果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距离较近,则网络设备可以选择传输次数较多且单次传输携带的编码比特序列数量较少的数据传输模式。如果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距离较远,则网络设备可以选择传输次数较少且单次传输携带的编码比特序列数量较多的数据传输模式。或者,如果网络设备距离地面的距离较近,则网络设备可以选择传输次数较多且单次传输携带的编码比特序列数量较少的数据传输模式。如果网络设备距离地面的距离较远,则网络设备可以选择传输次数较少且单次传输携带的编码比特序列数量较多的数据传输模式。或者,如果网络设备为地面基站,则为了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则网络设备可以选择传输次数较多且单次传输携带的编码比特序列数量较少的数据传输模式。如果网络设备为非地面基站,例如卫星基站,则网络设备可以选择传输次数较少且单次传输携带的编码比特序列数量较多的数据传输模式。或者,如果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或质量)较好,则网络设备可以选择传输次数较多且单次传输携带的编码比特序列数量较少的数据传输模式。如果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较差,则网络设备可以选择传输次数较少且单次传输携带的编码比特序列数量较多的数据传输模式。在实际的应用当中,为了减少信令的开销,也可以由终端来确定选择哪种数据传输模式。即网络设备无需向终端发送索引。终端在接入网络的时候,需要获取网络设备的类型,如果是卫星基站还需要获取卫星基站的高度信息以便进行延迟估计。因此,终端可以根据卫星的高度、信道状态、自己当前的码率等确定相应的数据传输模式。该种方案的好处是进一步简化卫星通信的传输过程,而前述通过网络设备来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进而将索引发送给终端实施例的好处是灵活度比较高。终端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式可以是基于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距离、网络设备的类型(例如地面基站或非地面基站)或者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来确定。例如,如果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距离较近,则终端可以选择传输次数较多且单次传输携带的编码比特序列数量较少的数据传输模式。如果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距离较远,则终端可以选择传输次数较少且单次传输携带的编码比特序列数量较多的数据传输模式。或者,如果网络设备距离地面的距离较近,则终端可以选择传输次数较多且单次传输携带的编码比特序列数量较少的数据传输模式。如果网络设备距离地面的距离较远,则终端可以选择传输次数较少且单次传输携带的编码比特序列数量较多的数据传输模式。或者,如果网络设备为地面基站,则为了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则终端可以选择传输次数较多且单次传输携带的编码比特序列数量较少的数据传输模式。如果网络设备为非地面基站,例如卫星基站,则终端可以选择传输次数较少且单次传输携带的编码比特序列数量较多的数据传输模式。或者,如果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或质量)较好,则终端可以选择传输次数较多且单次传输携带的编码比特序列数量较少的数据传输模式。如果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较差,则终端可以选择传输次数较少且单次传输携带的编码比特序列数量较多的数据传输模式。其中,卫星基站与地面基站不同的是卫星基站有不同的高度,卫星基站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低轨卫星、中轨卫星和高轨卫星。例如,对于高轨卫星,距离可以达到3500KM以上,而低轨卫星可以小于600KM。一些高空平台(highaltitudeplatformstation,HAPS)(例如热气球、无人机等)与用户的最大距离甚至小于用户与地面基站的距离。因此,不同高度的非地面基站与终端之间的通信延迟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HAPS类型或低轨卫星的基站,可以采用与地面基站相同的数据传输模式,或者适当的增加传输的次数。对于高轨卫星,可以降低传输的次数或只传输一次。这样的优点是能综合延迟和可靠度,基站可以灵活选择一次或者多次的传输,保证不同用户的通信效率。上述表1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基站类型来划分为多个表格。不同的基站/网络设备的类型对应不同的数据传输列表,终端根据基站发送的索引或者根据基站发送的其他信息确定基站的类型。其中,基站的类型可以是地面基站、高空平台、低轨卫星、中轨卫星或者高轨卫星。如下表2至表5所示,每一种基站的类型包括至少一种数据传输模式,在该基站类型下采用了不同的索引来指示。另外,基站类型不限于表格中的四种,可以对高中低轨类型的卫星进一步进行划分。一种类型的卫星对应多种数据传输的目的是,对于同一颗卫星,其对应的不同覆盖区域与卫星之间的距离会有区别,可以采用不同的传输方式,另外终端编码时候的码率等编码参数不同时候也可以对应到不同的传输模式,增加卫星数据传输的灵活性。具体的传输方式不限于表中的类型,例如地轨卫星的多次传输中,可以有一次或者多次包括一个编码比特序列,可以有一次或者多次的编码比特序列采用重复的方式,即一次或者多次的编码比特序列中包括相同的编码比特序列等。表2表3表4表5同样的,终端获知基站的类型后,可以是由网络设备来选择采用哪种数据传输模式,并将选中的数据传输模式对应的索引发送给终端。终端查找相应的表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例如,网络设备通过系统信息通知终端网络设备类型为高轨卫星,网络设备选择索引0对应的数据传输模式,将索引0发送给终端,终端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索引0后,查询高轨卫星对应的表格5,确定索引0对应的数据传输模式为R R/2 R/4 R/8 R/16,即传输次数为一次,且传输的编码组合为码率分别为R、R/2、R/4、R/8以及R/16的编码比特序列。或者,终端预存上述表2至表5所示的不同基站类型对应的数据传输列表,并结合网络设备的类型、当前的信道状态或者终端自身的码率等确定选择哪种数据传输模式。需要说明的是,不排除其中一份或多份编码比特序列进行重复发送,如表3中的索引0对应的数据传输模式,在第三次编码的时候重复传输码率为R/2的编码比特序列进行传输。并且,不同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可以包括重复的编码比特序列。又例如,表5中索引2对应的数据传输模式,一次传输5份编码比特序列,其中重复传输了码率为R/16的编码比特序列。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各个表格均以不同次的编码采用的码长相等(即码率大小可以表征每次选择的信息比特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为例进行描述,当不同次的编码采用的码长不同时,表格中的码率R可以直接替代为信息比特的数量。例如,当不同次的编码采用的码长不同时,表1可以变更为如下表6。表6索引数据传输模式0K1K K/22K K/33K K/44K K/55K K/2 K/46K K/2 K/57K K/3 K/48K K/3 K/59K K/2 K/3 K/410K K/2 K/3 K/511K K/3,K/512K K/2,K/2 K/4……由表6可知,索引11对应的数据传输模式为,第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对K个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的编码比特序列以及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K/3个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的编码比特序列,第二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K/5个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的编码比特序列。索引12对应的数据传输模式为,第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对K个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的编码比特序列以及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K/2个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的编码比特序列,第二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K/2个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的编码比特序列以及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K/4个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的编码比特序列。并且,每次编码所采用的码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每次编码所采用的码长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参见图9,图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的功能框图。其中,第一通信设备可以为图1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101或终端设备102,相应的,第二通信设备可以是图1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102或网络设备101。下面分别描述。如图9所示,第一通信设备500可包括:处理单元501和发送单元502。其中,处理单元501,用于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所述目标数据传输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向第二通信设备传输编码组合的次数以及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所述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一个或多个编码比特序列,所述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全部或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的,K为正整数;发送单元502,用于按照所述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向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发送所述编码组合。可选的,所述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的至少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可选的,当所述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多个编码比特序列时,所述多个编码比特序列中的至少一个编码比特序列是对所述K个信息比特的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的。可选的,所述编码比特序列是采用Polar码编码得到的;当所述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的至少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时,所述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包括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和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是对所述K个信息比特中的P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所述P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P个极化信道上,P为小于等于K的正整数;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是对所述K个信息比特中的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所述Q个信息比特为所述P个信息比特中所映射的极化信道的可靠度排序为后Q位的信息比特;在对所述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时,所述Q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所述P个极化信道中可靠度排序为前Q位的Q个极化信道上,Q为小于等于P的正整数。可选的,所述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可靠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映射到可靠度由高到低的所述Q个极化信道上;或者,所述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可靠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映射到可靠度由高到低的所述Q个极化信道上。可选的,所述编码比特序列是采用Polar码编码得到的;当所述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的至少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时,所述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包括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和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是对所述K个信息比特中的P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所述P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P个极化信道上,P为小于等于K的正整数;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是对所述K个信息比特中的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所述Q个信息比特为所述P个信息比特中所映射的极化信道的码距以及可靠度均排序为后Q位的信息比特;在对所述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时,所述Q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所述P个极化信道中码距以及可靠度均排序为前Q位的Q个极化信道上,Q为小于等于P的正整数。可选的,所述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码距以及可靠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映射到码距以及可靠度由高到低的所述Q个极化信道上;或者,所述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码距以及可靠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映射到码距以及可靠度由高到低的所述Q个极化信道上。可选的,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终端且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或者,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所述网络设备且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为所述终端;所述第一通信设备500还包括: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处理单元501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之前,接收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一索引,所述第一索引是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网络设备的属性信息和/或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确定的,所述属性信息包括所述网络设备的类型、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距离或所述网络设备距离地面的高度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类型包括地面基站或者非地面基站;所述处理单元501,用于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索引以及预设的映射表确定所述目标数据传输模式,所述预设的映射表中包括至少一个索引与至少一种数据传输模式的映射关系,所述至少一个索引包括所述第一索引,所述至少一种数据传输模式包括所述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可选的,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终端且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或者,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所述网络设备且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为所述终端;所述处理单元501,用于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包括:根据所述网络设备的属性信息和/或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确定所述目标数据传输模式,所述属性信息包括所述网络设备的类型、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距离或所述网络设备距离地面的高度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类型包括地面基站或者非地面基站。可选的,所述非地面基站对应的传输编码组合的次数小于等于所述地面基站对应的传输编码组合的次数;和/或,所述非地面基站对应的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所包含的编码比特序列的数量大于等于所述地面基站对应的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所包含的编码比特序列的数量。第二通信设备600可包括:接收单元601和处理单元602。接收单元601,用于接收第一通信设备按照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发送的编码组合,所述目标数据传输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向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传输编码组合的次数以及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所述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一个或多个编码比特序列,所述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全部或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的,K为正整数;处理单元602,用于对接收到的编码组合进行解码得到解码后的比特序列。可选的,所述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的至少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可选的,当所述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多个编码比特序列时,所述多个编码比特序列中的至少一个编码比特序列是对所述K个信息比特的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的。可选的,所述编码比特序列是采用Polar码编码得到的;当所述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的至少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时,所述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包括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和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是对所述K个信息比特中的P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所述P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P个极化信道上,P为小于等于K的正整数;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是对所述K个信息比特中的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所述Q个信息比特为所述P个信息比特中所映射的极化信道的可靠度排序为后Q位的信息比特;在对所述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时,所述Q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所述P个极化信道中可靠度排序为前Q位的Q个极化信道上,Q为小于等于P的正整数。可选的,所述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可靠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映射到可靠度由高到低的所述Q个极化信道上;或者,所述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可靠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映射到可靠度由高到低的所述Q个极化信道上。可选的,所述编码比特序列是采用Polar码编码得到的;当所述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的至少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时,所述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包括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和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是对所述K个信息比特中的P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所述P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P个极化信道上,P为小于等于K的正整数;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是对所述K个信息比特中的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所述Q个信息比特为所述P个信息比特中所映射的极化信道的码距以及可靠度均排序为后Q位的信息比特;在对所述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时,所述Q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所述P个极化信道中码距以及可靠度均排序为前Q位的Q个极化信道上,Q为小于等于P的正整数。可选的,所述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码距以及可靠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映射到码距以及可靠度由高到低的所述Q个极化信道上;或者,所述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码距以及可靠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映射到码距以及可靠度由高到低的所述Q个极化信道上。可选的,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终端且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或者,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所述网络设备且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为所述终端;所述第二通信设备600还包括: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接收单元601接收第一通信设备按照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发送的编码组合之前,向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发送第一索引,所述第一索引用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确定所述目标数据传输模式,所述第一索引是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网络设备的属性信息和/或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确定的,所述属性信息包括所述网络设备的类型、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距离或所述网络设备距离地面的高度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类型包括地面基站或者非地面基站。可选的,所述目标数据传输模式是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网络设备的属性信息和/或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确定的,所述属性信息包括所述网络设备的类型、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距离或所述网络设备距离地面的高度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类型包括地面基站或者非地面基站。可选的,所述非地面基站对应的传输编码组合的次数小于等于所述地面基站对应的传输编码组合的次数;和/或,所述非地面基站对应的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所包含的编码比特序列的数量大于等于所述地面基站对应的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所包含的编码比特序列的数量。可以理解的,关于第一通信设备500和第二通信设备600包括的各个功能单元的具体实现,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参见图10,图10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通信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通信芯片1000可包括:处理器1001,以及耦合于处理器1001的一个或多个接口1002。其中:处理器1001可用于读取和执行计算机可读指令。具体实现中,处理器1001可主要包括控制器、运算器和寄存器。其中,控制器主要负责指令译码,并为指令对应的操作发出控制信号。运算器主要负责执行定点或浮点算数运算操作、移位操作以及逻辑操作等,也可以执行地址运算和转换。寄存器主要负责保存指令执行过程中临时存放的寄存器操作数和中间操作结果等。具体实现中,处理器1001的硬件架构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s,ASIC)架构、无互锁管道阶段架构的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withoutinterlockedpipedstagesarchitecture,MIPS)架构、进阶精简指令集机器(advancedRISCmachines,ARM)架构或者NP架构等等。处理器1001可以是单核的,也可以是多核的。接口1002可用于输入待处理的数据至处理器1001,并且可以向外输出处理器1001的处理结果。具体实现中,接口1002可以是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inputoutput,GPIO)接口,可以和多个外围设备(如显示器(LCD)、摄像头(camara)、射频(radiofrequency,RF)模块等等)连接。接口1002通过总线1003与处理器1001相连。本申请中,处理器1001可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在通信设备侧的实现程序,并执行该程序包含的指令。存储器可以和处理器1001集成在一起,也可以通过接口1002与通信芯片100相耦合。接口1002可用于输出处理器1001的执行结果。本申请中,接口1002可具体用于输出处理器1001的译码结果。关于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可参考前述各个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处理器1001、接口1002各自对应的功能既可以通过硬件设计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设计来实现,还可以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这里不作限制。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所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的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的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StateDisk(SSD))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AccessMemory,RAM)等。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