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增强锅炉煤粉燃尽率的分级风管弯头。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锅炉设计燃料为无烟煤,采用双进双出正压直吹制粉系统、“w”火焰燃烧方式,并配置有28只分级风管,其中锅炉四角4只分级风弯头与炉墙成90
°
,其余24只分级风弯头安装角度从90
°
改成70
°
。
3.从目前锅炉的运行状况分析,24只70
°
分级风弯头虽然增强了分级风的刚度,但炉膛火焰中心上移,炉膛下部温度降低,下部受热面未充分利用,煤粉燃程短,在没有燃尽的情况下就落进冷灰斗。另外,由于设备长时间处在高温环境下,靠近喷口位置弯头及内套管严重被烧损变形甚至脱落,分级风气流强度弱、射程不足,不能有效补充燃尽所需的空气,并且不能对下射火焰进行托举,导致飞灰、炉渣含量升高,锅炉燃烧降低;且使受热面直接被风粉混合物冲刷后减薄,给锅炉设备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强锅炉煤粉燃尽率的分级风管弯头,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增强锅炉煤粉燃尽率的分级风管弯头,包括分级风管(1)和内喷管(2);分级风管(1)包括一体成型的下斜直管(11)、中弯管(12)和上直管(13);内喷管(2)与下斜直管(11)结构相同但管径小于下斜直管(11),内喷管(2)套接在下斜直管(11)内,内喷管(2)底端与下斜直管(11)底端端面重合,且内喷管(2)顶端延伸至中弯管(12)内部;下斜直管(11)与内喷管(2)的两端分别通过多个支撑板(3)焊接,且在下斜直管(11)与内喷管(2)之间填实耐火烧注料,下斜直管(11)顶端与内喷管(2)通过环形钢板(4)满焊封堵。
7.优选的,下斜直管(11)底端焊接在锅炉外壁上,上直管(13)末端焊接冷却风箱,下斜直管(11)底端平面与上直管(13)末端平面垂直设计,在下斜直管(11)底端焊接锅炉之后上直管(13)顶端竖直向上。
8.优选的,下斜直管(11)、中弯管(12)和上直管(13)的规格均为即管内壁直径为580mm,壁厚10mm。
9.优选的,若下斜直管(11)底端平行于x轴,则下斜直管(11)径向与x轴方向呈55
°
、与y轴方向呈35
°
,下斜直管(11)的管身最长处为929.68,最短处为519.44;中弯管(12)的弧度为55
°
,中弯管(12)末端与y轴的垂直距离为878mm,且中弯管(12)末端中间位置与x轴垂直距离为800mm;上直管(13)末端开口平行于x轴方向,管长150mm,上直管(13)末端中间位置与x轴垂直距离也为800mm。
10.优选的,内喷管(2)的规格为即管内壁直径为426mm,壁厚10mm;内
喷管(2)套接在下斜直管(11)内侧,内喷管(2)底端面与下斜直管(11)底端面重合,将重合面作为x轴,则内喷管(2)径向与x轴方向也呈55
°
、与y轴方向也呈35
°
;内喷管(2)的管身最长处为936.28,最短处为634.97。
11.优选的,在下斜直管(11)与内喷管(2)的上下两端分别均匀且对称地焊接四个支撑板(3),且支撑板(3)板面与管径向平行,支撑板(3)尺寸为100*75*6mm。
12.优选的,环形钢板(4)厚度为6mm。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炉分级风弯头,能够解决弯头与内套管烧损变形导致脱离的问题,且能够有效提高锅炉的燃烧性能,保证锅炉设备的安全运行。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增强锅炉煤粉燃尽率的分级风管弯头剖面图;
15.图2为分级风管示意图;
16.图3为内喷管示意图;
17.图4为锅炉分级风弯头切面图,其中a向为下斜直管底部剖面示意图,b向为下斜直管顶部剖面示意图。
18.图中:1、分级风管;2、内喷管;3、支撑板;4、环形钢板;11、下斜直管;12、中弯管;13、上直管。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2.如图1
‑
4所示,一种增强锅炉煤粉燃尽率的分级风管弯头,包括分级风管1和内喷管2。分级风管1包括一体成型的下斜直管11、中弯管12和上直管13;内喷管2与分级风管1的下斜直管11结构相同且管径小于下斜直管11,内喷管2套接在分级风管1的下斜直管11内,内喷管2底端与分级风管1底端端面重合,且内喷管2顶端延伸至中弯管12内部;分级风管1的下斜直管11与内喷管2的两端分别通过多个支撑板3焊接,且在分级风管1的下斜直管11与内喷管2之间填实耐火烧注料,分级风管1的下斜直管11顶端与内喷管2通过环形钢板4满焊封堵。
23.具体地,分级风管1为两端开口的弧形管,具体包括一体成型的下斜直管11、中弯管12和上直管13,下斜直管11底端焊接在锅炉外壁上,上直管13末端焊接冷却风箱,下斜直管11底端平面与上直管13末端平面垂直设计,保证在底端焊接锅炉之后弧形管顶端竖直向上;
24.本技术实施例中,分级风管1中下斜直管11、中弯管12和上直管13的规格均为φ580mm
×
10,即管内壁直径为580mm,壁厚10mm,材质可选用1cr20ni14si2。假设下斜直管11底端平行于x轴,则下斜直管11径向与x轴方向呈55
°
、与y轴方向呈35
°
,下斜直管11的管身最长处为929.68,最短处为519.44;中弯管12的弧度为55
°
,中弯管12末端与y轴的垂直距离为878mm,且中弯管12末端中间位置与x轴垂直距离为800mm;上直管13末端开口平行于x轴方向,管长150mm,上直管13末端中间位置与x轴垂直距离也为800mm。
25.内喷管2与分级风管1的下斜直管11结构相同,但尺寸小于下斜直管11。具体地,内喷管2的规格为φ426mm
×
10,即管内壁直径为426mm,壁厚10mm,材质可选用zg8cr26nimn3n;内喷管2套接在下斜直管11内侧,内喷管2底端面与下斜直管11底端面重合,将重合面作为x轴,则内喷管2径向与x轴方向也呈55
°
、与y轴方向也呈35
°
;内喷管2的管身最长处为936.28,最短处为634.97,由此内喷管2套接在分级风管1内部之后,内喷管2顶端延伸至分级风管1的下斜直管11外并进入中弯管12内。
26.在分级风管1的下斜直管11与内喷管2两端分别通过多个支撑板3焊接,支撑板3焊接在分级风管1内壁与内喷管2外壁之间,且支撑板3板面与管径向平行;优选地,在分级风管1的下斜直管11与内喷管2的上下两端分别均匀且对称地焊接四个支撑板3,即共八个支撑板3,支撑板3尺寸为100*75*6mm。
27.在分级风管1的下斜直管11内壁与内喷管2外壁形成的环形腔内填实耐火烧注料,例如耐火塑料等;在分级风管1的下斜直管11顶部与内喷管2上端外壁之间,使用环形钢板4满焊封堵,环形钢板4板面与下斜直管11顶部端面重合,且焊接时只焊接顶部且只与内壁焊接;优选地,环形钢板4厚度为6mm,材质可选用1cr20ni14si2。
2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炉分级风弯头在应用于锅炉设备上时,一般需要设计24个分级风弯头和4个锅炉四角安装的90
°
弯头,24个分级风弯头与水冷壁夹角为55
°
,且分级风弯头出口与水冷壁中心线平齐,分级风弯头与水冷壁孔四周间隙为82mm。
29.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450353.html