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纬编结构的丝光面料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1  3



1.本技术涉及纺织面料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纬编结构的丝光面料。


背景技术:

2.面料就是用来制作服装的材料。作为服装三要素之一,面料不仅可以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性,而且直接左右着服装的色彩、造型的表现效果,织造工艺包括机织(也称梭织)、针织、编织和非织造。
3.丝光面料一般是将棉织物在有张力的条件下,经过浓烧碱溶液处理,使织物内纤维产生形态变化,形成丝一般光泽、手感滑爽、吸湿耐久等特性的面料,丝光面料常采用比较平整的织物结构,与丝光处理纤维形态相呼应,以呈现更好的丝光效应。
4.授权公告号为cn203185760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蚕丝、氨纶、丝光面复合面料,其具体公开了面料的中间层为蚕丝棉,蚕丝棉的两面均复合氨纶纤维层,氨纶纤维层上覆有丝光棉。
5.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相关技术的结构比较简单,功能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客户现在多元化的需求,不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提升丝光面料的功能多元化,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纬编结构的丝光面料。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纬编结构的丝光面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8.一种具有纬编结构的丝光面料,包括亲肤层、氨纶纤维层、木纤维层、丝光布层及着色层,所述氨纶纤维层胶粘复合于亲肤层与木纤维层之间,所述丝光布层胶粘复合于木纤维层与着色层之间。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上述各层之间的胶粘复合,亲肤层的内表面与人体皮肤接触,起到亲肤、柔软舒适的作用,采用氨纶纤维层能够提升面料的透气效果,采用木纤维层能够使得面料具有轻质柔软的特性,采用着色层可以提升面料的色彩渲染效果,进而,可以提升丝光面料的功能多元化。
10.可选的,还包括甲壳素纤维层,所述甲壳素纤维层胶粘复合于木纤维层与丝光布层之间。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木纤维层与丝光布层之间复合甲壳素纤维层,进而,通过甲壳素纤维层可以使得丝光面料具有抗菌抑菌的效果。
12.可选的,还包括涤纶纤维层,所述涤纶纤维层胶粘复合于甲壳素纤维层与丝光布层之间。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甲壳素纤维层与丝光布层之间复合涤纶纤维层,进而,通过涤纶纤维层可以增加丝光面料的柔韧性。
14.可选的,所述亲肤层由多根经线与多根纬线编织而成。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多根经线与多根纬线编织成亲肤层,经线与纬线
之间可以形成有缝隙,进而,可以提升亲肤层的透气效果。
16.可选的,所述氨纶纤维层包括氨纶基层、加强基层及透气基层,且加强基层编织于氨纶基层的外层,透气基层编织于加强基层的外层。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氨纶基层、加强基层与透气基层复合成氨纶纤维层,可以提升氨纶纤维层的复合稳定性,同时,通过透气基层也可以氨纶纤维层的透气效果。
18.可选的,所述氨纶基层包括多根相邻设置的聚氨酯纤维经线与玻璃纤维纬线以及多根相邻设置的聚氨酯纤维纬线与玻璃纤维经线,且所述聚氨酯纤维经线、聚氨酯纤维纬线、玻璃纤维经线及玻璃纤维纬线均交错分布设置。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聚氨酯纤维经线、聚氨酯纤维纬线、玻璃纤维经线及玻璃纤维纬线均交错分布设置,可以提升氨纶基层的拉伸性能,进而,可以提高氨纶基层的韧性,保证氨纶基层不易被扯坏,提高氨纶基层的使用寿命。
20.可选的,所述加强基层包括多根平行设置的聚丙烯纤维经线和多根平行设置的聚丙烯纤维纬线,且所述聚丙烯纤维经线与聚丙烯纤维纬线交错分布设置。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聚丙烯纤维经线与聚丙烯纤维纬线交错分布设置,由于聚丙烯纤维经线与聚丙烯纤维纬线具有良好的韧性,进而,在提高氨纶纤维层韧性的同时,也可以降低氨纶纤维层的损坏率,从而,可以延长氨纶纤维层的使用寿命。
22.可选的,所述木纤维层采用榉木纤维和竹炭纤维混纺而成。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榉木纤维与竹炭纤维混纺形成木纤维层,进而,可以使制得的木纤维层比较轻,从而,可以增加丝光面料的悬垂感。
24.可选的,所述着色层上设置有若干个塑料凸起。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着色层上设置塑料凸起,塑料凸起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反射和折射光线,进而,使得丝光面料呈现绚丽多彩的效果。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7.1.通过上述各层之间的胶粘复合,且各层均有一定的效果,进而,可以提升丝光面料的功能多元化;
28.2.通过甲壳素纤维层可以使得丝光面料具有抗菌抑菌的效果,通过涤纶纤维层可以增加丝光面料的柔韧性;
29.3.通过将氨纶基层、加强基层与透气基层复合成氨纶纤维层,可以提升氨纶纤维层的复合稳定性,同时,通过透气基层也可以氨纶纤维层的透气效果。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平面结构剖视图。
3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爆炸示意图。
32.图3是本技术的氨纶纤维层的平面结构剖视图。
3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平面结构剖视图。
34.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爆炸示意图。
35.附图标记:1、亲肤层;2、氨纶纤维层;21、氨纶基层;22、加强基层;23、透气基层;3、木纤维层;4、丝光布层;5、着色层;51、塑料凸起;6、甲壳素纤维层;7、涤纶纤维层。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7.实施例1
3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具有纬编结构的丝光面料,参照图1及图2,该具有纬编结构的丝光面料可以包括亲肤层1、氨纶纤维层2、木纤维层3、丝光布层4以及着色层5,具体地,亲肤层1贴合人体皮肤,氨纶纤维层2复合于亲肤层1的外表面,木纤维层3复合于氨纶纤维层2的外表面,丝光布层4复合于木纤维层3的外表面,而着色层5复合于丝光布层4的外表面,本实施例中,各层之间的复合均采用胶粘复合的方式。
39.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亲肤层1的材质具体可以采用蚕丝棉,由于蚕丝本身具有天然润肤的特性,进而,通过采用蚕丝棉作为亲肤层1,可以提升亲肤层1的自然弹力和抗皱特性;当然,根据实际的纺织需求,亲肤层1的材质也可以选择其他具有亲肤特性的材质,例如,亲肤层1可以采用棉纤维和麻纤维混纺而成。
40.其中,在本实施例中,亲肤层1与人体皮肤接触的表面经过磨毛处理形成一层细绒,以更好的贴合人体皮肤。
41.其中,在本实施例中,亲肤层1由多根经线及多根纬线编织而成。
42.具体地,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氨纶纤维层2由若干条氨纶纤维编织而成,且氨纶纤维层2可以包括氨纶基层21、加强基层22及透气基层23,更具体地,加强基层22编织于氨纶基层21的外层,透气基层23编织于加强基层22的外层。
43.其中,氨纶基层21包括相邻设置的聚氨酯纤维经线和玻璃纤维纬线以及相邻设置的聚氨酯纤维纬线和玻璃纤维经线,在本实施例中,聚氨酯纤维经线、聚氨酯纤维纬线、玻璃纤维经线及玻璃纤维纬线均交错分布,进而,通过内置交错编织的玻璃纤维经线与玻璃纤维纬线,能够提高氨纶基层21的拉伸性能,也即,可以提高氨纶基层21的韧性,保证氨纶基层21不易扯坏,提高氨纶基层21的使用寿命。
44.其中,加强基层22包括多根平行设置的聚丙烯纤维经线和多根平行设置的聚丙烯纤维纬线,且聚丙烯纤维经线与聚丙烯纤维纬线交错分布,由于聚丙烯纤维经线和聚丙烯纤维纬线均具有良好的韧性,进而,在提高氨纶纤维层2韧性的同时,也可以降低氨纶纤维层2的损坏率,从而,可以延长氨纶纤维层2的使用寿命。
45.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氨纶基层21的厚度可以设置为4

6mm,具体为5mm,加强基层22的厚度可以设置为2

4mm,具体为3mm,而透气基层23的厚度可以设置为2

4mm,具体为3mm,进一步提高氨纶纤维层2的韧性,同时有利于提升氨纶纤维层2的透气效果,使用效果更佳。
46.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木纤维层3可以采用榉木纤维和竹炭纤维混纺而成,进而,由于木纤维层3比较轻,且能够增加丝光面料的悬垂感。
47.具体地,丝光布层4上嵌设有若干个内外贯通的微孔,以提升丝光布层4的透气性能。
48.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着色层5上可以附着有各式各样的颜色,例如,红、黄、蓝等,以提升丝光面料的颜色渲染性。
49.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着色层5上设置有若干个塑料凸起51,且塑料凸起51以粘接的方式粘接于着色层5的外表面上,其中,通过在着色层5上设置塑料凸起51,塑料凸起51在
阳光照射下可以反射和折射光线,从而,使得面料具有绚丽多彩的效果。
5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具有纬编结构的丝光面料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将亲肤层1、氨纶纤维层2、木纤维层3、丝光布层4以及着色层6依次胶粘复合,以形成丝光面料,亲肤层1的内表面与人体皮肤接触,起到亲肤、柔软舒适的作用,氨纶纤维层2由多根氨纶纤维编织而成,能够提升氨纶纤维层2的透气效果,木纤维层3由榉木纤维和竹炭纤维混纺而成,榉木纤维使得面料具有轻质柔软的特性,竹炭纤维可以起到吸湿除异味的作用,丝光布层4可以使面料表面丝滑光泽,着色层5可以提升面料的色彩渲染效果;进而,能够提升丝光面料的功能多元化。
51.实施例2
52.继续参照图4及图5,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该具有纬编结构的丝光面料还可以包括甲壳素纤维层6以及涤纶纤维层7。
53.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甲壳素纤维层6以及涤纶纤维层7复合于木纤维层3与丝光布层4之间,具体地,甲壳素纤维层6复合于木纤维层3与涤纶纤维层7之间,而涤纶纤维层7复合于甲壳素纤维层6与丝光布层4之间,进而,通过设置的涤纶纤维层7可以增加丝光面料的柔韧性,通过设置的甲壳素纤维层6可以使得丝光面料具有抗菌抑菌的效果。
54.也即,亲肤层1、氨纶纤维层2、木纤维层3、甲壳素纤维层6、涤纶纤维层7、丝光布层4以及着色层5依次复合在一起,以形成丝光面料,当然,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可以任意变换各层之间的复合关系,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
5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0037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